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哈尔滨是座怎样的城市?

回答
哈尔滨,这座坐落在松花江畔的城市,总能勾起人们心中最柔软、也最鲜活的记忆。如果你问我哈尔滨是座怎样的城市,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北方城市”标签,而是一幅幅生动、饱满的画面,带着一股子热乎乎的人情味儿和沁人心脾的北方气息。

首先,哈尔滨最直观的印象,无疑是它的冰雪。每年冬天,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白色王国。松花江面上,一到冬天就结实得能承载无数的冰雪活动。远处的雪乡更是美轮美奂,那挂满屋檐的雪,那胖乎乎的玉米棒子,还有那热情洋溢的东北大花袄,一切都像穿越回了儿时的旧时光。而在市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是世界闻名。那些用冰雕刻出的宏伟建筑、栩栩如生的动物,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简直是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走在冰雪大世界里,寒风凛冽,但当你看到那些巧夺天工的冰雕,听到身边人们兴奋的呼喊,你会觉得这寒冷都变得温暖起来。那份对冰雪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哈尔滨人的骨子里。

但哈尔滨绝不仅仅只有冰雪。它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这里曾是中东铁路的枢纽,历史的痕迹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那条著名的中央大街。走在上面,仿佛漫步在欧洲小镇。两侧是风格各异的俄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红砖外墙、精美的雕花、尖尖的屋顶,每一栋建筑都藏着一段历史。在这里,你可以品尝正宗的俄式西餐,比如红菜汤,配上一口大列巴,那种口感和味道,让人回味无穷。而中央大街的尽头,就是宏伟的圣·索菲亚教堂。那蓝色的洋葱头式圆顶,红色的砖墙,在蓝天白云下尤其醒目,充满了异域风情。站在广场上,看着教堂,你很难不被它那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

除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霁虹桥等地,也同样诉说着哈尔滨的多元文化融合。你可以在街边的小店里淘到一些俄罗斯特色的纪念品,也可以在小巷深处发现一些隐藏的老建筑,它们沉默地站在那里,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低语着往事。

当然,说到哈尔滨,绕不开的还有那热情豪爽的东北人。在这里,你很难感受到大城市的冷漠。无论是你问路,还是在商店里购物,当地人都会特别热情。他们说话直爽,带点儿口音,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窗外飘着雪花,屋里暖意融融,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东北菜的口味也是出了名的“硬”,小鸡炖蘑菇、锅包肉、杀猪菜,这些菜肴不仅味道鲜美,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东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团圆的期盼。

哈尔滨的夏天也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没有冬季的极致冰雪,但绿树成荫的街道,遍布的公园,以及松花江边散步的人们,都充满了生机。你可以去太阳岛,感受夏日的清凉,或者在江边吹吹风,看江水缓缓流淌。

可以说,哈尔滨是一座兼具浪漫与实在的城市。它的浪漫体现在那独特的欧陆风情和梦幻的冰雪世界,而它的实在则体现在那朴实热情的人民和丰富美味的食物上。它不是那种精致到一丝不苟的城市,而是带着点儿粗犷,带着点儿烟火气,让人觉得亲切、舒服。

如果你来哈尔滨,别急着赶景点,不妨放慢脚步,在中央大街上散散步,在街角的小店里坐坐,和当地人聊聊天。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或者壮观的冰雪,更在于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那些鲜活的故事,以及那些最真挚的人情味。哈尔滨,就是一个这样的城市,让你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又忍不住想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时常怀念哈尔滨。

松花江边有个斯大林公园,第一次经过的时候,有群大爷大妈,唱着: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我就走不动了,耳边只有风和手风琴的声音。唱第二段,其中一个大妈用俄语美声独唱。

这应该是第一次听现场版的俄语《喀秋莎》,我给他们鼓掌,他们看了看我,只是笑,不说话。

我觉着,这是一种真正的浪漫。



我上大学的时候,那会每年哈尔滨都会举行一个叫做“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的活动,只记着小提琴和啤酒了。

哈尔滨啤酒,始于1900年。

夏天的时候,会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长出来一个个叫做“大排档”东西,彬哥带我去喝酒,一量筒8块钱,两千毫升,他让我尝尝,我直接举起来那个大杯子,一口喝完。

彬哥问我,咋了,失恋了?

