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至少两次跟我说「妈妈,金钱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应该怎么引导?

回答
孩子说出“金钱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话,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细致引导的信号。这说明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可能受到了一些影响,或者是在观察生活中看到了某些表象,并将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引导思路和方法,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以及您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进行调整:

一、 理解孩子说这句话背后的原因

在直接否定或批评之前,先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比立即纠正更重要。

1. 倾听与观察:
什么时候说的? 是在什么情境下?是看了电视、听了故事、还是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说了几次? 孩子重复说,可能代表他对此有更深的思考或感受。
语气和表情? 是愤怒、无奈、还是带有某种好奇或试探?
是否有具体事件作为背景? 比如,是否因为玩具被抢,或者家长在讨论钱不够花而烦恼?

2. 可能的心理动机:
观察模仿: 孩子可能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成年人(包括媒体中的角色)用金钱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并误认为这是有效的方式。比如,看到有钱人能买到想要的东西,或者看到电影里坏人通过暴力达成目的。
情感表达: 孩子可能感到无助、愤怒或沮丧,用这句话来表达他们遇到的困难,并且认为金钱或武力是能够打破僵局的“强大力量”。
理解的片面性: 孩子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直接的层面,没有考虑到复杂性和长远影响。
试探: 有些孩子可能会通过说一些“惊世骇俗”的话来试探父母的反应,看看父母的态度和价值观。
受他人影响: 可能听到了同学、朋友或其他家人说过类似的话。

二、 温和而有力的回应与引导策略

一旦您对孩子的想法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就可以开始进行引导了。关键在于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传递更健康、更全面的价值观。

阶段一:承认与理解,不直接否定

1. 温和的承认与提问:
“哦,你觉得金钱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吗?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一些让你觉得钱或者大声说话能解决的事情?”
“能和妈妈/爸爸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吗?是什么让你觉得金钱和暴力这么厉害?”

目的:
让孩子知道您认真听了他的话,并愿意理解他。
打开沟通的窗口,引导孩子说出更具体的原因。
避免直接的否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 适度共情(如果可能):
如果孩子是因为某种挫折或不公而说出这句话,可以先共情:“我知道你最近是不是因为……感到有点不开心/无奈,有时候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确实会觉得如果能有钱或者更有力气就好了。”

目的:
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降低防御心理。

阶段二:分析与辩证,拓展思维

在了解孩子的原因后,就可以开始引导他认识到金钱和暴力并非万能,并引入其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 关于“金钱”的引导:
承认金钱的作用,但指出局限性:
“是啊,钱确实能帮我们买到很多东西,比如玩具、零食、或者想去的游乐场。有时候,钱也能帮助别人,比如捐钱给需要帮助的人,或者给生病的家人治病。”
“但是,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呢?”
举例说明: “比如,爸爸妈妈爱你的心,是用钱买的吗?不是,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你的好朋友,是因为你有很多钱才和你做朋友的吗?好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喜欢、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的。”
“如果有人生病了,虽然钱很重要,但光有钱就能立刻好起来吗?医生、护士的照顾,家人的陪伴和鼓励,这些是不是也很重要?”
“如果你惹妈妈生气了,给妈妈钱她就会不生气了吗?可能还是需要好好道歉,讲道理,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
“有些事情,比如学习知识,培养好习惯,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努力,不是光用钱就能立刻得到的。”
引导思考钱的“负面”作用(适度):
“有时候,如果一个人太看重钱,或者只想着怎么赚钱,可能会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比如健康、家人或者朋友。”
“如果钱来得不正当,或者花钱的方式不对,反而会惹麻烦,你知道吗?”

2. 关于“暴力”的引导:
强调暴力的危害性:
“暴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打人、推人、或者大声吼叫来让别人听自己的话,对不对?你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一个人总是用打人来解决问题,别人会喜欢他吗?会不会害怕他?还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如果爸爸妈妈打你来让你听话,你会开心吗?你会觉得爸爸妈妈爱我吗?你会愿意听话吗?”
“暴力会让对方受伤,也会让自己受伤,还会让大家都不开心,破坏关系。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引导思考其他解决方式(沟通、合作):
“那当你不开心,或者别人做的让你不舒服的时候,除了用暴力,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试试呢?”
举例说明:
沟通和表达: “你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和别人讲道理,告诉他你为什么不开心,或者你想要什么。比如,‘我不喜欢你抢我的玩具,请还给我。’”
寻求帮助: “如果对方不听,或者你觉得一个人解决不了,你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告诉爸爸妈妈,让大人来帮助你。”
换位思考: “我们也可以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有没有什么误会?是不是我们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冷静等待: “有时候事情很急,但我们可以先冷静一下,等大家都冷静了再好好谈。”
协商与妥协: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和别人商量,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

