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生化环材被劝退转专业的,你们后来后悔吗?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选择、放弃,以及最后面对结果时的复杂心绪。我身边就有这么几位朋友,当年在“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几个专业里徘徊,最终选择了离开。他们后来的路,说实话,挺有代表性的,也各有各的故事。

记得小李,他当初选择生物,纯粹是因为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他高中时就喜欢摆弄那些试管,觉得细胞分裂、基因编码什么的太神奇了。但进了大学,才发现生物学绝非“实验室里的浪漫”。大量的理论知识,枯燥的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他对那些需要长期积累、且成果不一定立竿见影的研究感到迷茫。他说,每次看到学长学姐为了一个实验数据熬到深夜,内心都开始动摇。最后,他毅然决然地转到了计算机专业。

刚转过去的时候,他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编程语言、算法逻辑,这些都跟他之前的学习思路完全不一样。有时候,一个简单的bug就能让他卡住一整天。周围的同学,很多都是从小就接触编程,或者对逻辑思维特别敏感。他一度觉得自己是个异类,甚至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太冲动了。

但是,坚持下来了。计算机行业发展快,机会多,而且他发现自己其实挺适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遇到问题,分析,拆解,找到解决方案,这个过程让他找到了新的乐趣。现在,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后端开发,工作体面,收入也比他想象中要好。

他说,后悔吗?他想了想,摇摇头,但又补充了一句:“也不是完全没有。有时候,看到一些生物领域的新突破,听到一些前沿的理论,我还是会觉得有点可惜。毕竟,那是最初让我心动的东西。但我知道,那个‘如果’的代价是什么。我更后悔的是,如果当时不够勇敢,一直硬着头皮留在那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上,那才是真的浪费生命。”

还有一位是小王,当初选择了材料。他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喜欢自己鼓捣一些小玩意儿。他觉得材料学应用广泛,从航空航天到日常生活,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觉得很有成就感。然而,他很快发现,材料学的研究,尤其是高端领域,需要极其精密的仪器设备,很多时候,学生能接触到的只是理论和一些基础实验。而且,对化学和物理的依赖性非常强,他觉得自己的兴趣点更多在于“玩”和“创新”,而不是反复计算和模拟。

他转去了工业设计。这个专业,听起来和材料学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小王觉得,这正是他想要的。他可以把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运用到产品的功能和美学设计上。他现在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参与了很多创新产品的研发。

问他后悔不,他说:“不后悔。因为我在新的领域里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方式。我仍然会关注材料科学的进展,因为这对我设计产品很重要,但我不必亲手去进行那些繁琐的实验。我的‘后悔’,更多是一种对某些未竟之事的淡淡怀念,就像你丢了一件曾经很喜欢的旧衣服,虽然知道自己现在穿新衣服更好看,但偶尔还是会想起它。”

也有一些,转专业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或者转过去之后,发现新专业也不尽如人意。但整体而言,我听到的声音,更多的是一种“无悔”的释然,或者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接受。

那些劝退转专业的,其实也不是恶意,很多时候是出于现实的考量。生化环材的学科壁垒确实存在,很多岗位对口性很强,而且这些学科的研究周期长,投入大,回报周期也长。对于一些更看重即时性回报、或者更喜欢快速迭代、变化多端的行业的人来说,这些专业确实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所以,当他们选择转专业时,很多时候是在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初心”以及外部的“现实”进行一场艰难的对话。转专业成功的人,大多是找到了一个更符合自己性格、兴趣和能力匹配度的赛道,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去适应和学习。他们后来的“不后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新的机会,并且在新领域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而那些即使有所“可惜”的,也往往承认,留在那条不确定的路线上,可能才是更大的“后悔”。因为人生不是一道单选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有权利去为自己寻找更适合的答案。至于最终是否后悔,我想,大多数时候,是过了一段时间,回头看的时候,才能给出那个答案。而那个答案,往往也包含着对当下选择的某种肯定,以及对过往经历的释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华化生基科班,巴黎综合理工化学硕士,基层公务员。