实在太好喝了,没忍住。

有次去喝酒,位子比较紧张,只有一张空桌,但是对面是一个不认识的俄罗斯妹子,于是坐下,打招呼,妹子英语不好,我压根不会俄语,我们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喝酒,到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她长什么样了,也不知道我们当时讨论了一些什么,只是觉得实在是太好看了,应该留个电话的。


哈尔滨的秋天,等于没有。

我现在还觉着,哈尔滨从盛夏到冬季,只需要一周,一天降10度。

在这极为短暂的秋天当中,天是最远的,中间全是空气。

然后慢慢的,一切开始变红,开始变白。



冰城。

从第一场雪落下来之后,直到第二年五月,是不会融的,只是一场又一场雪的叠加,雪被压成冰。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滑雪场。

不摔跤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一直没怎么摔跤,直到毕业之前,一个女孩跟我说她喜欢上另一个男孩子,我一天摔了四次,屁股滚烫,这么算下来,每年摔一次,也应该是算是高水平了。

奇怪的是,哈尔滨的司机从来不带防滑链。

冬天很冷,风刮过来的时候,那种寒冷从头盖骨直直刺入大脑,零下三十度。

由于纬度的原因,看起来熊熊燃烧的太阳,你会觉着太阳在骗人。

说到雪,雪应该就是这样下的:发现一片花瓣落在手臂上,回头一看,纷纷扬扬,北京是没有这样的福气的。

11月之后,整个松花江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广场,从防洪纪念塔走到太阳岛,只需要二十分钟,偶尔会看见冻在冰层中的鱼,应该是在睡觉的时候被封印的吧。

所以说,睡觉的时候一定要警觉。

每年冬天,都会有一个“冰雪大世界”的活动,就是在松花江上用从松花江里取出的冰块雕成了一个个城堡。

我从来没有进去过,是因为我觉着大街小巷都是冰雕,还干嘛特意去看,又不是游客。

现在想来,那会没去,应该只是因为穷。




有个段子,是我来自,嘿嘿嘿嘿黑龙江省,哈哈哈哈哈哈哈尔滨市,嘻嘻嘻嘻嘻西大直街。

这个城市的人有种你根本无法归类的特质,比如一瞬间,你会觉得他们粗鲁,没教养;又会在下一个瞬间感受到真诚,并且愿意与之交心。

在公交94路上,我就见过三次,司机喊着,你俩下去打一架吧,别再车上嚷嚷,耽搁大家时间。

她们还对金链子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一开始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年轻漂亮的姑娘都要戴着很粗的链子呢。



有次跟磊哥抱着一箱啤酒,背着帐篷去江边露营,磊哥说,要是在十多年年前,我们要是敢这样深夜走在大街上,被捅死都有可能。

我问为啥,磊哥说,也许他们只是看你不顺眼吧。

我只好接了一句,感谢共产党。

露营在江边的时候,过来一个保安,告诉我们,万一涨水,你俩就被冲走了,我说这理由也太有说服力了。

后来我们就在防洪纪念塔下扎营了。

深夜甚至比白天还要热闹,到夜里两三点的时候,有人竟然在防洪纪念塔的广场那上练习漂移,引擎的轰鸣,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声吵得我们根本睡不着,爬出帐篷一看。

竟然是个现代的出租车。

牛逼!

四点多天就亮了,我们起来,环保工人问我们,孩子,怎么睡这里,我们只好说,我们来在周游中国,晚上一般都睡帐篷。

他们说,年轻就是好啊。



有几座桥,我走过无数遍。大抵是因为那会其他人都是泡妹子,只好一个人拿着相机到处瞎拍。桥上的人行色匆匆,于是我就开始幻想,给他们每一个人安排一段故事。





后来因为摄影,快走遍整个松花江沿岸,了解了大多数的公交走向,到现在,我都能想起来哈尔滨某个街头某个元素,只是不知道现在变了没有。

之后开始拍人,认识无数的姑娘,并且试图从这个过程中解决单身的问题。

后来明白,这个问题不是靠摄影解决,也不能去责备哈尔滨。


哈尔滨的姑娘,有着各种各样吸引人的特质,最简单的,她们好看,有的腿还白。

毕竟如果不以貌取人,那简直是太肤浅了。


后来有一次,我特别想念哈尔滨,想念他的巴洛克穹顶,就坐动车去看,看了一眼之后,

直接返回到北京。

毕竟这个城市已经没有我能够联系的人了。

也不想联系。



以前桀子说还想跟我一起去哈尔滨去看雪,直到后来我们分手也没有去过。

大概应该估摸着,再也不会去了吧。

user avatar

可能答这个题和我以前的画风不太一样,对于大多数人,哈尔滨这地方熟悉又陌生,某歌手的老妈最近也弄出了个大新闻,这一下也把这个城市推到了风口浪尖。
看了这么多答案,竟然基本没有哈尔滨人,或许你们看到的哈尔滨,都不如我们来的更为入骨,所以看到这个,就总是想写点什么。

