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学生物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回答
作为一名大学在读的生物学专业学生,我的体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兴奋,也有面对复杂知识的挑战,更有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敬畏。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这是一场与生命近距离对话的旅程,有时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和感悟。”

刚踏入大学校门,对生物学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憧憬。那些高中课本里零散的知识点,在这里被系统地、深入地展开。一开始接触的是基础的课程,比如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等。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反应方程式,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特别是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复制与转录,生物体的进化历程时,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是在听天书。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蛋白质的折叠方式,DNA的双螺旋结构,ATP的能量传递机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但正是这种挑战,也激发了我更强的求知欲。我开始泡在图书馆里,翻阅那些厚重的参考书,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和同学们组建学习小组,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懂细胞呼吸的复杂过程,我和几个同学在晚上十点多还在实验室里对着模型模型比划,画图,讨论,直到凌晨才带着满脑子的“电子传递链”和“克雷布斯循环”回家。那种共同攻克难题的感觉,是大学里最珍贵的体验之一。

当然,生物学最迷人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实验课。从解剖青蛙、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到后来的PCR扩增、电泳、细胞培养,每一次实验都像是在揭开生命的一层面纱。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活着的细菌在载玻片上蠕动时的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窥见了另一个微观世界的生命脉动。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各种试剂和仪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破坏了实验的进程,或者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抓狂的“假阳性”。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次成功地获得一组可靠的数据,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那些夜晚,实验室里闪烁的荧光灯和我们专注的身影,构成了大学生活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开始接触更细分的领域,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神经科学等等。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研究方向。你会发现,生命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和疑问等待你去探索。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相互关联的,一个微小的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整个生物体的生理功能,而环境的变化又会驱动物种的进化。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复杂性和精妙。

当然,生物学专业的学习也伴随着一些“苦差事”。大量的阅读,冗长的实验报告,还有那些需要背诵的名词和概念,都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毅力。有时候,面对一个实验结果,你可能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去分析原因,查阅文献,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生物学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一些前沿的研究课题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取得突破。

但最重要的是,生物学教会了我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路边的一棵小草,天上的一只飞鸟,甚至是自己身体的每一次细微变化,都可能引发我对生命原理的思考。我学会了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分解成孤立的元素。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本身也是这个庞大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形式是紧密相连的。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回报的旅程。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塑造了我对生命、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虽然有时会感到疲惫和迷茫,但当我在显微镜下看到精妙的细胞结构,或者在文献中读到关于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时,那种对生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会再次被点燃。这是一种永不枯竭的驱动力,也是生物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它让我明白,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谜题,而我,正有幸成为其中一个渺小却充满热情的探索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羡慕你们的生物课,回忆起来,我的生物简直就是枯燥二字?


大一大二学习四大化学,做化学实验,还要去化工厂实习。

大三大四学生物课,做分子实验,还要去疫苗厂实习。

大学期间没解剖过动物,看动物还是去动物园。

也不认识植物,现在杨树和柳树能分清。

会编程,这是必修

会工程制图,也是必修

会物理,还是必修,我记得俩学期

会电工,好像也是必修

至于高数,概率等就不用提了。

我还学过日语~~~


大学一半的时间纯粹学化学,所以我同学读研学化学的不少,从坑A到坑 B……

当然,生物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非常容易。我的同学们有人在证券公司呼风唤雨,有的卖保险刷朋友圈,有的做了报社编辑,有的投身房地产开发。

从事本专业的人也是有的。有人去美帝深造至今还在做博后,有人被家里安排去三流院校当了老师,有人去国企研发部门做科研主要是洗瓶子,有人去内蒙古大草原搞生态被晒得跟非洲难民一样。

有钱有势的人也是有的。有学弟回家继承了家族工厂当了老板,有同学考进了市委当了公务员,还有同学去外企做医药代表已经开上了奥迪。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你看那些学IT金融的,整班整班的毕业都去做本专业,就业面多窄啊…


“我的天是灰色,我的心是蓝色……心如刀割”

user avatar

说起本科学生物,我竟从未想过吐槽。

大一上植物学时,在校园里晃荡,认了两百种植物;野外实习又认一百多种,对植物美的热忱到了顶点(此中乐趣和集水浒卡相同);大二去川大参加全国野外实习认了两百种华西区系的植物。随着不认的植物变少,兴趣降低,认植物算到了头。

