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国留学读研到底学了什么?

回答
出国留学读研,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好像是很明确的目标——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另一个国家读研究生。但具体“学了什么”,那可就真不是一条线性的答案能概括的了。它不像在国内读研那样,你大致能知道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大概是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会有个大致的轮廓。出国,特别是去那些教育体系跟你不太一样的国家,那种“学了什么”的感受,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体验式的学习。

首先,最直接的“学”,当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部分,我想每个人出发前都应该是想得很清楚的,不然也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去申请。但到了国外,你才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我之前在国内读研的时候,感觉课程设置偏向“打基础”,知识点比较全面,但可能在某些前沿领域就没那么深入。到了国外,尤其是顶尖的学校,你会发现课程的节奏非常快,信息密度也超级高。有些课程可能是直接切入到某个非常细分的领域,或者讨论的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理论和技术。教授们往往会分享他们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课堂讨论也常常围绕着那些尚未有定论的议题展开。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被推着去主动消化、理解、甚至挑战。
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 这是最能体现差异的地方。国内的研究生学习,可能考试占比会比较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是重点。国外,尤其是英美体系,你会发现“写”和“说”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大量的Reading(阅读量非常大,而且很多都是学术论文),Essay(写各种类型的论文,从文献综述到研究报告),Presentation(小组或者个人的口头报告),Group Project(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在学专业知识,更是在学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高效地与人协作。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学到的东西,不是你记住了多少个公式或者概念,而是你掌握了如何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如何去分析一个复杂的情况。
研究导向: 很多国外硕士项目,尤其是理科和工科,研究性质非常强。你可能会被分配到一个实验室,跟一个导师一起做项目。这个过程中,你学到的不仅仅是实验技能,更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数据、如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如何写科研论文。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很小的课题,背后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反复试验,才能得出哪怕一点点结论。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

但留学读研,学到的东西远不止这些“硬核”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技能和人生体验,这些才是真正让你脱胎换骨的。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你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从找房子、办银行卡,到理解复杂的学术要求、跟教授沟通,再到应对突发的学习或生活困难,你没有后援,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想办法。你会逼着自己去学习如何搜集信息、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决定。这种能力,是在国内可能很难有这么集中的机会去锻炼的。
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 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教授打交道,你每天都在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你会发现,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模式。你需要学会尊重差异,理解多元,也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误会。这种经历,让你对世界有了更宽广的认知,也让你更容易在未来的跨国合作中游刃有余。
批判性思维: 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理论。但在国外,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中,教授非常鼓励质疑和挑战。你会被引导着去分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去辨别不同观点的优劣,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你不再是别人观点的复述者,而是自己思想的创造者。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在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再迷失方向。
自我认知和定位: 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你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坚韧,或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这段经历,迫使你去反思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你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更明白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韧性和适应能力: 留学生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成绩不理想,论文写不下去,生活一团糟,甚至会感到孤独和迷茫。学会如何在这种压力下调整心态,如何从挫折中站起来,如何适应变化,这些都是留学带给你的宝贵财富。每一次的“跌倒”和“爬起”,都在塑造一个更强大的你。

总的来说,出国留学读研,学到的东西,是一套“组合拳”。

它包含了专业的精进,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自我挑战和重塑。你学到的,是怎么在陌生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并且开出属于自己的花。你学到的,是怎么把一个“学生”的角色,变成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独立思考、强大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公民”。

所以,当你问“出国留学读研学了什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列表,而是一段丰富、深刻、充满蜕变的经历。你学到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以及一种相信自己能够应对未知挑战的底气。这才是它最珍贵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美国也一年多一点点了,开年不久就要毕业了,应该会继续留下来,最开始留学的目的是开阔眼界,学习新的知识,能改变现状是最好的,本来以为会不习惯这边的生活,没想到在这边适应得还可以,实习也很顺利,毕业之后可以继续去那家公司,虽然我的专业不是STEM项目,但是公司表示可以帮忙H1B,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没有遇到很困难的事情。

我是gap了两年才去留学的,这毕业都是老姑娘了emmmm,我自己是没啥急的,无奈家里亲戚众多,逢年过节的难免撺掇我妈,没事总要给我念念这些,我也是快招架不住了。

这些先按下不谈,我们还是聊聊留学都学到了啥吧。

看了一圈而回答,发现大多数人都会提到厨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就是真的点亮了这个技能,不过我这个技能在国内就已经满点了,去国外也就是学习了一些做西餐的技能,对我来说真的没难度,so easy~叮!