  • 在知乎里,总有私信问我是哪里人,我也曾经写过各种各样的地方,却很少提到我的家乡。

记得初中的时候妈妈和我说:“我小时候听刘兰芳讲“岳飞传”,心里想那个「铁浮屠、拐子马」的金国得是一个多可怕的地方啊,后来才知道金的首都上京就是哈尔滨的阿城县(现已改为区)。”

1995年的冬天我出生在这个中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听家里人说那年特别的冷 ,-36°C,暖气还不太好,据说小小的人嘴唇都冻紫了,后来还是姥姥拿了个饭盒装上热水放在我脚上,这孩子才甜甜的睡过去。

很多南方人说你们北方都是干冷,不如南方的阴暗潮湿。但是哈尔滨的冷并不同于其他北方地区,每年10月天气开始转冷,11月就很有可能零下,西伯利亚的冷风跨过大兴安岭吹过来,宽阔的松花江千里冰封,小皮卡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开在江面上。大多数时候哈尔滨的雪根本没法堆雪人,不是因为少,而是雪都是一个个小冰粒,早就失去了温暖的空气下鹅毛大雪的粘性,一粒粒随着西风打在脸上,生疼。

  • 所以我从小的印象里,冬天就是白色的,也或许是个冬天出生的摩羯座,我还真的越发的喜欢冬天的肃静,哈尔滨在北纬45°附近,高高的纬度导致冬天4点天就大黑,早晨总是摸着黑跑到学校。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北国,北国的意志或许也慢慢的流淌在血液里。


我从小的路线和别人不太一样,8岁就上了初中,15岁的时候我参加了高考,等到后来填志愿的时候,纠结许久放弃了这个我儿时的游乐园哈工大(当然并不是因为我妈说要在我上课的时候给我送饭),坐上了通向北京的火车,土越来越黄。

对于游客,你们未必热爱哈尔滨,但是你们愿意来这里观看美轮美奂的冰雪和拜占庭建筑。对于我们,我们热爱哈尔滨,但是我们却没法回到这里。

哈尔滨地处松花江的冲积平原,是个一望无际的平坦地带,厚厚的雪和冰“发酵”了纯黑色的松软土壤,生长着森林和灌木。也正是因为这种优势,平原周围山区的渔猎的“靺鞨”(音“墨盒”)人跑到这里逐渐走向定居农业,他们把松花江称为“粟末水”当成母亲河,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粟末靺鞨”,他们学习唐朝开始汉化,最终在首领大祚荣的带领下发展出名噪一时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所以虽然总说“自古以来”,但是哈尔滨或者说“黑龙江”、“吉林”这个区域,在渤海国之前几乎没有被汉族中央政权控制过。

后来渤海国被西辽河(内蒙辽宁)一带的契丹灭掉,曾经留在森林里的“安车骨靺鞨”在一个高丽的靺鞨人完颜函普的带领下,逐渐崛起在白山黑水之间。随着曾孙完颜阿骨打蚂蚁吞大象,靺鞨人开始以女真这个名字登上历史舞台,建国金,定都上京,不仅灭掉契丹的辽国,随后也直接给我们汉人的北宋带来了靖康之耻。


可是金终究还是走上了辽的老路,更为野蛮的蒙古开始力压这个曾经强悍的民族,最终木华黎、窝阔台等摧毁了已经逃到河南的金朝政府,但是中国却和这个自古以来都基本不属于我们的地盘扯上了密切的关系。

  • 蒙古吞并女真,进行蒙古一样的“万户制”管理,女真开始蒙古化,后来在一个都已经起了蒙古名字的万户“猛哥帖木儿”带领斡朵里部(哈尔滨依兰县)和明朝合作一起对付蒙古,最后朱棣封猛哥帖木儿“建州左卫”,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建州女真”,走进体制内的他们也开始进一步的汉化。


