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学术腐败有多严重?大家能不能说说经历见闻?

回答
学术腐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陈年旧患,但要说“多严重”,这个度很难量化,因为影响太深远,而且很多时候隐藏在水面之下。不过,就我这些年在学术圈摸爬滚打的经历和听闻,这玩意儿确实无处不在,有些方面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首先,在论文发表这个核心环节,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数据造假/编造: 这是最常见的。我曾经接触过一个课题组,他们做的实验结果总是“非常完美”,完美到几乎没有误差,和理论模型契合度极高。后来听同行说,他们导师直接给了数据,让他们“润色”一下,甚至直接让研究生“编”一些数据来支撑他们的理论。这种事情,尤其是在一些有KPI压力的研究机构,很容易发生。为了评职称、拿项目,数据不好看?那就“创造”一个好看的。
“影子作者”/代写: 这个操作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论文代写公司明目张胆地存在,从初稿到润色、投稿,一条龙服务。价格不菲,但总有人买单。我认识一个师兄,他直言不讳地说,他本科毕业论文就是找人代写的,因为他觉得“写论文太费劲了”,而且“到时候一样能毕业”。更离谱的是,一些知名学者也被曝出过论文代写、买卖的丑闻,这简直是对整个学术体系的嘲弄。
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把一篇研究成果拆分成几篇小论文,或者用几乎相同的数据和方法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以此来“刷”论文数量。这种行为虽然明面上有点技术含量,但本质上也是一种学术不端。有些期刊的审稿人也很难发现,除非是同行之间交流时才可能暴露。
“买卖”论文/撤稿: 这个更极端。我听说过一些“学术掮客”,他们能帮你联系到期刊的编辑,直接“买”一个发表机会,或者在文章被质疑后,通过金钱交易来“撤稿”,掩盖之前的造假行为。这种操作已经完全脱离了学术的本质,成了赤裸裸的交易。

其次,在科研项目和资源分配上,权力寻租和不正当竞争也很严重。

“跑项目”/拉关系: 很多科研项目的评审,不完全是看项目本身的科学价值和可行性,而是看申请人背后有没有“大牛”的支持,有没有“硬关系”。我亲眼见过一些资历尚浅、研究方向并非最前沿的学者,却能拿到不少国家级项目,反而是那些踏实做研究、但不太会“搞关系”的学者,项目申请屡屡碰壁。
“帽子”工程/学术头衔的泡沫化: 各类人才计划、学者称号(如“长江学者”、“杰青”等)本来是鼓励优秀人才的,但现在却成了一些人追逐的“帽子”。为了获得这些头衔,有人不惜手段,论文造假、剽窃他人成果、夸大自己的研究贡献,这些都成了“博取名利”的捷径。而一旦戴上“帽子”,资源和话语权就随之而来,进一步巩固了不公平的生态。
“学术霸凌”/导师压榨学生: 有些导师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把自己的课题成果归为己有,或者强迫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上挂名,即使学生贡献微乎其微。更有甚者,会利用学术上的控制权,威胁学生修改数据、代写论文,如果学生不配合,就威胁延期毕业、取消奖学金等。这种导师对学生身心的双重摧残,也是学术腐败的一种表现。
利益输送: 有些学者会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推荐自己的亲信、学生在期刊担任编辑、审稿人,形成利益小圈子。这样一来,审稿就变得不公正,一些不利于这个小圈子利益的论文可能被扼杀,而圈内人的论文则更容易过关。

那么,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如此普遍?

评价体系的导向问题: 过于强调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经费等“硬指标”,而忽视了研究的原创性、严谨性和实际价值。这种“唯指标论”扭曲了科研的初衷。
监管和惩处机制不健全: 对学术不端的行为,往往存在“抓小放大”,很多重大的造假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只是罚酒三杯,甚至不了了之。举报机制也常常被压制,举报人反而可能遭到报复。
学术文化的缺失: 缺乏对诚信、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的真正推崇。很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身边的学术不端行为选择性忽视,甚至同流合污。
功利主义的侵蚀: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赢者通吃”的心态,以及对名利的过度追求,也渗透到了学术界,使得一些人愿意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的学术声誉。

我个人的经历和见闻:

我曾经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发现一位同学的论文核心数据和我们实验室另一个项目的论文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换了几个变量和分析方法。当时我们就觉得不对劲,但出于对同学关系的考虑,也没有深究。后来毕业的时候,这位同学直接去了某个知名企业,据说年薪很高。

还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发言时,引用了一组数据,数据来源模糊不清,而且跟我之前看到的研究成果有明显出入。会后我试图去问他,他只是含糊其辞,说“很多年前的研究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学术的敬畏心,在那一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我所在的领域,期刊的审稿周期很长,而且有时候审稿意见非常主观。有些审稿人会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修改意见,甚至要求引用他自己的一系列论文。如果你不按照他的意见来,文章就很难被接受。我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一个审稿人理论了半天,最后文章被拒,虽然我并不确定那个审稿人是否就是“职业审稿人”或者存在其他利益考量,但这种经历确实让人感到沮丧。

