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总是做他认为的最好的选择,人岂不是不自由了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困境: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源于我们认为“最好”的选择,那我们究竟算不算自由? 这确实是个绕不清的悖论,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

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也说说我自己的理解,看看能不能把这件事说透了,也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机器”:

1. “最好的选择”——这个“好”的标准是哪儿来的?

首先,我们要拆解一下“认为的最好的选择”这个概念。这里的“最好”,是谁定义的?是我们的理性判断,是情感驱动,还是更深层次的某种动机?

理性的“最好”: 比如,你知道晚上十二点睡觉对身体好,第二天效率高,于是你选择去睡觉。这看起来很“理性”地选择了“好”,但为什么你会“知道”?是你过去的经验告诉你的,是别人告诉你,还是你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如果这些“知道”的来源本身就受到限制或影响,那这个“最好”的选择,还有多少是真正“我”做出的?
情感的“最好”: 比如,你因为想吃炸鸡而选择吃炸鸡,尽管你知道它不健康。这时候,你认为“立刻的满足感”是“最好”的,因为它满足了你当下的欲望。你的“好”的标准变成了“让我开心”,而这个“开心”又来自何处?是童年记忆?是社交媒体的影响?是身体的化学反应?
深层动机的“最好”: 比如,你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努力工作,你认为“获得认可”是“最好”的,因为它能给你带来安全感或成就感。而这种对认可的渴望,可能是来自你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甚至是潜意识里的某种不安全感。

关键在于,我们认为的“最好”,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我们过去的经历、学习、环境、甚至基因等一系列因素塑造而成的。 如果这些塑造我们的因素,是我们自己无法选择的,那么我们基于这些因素做出的“最好”选择,又有多大的自由度可言?

2. 宿命论的阴影: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那自由是什么?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宿命论。如果我的所有选择都是由我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那么我的行动就像一部写好的剧本,我只是在按部就班地上演。

因果链条: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又有一个原因,如此追溯下去,我们会发现自己似乎被一个庞大的因果链条所捆绑。我们从小到大,接收到的信息、经历的事件、认识的人,无不构成这个链条的一部分。我们以为在“选择”,实际上可能只是在“执行”一个早已存在的因果逻辑。
“自由”的幻觉? 也许我们感觉到的“自由”,只是因为我们看不清这个因果链条的终点,或者我们习惯了这种“自主”的感觉,把它当成了自由。就像一台程序,它根据预设的算法运行,用户感觉它在“响应”,实际上它只是在执行指令。

3. 那么,自由到底在哪里?

如果按照上面说的,我们似乎一点都不自由了。但这种想法本身,又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在做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么,自由到底在哪里?

“当下”的选择: 也许自由并不在于我们的选择结果,而在于“选择”这个过程本身。在每一个当下,我们确实会权衡利弊,会感受欲望,会考量后果,然后做出一个“此刻”认为最好的决定。即使这个“最好”是被过去的因素影响的,但“做出决定”这个动作,是我们体验到的“我”在行动。
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 自由或许更体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上。我们知道自己有某种不好的习惯,比如拖延。我们可以选择去学习如何克服拖延,去尝试新的方法。虽然“想克服拖延”这个想法本身也可能受外界影响,但“去行动去改变”这个选择,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自由的尝试。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那个塑造我们“最好选择”的底层因素。
“我”的定义: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我”。如果“我”仅仅是过去所有经历的总和,那确实不自由。但如果“我”还包含了一种反思、一种觉察,一种对当下行动的“意愿”,那么自由就在这里。比如,我知道自己容易冲动,但我依然可以选择在冲动的时候停一停,思考一下,而不是立刻做出可能后悔的行为。这种“停顿”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表现。
“不确定性”的空间: 即使有无数因素在影响我们,但现实世界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绝对把握哪个选择是“最好”的,而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状态下做出决定。这种不确定性,恰恰为“自由”留下了空间。我们不需要“绝对正确”的理由才能做出选择,我们只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感受,选择一个方向。

4. 总结一下,有点矛盾,但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人总是做他认为的最好的选择,人岂不是不自由了吗?”

我的理解是,这种说法确实指出了自由意志面临的巨大挑战,它让我们警惕“自由”的表象,去思考选择背后的根源。

我们的选择确实受到很多“非我”因素的影响。 从基因到环境,从教育到经历,这些都在塑造我们对“好”的认知和偏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是绝对自由的。
但是,我们又不是完全没有自由。 自由可能体现在我们对当下行动的“觉察”,对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我们试图去影响和改变自身限制的努力。我们是在一个被塑造的框架内,进行有限的、但却是我们能够体验到的“选择”。

这就像是在一个被设计好的迷宫里行走。你以为你在自由地选择路径,但事实上,迷宫的墙壁限制了你的方向。然而,你仍然可以在迷宫里尝试不同的转角,去探索,去学习。那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