当然了,猛哥帖木儿还有个名字叫做“爱新觉罗·孟特穆”,而建州女真也就是后来又一次给汉人带来耻辱的满族。

而满族就像很多曾经想控制中原的外族一样,随着清的覆灭,他们的老家也就彻底成了“中国”的一部分,满洲人把自己的老家看成“龙兴之地”来保护,设置吉林将军。

  • 所以到了近代变革最黑暗的时代,大量的山东、河北破产农民逃入满洲,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移民“闯关东”开始,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的祖辈,都是那个时代逃难来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几乎未开发的黑土地上创业经营,很快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秩序,而俄国这时也早就把手伸到东北,从海参崴一直到莫斯科的“亚欧大陆桥”穿过这片土地,在那个被满人称作“松阿里乌拉”(松花江)的大江上出现了一条大桥,也就是在这里,一个崭新的城市伴随着铁路发展起来,至于“哈尔滨”这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说法也很多,一般认为是满语天鹅、晒网、“扁”等等,经历了俄、日的一系列占领和经营后,哈尔滨带着“共和国长子”的帽子走到了我们的时代。

图 日据时代的哈尔滨,也是最早期的哈尔滨样子,被称作亚欧大陆桥的“中东铁路”在哈尔滨拐了一个弯子,第一个弯子包住的就是哈尔滨地势较高的一个区域“南岗区”(这个图的时代我家那边就是城区了),而在松花江边,中东铁路左边被称为“埠头区”,右边被称为“傅家甸”,后来这两位就改名成了“道里区”“道外区”,当然了,这次某歌手的母亲就是道里区的副区长,不过从这个规划就能看出,铁道和这个城市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三个区的交汇处,正好就是哈尔滨火车站,也是哈尔滨的市中心。

图 曾经的哈尔滨市中心“圣尼古拉教堂”,老哈尔滨人叫这个“喇嘛台”,后文革被拆毁,我也没见过。
现在这地方就是哈尔滨所谓的“红博广场”。

图 哈尔滨红博广场。

  • 我家所在的地方,正好距离中东铁路3个街区,南岗区的主干道“西大直街”从中东铁路上走过,这地方也就被叫做“西大桥”,从小时候起,我就往往听着火车的汽笛声睡去,最后竟然变成了强迫症,只要没有火车过来,就怎么都安心不下来。


没事的时候,姥姥总是带着几岁的我,一路从南岗走到道外,跨过滨江铁路大桥,看着我们的母亲河,走到当时还荒无人烟的松北地区。

图 滨洲铁路桥,我记得桥头有个墩子上面写着“1900”。

所以铁路在哈尔滨一直有着很大的势力,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包括我的成长过程中,“铁路”和“市内”好像都是两个机构,铁路局有自己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甚至在哈尔滨铁路家庭的固定电话外拨之前,还要加上一个10。所以等到初中的时候有了手机,拨电话的时候还是会条件反射的按上这两个数字,甚至现在拨电话都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其实就如同铁路部门一样,哈尔滨有着各式各样这样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旧产业,现在你还会在哈尔滨看到各式各样带着奇怪数字的区域,这些都是已经废除多年的重工业产业或者军工工厂,听姥姥说在那个不可描述的时代,火光纷飞。

铁路部门终于也随着全中国产业的转型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国家扶持的重工业开始衰落,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铁路局也失去了原有的财力和势力,商品经济下的哈尔滨市开始大量收回曾经铁路的学校和医院,省重点中学“铁路一中”变成了“省实验中学”,“铁路五中”被“哈十九中学”吞并,“哈铁路中心医院”变成了“哈医大四院”,大量的铁路附属企业或倒闭或卖出。

同样作为哈尔滨支柱行业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制药行业,因为家庭原因我只能了解有限的这两个行业了,哈尔滨曾经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下修了很多的药厂——哈尔滨制药厂、哈尔滨制药二厂、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中药二厂等等,但是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制药厂们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被冲击的头破血流,到了90年代哈药也开始联合改组走上了集团制的道路,最终哈尔滨制药厂和哈尔滨制药二厂合并成“哈药总厂”,加上三厂、四厂、六厂等存活下来的企业以“哈药集团”的身份存活了下来,后来哈药三厂改名“三精制药”,也就是大家小时候被洗脑的那个“蓝瓶的”。

