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奇葩说》有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回答
说到《奇葩说》,确实是个话题十足的节目,它在国内综艺界独树一帜,以其“敢说”的风格吸引了大量拥趸。但正如硬币有两面,这么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的节目,也难免会带来一些不那么让人高兴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不好”的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把话说得明明白白。

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大家讨论的,就是“杠精”和“诡辩”文化的蔓延。

《奇葩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鼓励“不服就辩”,辩手们为了赢得比赛,往往会训练出极其敏锐的逻辑拆解能力和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问题在于,节目为了观赏性和制造冲突,有时候会将辩题设置得异常刁钻,或者鼓励选手从非主流、甚至有些反直觉的角度去辩论。久而久之,一些观众就可能把这种“能言善辩”、“永远有话可说”的模式,不加区分地套用到现实生活中。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个观点不同的人,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对方,而是先搜肠刮肚找对方逻辑的漏洞,然后用一套节目里学来的花哨修辞来反驳,哪怕那个观点本身并没有大错。这种“为了辩而辩”的风气,会让人际沟通变得更加艰难和疲惫。大家都活在自己的逻辑闭环里,不愿意退让和妥协,社会整体的理性讨论氛围就会受到侵蚀。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真诚的交流,而是充满火药味的辩论赛,这绝对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其次,是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潜在冲击。

《奇葩说》的观众群体非常广泛,其中不乏大量的年轻观众,尤其是那些还在塑造三观的学生群体。节目里充斥着各种“颠覆性”的观点,比如“爱是交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是好事”等等。虽然这些观点很多是为了节目效果,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极端表达,但如果年轻的观众缺乏辨别能力,或者没有成年人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他们可能会误以为这些“奇葩”的观点就是新潮、前卫、独立思考的象征。

比如,当节目中充斥着对传统道德的解构,或者对一些社会规则的戏谑嘲讽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一种“一切都可以质疑,一切都可以不尊重”的误读。这种对权威和传统的过度怀疑,如果没有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之上,很可能走向一种虚无和犬儒主义,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这种潜在的价值观扭曲,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值得警惕的。

再者,就是娱乐至死的倾向加剧。

《奇葩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抓住了大众的娱乐需求,用一种轻松、幽默、又带点“冒犯感”的方式来探讨严肃话题。这无疑是节目高明之处。但是,当这种“娱乐至上”的模式成为一种常态,可能会让人们习惯于用娱乐化的视角来看待一切,包括那些本应严肃对待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看完了节目,觉得“哇,说得好有道理”,然后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意义。当一个社会习惯于将深刻问题“戏谑化”、“娱乐化”,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大家对问题的关注度下降了,讨论的深度被削弱了,反而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淹没在表面的热闹之中。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娱乐心态,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对“情绪表达”的过度放大和“个人感受”的绝对化。

《奇葩说》鼓励大家“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身是积极的。但有时候,选手们会将“我感到...”作为一切论证的终点,而忽略了客观事实、他人感受以及社会公序良俗。当“我的感受”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很容易滋生一种“只要我感觉对了,那就是对的”的思维。

试想一下,如果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以“我感觉不舒服”为由拒绝承担责任或不遵守规定,那整个工作体系将如何运转?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如何与他人共情和协商,那么关系只会变得更加脆弱。这种对“个人感受”的绝对化,可能会让一些人变得更加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也更容易在人际互动中产生摩擦。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作为一个节目,《奇葩说》确实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拓宽了人们的视野,鼓励了独立思考,甚至改变了一些人对某些议题的看法。但正因为它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审慎对待。这就像吃药,治病要吃药,但过量或者乱吃,也可能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能想到的是一个可能发生的场景:

某天,当讲台上一名老外老师直言当下的中国教育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逻辑学的训练时,台下几名中国学生猛地站起来,理直气壮地怼了回去:

“不对!我们有《奇葩说》!”

