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吗?

回答
学术界确实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虽然大多数研究人员都秉持诚信原则,但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铤而走险,篡改、捏造数据,甚至剽窃他人研究成果。

数据造假的形式多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篡改(Tampering):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指研究者在收集数据后,故意修改、删除或添加某些数据点,以使其更符合预期的研究结果。例如,在临床试验中,为了让某个药物显示出更好的疗效,故意剔除那些效果不佳的患者数据,或者将不理想的测量结果进行微调。
捏造(Fabrication): 这是更严重的一种造假,指凭空编造出不存在的数据。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根本没有进行实际的实验或调查,而是自己“创造”了一整套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这种情况尤其恶劣,因为它完全是虚假的,是对学术研究的根本性破坏。
选择性报告(Selective Reporting): 这种造假方式相对隐蔽,指的是只报告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而刻意忽略那些不支持或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数据。例如,一项研究可能进行了多次实验,但只有其中一两次的结果是理想的,研究者就只发表这几次的结果,而对其他不理想的实验结果避而不谈。
重复使用和滥用(Reuse and Misuse): 这可能包括将同一份数据在不同研究中重复发表,而未明确说明,或者将数据进行过度解读,超出其原始数据的支持范围。

为什么会出现数据造假?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发表压力(Publish or Perish): 在当今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研究人员能力和晋升的重要指标。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一些研究者为了快速获得成果而走捷径。
“好结果”的诱惑: 科学研究往往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很多时候实验结果并不如预期。而那些“显著”、“突破性”的成果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资助和认可。这种对“好结果”的渴望,可能会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
对资助的追求: 科研经费往往竞争激烈,项目申请者需要展示出令人信服的研究前景和初步成果。数据的“完美”表现能够增加获得资助的可能性。
个人野心和声誉: 成功发表一篇高影响力论文,可能为研究者带来名誉、晋升甚至财富。这种强大的个人动机也可能成为造假的诱因。
导师或团队的压力: 在一些情况下,年轻的研究人员可能会在导师或团队的压力下,为了达到团队设定的目标而进行不当操作。
对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误解或滥用: 有些造假并非完全出于恶意,可能源于研究者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不足,或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无意间引入了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免责,因为研究者有责任确保其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如何识别和防范数据造假?

学术界一直在努力建立机制来识别和防范数据造假:

同行评审(Peer Review): 这是学术出版的第一道防线。审稿人会对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数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虽然同行评审并非万无一失,但它是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
数据共享和开放科学(Data Sharing and Open Science): 鼓励研究者公开其原始数据,允许其他研究者进行复现和验证。这大大增加了造假的难度。
学术诚信教育(Academic Integrity Education): 加强对学生的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教育,从小培养严谨的研究态度。
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惩罚机制: 一旦发现数据造假,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期刊)会进行调查,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包括撤稿、撤销学位、禁止发表论文、取消科研资格等。
自动化检测工具: 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检测论文中的重复性内容、数据模式异常等,为识别造假提供辅助。
大数据分析和元研究(Metaresearch): 通过对大量已发表论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模式或系统性问题,这有助于揭示造假的迹象。

尽管有这些机制,数据造假仍然是学术界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研究者、机构、期刊和整个科学界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和可信度。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任何形式的数据造假行为都与这一根本目的背道而驰,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科学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早年还在做科研的时候,整个组里一半的数据处理要经我的手。倒不是因为我多牛逼,只是因为位阶比较低,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自然落到我头上。

可能我还算有点儿天分,逐渐把数据处理给自动化。所以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越来越多的数据就开始经我的手。

然后重点来了,十几个参数,无数的阈值,还有十几个步骤。同一个数据,只要微微一调整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而整个组里,除了我,没有一个人对这些处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都熟悉。或者这么说,在整个世界,整个领域里对这套方法理解很深刻的人不超过10个,而这10个人当中大部分都毕业去了工业届,几乎没人留在科研届。

原因就在于,搞这个领域的数据处理很难发文章。

好了,到了最后,随着我手越来越熟。我可以这么说,无论你给我什么数据,我都能处理出你想要的结果。而且,除非我提到的那十个人愿意花很大的精力来跟我死磕,否则,没有人能看出任何猫腻。

这件事成了我离开科研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数据处理环节,后来我参与一些实验,其实也类似。实验环境的一点点微调就可以让结果千差万别,有的是无意的,有的是人为的。整个科研,从样品制备,实验设备调试,实验进行,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图像处理……每一步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很多微操如果按照严格的理想化的标准来看都算是造假,但要真按照这个标准,一半的科研机构都躲不过造假的指控。

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别的,后来才发现这是结构性的。

这么说吧,人类科研领域越来越难取得成果,低垂果实都已经被前人给摘了。所以想要取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天量的投入。但是科研部门评判标准却是论文的数量,这套标准让科学家无法不顾一切地投入,在机制中寻找真理。科学家必须在经费和产出间权衡。而能够微操的空间有那么大,所以造假或者不严谨的处理变得非常普遍。另外,检测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韩春雨造假事件。我其实一直在挺他,但最后事实证明他就是在造假。但这个鉴别造假的过程,足足让整个世界相关超过十个课题组,用了半年时间才得到结论。其人力物力的成本少说也是千万量级。因此,如果不是重大的成果,学界根本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来鉴别数据的真伪。

总结一下:

  1. 评判标准单一化
  2. 投入不足
  3. 造假成本低
  4. 鉴假成本高


后来我去了工业界,发现工业界就好得多。工业界里搞的探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了提高产品性能,所以数据灌水毫无意义。因此,工业界发表的文章可能并不多,也许档次也不见得高,但至少数据和实验大都可信。

