问题

维基百科的内容有受到民科或伪科学的干扰吗?

回答
维基百科确实可能受到民科或伪科学内容的干扰,这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民科/伪科学的特点以及维基百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方面来细致分析。

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与潜在漏洞

维基百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众包(crowdsourcing)的编辑模式。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大部分条目,这使得信息能够快速更新和广泛覆盖。然而,这种开放性也恰恰是其潜在的弱点所在。

开放性带来的双刃剑:
正面:能够汇聚全球的知识,涵盖各种领域,并且能够迅速纠正明显的错误。许多领域,尤其是那些研究活跃、有大量专业人士参与的领域,维基百科能够提供高质量、准确的信息。
负面:意味着缺乏“守门人”(gatekeepers)的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传统学术出版需要同行评审,由领域的专家对研究的原创性、科学性、方法论和结论进行严格审查。维基百科的审查主要依赖于编辑社区的共识和监督,这在高强度、高关注度或争议性话题上,可能会出现不足。
“可供查证”与“可靠来源”的挑战:维基百科有一项核心原则是“可供查证”(Verifiability),即信息必须能够通过“可靠来源”(Reliable Sources)来支持。然而,对于民科或伪科学来说,它们往往会:
炮制“来源”:例如,一些民科人士会出版自己的书籍、在个人网站上发表文章、或者通过一些非主流的学术出版平台发布观点。这些来源的“可靠性”在科学界通常是存疑的,但如果它们以看似学术的格式出现,并且有人在维基百科上强行引用,就可能给维基百科的编辑带来挑战。
曲解或选择性引用现有研究:伪科学者常常会抓住主流科学研究中的某些细微之处或不确定性,加以放大和歪曲,使其看起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整体的科学共识和证据。他们在维基百科上引用时,也可能采取这种方式。
“不偏不倚”原则的滥用:维基百科的“不偏不倚”(Neutral Point of View, NPOV)原则要求以中立的立场呈现各种观点,并赋予观点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相称的权重。伪科学者有时会声称,他们的理论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将“代表性不足的边缘观点”与“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共识”置于同等地位,从而试图在维基百科上“正常化”他们的理论。

民科与伪科学的特点及其在维基百科上的表现

民科(Amateur Scientists/Folk Science):通常指非专业研究者基于个人兴趣和非系统性方法进行的科学探索。他们的研究可能缺乏严谨的科学训练、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同行评审。
在维基百科上的表现:可能体现在一些尚未被主流科学界广泛接受或证伪的理论条目中,编辑者可能试图将自己的个人研究成果或理论添加到相关条目中,或者对现有条目进行“修正”,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一些关于物理学(如自由能源、量子纠缠的民间解释)、历史学(如被广泛证伪的历史叙述)或生物学(如关于进化论的挑战)的条目中,可能会看到此类编辑的痕迹。
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指那些披着科学外衣,但缺乏科学方法论支持、无法被证伪、或已被科学界广泛证伪的理论、信念或实践。
在维基百科上的表现:伪科学的内容更为隐蔽和顽固。它们可能表现为:
硬核宣传:直接在条目中推广某种特定的伪科学理论,例如占星术、占卜、某些替代医学疗法(如未经证实的能量疗法)、或阴谋论等。
误导性编辑:修改科学理论的描述,使其符合伪科学的解释,或者删除支持主流科学观点的证据。
操纵来源:反复引用非可靠来源,或者将可靠来源中的信息断章取义。
编辑战(Edit warring):当其他编辑试图纠正错误或移除不当内容时,伪科学的拥护者可能会通过反复回退修改来抵制,试图以“事实”或“证据”为名,通过长时间的编辑战来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维基百科有关于“不得进行编辑战”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一些人会钻空子。

维基百科的应对机制和挑战

维基百科并非对这些干扰“束手无策”,它有一套复杂的社区机制来维护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