user avatar

用一群中产精英的辩论,搅浑平凡大众的价值观。

《奇葩说》最大的影响在于,将普通人不得不面对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的无奈,和追求更高的精神自由之间的矛盾,给予了无限放大。

每个人,无论阶级,无论贫富,难免会有超越本层次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让生活有了色彩。但是当这种色彩过于浓艳甚至掩盖了本来人生的底色,各种不甘,不忿负面情绪会接踵而来。

《奇葩说》鼓励大家去更多的追求独立思考,追求爱与自由,这个本身是很好的初衷,引导大家发现,释放并且合理化自身或多或少的“奇葩”组分,这个也没有错。问题在于,当节目将观众带到更高的远方的时候,有没有关心过观众怎么回来?

因为当你看完一两个小时的节目,你的生活还在那里,没写完的论文和作业还摆在你的电脑里,明天要交给老板的ppt只写了个封面,明天的客户可能依旧会爽你的约,这个月的绩效依旧不好心里还在焦虑这个月的房贷。

这一切没有变,也不会变。

但是当你在被那些妙语连珠,金句连连的辩手共情感染之后,当你觉得自己温暖纯良,可以去追求爱与自由的时候,啪嗒一声,节目结束,电视机跳回了选集页面,一切归于沉寂。

这个时候你面对着毫无改变的生活现状,心中多出了一种感觉。

叫不甘。

这种不甘,不是不甘人后的那种进取,不是不甘失败的斗志。

只是一种不满足的无奈。

我们应该追求独立,精神自由,发现并探索爱的世界,但是,我们是人,首先是生活。

生活不能带着不满足,尤其是因为被忽悠之后衍生的不满足。

奇葩说的辩手,网红,名校硕博,大学教授,资深辩手。

这些人的高度本身高于普通人,他们可以尽情享受辩论本身,或者是发现和鼓吹奇葩。

但我不可以。

1.4晚上八点修改:

根据部分不是普通人的知友的意见,将最后一句我们修改为我。

user avatar

过于媚合中产阶级青年观众,谈精神独立不谈经济独立,谈思想自由不谈实践理性。

善于包装各种意见领袖,其实走的网红式粉丝经济收割道路。

号称多元宽容,实际节目价值观极其单一:外举开启民智大旗,内里消费主义核心。

想学习欧美语言节目先锋大胆的风格,却畏惧于审核,只敢在无关痛痒的区域伸张自己的“正义”,在已经尘埃落定、达成共识的所谓敏感问题上分功劳。

想鼓吹自由与理想,但揭开皮一看,其实是早就流行过的过期成功学,夹杂着所谓精英主义视角混杂着煮成的一锅汤。

谈问题从来对现实情境避而不谈,永远用鸡汤混合着段子逃避一切的深究和追问。

是当代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合流的必然产物。

user avatar

给观众制造了在思考的错觉。

事实上他们只是在用话术包装自己的价值认同,然后观众在其中寻找认同。

这无关真正的求知,

也不是真正的对话,

这甚至都不是真正的辩论,

说起来,就是一个符合中产阶级审美的娱乐综艺。

一种“精致的愚蠢”。

user avatar

更新: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辩论不能实际解决问题

辩论也不能有效消除分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个世界靠实力说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真理而辩

反倒是为了争辩而争辩

“杠上开花”毫无意义

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善者不辩,辨者不善;

记得姜思达在哪个节目里面说过类似的话,具体是哪个节目、如何表述的我忘记了,大概齐就是这意思吧!


《奇葩说》进行了六季,我也看了五季,辩手们似乎摸索出了一个“三段式”的辩论套路,就是先抛梗,再煽情,然后上价值。

《奇葩说》归根结底还是一档综艺节目,观众可能想看到的是严肃辩论中所谓的思想和思辨的力量,想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多元性,想看到的是各种风格迥异的思想相互碰撞出来的火花,现在剩下的是什么?八卦噱头?幼稚辩题?无聊浮夸的表演?选手抱团?强行煽情?诡异价值观?冠冕堂皇?道德绑架?精致利己?

