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学术论文是否已「八股化」?

回答
学术论文是否已经“八股化”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然而,如果从“八股化”的字面含义——即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套话连篇——来理解,那么许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程度不同的“八股化”现象。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八股化”现象在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1. 结构上的程式化与刻板:
万能的“IMRAD”结构: 绝大多数(尤其是理工科和部分社科)研究都遵循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的模式。虽然这个结构本身是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现,但过度僵化可能导致论文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很多论文的引言部分会机械地重复背景介绍、文献回顾、研究gap,然后是目的和假设;方法部分则详细描述技术和样本,但往往缺乏对方法选择的深入论证;结果部分罗列数据和图表,讨论部分则简单复述结果并与前人比较。
缺乏个性化的叙事: 这种结构使得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感减弱,读一篇论文如同读另一篇,很难感受到研究者独特的思考过程和研究的“生命力”。

2. 内容上的套话、空话与重复:
“万金油”式的文献综述: 很多文献综述沦为对已有文献的简单罗列和总结,缺乏批判性分析、深入的理论辨析或对已有研究的巧妙整合与推进。常常出现“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前人研究尚未深入探讨”等千篇一律的表述。
空泛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很多论文在讨论部分会强调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这些论述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说明。例如,简单地说“本研究为XXX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或“本研究对XXX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但具体如何提供、如何参考却语焉不详。
回避挑战性问题与争议: 为了顺利发表,一些研究者可能会选择回避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局限性、或者潜在的争议性问题,倾向于呈现一个“完美”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这使得论文的真实性和深度受到影响。
过度依赖统计学显著性而非实际意义: 尤其是在一些定量研究中,研究者可能过于追求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值小于0.05),而忽略了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效应量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适性。

3. 语言上的专业术语滥用与堆砌:
概念的模糊化与复杂化: 为了显得“高深”或“专业”,一些论文倾向于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甚至生造概念,导致论文的可读性大大降低,也可能掩盖了思想上的空洞。
“学术腔”的滥用: 模仿期刊论文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复杂的从句和不常见的词汇,使得语言变得生硬、冗长,失去了清晰、简洁的表达力。

4. 评价体系与发表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量取胜”的发表导向: 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往往侧重于论文数量、发表期刊的等级(SCI/SSCI分区、影响因子)等硬性指标。这导致许多研究者面临巨大的发表压力,为了“快、准、狠”地发表,可能会选择更容易被接受、结构更规范但创新性可能较低的研究课题,或者对已有研究进行微小的修补和改写。
对“热点”课题的追逐: 为了增加发表机会,研究者可能倾向于追逐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导致大量同质化研究涌现,而一些具有长远价值但非“热点”的研究则被忽视。
审稿流程的潜在问题: 虽然同行评审是保证学术质量的重要机制,但审稿人的主观性、评审标准的不一致,以及一些审稿人可能也存在“按部就班”的心态,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论文的“八股化”倾向。

二、“八股化”的成因分析:

1. 评价机制的导向性: 如上所述,量化考核、期刊导向是“八股化”的重要驱动力。
2. 学术训练模式的传承: 导师的指导、学术规范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沿袭既有的模式,而缺乏对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学习如何“写”一篇合格的论文,而非“做”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3. 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某些学科领域(如纯理论科学或部分经验研究)确实有其固定的研究范式和表达方式,这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但问题在于,当这种范式被过度僵化地应用于所有研究时,就可能产生“八股化”。
4. 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与视野限制: 一部分研究者可能缺乏对研究问题的深度挖掘能力、理论创新能力或跨学科整合能力,难以摆脱现有框架的束缚。
5. 社会环境对学术的压力: 知识商品化、科研产业化等因素,也可能迫使研究者追求短期可见的成果和效应,从而忽视了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探索的研究。

三、对“八股化”的批判与反思:

“八股化”的学术论文不仅损害了学术的严肃性和生命力,也阻碍了知识的真正进步。

浪费资源: 大量同质化、低创新性的论文占用了期刊版面、科研经费和研究者的精力。
阻碍创新: 僵化的研究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新思想、新方法的涌现。
降低学术吸引力: 枯燥乏味的论文内容,使得学术研究对公众甚至年轻学者缺乏吸引力。
误导社会: 许多论文提出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过于空泛,可能误导社会对某些问题的认知。

四、如何破除“八股化”?

