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
因为即使是东北人,一个人不太可能同时有4个城市的工作生活经历。因此大多数人只能感性地回答。
而能用来分析的数据,大概只有GDP、人口流入量这些比较“大”而“泛”的数据,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尽量提高这个回答的质量,着重关注沈阳和大连两座城市,而其中有结论是反常识和反直觉的。
正文开始:
首先,大连的同学可能会有这种感受:为什么城市这些年变化很小?
而沈阳的同学则会感受到,这些年新建了不少高楼大厦,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凭借自身的观察,哪个城市未来更有前景显而易见。
但是,背后的问题并不是像外观那样简单。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调查研究显示[1],城市扩张背后的成本问题不容小觑,尤其是结合人口流入情况来看,东北各个城市的扩张与城市人口增幅发生了明显矛盾。
对沈阳熟悉的朋友可能会对沈阳建设的高新区现状有同感,文献[2]是我目前能在知网上找到的对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介绍最详细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下来看看。
而由于“高新区”太多了,实际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跟新区(如金普新区)完全是两个概念,虽然都是国家级的但是级别不同,我也实在是混乱了,那么就以浑南的国家高新区为例。截至2011年底[3],沈阳高新区作为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东北三省保持着规模上的领先,处于第二位,总营收2178.2亿元,而第一位是长春的高新区,总营收3385.6亿元。而在人均指标上,低于辽阳高新区(283.4万元/人)、长春高新区(232.8万元/人)、鞍山高新区(167.2万元/人)、延吉高新区(137.4万元/人),出口创汇上,低于大连高新区(3.2万美元/人)和齐齐哈尔(1.7万美元/人)。
沈阳在2011年到2016年规划建设了13个新城和新区,是整个东北地区造城力度最大的城市。但是相关产业以及流入人口数量并不足以支撑新城新区,就造成了空置率高,土地利用率低的情况。在这里简要列出大连和沈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数据均来自百度。
上图是沈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下图是大连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而熟悉大连的朋友们会知道,一等地的面积有多么小,直到六等地才几乎覆盖了市内四区的面积。为了让不熟悉大连的朋友们看到市内四区有多么小,把图放在这里。
这是大连市区内的红圈以内除了极少部分,大多数是二等到四等地。红圈以外得地方基本更加便宜。
而大连市内占整个大连的比例呢?
是不是小得夸张?(红圈内)
相比之下,沈阳城方方正正,四通八达,城区面积其实远大于大连。熟悉沈阳的朋友可以自行按照表中的用地成本看一下,在普遍认为的沈阳核心城区的地方土地使用税是多少。
急速的城市扩张以及兴建高楼大厦会显著抬高土地使用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单独看并不多,但是它与粮价很像,会从方方面面抬高居民生活成本,进而抬高劳动力成本,导致一个“要素成本上升,挤压产业发展机会,人口持续外流”的恶性循环。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在我国这种城市发展思路是没问题的。尤其是沈阳的大平原地形对比沿海的大连,在城市的扩张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不仅交通便利,而且与周边的城市地区关联性强。但是东北的情况特殊,由于历史因素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东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而人口基本盘在整个东北的三省四城,这种急剧扩张的策略就会显著拉低投入回报比,接着就是土地使用税高推高了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成本,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降低对企业的吸引力。虽然高新区的企业往往享有补贴和政策优惠,但是用人成本和用地成本仍然不可忽略。
相比之下,大连虽然仍然有这种浪费的现象(比如旅顺开发区),却相对较少。把本就不多的固投用在了金普新区这个刀刃上,因此市内变化并不明显。实际上,沈阳在2008-2014年间,15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动工100多座,但是实际利用率可能并不高,所以过多以固投拉动GDP的方式反而造成了之后的负担。这也很有可能是之后几年辽宁拿到的固投额度很小的原因之一。至于什么是固投以及固投的作用,可以参见这个回答。