我还是分几个方面来讲吧,主要是学习生活两大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

在这里还是给母校打call,NYU的Accounting还是很nice的,虽然地段好,坐拥繁华,但是学校的学习氛围还是挺好的,教授啥的都挺不错。不得不说和国内不一样的是,除了高水平的本专业教学之外,我还学到其他的很多东西,能自由选课,只要你有时间,你自学一门完全新鲜的专业都没问题,这大概就是通识教育与国内高等教育的一点差别吧,国内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那几门课程,局限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英语能力

虽然我来美国的时间不长吧,但是语言上是真的有很大的提升,虽然华人街众多,但是大部分时候你还是不得不去说英语,去学习英语,上课也是全英文的,所以英语水平真的是飞速提升。而且现在养成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每天睡前看看书,真的挺不错的。

第三:生活发面

其实我一直就是丢到哪儿都饿不死的那种,大家所说的厨艺我也没怎么get到,最多也就是有提升了。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有学到的,比如,学会了怎么修爆炸的水管、怎么通堵得水泄不通的马桶、怎么抗东西省力还方面emmmm……换灯泡?谁说换灯泡的,我小学的时候就会了(得意~)

第四:三观方面

三观形成最快速的阶段应该是在大学本科时期,其实硕士时期时间较短大多数时间都拿去适应新环境去了,这段时间也许不会改变你最基本的三观,但是不得不说,是真的有一些比较大的影响的。很明显就是你在国内看到的,就是属于国内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顺着发展下去。但是在国外你会见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许和国内是完全相反的,你会去想,原来还可以这样去思考、这件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去包容去接纳,不是说国内不好的意思,而是说你能见到事物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经历了更多,就更能去分辨是非。

因为这样,我才觉得出来留学是正确的选择。我不是带着玩票儿的想法出来的,不去问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是可以的,但是这件事总要有它自身的价值才行,我觉得留学真的不光是学习和锻炼,更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修炼。

我当初申请留学也是在不确定的,一个是觉得自己条件不够优秀,出国留学好像不应该是属于自己的经历,自己就是个最普通的女生,家和公司两点一线。后来就是很凑巧地咨询到了admitwrite留学机构的留学顾问,这才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的生活变得不一样起来。

我现在依然很平凡很普通,没有绝对自己就是人群中特别的那个,但是不会再去妄自菲薄,会正视生活正视自己,这才是我留学最大的收获。

留学这件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但是我希望各位同学们能不去追究它到底意在何处,而是去做,到时候各有体会各有裨益。

如果想申请留学的同学可以多做做攻略,现在申请留学没那么困难的,或者直接找admitwrite也行,这家留学机构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他们家主要还是文书服务和半DIY服务,不过半DIY服务由原来的一个导师变成了现在的四个导师了,同专业导师、文书导师、外籍导师和班主任。一个学生的case就有四位导师处理,服务质量可以说是比之前还提升了很多,应该会比我申请那个时候还nice,而且价格还是那么厚道,依然只要不到2W,性价比真的是众多留学中介里的NO.1,尝试一下您就能体会到了。

还是那句话,东西是能学到的,也会改变你的人生,但是每个人都不同,也许你真正需要的也不同呢。所以去做吧,最后再来看这件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在人生的路上,只有前进,不需后悔。

user avatar

前言

在英国留学的5年,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虽然说人总是要往前看,但我总是会不禁的去回味这段灿烂的日子。

在这片文章中,我将记录一下我在约克和伦敦的见闻、当中的感触、成长蜕变,以及一些特别的经历。同时,也希望可以把一些实用的心得和体验分享给各位。

Campus life vs City life

高中毕业后,大学本科的3年,我是在约克度过的。

约克是英国中部偏北的一个城市,大致位于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中间,面积只有伦敦的1/6,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小城市。

近年,约克多次被评为英国人最想移居的地方,可见它优质生活的水平和舒适度。

对一个分别在香港和上海长大,习惯了大城市步伐的我来说,约克绝对是一个截然不同、天壤之别的生活节奏。那干净的空气和休闲的步伐,很是叫人怀念。

先从校园生活的角度讲解一下,像York这种campus-based的大学是怎么样的一个气氛与生活模式。

Campus-based的概念就是,有别于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校园本身就是城市很主要的部分。