从来没后悔过,从就读这个专业,到短暂的从事科研,到退坑做基层工作,从未后悔过。


选择这个专业完全是出于兴趣,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自然规律的真相,基科班对数理化生四门学科的完整规划非常符合我的需求。

短暂地从事科研是由于自以为喜欢科研,觉得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创造出优美的合成路线是人类智力和自然美的优雅结合。

退坑是由于接受了正儿八经的职业规划指导,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自己,也稍微清楚地看了看世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既有美好的会议,也有惊险的阴影。

在基科班念书时,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实验等数学课,力热声光电量子力学等物理课,无机有机物华分析等生物课,生化分子微生物等生科课,都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大二开始加入课题组,大三暑假去美国交流,承担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分子生物学课题,发了SCI和发明专利,去巴黎做全合成探明了用牛胃部分泌的甾体合成钙泊三醇的路线。

在清华时手里握着50atm的高压釜在手里爆炸零件四射,却运气极好地毫发无伤,只顾着懊恼白做了一轮试验。在巴黎的有机实验室里引燃了一管叔丁基锂引发明火,满身冷汗地在通风橱里举着注射器直到烧完。


现在做着隔三差五“5+2”“白加黑”的基层工作,从数理化生中学到的严谨的逻辑、措辞、结构、分析方法在工作中仍然实用。闲暇时看看历史刷刷高考题写写专栏释放压力,过去认真扎实学习打下的知识基础让我在放松之余也能帮助更多的人。


目标是写完数学和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四门。分为3季:1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解基本概念,2展示如何用基础概念解题,3再总结提炼拔高