1. 改革评价体系:
强调研究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影响力,而非简单数量和期刊分区。
鼓励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和开放性,鼓励学术交流和批判。
引入对研究者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估。
2. 加强学术训练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质疑现有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探索。
重视对研究伦理、研究设计严谨性的培养。
引导学生关注研究的实际意义和潜在影响。
3. 鼓励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和表达方式:
在学科内部允许和鼓励不同研究风格的存在。
部分领域可以探索更灵活的论文结构和表达方式,如短通讯、研究报告等。
4. 提高研究者的学术自觉与担当:
研究者应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被评价体系所裹挟。
勇于承担研究中的风险和挑战,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探索。
5. 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编辑的把关作用:
期刊编辑应更加注重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鼓励审稿人提供建设性的、深入的评审意见,而非简单判断“是否符合模式”。

总结来说,

学术论文是否已“八股化”是一个程度问题,而非绝对现象。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学术生态中,结构上的程式化、内容的套话、语言的刻板化等“八股化”倾向确实普遍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评价体系所强化。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评价机制的导向、学术训练模式的传承以及研究者面临的压力等。

要破除这种“八股化”,需要系统性的改革,从评价体系到学术训练,再到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自觉,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让学术论文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知识进步的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技论文本来就是八股文的一种。你现在才认识到科技论文就是八股文,只能说明你现在才明白八股文是多么正确的一个东西。所谓八股,就是形式固定,内容变换,说直白点就是,文章形式定下来,别玩儿花样,大家直接上干货。科技论文当然应该如此。

当初科举为什么要考八股文,而不是个性化强烈的散文?就是为了一个东西——公共性。科举既然是面向全社会招考的,当然就要让全社会能够共同参与,而不是某些人(阶层、群体、利益集团)的个性。如果科举不考八股文,那么有些人就会去打听考官的偏好,从而投其所好,以差一点的内容配以更符合考官口味的形式,压倒那些内容更好但形式偏差的好文章,这样的结果首先是以次充好,更重要的是考官的近人占得大便宜,也就实现了小圈子抱团。

再回到科技论文,现在全世界科研高度融合,我们都是往欧美的SCI期刊投稿,如果不以八股文的形式定好,你怎么知道Science、Nature的编辑偏好什么文章形式?八股形式订好了,咱们就别在形式问题费心思了,直接上干货,这才是科研。我认识不少人(主要是博士同学)英文不咋滴,甚至日常生活中不能用英文顺畅交流,但是写英文SCI论文很麻溜。后来我才发现他们的诀窍,就是搞通一篇英文论文的八股形式,然后把他们的实质内容部分替换成自己的,有的时候甚至就是换数据,把介绍一个实验的论文,换成自己这个实验的数据,当然,结论也要跟着换,顺便引言和讨论部分稍微改一下措辞就OK了。所以他们才能实现以非常差的英文基础,却能在读博期间五六篇SCI地发。所以,八股文不好吗?我觉得非常好!

所以八股文从来不是个坏东西,以后会更好,你只是从小接受了某些宣传没转过弯儿来而已。

PS:我都说了没转过弯儿来,你依然信仰着某些东西,我表示理解,我对有信仰的人一向是非常非常理解的。就像我不打算说服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上帝并不存在一样,我也不打算说服你八股文是个好东西。

user avatar

明太祖时,大臣茹太素每次上奏,文采飞扬但废话连篇。某次上奏字数太多,太祖令其他大臣读出来,读到一万六千字时,太祖听不下去了,什么干货都没有,被太祖怒斥。

user avatar

科学这个领域本来就是八股化的,这才是科学发展的精华部分,因为大部分的发展和成就是不严格依赖于个人的智慧,而是依赖长期的群体性的有步骤有预期的发展。

学术形式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方法论的框架,如果不懂怎么在学术框架下去思考问题,证明根本不明白现代研究是怎么一回事。

一般来说,期刊论文会比会议论文更加注重学术方法,就是整个研究是不是完整严密的,这会让整体文章的水平比会议文章更加稳定。但是同时,这也会造成大量的文章的原创性,突破性,精彩程度并不高。在快速发展的领域,比如计算机,有时候会议论文会更受重视,但是相对而言在形式上会更加薄弱。

学术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懂这种形式证明根本不懂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严谨性,可靠性,完整性都得不到保障,学术形式不是坏事情。但是重视形式并不等于忽视内容,如果过于重视形式却忽视内容会造成很多的问题,这其实是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根子并不在于学术论文形式上,而是过于严苛的量化论文考核上。