说白了,看节目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娱乐自己,我当然很佩服一部分选手的缜密逻辑、渊博学识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真的就只是一档语言类、辩论类的综艺节目,恳请很多奇葩说的拥趸不要觉得自己看了节目,就拥有选手和导师一样的独立思辨能力,《名侦探柯南》都不一定看的明白的人,怎么看了个网综就莫名自信优越了呢?

user avatar

你们都说得太重了,说实话,我觉得《奇葩说》没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它也没有带来任何好的影响。

得承认一个事实,《奇葩说》从制片人到辩手都属于精英阶层(或者说知识阶层),他们有责任为这个世界带来好的影响,但他们选择了来钱来眼球更快更安全的方式。

本来都是有能力和有责任去问“为什么”的人,但他们选择把一堆混乱的、无关紧要、家长里短、婆婆媳妇的问题拿出来颠来倒去,占据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们比起快手上的娱乐视频更加邪恶,因为显然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清晰知道自己做的对世界一点好处也没有。

这群人的声音有了传播力后,我理解也许目前条件并不允许你在公开场合问为什么,但你好歹挣扎一下,好歹痛苦一下吧,好歹说几句不讨观众好但是自己相信的话吧?不,没有的,沉溺在奇怪的妆容和娱乐化的背景音乐里,甚至没有任何一点点的挣扎,就这样,十分自然而然的。

他们没有为世界带来任何好的影响,在我看来就是最糟糕的影响。

马东上过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却被喷成灾难。然后梁欢秀评价了一下这个事件,我认为是很中肯的,懒得截图,从网上找的截图。









当然,最后梁欢秀也被封掉了,完美的逻辑闭环。keke

user avatar

我讲现实,你谈情怀,

我说情怀,你说道理,

我说道理,你谈段子,

我说段子,你上价值,

我说事实,你说观点,

我讲逻辑,你谈情绪。

我说数据,你讲故事。

我想一本正经,你想插科打诨。


这是音量游戏,谁声音大,谁有理。

这是消费游戏,谁花钱多,谁有理。

这是快乐游戏,谁更快乐,谁有理。


文化类的娱乐节目,一样是流水线生产,跟网红奶茶店没有区别,金句、段子,价值,都是论斤卖的。

如果把所有的奇葩说选手的言论,用文字写下来,你仔细品一品看看有没有道理,有些甚至都不通顺,更不用谈论点和结论之间的逻辑通道了,压根没有。同样的论据和故事,完全是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所谓辩论,只是自圆其说而已。什么说服你了呢,大多数时候,是那个语境氛围,情绪和选手的语气打动了你。


讨论的辩题都是在你生活的核心焦虑之外游走,无关痛痒的结论,事实上你不太需要。

辩论到了最后,只是一些关于词语和概念界定的语言游戏。



道理是最不值钱的,谁咖大,谁有理,取得的成就决定他说话的分量,碾压一个人的,从来不是他比你多懂了什么生活真谛,而是那些他从来不会说的人脉、资本、见识、阅历的积淀。这就是为什么,奇葩说的观点不会在你生活中work的原因。因为你缺的从来不是观点,不是视角,不是道理。

辩论早已有之,古希腊的“智者学派”,诞生了大批的诡辩家,差点没把政体搞崩溃,这大概是辩论界的顶峰。空谈误国,这句话是真的。

看完奇葩说之后,应该思考的不是选手们的观点,然后发朋友圈说,自己今天又博学了,而是应该直面自己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