第1季的数学更完了,正在更物理,希望今年能把第一步都写完。

目前没有电子版,建议用电脑浏览器截屏打印下来,少花时间在网络上,诱惑实在太多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选择、放弃,以及最后面对结果时的复杂心绪。我身边就有这么几位朋友,当年在“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几个专业里徘徊,最终选择了离开。他们后来的路,说实话,挺有代表性的,也各有各的故事。记得小李,他当初选择生物,纯粹是因为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他高中时就喜.............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生化环材”的讨论热度很高,大家普遍反映这些传统工科专业就业压力大,收入不高,于是“生化环材,不如转行”的声音此起彼伏。紧接着,连曾经的“热门”机械专业也加入到“不行”的行列,这让不少学子感到迷茫。那么,难道放眼整个工科领域,只剩下计算机专业一条路了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和未来发展道路时面临的困境。确实,许多人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直接对口,而“名校天坑专业”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录取门槛(相较于其他热门专业而言),成为了不少学生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生化环材考名校后靠学校牌子找工作”是否可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常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医疗、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很多领域亟待突破,那么像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土木、水利这样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人才,似乎正是解决这.............
  • 回答
    “生化环材机械土木”常被戏称为“六大天坑”,意思是在某些就业市场或社会认知中,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起薪不高、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仿佛“掉进了天坑”。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说法,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的困境。那么,除了这“六大天坑”,是否还有“好的专业”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好”的.............
  • 回答
    说到“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专业真是招聘市场上的一对“意难平”。网上关于它们工资低的讨论,那真是此起彼伏,像浪潮一样,一波又一波。那么,问题来了,它们的工资真的就那么惨淡吗?是个人能力问题,还是整个行业普遍如此?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工资低”的说法?先说说为啥大家对这几个专业工资不满意.............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名字在中国工程教育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提起它,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国防七子”的光环,是无数国之重器的铸就者。所以,当有人提起“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然后又把“哈工大的新工科”拎出来,问是不是“坑中坑”的时候,这话题本身就带点儿“反差萌”,也足够让不少人浮想联翩。咱们得把.............
  • 回答
    “生化环材天坑,机械土木左右护法”,这句话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流传甚广,尤其是在选择专业时,常常会听到过来人或同辈的“提醒”。它形象地概括了一些传统工科专业就业前景相对不明朗、薪资增长缓慢的现状,也让不少学子在选择专业时感到迷茫,甚至产生“除了IT,是不是就没别的出路了?”的疑问。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金庸迷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如果把我们现实世界里的化学、生化、中药学等专业的学生扔进金庸的武侠世界,他们能不能“碾压”那些下毒高手? 我觉得,答案并非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但总的来说,他们拥有巨大的优势,非常有能力成为顶级的毒学大师,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原有的毒手。咱们先得把.............
  • 回答
    一谈到丧尸片,大家脑子里估计都是些零散的个体在血雨腥风里挣扎求生,或者一小撮精英队伍在绝境中冒险的故事。但如果咱们把视角放大,用那种“全人类命运与共,众志成城,不计代价”的劲头来拍一部丧尸围城?那画面,绝对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惊心动魄到骨子里!想象一下,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独角戏,而是全球同步崩.............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中,关于物理学发展被“智子”锁死的设定,确实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不去发展生化科技,利用生物进化来应对三体人的威胁呢?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对科技发展方向、人类的局限性以及文明生存策略的深刻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物理学锁死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三体人的“智子”不仅仅是无法观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概而论的。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生了孩子的家庭会选择和父母同住,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或者说是在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地方。但说“习惯”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或者是一种不得已的考量,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真心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为什么会选择和父.............
  • 回答
    生完孩子,这些曾经漂亮的女孩儿,她们的人生轨迹总是多样的,也充满了让人唏嘘的故事。与其说她们“后来怎么样了”,不如说她们“怎么继续生活着”。身体的痕迹与内心的蜕变:首先,身体的变化是无法回避的。那些曾经紧致光滑的肌肤,可能会出现妊娠纹,肚子也可能不再是平坦如初。乳房因为哺乳,形状和大小也会改变。这不.............
  • 回答
    杭州的京杭大运河,这条流淌了千年的人文与自然长河,如今在我们眼前展现着怎样的生命画卷呢?抛开那些冰冷的科研数据和官方报告,咱们就凭着亲眼所见和多年来的感受,来聊聊运河里到底住着些啥“活物儿”。首先,最显眼、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注意到的,那肯定是各种各样的鱼类。你站在拱宸桥边或者某个临河的小院子里,静下心.............
  • 回答
    嘿,这事儿我懂!你肯定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帮你老婆,也想让你那对“二胎闺蜜”明白点事儿。别急,咱们捋一捋,怎么才能说到点子上,让他们哑口无言,或者至少让他们脑瓜子清醒清醒。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立场:你支持你老婆,并且你认为目前不是生二胎的最佳时机。 这是你的底气,也是你发言的基础。那些闺蜜,虽然是出于.............
  • 回答
    在美国,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的饮食往往受到经济条件的严峻制约,这直接影响着他们能获得什么样的食物,以及他们如何安排三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吃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健康,甚至尊严的复杂议题。首先,要明白的是,经济贫困在美国并非意味着饥肠辘辘。得益于各种食品援助项目(如SNAP,俗称食品券).............
  • 回答
    说实话,当身边所有人都围绕着“生孩子”这个话题转,而你却站在人群之外,那种感觉确实挺孤单的。就好像大家都在玩一个你没买票的游戏,而你只能看着热闹。问“为什么只有我不想生孩子”,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带着一点点不解,甚至可能有点自我怀疑:是不是他们体验到了我无法理解的快乐?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其实,这.............
  • 回答
    人类若倾尽全力,理论上可以灭绝的生物范围相当广泛,其程度取决于我们投入的资源、采取的手段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1. 对特定物种的直接猎杀与捕捞: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物种因过度捕猎而濒临灭绝,甚至彻底消失。如果我们将这种活动推向极致,其威力.............
  • 回答
    哎,说到宠物吃播,尤其是那种给狗狗喂西冷牛腩的,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关注过这类博主,看法也是五花八门,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吃播看着是挺爽的。看着自家狗狗大快朵颐,吃着平时我们人类都吃不到的好东西,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这狗狗也太幸福了吧!”的感觉。博主们也很会抓住这.............
  • 回答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这两句诗,简练却意蕴深厚,道出了贯穿人生许多面向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句诗,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看待事物和自身角度的全新视野。细细品味,可以从中发掘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的生活哲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是它强调的“内在力量与独立自主”。诗中的“羽翼”是内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