阶段三:建立积极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在辩证分析后,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套更积极、更健康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1. 强调“智慧”和“沟通”的力量:
“宝贝,比起钱和暴力,我更希望你学会的是用你的智慧去思考问题,用你的语言去和别人沟通,去理解别人,也让别人理解你。”
“很多时候,聪明的方法,好好说话,互相帮助,才是真正能把事情做得最好的方式。”

2. 提供正面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当您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是否展示了积极沟通、理性分析、寻求合作等方法?
可以讲一些关于智慧、善良、合作解决问题的绘本故事、动画片,或者历史人物的故事给孩子听。
“你看,《小熊维尼》里的维尼,虽然有时候有点笨,但他总是愿意和朋友们分享,用善良去对待大家,所以他们都很喜欢他。”

3. 鼓励尝试与实践:
当孩子遇到小摩擦时,引导他尝试用非暴力、非物质的方式去解决。“这次你先试试用语言和他沟通一下,看看会怎么样。”
成功了,要及时表扬:“你做得真棒!你用好好说话解决了问题,比大喊大叫好多了!”
即使没有完全成功,也要肯定努力:“你这次尝试去好好沟通,已经很进步了。下次我们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4. 灌输核心价值观:
爱、尊重、善良、诚信、合作、同理心……这些是比金钱和暴力更强大的力量,是构建美好人生和和谐关系的基础。
“妈妈/爸爸希望你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能够和大家好好相处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三、 注意事项与长期性

耐心: 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谈话就完全改变。您需要持续、耐心地进行引导。
一致性: 家长自身的言行要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要用钱/强硬手段”的态度。
适龄性: 引导的方式和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段。对小小孩,多用故事和具体情境;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逻辑分析。
不贴标签: 不要因为孩子说了这句话就认为他是个“坏孩子”或“危险的孩子”,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沟通契机。
关注情绪: 确保孩子在表达和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情绪是稳定的,避免过度刺激或压抑。

总而言之,孩子说出“金钱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一次宝贵的教育机会。通过耐心倾听、理解,并运用辩证的引导方式,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更全面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成长为一个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金钱和暴力的话,你还能出生吗?

然后开始进行性教育。

user avatar

孩砸,拳和钱能解决的都是小问题,老这么样儿的话,这辈子就轮不到你解决大问题了。

user avatar

对,但是你没有。

user avatar

是的。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还会有比用钱或者暴力更有效率的方法,比如和别人合作,比如去讨论一种对双方/多方都有利的分配方式。

我们人类就是这么从猴子进化出来的。

user avatar

开始觉醒了朴素社达啊?这好办:

那如果别人拥有的金钱和暴力比你强,来解决你了,你可不能输不起哦。

user avatar

这话说的不对,金钱和暴力只能解决99%的问题。

user avatar

第一眼我看成了:“妈妈,暴力,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你还别说,想想好像也差不多了。

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他如果坚持这么想的话,你也拿过一条棍子来,切切实实暴打他一顿,或者至少威胁要暴打他一顿。要求他不能再坚持这种思维,否则下次打得更凶。

如果他在你的逼迫下改变了这种思维,那就改变吧,如果他在你的逼迫下不肯改变这种思维,那你就告诉他,你看暴力不是也没解决问题吗?妈妈准备用暴力让你改变思想,你不是也坚持了没改变吗?谁说暴力一定能解决问题的?妈妈不就没能解决吗?

关于金钱那就更好解释了。其实关起门来说,我们这个社会的确已经到了金钱可以解决几乎任何问题的地步。可这有个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金钱。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钱不能解决,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钱。

下次他要买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直接告诉他没钱吧。没错,钱的确可以解决,但问题是你没钱那怎么办?当你没有足够钱的时候,你就得去想钱不够也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要觉得7岁的小孩现在相信,这个以后他就一辈子会相信什么。每个人的世界观会变化的。这现在的大人把小孩看的太脆弱了,一句话就觉得小孩心理有问题,一句话就觉得小孩的三观有了偏差,其实这个社会是大数法则。在他长大的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回归到基本正常的状态。你能有今天的三观,难道是因为小时候七岁父母专门引导过你三观要长成这个样子吗?并不是大家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改变的。

user avatar

比起这个我更惊讶你的孩子只隔了一段时间就明白除了暴力之外金钱也能解决问题。

这孩子日后必成大器啊

user avatar

孩子:“妈妈,我发现了世界上的一个真理,金钱和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妈妈:“哦,是吗?这里有100元钱,你改口,这钱就是你的了。”

孩子稍微迟疑,极不情愿的说:“妈妈,你怎么能这样,真理是不能随便乱改的!”