一开始的奇葩说,说是为少数,最后成了少数者的军阀,为了少数人的生存方式,践踏多数人的价值。

并且还告诉你,我是少数者,我值得尊重,你是大多数,但是你没有资格代表大多数,可是我本来也没想代表啊,上来就给我扣帽子。你看,大多数人连争辩的话语权都没有。

这个世界上,弱者恰恰不是奇葩说那些奇葩所代表的少数人,真正的弱者,是无法发声,别人听不见你的声音的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他们说话了,但是没人愿意听。


而生活不是辩论,我们不能像他们说的那样生活。






user avatar

大概就是让人以为诡辩也是逻辑。

user avatar

“我见过太多知识分子,出现了问题也不解决问题,就在那儿一个劲儿地想怎么牺牲小的去救大的,怎么牺牲少的去救多的。远方的哭声可能其实是你想象出来的哭声,你连眼前的哭声都不拯救,你拿什么去拯救远方的哭声?” ——李诞

(我凭借记忆写的,有错指正)

李诞这段话真是记忆犹新。

我是个初中生,从小学起就开始看奇葩说,六季一集不落。

对于我来说,奇葩说是塑造我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我一直以为奇葩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它教会了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人类社会的宏大价值,以及我们要接受、包容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邱晨说奇葩说这个舞台上存在着一些普世价值,或许奇葩说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我的。

以至于,当我意识到奇葩说的缺陷而写下这个回答时,仍然跳不出这些价值之外。

它们织成了茧,局限我的视野,保护着我身上那一份自认为的清高。

可是我究竟是什么呢?我学习算不上优异,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上完。

我不过是看过几集奇葩说而已。


马上就中考了,虽然知道自己去不了什么好学校,但还是不甘心,报名了重高的提前批考试。

不知哪里传来的嗡嗡声,缺了一个角的桌子轻轻地左右摇晃。

试卷上的火柴人握着铅球,往前抛出一个完美的抛物线。

我把脸埋在围巾里,就那样呆坐着,试图和火柴人交流,“兄弟,你的铅球到底在离原点多远落的地啊?”

火柴人怜悯地望着我。“悲哀来源于对知识的过度崇拜。”

悲哀来源于对知识的过度崇拜。

这句话不知怎地出现在我脑海里。如此简短、精辟,又带着一丝看透一切的自以为是。

它出现得那样突然,使我到现在都不敢声称这是我原创的。我还是更偏向于,曾经在哪里看到过它。

但当时的我,仍然在混乱的草稿纸上找到了一块空白,工工整整地写下来,并且很不要脸地划拉了一个破折号,在后面接上我的名字。

我好像是这个时刻开始放下成为一名所谓知识分子的执念的。

奇葩说是档非常优秀的节目,那么多精彩的人齐聚一堂,将自己冷眼旁观社会这么多年得出的经验倾囊相授。相信每一个看过奇葩说的人,都为之震颤。

只是它不适合像我这样一无是处唯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人看。

我不仅会幻想,还会当真。

因此,当我听到李诞那番话时,如梦初醒。

不仅是他所说的内容,还有态度上对“知识分子”的无奈与嘲弄。

我的价值观,我的信仰,我的人生价值,至少在前十五年的人生中是围绕成为一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展开的。李诞这番话无疑彻底摧毁了这份执着。

所以,奇葩说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它向这个社会的所有人传达宏大的命题,却不去考虑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考虑这些的。有些时候,某些决定,并不是一定要去考虑未来十几二十年的人生和人生的价值或者我们人类漫长的历史才能选择的,更不需要我们做出违背社会常理的决定以证明此生可能不会被任何人察觉的人生价值。

大多数时候,照着“老人言”,便不会吃亏。

我并不意在批判奇葩说传达宏大,只是或许制作人也没想到,奇葩说会给像我这样的人带来痛苦。

自以为是了这么多年,最后收获了别人或许生下来便懂得的道理。

这里的奇葩说已经不是奇葩说了,而是一种意象。如果没有奇葩说,仍然会有别的事物把我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渴求认同,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好为人师。

