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现了蔗糖, 并且用来做糖果。
大家都知道,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俺有个老婆是牙医, 但是俺没有兽医老婆, 这是个遗憾。
(人类)极端的例子其实很常见。
俺给您配张图。
警告⚠ : 部分图片令人作呕, 请勿一边进食一边阅读, 以免震惊导致呛咳引起肺部吸入异物。
俺有些个朋友是牙医。没认识牙医朋友和牙医老婆之前, 俺也认为刷牙是浪费时间, 每天大约 10~20分钟花在刷牙上是自寻烦恼。俺甚至认为, 牙医劝大家每年洗一次牙是为了诓大家的钱。
不知道您是否有过这样的念头?
警告:样图十分令人作呕, 请注意预先吞下嘴里的食物或者饮料,
以免吸入后引起窒息。
如果一直不刷牙会怎样?
*** 看到那些灰白的脓液吗
如果一直不刷牙会怎样?
如果一直不刷牙会怎样?
如果因为主观或者客观条件一直不刷牙, 那么牙结石可能会覆盖整个牙的颊舌面或者唇舌面,并且带来严重的牙周病变和/或牙齿的硬组织感染(龋齿,俗称牙洞)。
一般的牙科参考书里面会有这样的选择题:
Calculus contributes to gingival inflammation primarily by
A. having an impermeable surface.
B. releasing cytotoxic virulence factors.
C. promoting bacterial colonization.
D. reducing the pH of the crevicular fluid.
翻译过来就是
牙结石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导致牙龈炎症?
A. 有不通透的表面。
B. 释放细胞毒性的毒素。
C. 促进细菌的定殖。
D. 降低龈沟液的 pH 值。
毫无疑问地, 正确✔的答案是 C, 促进细菌的定殖。
上课了, 上课了, 上课了。
** 不用谢, 不用谢
牙结石是什么?
牙结石是硬化(钙化)的菌斑。
因此,牙结石能保护和促进细菌的定居和繁殖。
牙结石的英文是 Calculus ,和数学里面的积分是一个字, 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牙结石是很脏的, 和大便差不多。
您能容忍自己舌吻的对象是这样的吗? 是可忍熟不可忍?
*** 明显在溢脓,闻起来也会很臭
牙菌斑在牙齿表面逐渐沉积,牙菌斑通常是透明无色,变厚时会呈现黄或棕黄色,如果使用牙菌斑显示剂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牙菌斑在口腔内的分布。
口腔(消化道开口)是一个细菌和人共生的微生态环境。菌斑需要定时清除(因此普通人每天要刷牙)。
牙菌斑是牙齿上形成的一种粘性无色薄膜。牙菌斑上生长着可能诱发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微生物或者说细菌。牙结石是钙化/硬化的牙菌斑。
牙菌斑对牙齿的危害随其沉积时间而增长,
应该定期清除。
牙菌斑的质地很软,可以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例如牙刷加上牙膏(摩擦剂+表面活性剂+某些药物和添加剂+水)来有效清除。
刷牙是去除菌斑的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在去除以后,菌斑在一天内又会堆积起来。
菌斑事实上形成一个培养基。
** 常见的位置
*** 分子水平发生什么
牙菌斑的形成机制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 “获得性膜”(Dental Pellicle,Acquired Pellicle)。
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是牙齿表面的一个结构。牙萌出到口腔之后,牙冠被釉质表皮(牙胚残留组织)覆盖,釉质表皮很快因摩擦活动消失。 唾液成分和口腔内部细菌的酶的作用下来会形成牙釉质表面的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液态层,这就是所谓的获得性膜或唾液薄膜。获得性膜的成分是唾液糖蛋白(salivary glycoproteins,缩写 SG),它选择性吸附在牙齿釉柱的羟基磷灰石结晶(hydroxyapatite crystal,缩写 HC)上。获得性膜是无细胞无定形的非溶解半透明有光泽的软沉淀。它除了可以粘粘在牙齿表面,也可以附着在牙结石或修复体(dental restoration)上。
获得性膜可以形成一个抑制链球菌产的酸对牙齿的去矿化(demineralization)的保护屏障。 除此之外,获得性膜起润滑的作用、保持牙齿表面湿润、减小[牙合]面磨损,同时获得性膜也成为微生物膜的前体。