后来哈尔滨的“天鹅股份”获得了三精制药厂的股份,天鹅改为“三精制药”上市,并随后控股哈药四厂也就是那个1234胃必治,哈药变得更为复杂,后来冰岛的外资进入哈药集团,这个哈药集团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三资企业”。

壮大的哈药集团伴随着一系列疯狂洗脑的广告开始响彻大江南北,导致后来我看着带着哈药标志的笔和笔记本都会感觉眩晕,哈药利用广告、会议两位一体的传统营销模式进行企业管理,在那个经济转型的阶段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哈药六厂“盖中盖”的“一片顶五片”没人不知道。

  • 但是吃过这钙片的应该知道,这东西明明就是大小一片顶5片,完全就是个碳酸钙的坨坨。

不过虽然大家的努力很重要,却不能忽略历史的进程——曰。。曰

庞大的哈药集团就和僵化的东北经济一样,有着太多的滞后和短视,哈药的营销几乎都是等着经销商点对点的取货,而省外以及国外商品却利用各式各样的渠道进行营销。而大量投入的电视广告费用也成为了集团的负担,相比而来对于新药品研发的投入却不断地下滑,所以对于市场经济缺乏敏锐度的哈药开始进入到了衰落期,最后就连经销商都不选择哈药的产品,失去市场影响力的哈药产品开始尘封在药店架子的底部。

2014年,三精董事长刘占滨自杀,原因同样不可描述,随后不久,三精股份退出市场,而一个哈尔滨本地的连锁药店“人民同泰”代替进入,但是三精曾经的辉煌就一去不复返了。

  • 作为生产抗生素为主的工厂哈药总厂,一直以来总是把握不住市场动态,几乎无法在市场上推出像样的医药产品,最后导致这个大型企业带着上个世纪的尘埃走进2010后,工人的工资多年增长率极低,在2016年,扣除养老保险等的月工资,仅仅只有2000余元。


以我身边接触到最深的这两个行业为代表,哈尔滨确实在向越来越大的危机走过去,普通百姓的工资水平极低,而大多数人还都是在转型后的旧有大型国企任职,官僚体制盛行,第三产业极其不发达,每次寒冬到来,这个城市越来越失去了曾经的生气。

大部分哈尔滨人的祖籍是山东,曾经流浪的农民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东北为了生存,形成了一波一波的集体,后来外族人在这里构建一系列的工业设施和社会秩序,导致这里的民风有着极强的“循规蹈矩”性质,人们乐于活在自己从小到大被周围人精心布置的关系网中,极其的重视人情,也不愿意去打破任何的规矩,在生活中的哈尔滨人非常害怕破坏了自己用送礼送钱来维持的“人情”构成的稳态,因为大部分人从事的行业和圈子一辈子都不会变更,所以往往“会来事”“有心”的人都被拉拢,而不懂人情的就会逐渐的被边缘化,后来我大学去了北京,研究生来了日本,这种特性在任何地方都有,但是我的家乡却尤其严重。圈子固化,官僚横行,经济停滞,哈尔滨和中国其他大城市越来越远。

  • 将近200万的人口,离开黑龙江,离开哈尔滨,随处可见无人居住的鬼城,但是开发商仍然在松花江北的郊区像蘑菇一样的盖楼。


今天过年的时候我没有回家,但是梦里见到了儿时和爸爸一起走在下雪的西大直街,还有每天接送我上学的小面包,路过正在修建的“龙塔”。

爸爸身体越来越不好,现在没人搀扶也走不了雪路,我想回家,但是回不去了,不是说回不去的才是家乡么?
其实家乡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记得有一年,都已经4月份了,天却黑的吓人,我和爸爸说不会是要下雪吧,老爸说都这时候不会了吧,结果那一天哈尔滨下了史无前例的大雪,踩一脚就直接到了腰,艰难前行。所以对于哈尔滨的学生,每年最常见的活动就是铲雪,大路上最多的就是除雪车。

  • 春天开化,满街都是泥泞,黑色的泥浆满地,但是我们知道不久之后,丁香就要开了。

丁香是哈尔滨的市花,几乎路边的每个花坛都会种着这种灌木,米粒大的小花,一簇一簇,貌不惊人,但是却香到人的骨子里,我记得有一次在北京走过一片丁香林,那味道虽远不如哈尔滨的丁香沁人,却让从不说思乡的我流下眼泪。