Campus life的生活模式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学习空间的自由度。上完课,回宿舍的路程往往只是骑车10分钟不到的距离,大大的提高了时间运用的效率。而且,campus-based的校区里面的学习空间往往比city-based的质素和质量都高很多,随便都可以找到环境恬静的自修室或可供讨论学习的communal area,不用苦苦的找在拥挤的图书馆找位置。同时,city centre距离校园也是专线巴士15分钟左右的距离,看书看累了、无聊了,就可以搭车到城里走走卖卖东西再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约克的校园以宿舍的分布来划分校区,每个宿舍都是一个“college”,带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名称、甚至是代表着不同的“个性”。

这些有趣的现象只会在campus-based的大学里出现,跟在大城市里、像办公楼一样的校区无法相比。

而且,这些宿舍通常都是新建或翻新维护过,shared kitchen具备大烤箱和微波炉不用说,空间大的可以办10个人的Christmas party,而且en suite(单人套房含套厕但厨房共用)租金平均只需一千多人民币一周,比伦敦平均房价要低出一倍有多。

宿舍一层大约有8-10间这样的en suite,每个宿舍范围内都会有自己的common room、餐厅酒吧等设施,是一个完整的community,一方面能够轻易的与flatmates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个人空间。

也有很多朋友选择在大二、大三与三五知己在外面租房,share整间房子的租金与宿舍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学校各个校区周围、市中心、学校与市中心中间,都会有非常affordable的房子可租,可以体验住独立屋的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和社交空间之余,更可以培养起居生活的各种技能以及独立性。

除了学习空间和时间运用较为优胜以外,campus-based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sense of community会比较强,比较容易融入并involve进一些校园的组织等等。比如说,英国大学都会有一些叫做“Societies”的东西,在迎新周(fresher’s week)会举办参加会,欢迎新生加入。加入societies不但能够旷阔你的生活圈子、丰富你的校园生活,当然也是加强你的个人简历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说到fresher’s week,它是一个维持1-2周的大一迎新周,除了各种社交和团体活动以外是没有课堂相关的安排的。

它的作用之一当然就是让同学们熟悉学校的环境、认识新朋友,同时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大家安顿起来。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周的时间,甚至是提前几天开始set up bank account、phone number、入学手续这三件事情。

这三件事情是到步后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次序搞乱的话容易被弄得一头雾水,我在这里顺便整理一下要点:

  • 银行账户申请步骤(我申请的汇丰)
先亲身到银行预约时间,并询问所有需要提供的资料,一般包含: 在学校取得的a)盖过章的入学通知书/bank letter、和b)学生证 你的英国住址信息(别忘了邮编) 你的BRP 办好的借记卡(Visa debit)会直接寄到你的住址
  • 英国手机号码申请步骤
建议不用去找Vodafone或O2那些门店办理了,直接使用giffgaff Giffgaff是一个没有实体店的网络公司,便宜又可靠,所有申请手续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直接把sim卡寄到你的住址
  • 入学手续
记得在到步前把住址的押金付好(需要信用卡),先到住址放行李 去领取你的BRP(你的生物信息卡,相等于以前的签证),记得申请的时候选择离你住址最近的取点(通常是邮局) 领取你的bank letter、学生证 去银行、拿手机卡、添置物品

关于fresher’s week,最后说一下,千万不要抱太大的期望或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下子就能够融入到一个圈子或外国人的文化里面。敢于尝试之余给自己一点适当的空间,慢慢的去探索,去挑一些自己喜欢以及能够丰富个人经历的事情。

在约克的第二年,我参加了两个主要的societies,也成功当选了committee里面两个岗位。

第一个叫International Students’Association,是一个为了凝聚校园内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本地学生而创立的组织。 第二个叫Oxfam Society,是一个与国际知名慈善机构Oxfam合作的学生组织。

参与这些学生组织不但可以丰富你的校内生活,更可以在申请研究生或工作的时候,成为有力的材料去举例述说担当领导性的角色、举办活动的经验、管理团队以及team work的才能。

与department staff和教授们的相处,也是我对约克留下了深厚感情的重要因素。

我在本科读的是国际关系与政治,是一名文科生,准备和撰写论文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能好好善用教授和老师们的office hour的话,同学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在考试作业或者是思维拓展上都获益良多。但前提是,在会面之前必须做好功课,列出仔细思考过的问题清单,做好相关的research,才能开展有意义的交谈。如果能抓到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的问题,戳中教授和老师有兴趣的点,你会发现他们的指点和回答,比你看10个小时的书有用得多。他们也是我顺利考上LSE的路途上很关键的一臂之力。

