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机良好」可以用来为做坏事的人辩护吗?

回答
“动机良好”这个词,用在解释或者为那些做了坏事的人的行为进行辩护时,总会引发一场深刻的讨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行为、意图以及道德评判的复杂看法。

动机良好的辩护,为什么会存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动机良好”会被提出来作为辩护。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同时考察“做了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意图会被视为比实际结果更重要,尤其是在事情的初衷并非恶意的时候。

举个例子,一个医生为了拯救病人,可能不得不采取一些看起来“粗暴”或者“不近人情”的手段,比如紧急手术中的限制自由,甚至是被迫采取一些高风险的治疗方案。从结果上看,病人可能遭受了痛苦,但如果医生的初衷是挽救生命,并且是在穷尽其他方法后做出的艰难决定,那么“动机良好”就成为了为这种行为辩护的关键。这里的“坏事”是相对于病人的痛苦而言的,但其背后的动机是崇高的。

再比如,一个朋友为了帮助另一个朋友摆脱困境,可能会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比如编造一个谎言来安慰对方,或者为了让对方振作而故意隐瞒一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说谎或隐瞒本身是“坏事”,但如果其动机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避免其受到更大的打击,那么“动机良好”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动机良好”并非万能挡箭牌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良好”是否可以为做坏事的人辩护。这里的“坏事”通常指的是那些普遍被认为是不道德、违法甚至对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其直接和可预见的后果是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仅仅强调“动机良好”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想象一下,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拯救”某个人,于是采取了绑架、限制自由的手段,认为这是为了让对方“变好”。他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对方好”,但他实施的行为却是严重的犯罪,对被害人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试图用“动机良好”来为绑架行为辩护的说法,都会被普遍认为是不恰当甚至荒谬的。因为这种行为的性质本身就非常恶劣,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已经越过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造成的伤害是无法被“好意”抵消的。

原因分析:

结果导向的道德: 很多道德体系,尤其是功利主义,非常看重行为的实际结果。即使动机是好的,但如果行为导致了更大的痛苦或不幸,那么这个行为在道德上仍然是错误的。
“好意”的误用: 人类往往会高估自己动机的“善意”,并且低估自己行为的负面影响。一个人可能真心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但却因为缺乏认知、技能或同理心,而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好意”往往是自我欺骗,或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狂妄。
对“坏事”的定义: “坏事”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法律界限。有些行为,其本身就具有侵犯性、破坏性,无论其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其性质就已经被定性了。
“坏事”的界限: 即使动机是好的,但如果实现“好”的方式是“坏”的,并且这种“坏”是可避免的、是破坏性的,那么我们就需要问:为什么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不那么“坏”的方式去实现“好”?

“动机良好”的恰当角色

那么,“动机良好”在评价一个人行为时,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作为一种解释,而非辩护: “动机良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那样做,它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善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邪恶”。
作为一种量刑或评价的参考: 在法律和道德评价中,动机往往是量刑或最终评判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出于善意但失误造成的伤害,与一个出于恶意蓄意造成的伤害,在评价和处理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作为一种鼓励或引导: 认识到并肯定人们的“动机良好”,可以鼓励他们继续以善意行事,并引导他们学习更有效、更负责任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结论:

总而言之,“动机良好”不能用来为那些实施了严重“坏事”的人进行完全的辩护。尽管善意可以作为理解行为的起点,但行为的性质、实际后果以及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是评估和评判行为的核心。

一个好的动机,不应该成为不计后果、不顾道德底线地去做“坏事”的通行证。相反,我们应该在追求“好”的过程中,更加谨慎地选择“如何做”,确保我们的行为本身也是良性的、负责任的,并且真正符合“善意”的初衷。否则,“动机良好”就只是一个虚伪的借口,而无法真正洗白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是“坏事”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违法者自认为)动机良好”作为违法犯罪行为的辩护,在美国的确有可能成功,