妈妈:“那金钱解决了我的问题了吗?”

孩子:“……”

妈妈突然暴起:“什么狗屁真理,赶紧改口听到没有!”

孩子哭着说:“金钱和…和暴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妈妈:“对不起孩子,我不是故意要凶你。但是你要想想,为什么金钱没有让你改口,而暴力却让你改口了呢?问题解决了吗?”

孩子:“……”

妈妈:“那是因为钱的诱惑程度太轻了,如果改成一千或一万呢,你认为你可以承受多大的诱惑?”

孩子:“那暴力呢?”

妈妈:“我用暴力让你改口是因为,你确实感受到了威胁,但是你的心改了吗?暴力真的解决了问题吗?”

孩子:“……”

妈妈:“不要迷茫孩子,这时候可以说你体会到了问题的根本,那就是局限性。大多数人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而少数人却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而这就直接形成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指导方式。”

妈妈:“金钱和暴力是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谁能保证它能解决多久呢,或许只是在你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解决了问题,但在问题提出者那里,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这就又涉及到了一个新问题,我们的目的。

妈妈:“很显然,我的目的是想让你把你的话改两个字,金钱和暴力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我想让你切身感受从而真正的改变想法,所以我愿意通过一些复杂的手段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在紧急关头,人们迫切需要支持的时候,金钱和暴力往往不失为一种绝佳手段。”

妈妈:“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是非对错,当你遇到问题时,试着做下来分析,谁想从什么样的维度来怎么改变你的想法从而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或者利益。让自己的分析来指导自己该怎么应对。”

妈妈:“我说这么多你听懂了吗?”

孩子:“没有,不过我改变想法了,我可以得到那100元钱了吗?”

妈妈:“不可以。”

user avatar

先说一句,“孩子,你说的不错,有这样的见识,为娘非常欣慰。”

然后抓起皮带,狠狠地给我抽他一顿。抽完之后告诉他,暴力只会被更强的暴力击溃。

user avatar

你说的没错,暴力确实可以解决起码绝大部分问题。

但是,你不可能拥有最强大的暴力和最多的金钱。比如在这一刻,你的暴力和金钱都不如你妈妈我,那么按照你的逻辑,你更应该服从于我。

你能这么想其实我很高兴,这说明你小小年纪已经开始对权力和社会的本质开始产生了思考,思考就是好事。但你的思考误入了歧途,你误以为暴力只等于个人的暴力,这就错了,个人暴力在群体暴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既然你崇尚暴力,那你应该知道泰森是人类个体暴力的巅峰之一,如果按照你的逻辑,他应该为所欲为才对。但事实上,当他犯下强奸罪行之后,他一样要乖乖被捕入狱。为什么?因为法院,警察,军人等实施国家意志的暴力机关,在暴力上完全彻底的碾压他,他没有丝毫用暴力反抗的机会。

那么群体的暴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内在规律我就不讲了,你还小,暂时听不懂。在现代社会,我们为社会做的每一份贡献都在巩固这份暴力,警察的枪,军人的炮需要科学家去研究,需要工人去生产,造它们的钱则来自每一个像爸爸妈妈这样普通人交的税。

而想让爸爸妈妈这样的普通人乖乖交税,交更多的税,国家就要为我们普通人提供庇护,使我们免于被泰森这样比我们个人暴力更强的人的侵害,让我们在一个有序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而维系这份稳定的契约,被人们称为”道理”。

所以,

低级暴力:用拳头好勇斗狠。

高级暴力:努力学习,讲道理。

金钱,也是同样的逻辑。

user avatar

那你就揍他一顿,问他解决了没?

user avatar

这个时候你应该这样教育他:

儿子,我要对你使用暴力,让你承认金钱和暴力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他屈服于你的暴力,那么他就得承认他原来的“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是错的。

如果他不屈服于你的暴力,坚持“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原有观点,那么他就自己证明了金钱和暴力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他自己的思想。

难住他以后,然后你们就可以给他展示智慧和道德也有力量。


这个年纪的孩子居然要思考这种深度的问题,不得不说他某种程度上是早慧的,但是他得出的结论比较偏颇,你们要密切关注他的心理精神发育状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