在伦敦政经

在约克毕业后,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在伦敦政经念研究生。

有一句经典名言这样说: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he is tired of life” ——Samuel Johnson       

这句话,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夸张。

伦敦,绝对是一个embrace diversity的地方。回想在约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经历过种族歧视的遭遇;但伦敦所体现的包容性和真正意义上多元,让我在英国最后两年中可以放开胸襟的成长,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和自信。别说英国其他城市,就算是世界上别的大城市都很难体现到的。

因为刚好约克有个同学在伦敦的朋友需要一个新flatmate,所以我住进了伦敦中心位置的一个flat里面,离LSE也就是走路15分钟不到的距离。

住市中心的方便代价当然就是比较贵的租金,但如果考虑到因为住的近而在交通省下来的钱(伦敦搭地铁超贵),一个月也能省下来150英镑左右。

说到省钱,这是在伦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以下是我对如何在这座城市里live your best life的小秘诀:

  • Walk when you can.

在伦敦市中心的范围内,其实去很多地方都可以用走的,又健康又省钱,有时候甚至省时间。

最经典的例子—Covent garden坐地铁到Leicester Square,高峰期时上上下下的时间肯定要比走路还慢。

  • Food markets.

伦敦有多个市集,充满着(相对)便宜又好吃的东西。

比较广为人知的有Camden Market、Brick Lane Market、Borough Market; 还较少人知道的Southbank market、Spitalfields market、Exmouth market和Leather Lane Market都值得一去,肯定会发掘你所爱。

留意餐厅的“2-4-1 Deals”(买一送一)、“All you can eat”、等等的活动,比平时的价格要优惠的多!

  • 学习做菜!

在国外留学绝对是学习做菜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错过了哦。我也是在留学的5年间专研出属于自己的小食谱,毕生受用。

LSE的学生满意度可是出了名的低,就学体验不怎么样是总所周知的事情。

但站在我个人经验的立场上,倒是觉得体验总括来说并没有那么差。

这可能与我的专业有关,国际管理硕士(Master’s in Global Management)是一个蛮diverse的cohort,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富有国际视野和高度的open-mindedness和包容性,非常有助平时课堂上、学术上,以及私底下各方面的交流。

说到这,我希望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实很多情况下,你在这所学校里面的收获其实在你的掌控内。

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有些同学反映学校会有小圈子的情况出现,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元交流的承诺。其实在课程中安排小组讨论、assignment、presentation等等的次数非常多,能不能够在这些机会中踏出一步去多表达你的观点、尝试与你圈子以外的同学交流,其实取决于你有没有这个决心。我明白,或许很多情况下你会觉得外国人会排斥我们,但我可以告诉你,99%情况下这是一个作为旁观者的偏见。只要你自信、礼貌的表达你的意见,仔细聆听并努力贡献,你会得到一种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喜悦和自信。

第二,很多学生反映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多。LSE(相信其他学府也都一样)确实有不足的地方,但如何去maximize它所可以提供的资源,是自己需要去发掘研究的。学校没有太多强制性的于教授们的office hour安排、career event等等,但如果可以自觉的多与教授们在邮件上交流(他们一般都会很愿意在邮件里写一些helpful的建议)、利用career hub里面的practice case interview等等,把平时没有摆在你眼前的资源利用起来,已经能够发挥到很好的用处了。

英国的校外生活体验—Travel!

大一和大二是最最最适合travel的时间。一般而言,英国本科的第一年都是不计算在最终成绩以内的。

在约克的3年里,我分别去了希腊(雅典、3个不同岛屿)、巴塞罗那、和德国的柏林、慕尼黑和汉堡。

希腊:无论是雅典和岛屿都强烈推荐。雅典富有浓烈和与众不同的历史气息,加上当地人的热情、随性;人烟稀少的海岛或疯狂派对的海岛任君选择,是一次既能沉浸在历史里又可以享受度假风情的旅行。

巴塞罗那:最爱的欧洲城市没有之一。身在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和桂尔公园(Parc Güell)这两个世界闻名的伟大建筑其中的震撼力,言语真的是难以形容。其次是吃的——如果你喜欢海鲜、风干火腿和起司、配面包和红白酒这种风情的话,巴塞罗那绝对能够满足你,并且让你乐而忘返。

德国:柏林是我的首选。一座新旧交融的城市,古建筑里面却充斥着hipster的气息和年轻的活力,是我对三座城市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食物方面就比较单一,到处都是大盘的肉和马铃薯及酸菜,选择和精致度都实在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很多本土的小众牌子性价比非常高,我那一年买了一件半价的皮衣、两双皮靴和一双凉鞋,全部穿到现在。