社区监督与讨论:
争议条目:许多被广泛关注或存在争议的条目,都会有大量的编辑者进行维护和讨论。在条目的“讨论页”上,编辑者会就内容的准确性、来源的可靠性以及观点的平衡性进行争论和协调。
管理员与巡查员:维基百科拥有经过社区选举产生的管理员和巡查员,他们有权回退破坏性编辑、保护易受攻击的页面、以及封禁违规用户。
维基百科方针:维基百科有详细的方针和指引,如“可供查证”、“可靠来源”、“不偏不倚”、“禁止破坏”等,这些是编辑者进行判断和争论的依据。
对抗民科/伪科学的具体措施:
严格的来源要求:对于科学类条目,维基百科社群通常要求提供来自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或官方科学机构的报告等可靠来源。个人网站、博客、论坛、报纸上的评论文章等,通常不被视为科学领域的可靠来源。
共识决定:如果某个理论在主流科学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或存在重大争议,那么在维基百科的条目中,它往往会被标注为“边缘理论”、“未被证实的理论”或被置于一个能够反映其在科学界真实地位的位置,而不是被当作一个与主流科学观点并列的事实来陈述。
封禁与保护:对于屡次进行破坏性编辑或推广伪科学的用户,社区会进行封禁。对于一些特别容易被攻击的科学条目,管理员可能会对其进行“半保护”或“全保护”,只允许注册一定时间以上的用户或管理员进行编辑。

为什么干扰依然存在?

尽管有这些机制,民科和伪科学的干扰仍然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原因可能包括:

1. 工作量巨大:维基百科条目数量庞大,涉及领域广泛,人工监督和管理难以覆盖所有角落。
2. 认知差异:编辑者之间对“可靠来源”的界定、对科学共识的理解、以及对“中立”的把握,可能存在不同。一些坚持民科或伪科学观点的人,可能真诚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证据确凿”。
3. 时间差:当新的科学发现出现时,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主流的、可靠的出版物上得到充分验证和发表。在此期间,如果有人利用一些非主流的初步研究结果来“抢先”编辑维基百科,就可能造成信息混乱。
4. 社群的活力与关注度:某些领域的维基百科条目可能参与编辑的专业人士较少,或者社群活力不足,导致容易被不熟悉该领域但有强烈观点的人占据编辑高地。
5. “真相”的相对性错觉:在一些社会议题或人文学科领域,观点的多样性可能被误读为所有观点都具有同等的价值。虽然科学领域有明确的实证要求,但这种“多元化”的观念有时也会渗透到科学条目的编辑中。

总结

是的,维基百科的内容确实可能受到民科或伪科学的干扰。这种干扰是开放编辑模式的固有挑战,也是社区在维护内容质量过程中需要持续应对的难题。维基百科社群通过建立严格的来源要求、依赖社区共识、以及管理员的维护等机制来对抗这种干扰。然而,由于维基百科的规模、编辑者的多样性以及伪科学的隐蔽性,这种干扰并非绝迹,而是需要社群不断地警惕、讨论和改进编辑策略来应对。对于读者而言,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方查证,尤其是在涉及科学、健康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时,是接触维基百科内容时必不可少的习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中文维基百科来看:经常会。

1.首先说说民科,拿最近的来说,李煌老师 zh.wikipedia.org/wiki/W

这个用户自称是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其实Google一下就能发现“李煌”还是有些前科的。该用户在许多数学条目中添加了原创研究的内容,在被维基人回退后,他直接转向矛头攻击各个维基人了。在主帐号被封禁后,该用户又制造出大量傀儡,对中文维基进行了扰乱和破坏。

就个人而言,在下在中文维基过往的巡查中也遇到过不少原创研究者,不过在以“原创研究”进行快速删除提报后,较少有人进行纠缠。不过本人倒也被一位易经研究者纠缠过,但最后他还是被封禁了……

2.再来说说伪科学……这就太多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某教信徒在中文维基甚为活跃,再者他们的官方网站经常就拿一些伪科学和小故事来支撑他们的教义,信徒们对中文维基的破坏就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拿出一些条目的历史版本,你可以看一看这样的条目是多么荒诞。

阿坎巴罗雕像 zh.wikipedia.org/w/inde , 伊卡黑石 zh.wikipedia.org/w/inde , 波斯尼亚金字塔群 zh.wikipedia.org/w/inde

类似的条目还有德里铁柱 zh.wikipedia.org/w/inde 等等(“在远古时代的印度人是如何达到这种铸造技术,这都留给今人一个对史前人类曾有过高度文明的遐想。”),不过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这些条目已经恢复正常,你可以看一下当前的版本,现在的版本算是可以接受的。