一般情况下获得性膜不会在简单的口腔清洗之后脱离牙齿表面,即使清除后也会迅速重新形成。 因HC(羟基磷灰石结晶)的钙磷离子和SG(唾液糖蛋白)之间有着稳定的离子相互作用,在口腔环境里短时间里立即又会恢复。获得膜在牙齿表面的厚度为0.1~0.8微米, 最厚为近龈缘部分。
获得性膜形成后,成为口腔微生物定居的第一位置,接着就形成了牙菌斑(dental plaque)。
因为获得性膜富含微生物必需的营养物质。
(正常人每天可能都要吃东西, 除非斋戒)
获得性膜表面有结合位点(binding sites),只和那些具有相应特殊受体的微生物连接。口腔微生物族群中具有这些特殊的细胞膜受体的有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常见于龈上菌斑,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等。
SG的碳水化合物部分也可以提供连接受体予具备粘附素(adhesins)的口腔微生物,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具有名为外凝集素(lectin)的粘附素可选择性识别碳水化合物部分受体,进而与之形成连接。
口腔是一个细菌和人共生的环境,
认识这个事实也很重要。
有助于大家破除幻想或者避免纠结沉迷于杀死口腔内所有的细菌这个念头。。。。。。。
再美的美女, 再帅的帅哥, 都会有牙结石。
古人云,
“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话也适用于美女美男的牙齿)
从预防牙周病的角度来看,
菌斑在牙龈处堆积会刺激牙龈,引起免疫反应,也可能发展成炎症。
当炎症波及牙齿周围的支持组织时就称为牙周病。
例如以下情形,可能提示牙周组织受影响:
牙龈自发或者非自发出血、 (简言之,刷牙出血最常见的就是牙周病。当然罕见的还有白血病)
牙周溢脓或挤压后有脓液出现、
牙周退缩、
牙周肿胀或触痛等表现、
牙齿松动或移位
呼吸时口腔发出异味(口臭)
等等。
##############################################################
如果把牙齿的硬组织(釉质/本质/骨质)和牙龈(俗称牙肉)的交界处放大,
也许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牙结石的危害( 除了有碍观瞻和口臭影响法式舌吻)。
生物学宽度一词是1962年由Cohon根据Gergiuao等人的研究提出的。
Biologic width is the distance established by "the junctional epithelium and connective tissue attachment to the root surface" of a tooth. i.e. the height between the deepest point of the gingival sulcus and the alveolar bone crest.
This distance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when fabricating dental restorations, because they must respect the natural architecture of the gingival attachment if harmful consequences are to be avoided. The biologic width is patient specific and may vary anywhere from 0.75-4.3 mm.
通常将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其宽度约为2mm。随着年龄增加或牙周病变,结合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下降,但龈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基本保持不变。
为什么突兀地介绍 “生物学宽度” 呢?
** 留待下回分解
////////////////////////////////////////////////////////////////////////////////////////////////
这有个简单的牙科常识在线测试,大家不妨自测一下。 俺在知乎还没等到第二个拿 100 分的。
如果因为主观或者客观条件一直不刷牙, 那么牙结石可能会覆盖整个牙的颊舌面或者唇舌面,并且带来严重的牙周病变和/或牙齿的硬组织感染(龋齿,俗称牙洞)。
牙周病是中年男女失牙的主要原因, 失牙的主要原因不是龋齿。
人的预期寿命一般比较长。
人不象家禽或者家畜, 牙周病还没来得及进展到终末期就被变成食物了。
其他的, 大家补充吧。
这个话痨答主的其他散文/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