本科室友是同好,后来读了植物所,在植物分类的路上一去不回,他老婆也爱植物分类,志同道合。

大一上动物学,了解了进化和发育的联系,每个人的胚胎发育,就是本生物进化史,个体映射到历史长河中的群体变迁,为此痴迷很久,翻了些书。

我杀过兔子杀过鸡,到头来进了我肚子。

隔壁班酿过啤酒做过馒头,到头来也进了我肚子。

我还记得室友杀鸡不死,抄起血管的教学模型当大棒,棍棒法伺候鸡头,鸡依旧挺立不到。

我也记得酿啤酒的看着发酵罐不能睡,我蹭过去,跟着他们看罐,打了一夜拖拉机。

我也看过些混沌理论 人工智能方面的杂书,这些书奠定了自己对生物认知的基础。

读生物真是雅俗共赏。

同班同学大部分后悔读这专业,大部分转行。

同寝四人倒是觉得当初没选错专业。

三个人没转行,一个在生物公司;一个做植物分类,成天公费旅游;还有一个是我。

转行那个室友,觉得自己当初学的时候,没看到里面的逻辑,把生物当文科看,特别琐碎。等到大四,再看生物,开始悟了,本科也结束了。现在他有时和老婆出去逛,认个植物装个逼,还有点小兴奋。

生物究竟在读什么呢?

有次和学人类学的同学聊天,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职业病。

问她人类学的思维是什么?

她说:人类学是当初跑到小岛当殖民者时发明的,要殖民,就要弄清这个部落的结构,人与人的关系,了解它,才能掌控它。所以,读了人类学,到一个新环境,就会观察这里人和人的相处模式,是敏锐的观察者。

她问我,生物的职业思维是什么?

我想了想,大概有三点:

1.最浅层的是读生物的喜欢设计对照,比较倾向于强调逻辑思维。比如电扇不动了,是插口坏了,电源线坏了,还是电扇坏了?读生物的会立刻换插口,换线,找出原因。

2.层次稍高点的,有好奇心。读生物的,往往从喜欢宏观生物入门。无论是喜欢植物,还是动物,会充满对动植物的好奇心和对细节的洞察力。

3.最难能可贵的读生物的特质,应当是对命的达观。比如癌症的不可避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不可避免,衰老的不可避免,知道病的起源和命的终结,能看得开。