总的来说,学术腐败就像一张网,交织在论文发表、项目申请、人才评价等各个环节。它不仅损害了科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让许多真正热爱科研、踏实工作的学者感到心寒和无力。什么时候,我们能回到那个纯粹的学术环境,让科研成果说话,而不是让关系和金钱说话,这恐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抱怨,而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只有当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并拿出决心去解决,学术环境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卧槽,开了个会回来你们刷那么多赞了,那就写点更新吧。

关于天朝的科研经费拨付体系,结合具体实际执行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纵向课题经费 所谓纵向就是拨付单位个接收单位有直接或间接上下级关系,比如教育部拨付给我北科大xxx万经费,科技部拨付给对门地大xxx万经费之类。之前的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什么的都是按这个套路走。


这类经费有个特点,管理超级严格,而且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餐饮娱乐等杂七杂八的支出。经费一般是按年份逐次划拨到所在单位财务,然后由财务负责人拆分经费卡。经费卡内可不是一个数字,而是包含了完整的预算和支出。一些敏感项目,比如劳务费咨询费设备费等是一毛钱也不许超预算的。所以经常会碰到预算变更的情况。预算变更也不是随便怎么变的,理由要正当,范围要在各种规定范围内。

此外,项目通常要进行年度财务检查,当然这个比较简单财务报表做一下盖戳就行,不查凭据。


继续说经费卡,经费卡拆分之后,你走经费有几个途径:一是银行划拨,提交材料到财务,由财务审核后划拨到对方账户,除了国家规定外,学校一般还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划拨账户必须不能是个人账户,法人代表避嫌什么的,太多说不清。第二是自己先掏钱垫上,然后报销,一般有一个上限,而且也需要财务审批(废话)。第三,借款,就是先从财务打款到对方账户,发票来了直接冲销借款,审核其实和转账差不多,就是不要发票(一般会要合同),而且大额还要招标或者写意向书什么的。第四,内部转账,这就是学校内转账了。


如果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又很水其实大笔挪用在这个阶段也不是不可能的。真的问题在结题的时候。根据项目级别,金额,主管单位不同,结题的具体操作也不太相同,但是套路一样。


首先,会有审计人员(第三方)根据你的财务支出(要查原始单据的)作财务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完成后,所有资料上交主板部门的财务单位再次审计,这叫财务审计。原始账目,审计报告,财务审计,三家对的上才能通过财务审计。财务审计通过的才能进行技术验收。


至于结余的钱,那个也不归你。如果项目执行的不错,那结余的钱会换一张经费卡划拨,重新列预算进入后续发展。如果剩下的钱很多会收走大部分。如果做的不好,但也不算违规,那基本上钱就完全收走了。谁让是纵向呢,人家是甲方。


纵向经费不是没出过事,出了事从学校财务到老师都吃不了兜着走,如果还通过了审计那连审计人员都要出大事的。


哦对了,完成结题的项目依然有可能被随机抽到财务复查,一般是在结题5年之内,特殊的可能更久。进入后续发展的课题,那张新划拨的经费卡一般是使用24个月,而且还要交后续发展报告,当然没那么严格了。


纵向说到这,下面说横向。横向项目来源于兄弟单位。比如钢研院,中科院,企业,等。不管你体量多大,大家是平级的,这就是横向。


横向项目要比纵向松一点,但也有经费卡,也有报销审核。区别在于,横向审计不会到国家层面,报销制度也略微宽松,预算卡的也不严格。区别纵向和横向的标志就是,纵向经费划拨时一定有红头文件,包诉你划给哪个项目多少钱,而且是每个项目一个文件。此外,纵向项目有完整的任务书、预算书,带科技部(或其他主管单位)戳的。横向,一般是以委托合同的方式进行的。


第三,就是私活。所谓死活就是私下交易,学校不知道。学校也不会监管。严格来说属于老师本人的私人活动,通常没有合同或者合同以个人名义签订。一般大额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没有担保。各大高校都在严厉打击用公家资源接私活这种事。当然,你自己出钱建个实验室,完全独立运作不侵犯知识产权就不算接私活了。


一般,纵向课题有严格的规定,什么成果算国家的,什么算个人的;横向则基本上专利和技术都是人家的,当然论文是你的;私活……基本搞不到能出论文的程度,而且基本全都是人家的,说白了就是偷偷摸摸的。