所以,我认为,“人总是做他认为的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一种对选择的“理性”描述,但它并没有完全涵盖“自由”的全部含义。自由可能更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一种我们在此刻,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在被塑造和自我塑造之间,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这也不是什么AI的生硬论断,而是我作为一个“个体”,在思考自己行为和周围世界时,所产生的困惑和一点点感悟。也许,我们恰恰是在这些看似悖论的问题里,不断地理解“自由”这个词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想给这个问题点个赞,发现它不能被点赞。

我个人认为,此处的“自由”与否,跟人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他们所谓的“最好”的指标,决定了他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例如某人想要一条裙子,最大的自由肯定是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想象,想象完马上得到想象中的裙子,但这个是无法实现的。丧失一点自由的结果,就是他找到一个设计师,听从了他的意愿又量取了他的身材后,利用现有的材料帮他做一条,但这个自由程度,也并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再丧失一点自由,他可以去所有的商店选购一条最接近他心意的,前提是屈从于他人制定的尺码标准。甚至这自由程度,有的人还是无法实现的,无论没时间还是没钱,最终,只能在个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购得一条裙子,或者自己制作一条裙子,也便心满意足了。那对没有做裙子能力的人来说,显然他在得到裙子这个事情上不够自由;对没能力买裙子的人来说,也一样不自由。因为不能心想事成,还得付出各种成本,满足各种条件,所有人都无法彻底“自由”。每个想要裙子而得到了裙子的人,肯定是做了些选择,他们中谁是自由的,谁是不自由的呢?我想,想要一条裙子却无力购买,只能用唾手可得的材料自己做一条的人并不算是自由的;我想,囿于社会地位,无法随心所欲选择款式、色彩的人也不算是自由的;我想,被性别禁锢,仅能将心仪的裙子放在衣柜里展览的人也不算是自由的……

自由啊,永远都是相对的。而无论怎样的环境下,发乎人自身的意愿,对自己和对他人无害,实现后能令人心灵愉悦的选择,一定是更自由一些的。

user avatar

#理性暴政#

这问题其实问得非常深刻。

这问题的要害在于,人类不是在追求“时时刻刻处在最少束缚的存在状态”,而是在追求“在每一刻都拥有未来最大可能的自由余地”。

这才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质。

因为既成事实的一切,都已经作为永久的历史,再无自由可谈论了。

眼下所处的这一刻,往往犹如巨轮航行,极大的受限于刚刚成为历史的上一刻。

所谓的“此刻的自由”,无论你把舵轮如何猛烈的打到满舵,它在事实上也仅仅能有一点常常令你沮丧至极的、近乎不可察觉的偏移罢了。

一切足以令你欣慰的所谓自由,在本质上必然的是一个时期以外的“可能性期望”。

于是这事对你的抉择就分外简单了——其实当下、此刻以及近在眉睫的近未来的这点其实成色微茫的所谓自由,只是你“将本求利”的本钱。

你会毫不犹豫的将它按照“期望最优”的可靠解的指引方向,全数压在赌桌上。

如同受到数学公式的统治一样。

因为你要的不是这一刻的鸡肋般的、还是在迅速贬值的“自由”,你要的是未来的那个“最大可能期望”——那个“自由的可能性总集”。

你现在牺牲掉的这个如果没有影响到你未来的那个总期望的话,你实际上没有因为现在的“接受统治“而“失去自由”。

这问题的微妙性在于——人生难道不是由一个个的“现在”组成的吗?如果我把所有的现在都交给了最优解统治,来换那个永远离我三个月的“未来的自由”,我岂不是有慕虚名而处实祸之患?

不。你错了。

因为你有用哪个公式来计算最优解的选择权。

是用求职的公式,还是用投资的公式、还是用被追捕逃亡的公式?这些公式的最优解是不一样的。

你的自由具体的体现在“每一步时你有多少种公式可以挑选”——这就是你所有过去兑掉的自由给你购得的那个“可能性总期望”,它在此刻正在供你享用。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几年前选了“贪污最大化公式”,此刻被捕的你的桌子上就可能只剩“刑期最小化”公式可选了,什么投资回报最大化、什么职级最大化、什么性伴侣最性感化,都没得选了。