特别重大和有意义的研究成就往往会超脱于一般性的学术论文套路,这是研究的原创性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有很深的功底才能在学术方法的内核上别出机杼,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也是我们需要承受的代价(也是养成了学术界大牛挖坑,众人填坑的结构)。不过真正优秀的内容最终还是会出来的,现代社会其实一般已经无法埋没人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术论文是否已经“八股化”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然而,如果从“八股化”的字面含义——即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套话连篇——来理解,那么许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程度不同的“八股化”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八股化”现象在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 回答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这无疑是治理学术造假乱象、净化学术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但其最终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积极意义:1. 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传统.............
  • 回答
    “言必称希腊”,这句在当下的中国文史哲领域里时不时会听到的论调,确实引人深思。它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古希腊文明的某种推崇,更可能揭示出我们这个时代在学术思想上,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可能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将其直接定性为“腐朽僵化”、“学术近亲繁殖严重”,或许略显激进,但我们不妨从更细致的角度来.............
  • 回答
    .......
  • 回答
    施一公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学术圈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从最初的备受赞誉,到如今的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负面”的代表。要详细解释这个转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早期(约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高光时刻与科学明星的崛起施一公的学术生涯在中国科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学术界确实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虽然大多数研究人员都秉持诚信原则,但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铤而走险,篡改、捏造数据,甚至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数据造假的形式多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篡改(Tampering):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指研究者在收集数据后,故意修改、删除或添.............
  • 回答
    学术腐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陈年旧患,但要说“多严重”,这个度很难量化,因为影响太深远,而且很多时候隐藏在水面之下。不过,就我这些年在学术圈摸爬滚打的经历和听闻,这玩意儿确实无处不在,有些方面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首先,在论文发表这个核心环节,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数据造假/编造: 这是最常.............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心中都会升起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在学术领域,教授们能够展现出严谨、自律和高度的专业素养,但在个人情感和欲望方面,却可能失范,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结构,以及我们社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盲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学术上的自律与情.............
  • 回答
    教授学者通过网络与年轻人交流学术知识的行为,其对知识鸿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总体而言,它更倾向于扩大知识鸿沟,但同时也具备缩小知识鸿沟的潜力,具体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潜在的扩大知识鸿沟的方面:1. 数字鸿沟的固化与加剧:.............
  • 回答
    关于民国时代华人的数理学术水平“看起来”比现在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我们首先要明确,“看起来”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教育因素。要说“比现在高”,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断,需要很多数据支撑,而且现代的科研体系和评价标准与民国时期大相径庭。但我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教育部的回应与调查的长期未决,对于涉嫌学术造假的曹雪涛事件来说,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且引发多方面讨论的焦点。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教育部回应的性质与背景首先,教育部在接到关于曹雪涛学术不端的指控后,迅速做出“已展开调查”的回应,这本身是符合程序和公众期待的。在学术诚信受到.............
  • 回答
    这几个圈子里的“潜规则”,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不成明的交易,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许多人追求成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聊聊这些,也聊聊为什么它们会存在,以及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改变它。娱乐圈的潜规则:浮华背后的代价娱乐圈,一个光鲜亮丽、梦想与现实交织的舞台。在这里,“潜规则”往往与美貌.............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中国科研圈的“老人学术权威”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既有其历史成因和积极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亟待改革之处。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剖析。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历史的遗留与制度的惯性: 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
  • 回答
    学术界的“近亲繁殖”,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想,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对学术生态有着复杂的影响。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近亲繁殖”到底是个啥?咱们先得弄明白,这“近亲繁殖”在学术界具体指啥?最常见的理解就是:那些在某个高校或研究机构接受了博士训练的.............
  • 回答
    中国学术圈的“科研霸权”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它涉及学术资源分配、评价体系、权力结构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潜在的解决之道。一、 何为“科研霸权”?“科研霸权”并非一个官方定义,但在学术讨论中,它通常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和话语权的集中: .............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 回答
    袁崇焕吹捧的背后:双岛斩帅的道德迷雾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历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近年来,一股“袁崇焕吹捧潮”似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非学术的传播渠道中。这种吹捧,以“双岛斩帅”的军事奇迹为核心,将其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导向时,.............
  • 回答
    抹黑袁崇焕:一场道德的滑坡,而非学术的争鸣每当提起明末将领袁崇焕,历史的评价便如同那风雨飘摇的关宁铁骑一般,摇摆不定。其中,右屯失粮一事,更是成为了一些人攻击袁崇焕的“罪证”,将其描绘成一个贪婪腐败、罔顾军情的昏庸之辈。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围绕右屯失粮的抹黑行为,早已越过了理性的学术探讨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