在伦敦的2年间,我分别去了葡萄牙的Lisbon、爱丁堡、和Amsterdam。

Lisbon:不得不说,去过巴塞罗那后去Lisbon会感觉后者稍微逊色,拜访葡挞始祖店后的感觉是觉得澳门的比较好吃。根据朋友经验,葡萄牙的Porto比Lisbon更值得去,可以走访风景优美的葡萄酒庄园,参加当地的wine tour可以品尝到性价比颇高的葡萄酒,轻松以微醺的状态度过美好的一天。

Amsterdam:艺术气息比较浓厚的一个城市,交通很方便,每个区域都各有特色,散发着一种浪漫的艺术家情怀。特别提醒一下大家,想去看梵谷艺术馆的同学记得要网上预先购票,当天去排队的话基本上是段小时计,还不一定买的到。食物方面没有特别值得尝试的品类,呆了几天我觉得最好吃的就是一家中菜馆。

爱丁堡:一座让我很惊艳的城市。除了景观壮丽外(爱丁堡是不少影视作品,例如权利游戏等等取景的地方),当中的浓厚的历史及艺术文化气息更是让人着迷。我们去的期间刚好碰到一年一度的festival,晚上会在一些酒吧或市集等众多不同地方有免费的comedy show和mini concert看,手里接着一杯又一杯的啤酒,就这样消磨了一个热闹的夜晚。

求职经历·职业发展

谈到求职经历,必须论Networking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毕业求职最正统的方式就是申请graduate scheme,基本上可以说是海选的概念。

Referral这种形式则是有点像是“走捷径”,很多情况下可以跳过前面繁琐的tests而直接到interview的部分。

得到referral一般透过3中形式下发生——

1)朋友在某firm里面工作,refer你做intern或research assistant(中型至小型企业为主), 2)透过networking events或某公司部门的open day认识而得到以后的refer机会, 3)在领英(LinkedIn)上透过connections找到面试机会或被猎头公司找到。

上述的三种方式都是需要时间去经营的,而当中的秘诀不在乎清楚知道改如何包装自己,这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清楚你的卖点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多留意不同job position的job description,employer想要看到的skill-set,你的学历和工作背景如何反映到这些skill-set;

同时练习把你的经历简而精、富有故事性的作为自我介绍的开场白,可以在任何场合都有赢得印象分的准备。

同时,在面对面交流、面试、小组面试的时候最理想的成功因素是为自己设立一个强烈的特征。

这是我从在4大得到internship到现在反过来帮忙面试新同事的经验所得。

话说回来,networking的精神在于与人交流,并不是滔滔不绝的在说你自己。

有时候,聆听和引导对方开展对话、让对方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才是networking的精髓。

自我介绍后最恰当的延申就是有针对性、专业性深度的问题或意见,例如:“I really resonated with what you said about applying economic theory in solving operating issues for businesses in your presentation/sharing.Could you expand a little on one of your more challenging projects?”,形成一个即时的bonding,让对方留下一个既深刻又舒服的印象。