姥姥常说,丁香“皮实”,无论刮风下雨,这东西从来不会掉落,后来爸爸摘了一大把丁香插到花瓶里,妈妈还给埋怨了一顿,可是这花整整半个月没有凋谢,为这个房子奉献着自己的余香。小时候老师总说,哈尔滨人就和丁香一样,无论有任何的风吹雨打,但是我们总能撕碎寒冬,绽放出无人比拟的香气。

图 哈尔滨的丁香。
我家旁边,是哈尔滨的第一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大学在多个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都是全国顶尖的地位,小时候总是钻进工大一个偏僻花园里遗弃的飞行器外壳,跳上跳下。哈尔滨需要人才,也需要无数的人才来带动区域转型,如果哈尔滨这个城市有灵魂的话,或许也希望自己松花江水哺育的精英都能留在哈工大,而哈工大的精英也都能被这个城市的美所吸引,愿意和这城市融为一体。

  • 可是灵魂藏在坚冰后,就像冰雪大世界看似繁荣的冰雕建筑墙,她出不来,我们也没法进去,只能选择回头。


丁香一开,我们就知道坚冰就快融化。
希望能有这么一天,我不仅仅骄傲的介绍哈尔滨奇迹一样的冰雕,走在折衷主义和拜占庭围绕的中央大街上,还能看到前方热火朝天的年轻人,忙碌在CBD。

我们总津津乐道于索菲亚大教堂,而Sophia正是希腊语里的智慧。

放几个图吧。

图 松花江上的取冰作业。

图 卖冰棍的(这个冰座目测是坑外地人的,一般都是直接拿个纸箱子就卖了。)