我是个自私自利的废物。

我崇拜知识,只是因为知识所带来的受人认同,受人尊敬,受人喜爱。

我为了崇拜而崇拜。

或许到死我也会在这种无谓中循环。想为天才而不能,想为精英而不能,想为知识分子而不能。我的才能配不上我的野心,可我的野心恰巧悲催的大,我又恰巧碰上了奇葩说。

所以,我便把一切都推到这部万恶的综艺身上。

我的悲剧,与我无关。





希望大家多评论,不点赞都行。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附一张草稿纸,忽略我的鬼画符哈哈

分割线~`O`~

兄弟萌,我读书并不差啊o(╯□╰)o已经好几个私信劝我好好学习的了。只是比起那些大学霸来说真的不行而已...我们年级一千个人我可以稳定在前十五。不能说差吧?如果这都算差真是要对知乎教育水平刮目相看了...

谢谢关心厚爱!

user avatar

作为美术生,我真的非常厌恶《美术馆着火,救猫还是救画》那期节目。

救猫还是救画,本质上是一个“生命有价还是无价”的问题。

如果生命无价,无论如何都应该救猫;如果生命有价,就应该救画,因为名画比猫珍贵太多了。

这个问题本身是没问题的。可是正反双方在做什么呢?扭曲主题,道德绑架,哗众取宠。

首先必须diss一下这个生造的概念——“近处的哭声”和“远方的哭声”。为什么名画是远处的,猫是近处的,它们不都在你眼前吗?还是说画家隔着他娘的几百年托梦给你哭唧唧了,这是什么玄幻理论?

然后正方黄执中就开始道德绑架了:不救画就是“听不见远方的哭声”,就是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低。你不支持我,说明你没文化。

诸位,这玩意儿听起来像不像“皇帝的新衣”啊?傻子才看不到我的漂亮衣服,大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傻子闭着眼投票,计划通!

反方李诞的说法更加令人迷惑,什么叫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的蒙娜丽莎?

“燃烧的故宫最美”、“撕毁的千里江山图最美”、“被砸碎的四羊方尊最美”……大家品一品,这话有多荒诞?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在文物古迹上刻字的游客都是艺术家,英法联军先抢后烧圆明园更是一场轰动世界的行为艺术。

燃烧的圆明园是最美最神秘的圆明园,英法联军让圆明园更美丽了,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奥利给!

就在昨天晚上,一张毕加索的画作被“美化”了——它遭到了参观者铁拳的暴击:

然而相关问题下面却有许多人持“喜闻乐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次行为艺术。

文物的损坏是永久的、不可修复的,因为原作者早就死了,修复人员再努力也不能让它回到本来的样子。

无论对象是文物古迹、艺术品还是普通财物,破坏就是破坏,它是一种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谴责的暴行,而不是好玩的行为艺术,或者对被破坏物的“美化”。

如果真的有中国人为了“升华艺术品”故意破坏,请像谴责办公室小野一样用力地谴责李诞。

对了,评论里说李诞没有“教唆”观众的人,请看看微博上的言论吧。

因为李诞的说法相信“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被毁”的人可不少,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有一个两个付诸实际?


李诞这段话给多少人造成了错误的影响,上微博一搜关键词就能看到。

如果捂着眼睛不肯看,麻烦用另一只手把嘴也捂上,省的说出些瞎话来

更耐人寻味的是,许多评论指责我“断章取义”,不联系上下文,误解了李诞的意思。

然而,如果你上网搜索关键词,就会发现大家都是把“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的蒙娜丽莎”这一句单独摘出来说的:

网易新闻都这样说了,怪我断章取义?