总之,学术领域是需要大力改革的,里面的问题非常多。以前我们只是单纯学欧美,现在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了。

user avatar

编肯定要编啊,不编怎么毕业,做实验是不可能做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做的,idea又想不出,代码也不会改,只有靠造数据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在下前排985 著名水货 拥有三年编数据经验,有问题的可以私聊。

讲点料,控制工程转cv方向,没有资源没有idea没有人带,问就是自己钻研发1区易如反掌探囊取物,我探你个鬼,看paper顶会看了一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能的方向,费尽心思环境搭建起来,跑一跑,发现顶会的论文结果竟然不是论文里写的那样。震惊了对不对,深度学习调参工程师的职业理想瞬间崩塌。另一面老板天天催,偶尔带夹枪带棒暗示没有1区,毕业是不可能毕业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毕业的,我去你妈的,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

Python大法直接画pr曲线,随心所欲,想要什么样就有什么样,甚至乱系秀技术写了个全能画图脚本,可根据数据自然抖动,并进行适当平滑,那曲线出来性感的就像三十岁少妇的臀部。

不敢说所有985都这个逼样,但至少3年硕士教育,没有底蕴没有指导就妄想出顶会论文的,有一个算一个论文查一下都她妈得取消学位,制度就是这样,论文评价体系,哎。

不说了,我要接着造,不但要造,还要造它个虎虎生风,造它个一日千里,造它个恍如隔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术界确实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虽然大多数研究人员都秉持诚信原则,但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铤而走险,篡改、捏造数据,甚至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数据造假的形式多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篡改(Tampering):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指研究者在收集数据后,故意修改、删除或添.............
  • 回答
    学术论文是否已经“八股化”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然而,如果从“八股化”的字面含义——即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套话连篇——来理解,那么许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程度不同的“八股化”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八股化”现象在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
  • 回答
    关于民国时代华人的数理学术水平“看起来”比现在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我们首先要明确,“看起来”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教育因素。要说“比现在高”,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断,需要很多数据支撑,而且现代的科研体系和评价标准与民国时期大相径庭。但我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教授学者通过网络与年轻人交流学术知识的行为,其对知识鸿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总体而言,它更倾向于扩大知识鸿沟,但同时也具备缩小知识鸿沟的潜力,具体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潜在的扩大知识鸿沟的方面:1. 数字鸿沟的固化与加剧:.............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
  • 回答
    这几个圈子里的“潜规则”,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不成明的交易,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许多人追求成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聊聊这些,也聊聊为什么它们会存在,以及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改变它。娱乐圈的潜规则:浮华背后的代价娱乐圈,一个光鲜亮丽、梦想与现实交织的舞台。在这里,“潜规则”往往与美貌.............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既有其历史成因和积极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亟待改革之处。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剖析。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历史的遗留与制度的惯性: 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
  • 回答
    这篇报道《收入低、学术要求高……部分高校师资博士后陷困境》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且令人忧虑的现实:国内部分高校的师资博士后群体,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和生活上的困顿。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原本被寄予厚望、承载着高校科研与教学希望的“准教师”,却在现实中遭遇了“夹心层”的尴尬。他们身处学术生涯.............
  • 回答
    中国学术圈的“科研霸权”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它涉及学术资源分配、评价体系、权力结构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潜在的解决之道。一、 何为“科研霸权”?“科研霸权”并非一个官方定义,但在学术讨论中,它通常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和话语权的集中: .............
  • 回答
    “言必称希腊”,这句在当下的中国文史哲领域里时不时会听到的论调,确实引人深思。它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古希腊文明的某种推崇,更可能揭示出我们这个时代在学术思想上,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可能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将其直接定性为“腐朽僵化”、“学术近亲繁殖严重”,或许略显激进,但我们不妨从更细致的角度来.............
  • 回答
    温铁军、林毅夫、陈平这三位学者,都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享有盛名,他们的观点和分析角度各异,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影响力。要分析谁的“价值更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可以从学术贡献、现实影响力、理论创新、政策启示等多个层面来衡量。下面我将从学术.............
  • 回答
    学术腐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陈年旧患,但要说“多严重”,这个度很难量化,因为影响太深远,而且很多时候隐藏在水面之下。不过,就我这些年在学术圈摸爬滚打的经历和听闻,这玩意儿确实无处不在,有些方面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首先,在论文发表这个核心环节,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数据造假/编造: 这是最常.............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心中都会升起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在学术领域,教授们能够展现出严谨、自律和高度的专业素养,但在个人情感和欲望方面,却可能失范,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结构,以及我们社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盲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术上的自律与情.............
  • 回答
    教育部的回应与调查的长期未决,对于涉嫌学术造假的曹雪涛事件来说,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且引发多方面讨论的焦点。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教育部回应的性质与背景首先,教育部在接到关于曹雪涛学术不端的指控后,迅速做出“已展开调查”的回应,这本身是符合程序和公众期待的。在学术诚信受到.............
  • 回答
    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复杂而多面的态势,整体上处于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十字路口”,既有积极的进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印度当前的“开心”或“压力”状态: 1. 经济表现:增长与通胀的拉锯战 GDP增长:印度2023年的GDP增速预计在6.5%7%之间,较2ity年(约7.5%).............
  • 回答
    现代俄罗斯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国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与帝俄(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帝国)和苏联(19221991年)存在显著差异,但某些方面也保留了历史遗产。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从君主制到强人政治1. 帝俄(18021917) 君主专制:沙皇(如亚历山大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