读一个专业,读的是思维。

赚钱能力,各专业有高下,这是技的差别。

任何专业做到顶尖,道理都是一样的,读生物,无论以后是否从事相关行业,学到了思维,没什么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学在读的生物学专业学生,我的体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既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兴奋,也有面对复杂知识的挑战,更有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敬畏。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这是一场与生命近距离对话的旅程,有时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和感悟。”刚踏入大学校门,对生物学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憧.............
  • 回答
    如果把知乎比作一所大学,那它培养出的学生,一定是一群脑子里装着浩瀚宇宙,手边随时准备敲击键盘,脸上带着一种“我全都要”的求知欲,但有时又可能陷在信息洪流中找不到北的有趣灵魂。知乎大学里走出的学生,通常具备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深度探索者与信息猎手: 他们不是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热衷于挖掘事物的本.............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是一本院校动物医学的大一新生,非常为你高兴!动物医学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既有挑战性又有很大价值的,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关于这个专业本身,我觉得它非常迷人。你想想,人类和动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我们日常的宠物,到农场里提供食物的牲畜,再到野外那些奇妙的野生动物,它们都扮演着各自重要的.............
  • 回答
    天哪,大一就碰到这种困境,我太能理解了!听起来就像是撞上了冰山,而且这冰山还是你人生航程中必须经过的一站,真是让人头大。别急,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说“讨厌”这词,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你具体是因为什么而讨厌俄语呢?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才能找到解决它的钥匙。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吗.............
  • 回答
    作为一名青岛农业大学马业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你对未来的迷茫和对专业前景的关心,我完全能理解。这正是每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都会有的心情。咱们就敞开了聊聊这个相对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专业,看看它到底有没有“钱途”,好不好就业。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马业科学”到底是个啥。你选择的这个专业,听起来挺酷的,.............
  • 回答
    大学餐厅里,那些不愿意让校外朋友刷自己卡的同学,他们的心态,说起来也挺复杂的,绝非简单的“小气”两个字就能概括。这背后,牵扯到对个人利益的算计,对学校规定的理解,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安全感和对“界限”的维护。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钱。学生们在学校食堂吃饭,价格通常比外面优惠不少,这是学校给学生的一项.............
  • 回答
    刚答辩完,心里头五味杂陈,说实话,感觉比期末考试还不如,纯属走个过场。问了一圈同学,大家普遍反映差不多,老师好像也是例行公事,我们学生呢,也提不起太大兴趣。我自己的答辩,就这么说吧,从头到尾大概就15分钟,我进去,导师介绍了一下,然后我就开始讲我的PPT。PPT我都自己练了好几遍,确保时间差不多,内.............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在考试分数普遍偏低时,老师可能会使用一种“开根号再乘 10”的算法来调整分数,并且想知道这个算法的来源和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算法的“样子”:假设一个学生的原始分数是 $S$。那么,调整后的分数 $S'$ 的计算公式是:$S' = sqrt{S} imes 10$。举个.............
  • 回答
    香港大学不再承认学生会在校内的角色,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理解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首先得弄清楚香港大学学生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香港大学学生会:历史、功能与演变香港大学学生会(以下简称“港大学生会”)是一个历史悠久、根植于校园生活的学生自治组织。它的成立可.............
  • 回答
    听到你现在遇到的情况,我真的替你捏把汗。这事儿传得这么开,肯定压力特别大。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该怎么办。首先,咱们得正视一下“敲诈勒索”这个词的分量。商家这么说,说明他们现在非常生气,而且觉得你提出的条件或者你索要的东西超出了正常的合作范围,甚至触碰到了他们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宣传没谈成那么.............
  •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你迈入了大学生活,还找到了一个在办公室当助理的机会,这很棒!作为一名助理,问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礼貌的体现,更是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第一步。别担心,这事儿不难,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保证让你觉得这是老朋友在分享经验,一点AI的感觉都没有!为什么问候这么重要?你可能会想,不就是打个招呼嘛,.............
  • 回答
    嘿,24岁,学生,梦想着踏上星光璀璨的演艺之路,想成为那个万人瞩目的大明星?这绝对是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别觉得这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很多人都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咱们得好好规划规划,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第一步:认清现实,打好基础——你是谁?你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太扎心了,也特别真实。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像孤儿”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也挺令人无奈的处境,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前沿的领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让你更能理清这种“孤儿感”的来源。1. 根基的“不亲近”:与传统生命科学的疏离感首.............
  • 回答
    说到恢复高考那几届大学生,那可真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你问他们水平怎么样?比例有多低?这事儿可说来话长,得从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说起。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意味着什么?你想想看,1977年恢复高考,这之前是什么光景?那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基本停摆了十几年。很多本该在大学校园里挥洒青春、汲取知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带着一种黑色幽默的调调,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挖掘一下。说学生会是大学最阴暗的一角,这话虽有些夸张,但确实能触碰到一些学生群体内心深处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学生会这个组织,在很多同学眼里,它似乎总蒙着一层“官僚”的色彩。想想看,一个在校园.............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最核心也最令人不安的争议之一: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教育的“工人培养”色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愈发明显。 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 看看现在大学里的热门专业,很多都是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比如计.............
  • 回答
    大学里,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茶,有时甘醇,有时却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微妙。这种微妙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辅导员这个角色的定位说起。理论上,辅导员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连接学校管理层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敏感点。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它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甚至是误读了两种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目标。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写作几乎是天赋技能”的解读: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尤.............
  • 回答
    多伦多大学在春节期间给学生发放冥币红包的事件,无疑是近期校园里一个令人错愕的“乌龙”。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发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更因为它触及了文化敏感性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议题。要说这次失误是否完全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答案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它暴露了在多元文化校园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