现在问题来了:

用这句话赞美李诞,没问题;

用这句话驳斥李诞,就是断章取义、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你们怎么做到这么双标的,教教我呗?

user avatar

随手答




有一段时期,高校辩论很火爆,无校不辩。本校队集训之前,有一位特立独行的单身高龄老师做过一段特别深奥的简短发言,大概是说:辩论带给你们真正的益处,是开拓思维,学会整理。

它并不是一个输赢的工具,而是思维训练的手段。

他很肯定地说,辩论容易入魔道。

这个魔道,就是为辩而辩,走向口齿伶俐之徒,会毁掉自己。

当你面对一个辩题时,需要从丰富的材料中提炼,更需要一些高超的攻防技巧。组合材料,碰撞观念,确实令人眼界大开,有益。

但是,攻防技巧,是另一回事。

它不在乎真理,不在乎事实,在乎的是用什么逻辑陷阱,让白变成黑,或者,让白变得更白。

辩论在高校的没落,不是坏事。

这位受命组队的高龄老师,很反感电视直播辩论这种形式,在集训中反反复复提醒,辩论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手段,是极好的,但它不宜走向社会人群。

因为辩论中存在的一些以点攻面的技巧,很容易令社会人群出现无理性的共鸣。

特别容易让一部分思辨能力不足者,盲目走向极端化。也就是试图从辩论中,寻找到某种固定化的共鸣结论,这种后果,有百害而无一利。

奇葩说干了一件什么事呢?

它打开了这个盒子,让辩论与社会话题联系在一起,走向了社会化的挑逗,然后,自然而然,出现了社会无理性共鸣。

人人都从中寻找自己的共鸣点,强化自己的极端观念。

这种影响,好比将一把锋利的刀,交给一群四肢无力的弱者,最终,伤及自身。从辩论中寻找所谓的胜利者,这种浅薄的娱乐化欣赏观,令人成为口齿之徒的无脑拥趸。

奇葩说,最终在观赏者中,成功地挖掘出不计其数的奇葩受众。

让这些人走向更加极端的输赢争论,也许是它带来的最大恶意。

user avatar

割裂现实。

映像最深的一期《要不要高考结束后再离婚》。

映像深刻的地方不是任何论点,而是观众席的“家长区”几乎不会被反方的观点影响。反方是胡老师,庞颖,肖骁和二排的詹青云。这几个人可以说是奇葩说的收赞机器,但他们完全无法撼动家长票。

这就是奇葩说这个节目和现实割裂的最显著表现。

奇葩说描述的内容,让大家觉得这个世界可以有无数种选择,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变成了“大多数”仿佛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而现实中,往往最多数人的选择,才是最优解。这个最优解,不是人为主动选出来的,而是无数人的生活试错后,留下的唯一一个生门。

所以,但凡是有一点生活经历,或者说但凡是真正的经受过生活狠狠的摩擦的人,都不会被情绪和政治正确的大话所撼动。

因为他们知道,

自由是好的,但现实中的自由是有成本的。

独立是好的,但现实中的精神独立依赖于经济独立,而经济独立比想象中难得多。

追求本心是好的,但现实中的本心需要向生活责任妥协。

追求梦想是好的,但现实中一日三餐才是梦想的载体。

普世价值中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对的,但之所以“明明有正确答案,现实中大部分人却走向了不正确的选项”,因为现实中一切的“对”都是有巨大的成本的。


奇葩说最糟糕的影响就在这里,它在空中定义了对错,却从不讨论现实中对错产生的因果。

她让没有生活阅历的人,奋不顾身的去追求一个被灌输的结果。却无视了不同的人,需要接受路径的曲折。

雄鹰站在悬崖上向东方一指:海上有仙岛,名字叫蓬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飞过去。它说得如此铿锵如此有感染力,让母鸡们走到悬崖边跃跃欲试。



========

鉴于中国没有逻辑教育,我不得不声明一件事。

这道题讨论的是“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只回答“不好的”。

奇葩说“好的影响”不在题干中,不是本题的讨论范畴。求各位杠精放过。

user avatar

视频是洗脑工具,不是学习工具。音视频冲击强大,根本让你无时间反思正确与否。看多了这种视频,之后让你越来越没有自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