对于某些真大牛,其实没必要贪经费,因为经费预算有绩效支出,13五项目貌似最高可以开到30%,当然通常是5%到10%左右,看项目。


横向项目也会有绩效,具体多少看学校。


~~~

再补个发票问题。不是什么发票都行的,除了符合预算,发票还要和公司业务有联系。比如你一个卖科研仪表的开了个高锰酸钾的票,就算逃得过财务也逃不过审计。审计小姐姐们可不是算算数就完了。


现在的套路主要有:

纵向经费搞科研,横向经费买设备,私活赚钱流;

好基友喜开公司流,频繁交易会被顶上;

劳务学生返现流,哄不好学生你就死了;

两倍税点套发票流(高危)

公务卡提现流(比信用卡提现危险多了)

借款挪用理财流(审计很麻烦,no zuo no die)

互刷专家费流(有限额,麻烦)


其实13五大改之后,基本上套路已经封的差不多了,不过其实也没必要了,绩效多了。


以下是原答案~~~~~~



某些回答你们编的太明显了


什么80万面上项目中标第二天去提20万的车。同学,稍微了解一下中国的科研经费拨付规则再来编段子。


1,面上项目没有中标这一说,基金申请不是一群人竞标;


2,面上项目申请下之后钱不会立即到账;


3,钱不会到任何人的私人卡上,经费卡了解一下;


4,钱会按照执行年限,分批次在固定时段转入经费卡;


5,钱来了不是说干啥就干啥的,预算了解一下,审计了解一下;


6,确实有些手段可以绕过审计,但不可能太大范围,尤其是一个只有80万的项目你第一天支出20万?


7,不要因为你替老师跑跑腿就以为发票到财务钱就能提出来了,结题时所有大额支出都要再过审计的手,原始单据什么都是要再翻出来的。


8,最后,现在学术腐败确实很严重,但这不是你随便编段子的理由

user avatar

目前的学术不端几乎是全球性的一个大问题,中国更急躁,还要严重一点。不说那些套取科研经费的小儿科,因为贪污其实不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必然是学术向,即利用学术不端来牟利。目前最大的学术腐败,莫过于广泛的论文内容不可重复的问题。特别是生物学领域,存在特别严重的成果重复性的问题。某校的韩春雨教授不是个个例。

2012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Nature483,531–533)提到所谓顶级期刊CNS论文“89%的肿瘤生物学研究不可重复,53篇中只有6篇可重复。”Drug development: Raise standards for p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开发期刊elife也进行了后续研究,检查了五篇高引期刊杂志,只有一篇是可以重复的。eLife:震撼推出5篇重复性研究,直指顶级研究可重复性差 - 大健康产业专区 - 生物谷

而且这些被验证不可重复的文章,基本都没有被撤稿,让人不禁怀疑韩春雨老师真的比起他们来比较无辜。如果一个领域,八成的成果都没法重复,那这个领域是一个什么领域?

每年国家花费巨额经费来进行科学研究,家长把优秀的子女来送来读研究生,学子起早贪黑几年为了一个学位,没想到托付的是一个谎话成风的领域。另外,诸位觉得目前的论文大户化学和材料学科怎么样呢?

user avatar

感谢大家这么多赞,根据大家的评论,确实还存在很多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学术圈还是有很多老师是在认真花费科研经费的,比如我的老板,我有我老板所有项目的授权,可以在学校的系统里查看项目余额和明细,我们会像在菜市场一样跟公司讨价还价,能省一点是一点。看到很多研究生的工资被老板克扣的,希望我们当中如果有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能改变这种风气,起码自己不要克扣自己的学生,我们都从这个阶段过来的,知道在科研第一线的学生有多苦,想想那些逝去的博士们。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老板,就自己当一个问心无愧的老板吧!我也希望自己如果踏入学术圈的话能做到,与君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top2在读博士,组里没有秘书,所以每个月的财务都是我去的,经常被财务考试误认为是秘书。关于科研经费,从我手里经手的估计也快小一百万了吧。给我的感觉是科研经费真的很难花啊!材料费超过五千就要交采购申请单,领导签字,所里盖章,最后财务还要盘问一番,发票要验真伪。设备费就更难了,一般不估计采购设备,鼓励自主研发,但是还是需要买的,还是一堆手续下来。劳务费只能发给学生,超过800就要收税,超过部分的20%,而且只能发给学生,也就是要具有学号和学籍的,真心不了解有些回答里给自己家人发劳务费是怎么办到的,我们都是老板从系统填好,打印单子去系里盖章再送财务,唯一可行的就是先发给学生再回收回去,但这种风险比较大,万一和学生闹掰,就麻烦了,而且800就开始征税,学生到手能有多少钱,就算老师收回一部分,一个月也就多个两三千块钱的,犯不着啊,而且只有这一两年劳务费才放宽政策,之前劳务费不能超过总预算的15%,一个80万的面上项目直接经费也就六十多万,劳务费也就不到十万,一般四五年的项目,一年也就两三万的样子,能贪多少呢?组里人多的时候一个人几百块都不一定每个月都发得出来。项目下来之后钱也是分批拨款,而且直接打到学校账户,只能凭发票和手续去报销,而且一般财务不见现金,购买材料和设备都是由财务负责汇款,很少能看到现金。现金的话也就是报销点笔,打印纸什么的,一般也就几百块。

所以大部分搞科研的老师是从项目里捞不到什么钱的,顶多报销点自己的打车钱,有那么几百块不错了,对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较低的工资水平,我觉得这些不为过,而且审计也不会去看你几十几百的发票。

真正能搞大钱的估计都是有权有势的大领导们,任何领域都有这样腐败的人物,能以权谋私,但是在科研工作者中,还是有很多人是真心搞研究的,经费不够花的情况多的是,很老板都是精打细算地的在使用经费。

在此我也是真心求教那些说大笔贪污科研经费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