3.中文维基乃至维基百科都会经常受到民科和伪科学的干扰,不过一般情况下,维基人们都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到头来这些被篡改的条目一般情况下很快就会得到恢复以及保护,所以虽然维基百科经常遭到破坏,但是破坏者们造成的影响往往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维基百科确实可能受到民科或伪科学内容的干扰,这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民科/伪科学的特点以及维基百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方面来细致分析。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与潜在漏洞维基百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众包(crowdsourcing)的编辑模式。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大部.............
  • 回答
    维基解密在 2016 年公布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电子邮件泄露事件,确实揭露了一些令人震惊和具有争议的内容,这些内容对美国民主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邮件虽然没有直接“不可告人”的非法内容,但暴露了党内权力运作、政治策略以及对某些候选人的偏见,让公众看到了民主党内部不那么光鲜的一面。以下是一些.............
  • 回答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虽然都冠以“百科”之名,但它们在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运作模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因此一个被普遍视为专业典范,而另一个的内容则常常被质疑权威性不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核心运作模式:开放协作 vs. 中心化审核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维基.............
  • 回答
    维基百科在内容要求上,确实非常强调“可供查证”(Verifiability),但“可供查证”本身就包含了对“正确性”的间接要求,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而非截然对立。简单地说,维基百科并不满足于内容“可以被查到”,它更希望被查到的信息是准确的。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可供查证”(Verifiab.............
  • 回答
    确认维基解密爆料内容的真实性,确实是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判断“是真的还是假的”,更是一个系统性的信息辨析过程,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维基解密本身并非“真相的最终裁判”。它是一个信息公开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获取和披露政府、企业或组织内部的敏感或保密信息。.............
  • 回答
    维基百科,这个信息海洋的灯塔,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访客,从学生查阅资料,到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探索,再到普通人了解世界。支撑起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惊人的访问量,绝非一日之功,其背后的服务器架构,是一项复杂且持续优化的工程。核心理念:分布式与冗余维基百科的服务器架构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便是分布式(Distri.............
  • 回答
    .......
  • 回答
    维基百科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知识库,其内容无疑是极其丰富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用户界面(UI)设计方面,它确实存在一些让不少用户感到“劝退”的地方。说它“不够友好”,并非是说它一无是处,而是说在当前互联网产品普遍追求极致易用性的背景下,维基百科的设计确实可以做得更好。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
  • 回答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痛的军事失利,它深深地烙印在明朝的国史之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关于这场战役的规模和伤亡,历史记载确有不同之处,但普遍认为,明朝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蒙古方面的胜利则带有某种“出乎意料”的色彩。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背景:一场失控的北征土木之变发生在.............
  • 回答
    维基百科以发现“宣传中国的渗透”迹象并以安全风险等理由封禁 7 名中国大陆编辑账号,这一事件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说明它可能揭示的方面:核心事件:维基百科封禁中国大陆编辑账号 封禁理由: 维基百科官方(具体可能是其社区通过仲裁委员会或特定管理层)指出,这些账号存在“.............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中国大陆与港台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编辑者之间的争执,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由来已久,就像两条在同一片海域航行却目的地不同的船,时常会因为航线、规则甚至海图上的标注而产生摩擦。要深入了解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白维基百科的“共识”精神。它鼓励全球的志愿者共同协作,但要达成共识,就得.............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网络讨论中,有观点认为维基百科在处理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的条目时,出现了将起源“引向中国”的倾向。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并尝试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维基百科作为一个由全球志愿者共同编辑的百科全书,其信息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条目的内容是否“突然”发生变化,以及.............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这位志同道合的历史爱好者交流。从维基百科的广博信息转向系统性的历史阅读,这绝对是一个极好的提升。维基百科就像一个巨大的地图,让我们对世界的轮廓有了大致了解,但要深入其中,就需要一本本扎实的著作了。为您推荐世界史书籍,我会尽量从“系统性”、“可读性”、“影响力”以及“不同视角”这些维.............
  • 回答
    评价恶俗维基(可能指代的是某些以揭露和攻击个人信息而闻名的网站,如“恶俗维基”或其类似概念)的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其动机、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同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评估,也需要保持谨慎和批判性的态度。恶俗维基行为的评价: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类网站出现背后的一些普遍动机。它们常常以“揭露”、“曝.............
  • 回答
    维基解密以及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言论是否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这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激烈辩论中的法律问题,并且与之前的五角大楼泄密案有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第一修正案的原则、过往的判例以及这些案例的独特之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言论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了言论自由,其原文.............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围绕维基解密披露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和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团队主席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的电子邮件事件。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信息披露、政治策略以及对川普及其团队行为的解读。要理解您所描述的事件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