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音乐从业者,特别是器乐演奏爱好者,其实在自己可以算比较擅长的这门乐器中,国内大多数各个平台、各个途径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乐手、热点话题人物,其实就算我自己不主动关注,也会从各个工作生活社交网络中,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如同我们一开始弹琴,很多行业的前辈也许就因为某个途径得知了你这个人,但真到能有后续的合作、深入的了解、真实的互动以后,往往可能尝试性地给你发个活儿,伸出一个合作的橄榄枝,之后才能对这个人有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行业新人进入、成长、学习、进步的常规过程。
所以一个视频不管多少点击量,观众们多叫好,从业者都会对其有一个自己相对专业的判断和观望预期。
由于现在这个年代,孩子拍视频,通常不仅会引起其他家长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羡慕与对自己家孩子“恨铁不成钢”的不甘、也会聚集很多关注度到孩子本身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上来,所以无论是家庭个人还是培训机构,其实都挺喜欢让孩子练出一些成品、记录下来,作为阶段性的成绩,一方面累计内容、一方面提升影响力、以及获取一些关注度。
那么说回对孩子本身的影响。我觉得适当的关注和鼓励,是促进一个小朋友对所学乐器产生兴趣的一个良性影响;但是过度的关注,具体影响成什么样儿,好的坏的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实在太多太多,就不详细述说了,我们只针对这个视频里小朋友的弹奏,稍作点评。
小小年纪、节奏感比较稳定、弹唱的时候不慌不忙,我觉得是最值得鼓励的地方。
但我觉得火遍全网这个现象既不能证明天赋高低,也不能证明父母的引导正确……最多只能说明:家里教会了孩子弹唱一首“热度比较高的”歌曲,这一件事而已。
先不说有没有玩儿转,就算是FKJ,Jacob Collier,我觉得也不能说是玩儿转了多少个乐器。我们一般这么说一个人,都是为了起标题博博眼球。而且民谣吉他、电吉他、贝斯这仨加起来是多大一块儿啊……大师一般也不用“玩儿转”这个词;小打也不简单,入门级和玩转实在差太多了。
我觉得从小培养兴趣,不管怎么入门都无可厚非。但是“好”的水准,其实没那么大差别,“好”的标准从一而终,成人与孩子也没多大差别。我自己经常和同行会因为一些真正“天赋异禀”的神童级演奏聊起,但结论大多无非是,技艺层面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情绪掌控、表达张力,以及最后从事音乐的审美,一切都得看后天造化。
审美这东西,只能一辈子靠自己的经历、悟性慢慢修炼。天赋敏感的孩子,年轻时会对某一细小的方面,表现出非常惊人的细腻度,但几乎没有人能一开始在所有方面全面平衡。所以作为一个学习中、年龄增长中的从业者,我其实也很少感到惊慌和不安。因为只要一直学习,磨练技法,增加生活的感悟体会,相对年轻的音乐人,我们也总是要有更多的经验。
所以,每次真能把我震住的是一些年纪轻轻,天赋极高,随便观察模仿一下就表达极其细腻,从小在正确的音乐环境中成长心态良好,自信和谦逊的拿捏游刃有余,纯粹乐享音乐的人。那些人是真正天然的上天宠儿。他们的努力、诚恳、对音乐无比端正的态度,常常使我倍感压力~笑
顺便分享一个,我觉得真正天赋异禀引导正确、曾经令我印象深刻的视频……韩国的Soo-Been Lee 据说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这是她2012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梅纽因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现场视频。顺便说一下,她只得了当年的第二名,但这个现场简直惊为天人。我觉得这是我心目中天赋和指导并重的标准。
作为一个吉他爱好者,说实话,我更希望有更多小朋友接触这个乐器,从一开始就能树立起不受国内流行音乐风气影响,真正按这个乐器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种种风格、技法、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标准,来学习这个源自欧美的乐器。我相信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不伦不类”的音乐模仿,创作和演奏出真正立得住的东西。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