其中的一种方法,叫做“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

公民不服从分为两种,

1. 直接的不服从,指为表达对某项法律的抗议而故意违反该项法律,或阻挠这项法律的执行;

例如,60年代黑人为抗议种族隔离法律而故意进入白人专属区域,在公交车上坐白人专座,在只接待白人的餐厅就餐等,就属于直接的不顾从。

2. 间接的不服从,指为抗议A法律而违反B法律,从而达到另A法律无法实施的效果;

例如,如有人认为政府的某项税收不合理,于是故意闯入税务部门的办公室毁坏办公用品和文件,这违反了禁止非法闯入的法律,但并未直接违反税收相关法律,因此属于间接的不服从。(参照United States v. Schoon一案)。在例如,环保分子为了抗议某地允许捕鲸的渔业法,驾冲锋舟撞击捕鲸船,这样做虽然没有直接违反渔业法,但属于为抗议渔业法而违反了其他航运相关的法律,也属于间接不服从。

在司法实践中,公民不服从这一辩护理由的确有不少成功的先例,

例如,在1988年,26名示威者为抗议美国在中美洲的军事与外交政策,闯入了芝加哥附近的Arlington Heights军事基地,随后被捕。法院最后认定,这些人擅闯军事禁区虽然违法,但动机是为了表达对公共政策不服从的抗议手段,因此并不构成犯罪。参见

articles.chicagotribune.com

。 再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的反越战抗议示威中,相当一部分因非法集会或与警察发生冲突而被捕的抗议者,也成功采取“公民不服从”的理由进行辩护并被无罪释放。

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公民不服从这一辩护屡屡在诉讼中败北,但这一辩护手段依然存在。

在抗议者打杂税务部门办公室的United State v. Schoon一案中,法官列出了拒绝采纳该辩护手段的三点理由:

1. 抗议者权益个人并未受到直接,紧迫的损害;

2. 即使抗议者收到直接损害(例如被征不合理的税收),抗议活动也并不能直接终止这一损害;

3. 抗议者还有其他的合理选择,而并未被逼到走投无路只能进行暴力抗议的地步。

虽然被告在此案中输掉了官司,但这一判决为辩护律师提供了新思路:

反过来说,如果有人的权益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非抗议不得应对这一威胁,是否就可以采取违法手段进行辩护呢?

到目前为止,这依然是律师们主张“公民不服从”这一辩护手段的主要思路。

当然,这一辩护的成功还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即违法行为不得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靠制造恐怖袭击杀害平民,来实现制止美国“霸权主义”的“良好动机”,在任何时候都不配得到公民不服从这一辩护。

另外,有时候违法的动机不一定是“良好”的,

有时,完全自私的动机也可以作为辩护依据。

例如,在People v. Unger 一案中,被告因遭受狱中其他囚犯威胁,担心自身生命安全(或菊花安全)而越狱。法院认定其越狱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安全,因此不因越狱而构成犯罪。(注意,这一辩护不同于“正当防卫”,此案中被告并未直接反抗其他囚犯的暴力行为,而是为了避免威胁而选择越狱)