因此发展失速原因并不是因为“大”,而是为了大而大导致的效率低下和投资收益小,进而引发外来投资动力不足,除了zz原因,15年以后辽宁的地板量固投量也可能来源于此。但是这种大干快上的做法并不是不可以理解,我个人认为究其原因,是彼时全国都在大干快上,有一定比没有好,早投入一定比晚投入好。因此搜索一下2016年左右的文献,对于沈阳高新区一直持担忧态度,具体可以参考一下文献[2]和文献[3],而之后的经济数据挤水更是让人对沈大乃至东北的经济数据持悲观态度。
但是沈阳的同学不必感到灰心,因为很多事情往往是反直觉的。
事实上,即使在一些基建投入上有过浪费,沈阳高新区的发展近年来仍然非常迅速,而大连高新区表现虽然稍差,但是也算坚挺。沈阳拥有的众多其他优势,完全可以将自己将颓势中拯救出来,而事实上也如此。
关于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情况,以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综合评价结果为例,大连和沈阳高新区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18和36。但值得注意的是,沈阳高新区在2018年排在44名,3年位次提高了8位,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而随着固投增大,沈阳高新区很有可能实现后发制人。而大连高新区前些年的发展滞后,可能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发展金普新区的需要(毕竟金普新区的级别更高,体量更大),固投投入降低了,但2020年相较19年上升1位,算是稳住了。沈阳大连的至暗时刻,可能在一两年前就已经过去了,倒不如说,曾经的过度建设反而给沈阳带来了更高的收入房价比,提高了生活质量。
根据个人在高新区(七贤岭)上班的经历,我认为[4]中的观点比较贴切,即大连高新区由于发展过快,社区服务、中小学等配套设施滞后,中小学超编,部分学校甚至通知按照购房年限决定是否安排入学名额。相信同样的事情正在或者将要发生在沈阳高新区,希望炒房客不要去破坏环境。
另一方面,大连高新区以软件产业为主,相关技术人才有着长期的积累。作为软件(游戏)从业者,我知道软件行业的细分行业之间互相转换要比跨行业容易得多,大连高新区缺乏能提供高收入岗位的头部大厂入驻。但我个人觉得这是迟早的事,毕竟IT人才积累已久,基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时候有高薪职位的刺激,程序员们的动力也会迸发出来,但是我觉得他们目前这个生活也算不错,我同学就在一个日企做开发,早八晚五,工资也算够用。问题就是房价有点贵,平均2w多,但相对来讲也不算太离谱。
我所在的游戏公司总部在北京,但是大连分公司的技术中心实力却更强,不仅策划、程序是独立的,美术组也是独立的。这在我的很多同行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但却实实在在发生的。虽然说业务迅速扩张期需要从北京和武汉调人支援,但这是由于初期项目前景不明朗导致的。当总部确认了发展策略后,决定以大连分公司的项目作为公司增长点,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因此我所在的程序组在1个月的时间内人数迅速扩充整整一倍,而美术组的扩充就更不用说了。说明哪怕在钱不是特别到位,依靠东三省的大连也能在相对陌生的游戏领域迅速拉起一支队伍。而据我所知,沈阳也同样有做外包的游戏公司,并且业务涉及非常广泛(具体是哪些游戏就不说了,我只能说是一些略有名气的烂作,这应该主要是策划的锅,业内人士懂的,外包主要是以美术和音乐为主)。而外包公司能拿到的薪酬其实很少,实际上沈阳有沈音鲁美+东北大学,完全可以拉出一整套的音乐美术程序策划,相信沈阳迟早会有属于自己项目的游戏公司。
如果问哪座城市更有发展,我只能说对我来说是大连,因为我家在这。但是对沈阳以及周边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沈阳,因为他们家在那。我会在这里努力,请你们也加油。
至于长春哈尔滨,我其实很陌生,但如果我去长春,那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
王冰冰在B站视频中也多次说她是东北人,也不遗余力地在宣传东北文化,教观众们做锅包肉,带货查干湖的大鱼。她也留在了家乡,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作为东北人,应该像她一样守护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在其他人面前唱衰自己。
作为老爷们,我觉得更得在这种时候支棱起来,更要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