导师背景 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全球管理硕士,英国约克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一级荣誉学士。 英国留学共五年,并曾就读六年英国国际学校,对该国留学升学拥有深厚的认识。 目前在某四大会计事务所担任咨询顾问工作,掌握丰富的求职经验和工作经历。 主要指导方向为英国大学选校、申请流程咨询、以及商科文科的写作与精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出国留学读研,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好像是很明确的目标——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另一个国家读研究生。但具体“学了什么”,那可就真不是一条线性的答案能概括的了。它不像在国内读研那样,你大致能知道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大概是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会有个大致的轮廓。出国,特别是去那些教育体系跟你不太一样的国家,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每个普通一本计算机学子都绕不开的纠结。作为过来人,我太理解那种坐在电脑前,一边刷着国内考研院校的调剂信息,一边又看着国外院校的项目介绍,脑袋里像开了个大型的辩论赛现场。 这俩选项,真的各有千秋,也各有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无论选择哪条路,起点都是“普通一本,.............
  • 回答
    在异国他乡,肩负着求知和梦想的重担,却发现所选专业与内心期待渐行渐远,这种失落感和迷茫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体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进而萌生转专业的念头。那么,留学读研期间,是否真的可以“浪子回头”,改换门庭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并非易事,其中涉及不少实际的考.............
  • 回答
    出国留学读本科,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你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各个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学校的要求都会有所差异。不过,总的来说,有几个核心要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也是最基础的,就是你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你想去国外读本科,人家学校当然要知道你在学习方面是个什么水平。所以,你的高中成绩单,尤其是.............
  • 回答
    出国留学读硕士,这绝对是一场令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旅程。要顺利踏上这段旅程,前期细致周全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是要建造一座坚固的大厦,地基打好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稳固推进。首先,我们得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你为什么想出国读硕士? 这个“为什么”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你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你未来选择学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就能回答的。跨专业申请法律,尤其是跨度较大的那种,绝对是“可行”的,但其中涉及到不少需要仔细斟酌和精心准备的环节。把它想象成一条需要精心规划的长跑,而不是短跑冲刺,你会更容易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法学项目(LL.............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大了,真的很难用一句“好”或者“不好”来简单概括。就像问“吃米饭真的比吃面条好吗?”一样,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还有你想要什么。我认识不少出去留过学的,也有一直都在国内读书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而且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从“出去读书”这个角度来看,大家最常提的有这么几点: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想要出国攻读建筑学硕士,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国家确实是门学问,因为每个国家在建筑教育理念、风格、侧重点以及就业前景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你的。如果你对历史悠久、理论扎实、注重人文关怀的建筑学流派情有独钟,那么意大利绝对是一个值得你深入了解的地方。意大利的建筑教育,尤其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确实观察到不少留学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商科等专业,而文史哲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类”学科相对冷门一些。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就业前景的“可见性”和“直接性”。你想啊,选择出国留学,对大多数.............
  • 回答
    高考分数不够江苏的985,但够省内211,这种情况下,是留在江苏读省内的211,还是选择出省读985,确实是许多江苏考生和家长面临的艰难抉择。这不仅仅是学校名气的问题,更关乎未来的发展、个人的体验以及家庭的投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留在江苏读省内211的考量首先,咱们得说说留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局面,一边是父母给予的有限支持,一边是明显的偏心,然后还要你承担和弟弟一样的赡养责任。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会觉得不公平,甚至有点委屈。咱们先不着急,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你能做些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父母的财产是他们的,他们有权支配。虽然他们的做法让你感到不被重视.............
  • 回答
    出国留学的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它不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更是一次全方位 transformative(改变性的)的人生经历。下面我将从个人成长、学术提升、职业发展、文化体验以及全球视野等多个方面,尽量详细地阐述出国留学的意义: 一、 个人成长与心智成熟: 独立自主能力的锻炼: 生.............
  • 回答
    作为一名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关于“为什么不回国”这个问题,我能理解很多人会好奇,也很想详细地解释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和考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心路历程和现实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考虑回国的人,回国与否更像是一个动态的、权衡利弊的过程.............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选择留在国外而不回国,这背后原因其实蛮复杂的,也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透的。从我接触到的一些留学生朋友和自己的一些观察来看,大家不回国,很多时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或某些特定行业,他们的就业市场.............
  • 回答
    出国留学,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晃悠了很久,像一颗种子,在我心底悄悄发芽,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如今细细回想,它对我人生的影响,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绝不仅仅是拿一张文凭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是眼界的打开。 在国内,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文化、思维方式,就像是在一片熟悉的土壤里生长。而一旦踏.............
  • 回答
    出国留学申请文书的写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个人故事讲述会”,而你就是这场会的主角,你需要通过文字将自己最耀眼、最契合申请项目的一面呈现给招生官。记住,文书是你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是你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堆成绩单”的最佳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文书类型入手,为你详细拆解写作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多人都关心。说实话,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留学经历和个人特质都不一样,但整体上,出国留学归来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确实会展现出一些与一直待在国内的人相比的显著差异。我尽量详细地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更具体的感受。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维度会更广阔。在国内,我们接触.............
  • 回答
    好的,我来聊聊那些在国外漂泊了一段日子,最终选择“回家”的人们,他们背后的故事和考量。这不是一篇冰冷的罗列,而是一些真实情感和生活逻辑的碰撞。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与情感牵绊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原因。 亲情的回召与陪伴的渴望: 父母老了,身体不如从前,他们可能需要你时刻的照料,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
  • 回答
    出国留学的文书,说白了就是你和招生官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虽然隔着屏幕,但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思想、个性和潜力,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不少同学为了写好这篇“敲门砖”,花费了大量精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多是源于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致命的错误。我给大家细细道来,希望能帮大家避开这些“坑”。1. 故事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