再例如,在State v. Toscano一案中,被告即将在另一场诉讼中作为证人出庭,开庭前,被告家人遭到威胁,被告为保全家人性命不得不在法庭上做了伪证。法院认为被告作伪证的动机是为了保护家人生命安全,因此不构成伪证罪。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法院都遵循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逻辑,即如违法犯罪行为的动机是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危害,则违法者不应被判有罪。当然,这一类的辩护,一般也不适用于对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因答主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故仅以美国举例,期待前辈同行们能分享类似辩护思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免责声明:此回答仅仅是答主基于个人学习而发表的观点,不属于答主对任何阅读者提供的法律意见。如需寻求法律帮助,请联系当地有从业资质的律师建立正式代理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动机良好”这个词,用在解释或者为那些做了坏事的人的行为进行辩护时,总会引发一场深刻的讨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行为、意图以及道德评判的复杂看法。动机良好的辩护,为什么会存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动机良好”会被提出来作为辩护。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同时考察“做了什么.............
  • 回答
    如果F1赛车装上了涡轮轴发动机,那场面可就炸裂了!想象一下,如果那些在赛道上风驰电掣的F1赛车,突然从V6混合动力系统变成了螺旋桨驱动的“飞机”,那画面简直太魔幻了。但如果真的把涡轮轴发动机这玩意儿硬塞进F1赛车里,结果会怎么样呢?我跟你讲,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与感官的盛宴,当然,也伴随着一系列.............
  • 回答
    猜测别人动机之所以不是一个好习惯,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可能对我们自身的心态和行为产生负面效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猜测的本质是基于不完整信息的推断。 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内在世界、生活经历、.............
  • 回答
    高中生不肯穿校服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心理和情感驱动的结果。这些动机可以从个人层面、社交层面到对规则的认知层面,甚至涉及到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动机:一、 个人层面:追求个性化与自我表达这是最常见也最核心的动机之一。高中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觉醒、探索个性和寻求独立.............
  •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
  • 回答
    梁武帝萧衍崇尚佛教的根本动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经过历代史学家和佛教研究者的多角度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其根本动机:一、 寻求精神慰藉与生命意义的追寻: 早年的坎坷经历与权力斗争: 萧衍在南朝宋末的政治动荡中成长,经历了家族的衰落、亲人的离散,以及为了夺取皇位.............
  • 回答
    要说铁路列车的制动机为什么不能用电力驱动,其实是个有点“伪命题”的味道。更准确地说,并非完全不能用电力驱动,而是传统的、最常见的列车制动系统,其核心动力来源并不是电力,而是有其特殊的物理原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得先弄清楚,在列车上,“制动”这个词,它背后代表的究竟是什么。简单讲,制动就是让高速运行的列车.............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桩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其背后绝非单一的冲动,而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经济压力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战略判断交织而成的结果。理解这一动机,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上半叶,审视当时的世界格局以及日本国内的深层矛盾。首先,扩张性的帝国野心是驱动日本走向战争的根本动力。 自明治维新以.............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可以从几个核心动机上说。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对于权力极致的渴求和对统一稳定局面的必然追求。你看,战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割据,征战不休,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种分裂的局面,对于任何一个有野心的统治者来.............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决定亲率大军伐吴,其动机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剖析。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无疑是为关羽报仇雪恨。关羽,作为刘备生死相托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身死国灭,无疑是刘备心.............
  • 回答
    人们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而多样的动机。理解这些动机,就像是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根源。绝大多数犯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动机,往往是物质上的匮乏与贪婪。 比如,为了填饱肚子而偷窃,这是生存的本能驱使;而为了追求名牌.............
  • 回答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固然是需求和动机领域里赫赫有名的一员,但就像一个庞大的星系里,除了最亮的恒星,还有无数闪耀的行星和卫星一样,需求和动机理论的版图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心理学界对人类为何会行动、为何会追求某些目标的研究从未停止,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假说和理论。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理.............
  • 回答
    HBO 推出《切尔诺贝利》这部迷你剧,说到底,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事件改编,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文化和商业策略下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 HBO 的品牌定位。HBO 一直以来都以制作高质量、具有艺术价值和深刻社会议题的剧集闻名。他们不屑于肤浅的娱乐,而是追求那种能够引发.............
  • 回答
    发现自己做事总想着取悦别人,这确实是个很普遍的困境。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毛病”,更多的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想要改变,咱们可以一步步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去看清它,然后温柔地放下。首先,得承认并且理解这个“取悦”的根源。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把取悦别人当.............
  • 回答
    招收黑人留学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动机,并且这些举措通常是由多个机构共同推动的。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些动机以及可能的推行机构,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招收黑人留学生的多重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招收黑人留学生”这个说法背后可能包含的几种含义:1. 出于教育公平和多元化的普遍意愿: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