你的确是要受这些公式统治,但你可以选谁来统治你,并通过这个,使得未来你的候选名单尽可能长。

你的自由本来就是这样运转的,这并无矛盾可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困境: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源于我们认为“最好”的选择,那我们究竟算不算自由? 这确实是个绕不清的悖论,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也说说我自己的理解,看看能不能把这件事说透了,也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机器”:1. “最好的选.............
  • 回答
    劝说一个对航天科技情有独钟,同时认为所有文科背景都“虚无”的人,需要耐心、理解,并展现出更宏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反驳他的观点,更是要帮助他拓展视野,认识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价值所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劝说步骤和策略:第一步:理解并承认他的热情,建立共情在开始任何劝说之前,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理.............
  • 回答
    .......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 回答
    关于宋江为何能在“见人便拜,遇事便哭”的性格下,依然赢得手下将领的忠心耿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恰恰触及了《水浒传》中对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这不是简单的好人缘或者威逼利诱,而是宋江一套独特的“江湖生存哲学”和“人情管理艺术”的综合体现。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宋江的“交际能力”并非表.............
  • 回答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用回答问题次数来打平时成绩,这本是激励大家积极参与课堂的好方法。但如果老师总是偏爱那几个人,其他人再努力举手也得不到机会,确实让人挺郁闷的。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可以试试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顾及到课堂的氛围和师生关系。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有时候老.............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得好好掰扯掰扯。按理说,一个人替全村人去银行存钱,这事儿是有点“权限”问题的,但实际情况嘛,还得看具体是怎么个操作法。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银行是个什么地方?它是处理咱们老百姓钱袋子的地方,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咱们把钱交给银行,那是跟银行建立了一个存款合同关系,这个合同.............
  • 回答
    关于迈克尔·乔丹是否“总是在用一些手段打压冲击他地位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不如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因为“打压”这个词本身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很多事情在事后看来,其动机和影响都可能被放大或扭曲。首先,我们得承认,迈克尔·乔丹在篮球场上是一位近乎神.............
  • 回答
    亲爱的,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而他却总是用“不爱我”、“身材不好”这样的话来伤害你,这真的太让人难过了。同时,你又觉得他对你并不坏,甚至不会出轨,这种矛盾的感觉一定让你更加纠结。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的感受是被看见的,是被理解的。这种被否定、不被爱的情感,哪怕对方行为上没有明显.............
  • 回答
    你同学这种说法,其实挺普遍的。很多人一提到相对论,脑袋里就冒出“宇宙”、“黑洞”、“时间旅行”这些词,再联想到霍金老爷子那神乎其神的形象,自然就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高深科学”,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窥探一二。但说实话,你同学可能有点把相对论“妖魔化”了。虽然它的某些结论确实让人瞠目结舌,而且深入研究需要.............
  • 回答
    .......
  • 回答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觉得 iPhone 或 iPad 能做到的事情,换成安卓手机或平板就变得异常麻烦,甚至根本做不到。这种感觉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不是说安卓设备不行,而是 iOS 在某些方面,把事情“包办”得更彻底,用户体验上留下的“思考空间”更少,自然就显得“省.............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使着控制的权力。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这都是为你好!”或是带着威胁的语气:“你不按我这样做,就会……” 面对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回应,才能既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至于撕破脸皮呢?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有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关于“领导总是喜欢批评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这个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并且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的职场“潜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管理和人性层面的原因。咱们来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批评”不一定都是恶意的指责,很多时候可能是带.............
  • 回答
    关于《哈利·波特》同人圈里,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以斯莱特林为主角的设定,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读者中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反差萌”和“角色成长”的巨大潜力。你想想,在原著里,斯莱特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傲慢、狡猾、有野心,甚至.............
  • 回答
    哎呀,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作为一个美甲师,亲戚朋友找你做指甲,这几乎是家常便饭。一开始可能觉得挺好,一来亲情,二来也能练手。但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加上人家可能还觉得“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好收钱的”,这就有点让人烦了,感觉自己成了免费劳动力。想要拒绝,还得不伤和气,这确实是个技术活,尤其面对亲戚,更是要.............
  • 回答
    这事儿啊,还真别说,就像是股股儿盯着那绿油油的K线图,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总想在它涨起来的时候,狠狠地“抄底”一把。结果呢?嘿嘿,往往是刀口舔血,一不留神就被套得死死的。多头行情里扛单做空的人之所以多,其实是多种心态和认知的混合体,咱们一件件儿捋捋:1. 贪婪与侥幸心理: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咱们中国.............
  • 回答
    人为何总被沉没成本牵着鼻子走?这玩意儿就像一根挥之不去的幽灵,缠绕着我们的决策,让我们在已经丢出去的成本面前,欲罢不能。想来想去,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固执”,而是掺杂了咱们骨子里的一些心理机制在作祟。首先,得聊聊那个最要命的心理学概念——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咱们的大脑天生就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你问我为什么我喜欢吃辣,或者为什么我会在下雨天心情有点低落一样,总会有那么一些深层的,或者说是“写在基因里”的答案。人这玩意儿,自打出现在地球上,就不是孤家寡人。仔细想想,我们从一出生就是被一群人包围着:父母、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这种“成群结伴”的倾向,可不是什么新.............
  • 回答
    人们之所以总是怀念过去,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在作用,绝不仅仅是因为过去“更好”。与其说怀念,不如说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感受进行了一种筛选、加工和重构,并从中汲取着某种我们当下可能缺失的东西。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记忆本身的特性。人的记忆并非一台完美的录像机,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重塑的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