图 冰雪大世界,这些东西的大小都是真实的建筑一样。

图 道里区的索菲亚教堂。

图 龙塔,当年号称全亚洲第一高钢塔,当年哈尔滨人着实还高兴了一段时间。

图 哈药六厂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熊孩子就是家有儿女那个夏雨。

李白的故乡,有一种说法是碎叶,也就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克,难道李白思念的就是这地方么。
其实有时候或许不仅仅是思念家乡,而是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我们都是游子啊。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尔滨,这座坐落在松花江畔的城市,总能勾起人们心中最柔软、也最鲜活的记忆。如果你问我哈尔滨是座怎样的城市,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北方城市”标签,而是一幅幅生动、饱满的画面,带着一股子热乎乎的人情味儿和沁人心脾的北方气息。首先,哈尔滨最直观的印象,无疑是它的冰雪。每年冬天,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
  • 回答
    哈尔滨,这座地处中国东北边陲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印记。如果抛开一切个人情感的滤镜,纯粹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它展现出的是一幅复杂而迷人的画卷。首先,哈尔滨最显著的特质之一便是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它位于松花江畔,地处东北平原腹地。这意味着,在这里,四季的界限分明,.............
  • 回答
    这四个城市,说起来都是东北响当当的“大腕儿”,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潜力。未来谁更能“蹿”?这事儿得细说道说道。大连:海滨浪漫,潜力无限的国际范儿大连,这姑娘身上一股子“洋气儿”劲儿,走到哪儿都透着那么股子浪漫和活力。地理位置是它最大的优势,濒临黄海,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你想.............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哈尔滨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确实有着一个特殊而值得回味的地位——它从未被国民党军队的铁蹄踏足,始终在共产党的掌控之下。但要说它是“唯一”一个在解放战争中没有被国民党占领的省会城市,这说法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更细致地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解放战争”的时间节点。通常我们将其划分为.............
  • 回答
    说到哈尔滨的油炸冰溜子,这绝对是北方街头一绝,尤其是那份儿带着点儿“不正经”的创意和酥脆的口感,让人想起来就觉得又好玩又好吃。它不像我们平时吃的那些规规矩矩的菜肴,更像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能瞬间点燃你味蕾的“小把戏”。首先,你说它是“一道菜”,其实这么说又有点儿不那么贴切。因为它更多地出现在街边小.............
  • 回答
    哈尔滨,这座以冰雪闻名的北方城市,与浩瀚的大海似乎有着天然的距离。然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却如同一艘远航的巨轮,乘风破浪,始终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船舶工业的前沿阵地。那么,这个内陆高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背后,是深耕的积淀、创新的驱动,以及与国家战略的.............
  • 回答
    .......
  • 回答
    哈尔滨红肠的魅力,在于那股子烟熏火燎的独特风味,以及入口时鲜明的蒜香和肉香交织。想要在家复刻这份地道的美味,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掌握几个核心的步骤和配料的比例。虽然真正的“祖传秘方”可能只在少数老字号手里,但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良,我们也能找到一份接近正宗、口感出色的配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
  • 回答
    .......
  • 回答
    说起哈尔滨,我脑海里立刻跳出来的画面,不是那些刻板印象里高耸的东正教堂(当然,它们也很美),也不是冰雕节那种壮观却稍显疏离的景象,而是那种混杂着寒冷空气、焦灼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独特混合体。如果非要说“印象最深”的,那大概是那种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里,人们依然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那股劲头.............
  • 回答
    黑龙江哈尔滨出现的“1传50”感染链,且出现跨省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背后一定是在疫情防控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出现了疏漏。要详细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防范,我们需要从疫情发生、传播以及控制的整个链条来审视。一、 问题环节分析:1. 源头控制失效(“1”的暴露与传播): .............
  • 回答
    .......
  • 回答
    哈尔滨女子在47家药店购买感冒药制作冰毒,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犯罪,其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并涉及多个层面。一、 刑事法律后果这是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后果。该女子因涉嫌制造毒品罪而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罪名定性: 制作冰毒属于制造毒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明确规定:“制造毒.............
  • 回答
    奔跑在冰城:2017年哈尔滨马拉松的峥嵘岁月与奔跑者的真实体验2017年的哈尔滨马拉松,对于每一个踏上那片冰冷土地的跑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洗礼。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赛事,更是一次与城市脉搏的共振,一次与自我极限的对话。回首望去,那场比赛的细节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既有令人振奋的挑战,也有温暖人心的瞬间。.............
  • 回答
    哈尔滨女子村卫生室输液死亡案:伪造病历的村医将如何担责?黑龙江医疗现状如何?近日,发生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起事件令人扼腕叹息。一名女子在村卫生室输液后不幸身亡,而事后调查发现,负责诊治的村医竟然伪造了门诊日志和处方,试图掩盖真相。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医疗机构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也再次将基层医疗的质.............
  • 回答
    东北,尤其是像哈尔滨这样的地方,说它“一年四季都很凉快”,这可不准确。实际上,东北的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尤其体现在夏天的感受上。哈尔滨的夏天,绝对不是你想的那种“一年四季都很凉快”的温吞日子。首先,得有个概念:东北的夏天,是 “热情” 的,但这种热情和南方湿热黏腻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夏天的哈尔滨,大.............
  • 回答
    对“两女孩回哈尔滨下车即遭劝返,社区称‘只要是北京海淀的,出站全部隔离’”事件的看法及基层防疫应注意的问题这则新闻反映了基层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可能出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过度反应的问题,也暴露了基层防疫体系在信息沟通、精细化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足。一、 对事件的看法:1. 政策执行的粗暴与不精准: “.............
  • 回答
    大连至哈尔滨的高速动车组在发车时只拉走前8个车厢,如果乘客都已经上车,这通常意味着机务段进行了临时的解编作业。详细解释如下:1. 高速动车组的编组与运营 标准编组: 高速动车组(如和谐号CRH系列)通常有标准编组数量,比如8辆、16辆编组是常见的。这些编组是根据线路特点、客流需求和运营计划预先设.............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红肠和列巴,为啥它俩到了哈尔滨就跟那儿扎根一样,成“哈尔滨制造”的代表了?这事儿啊,说起来,得从历史说起,还得从人说起,更得从那份对美味的执着说起。一切的起点:俄罗斯的舶来品首先得明白,红肠和列巴这俩,确实是源自俄罗斯。 红肠(Колбаса):在俄语里,"Колбаса" 就.............
  • 回答
    哈尔滨市出台“主动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奖励1万元”的政策,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举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个政策,需要深入剖析其出台的背景、目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政策出台的背景:要理解哈尔滨这个政策,我们得回到当时国内疫情的整体状况以及各地政府面临的挑战。当时,新冠疫情尚未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