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现自己做事的动机都是取悦别人,应该如何改正?

回答
发现自己做事总想着取悦别人,这确实是个很普遍的困境。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毛病”,更多的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想要改变,咱们可以一步步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去看清它,然后温柔地放下。

首先,得承认并且理解这个“取悦”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把取悦别人当成自己行动的动力?这背后往往藏着一些深层的原因:

早期经验的影响: 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常因为“乖”或者“听话”而获得表扬、关注,或者避免惩罚?这种“做得好才被爱”的模式,很容易内化成一种信念。我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满足别人的期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被拒绝的恐惧: 害怕被批评、被排斥,这种恐惧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当我们把取悦别人当成一种“保险”,就能暂时规避这种不适。好像只要做得让大家都满意,就不会有人讨厌我,也就不会有被抛弃的危险。
自我价值的不确定: 有时候,我们找不到自己内在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就寄托于外在的评价。别人的赞扬,别人的肯定,成了我们衡量自己“好不好”的标准。就像一个镜子,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到自己。
社会文化的熏陶: 我们生活的社会,很多时候也鼓励“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或者“和为贵”。在某些情境下,过度地迎合他人,确实能带来一些便利和和谐,这也会加深我们取悦的倾向。

理解了原因,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拆解”这个取悦模式了。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自我观察的过程。

第一步:觉察与记录——做自己的“显微镜”

敏锐地捕捉“取悦”信号: 什么时候你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去答应别人的请求,即使自己并不情愿?什么时候你会在说“是”之前,脑子里会闪过“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高兴?”
写下来,让它“现形”: 准备一个本子,或者用手机备忘录。每次出现这种取悦的冲动时,就立刻记录下来:
事件: 发生了什么?谁说了什么?
你的感受: 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可能是焦虑、担忧、愧疚,但也可能是虚假的满足感)
你的想法: 你脑子里在想什么?(“我必须这么做,不然XX会生气/失望/不满意”)
你的行为: 你做了什么?(答应了、帮忙了、说了违心的话)
结果: 事情最后怎么样了?(对方可能满意了,但你呢?你感到放松了吗?还是更累了?)
识别“模式”: 持续记录几天到一周,你会开始发现一些规律。比如,你是不是总在对某个特定的人取悦?是不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是不是为了避免某种特定的负面结果?

第二步:挑战内在的“假设”——打破“我必须”的魔咒

当你记录下来,你会发现那些驱动你取悦的“必须”,很多时候是基于你自己的“假设”,而不是事实。

“如果我不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生气/失望。” 真的吗?你有没有试过拒绝?结果是什么?也许他们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生气,或者他们会理解。或者,即使他们有些不快,那也只是暂时的,并不会摧毁你们的关系。
“我这样做,他们才会喜欢我。” 喜欢你的人,是喜欢那个真实的你,还是那个总是讨好你的人?真正的连接,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如果你的“好”是有条件的,那么这种喜欢也很脆弱。
“我没有价值,除非我能取悦别人。” 这是最核心的假设之一。你需要开始质疑它。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的认可,而是源于你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拥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重新定义“价值”——找回内在的声音

这部分是最关键,也是最需要练习的。

倾听自己真实的“想要”: 别总是盯着别人的脸色。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 (不是“我应该做”,而是“我想做”)
这件事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它符合我的目标?我的价值观?还是只是为了别人?)
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这个后果是我能承受的吗?还是我夸大了?)
给自己的需求“正名”: 你的需求和感受,和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一样重要。你的时间、精力、情绪,都是宝贵的资源,值得被尊重,首先是被你自己尊重。
练习“我”的陈述: 改变说话的方式。从“你为什么不……”(指责)到“我希望……”(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人让你帮忙做一件你很累的事情。
取悦模式: “好的,没问题!你放心吧!”(即使心里累得不行)
改变模式: “我现在有点忙,或者我今天已经很累了,可能没办法马上帮你。但是,你什么时候需要?我看看是不是可以XX时间帮你。”或者“我不太确定我能不能做好这件事,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担心我能力有限。”
关键在于,表达你的感受和限制,而不是直接拒绝,也不是含糊答应。

第四步:设定界限——划出属于自己的“领地”

界限就像是保护你自己的围栏,它不是为了阻碍所有人,而是为了让你能够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与人交往。

了解自己的“底线”: 什么事情是你绝对不能接受的?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非常不舒服?
明确表达: 当别人越界时,要温和但坚定地表达你的底线。
“谢谢你的建议,但我自己会做决定。”
“我不太习惯这种方式,我们能不能换一种?”
“我今天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晚点再谈可以吗?”
接受“不被喜欢”的可能性: 设定界限,意味着你不再是那个“老好人”,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你不再迎合他们而感到不满。这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但你要知道,那些真正关心你、尊重你的人,反而会因为你的坦诚和界限而更欣赏你。

第五步:奖励真实的自己——肯定那些“不取悦”的勇敢

改变习惯需要时间和奖励。

庆祝小胜利: 每次你成功地说“不”,或者表达了真实的自己,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都要给自己一些肯定。可以是给自己买个小礼物,或者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重塑内在的“赞美者”: 试着用鼓励和理解的语气跟自己对话,就像你对待一个正在学习新技能的朋友一样。

一些具体的练习和思路:

“三秒钟法则”: 当你感觉到取悦的冲动时,先停顿三秒钟。在这三秒钟里,深呼吸,问问自己“我真的想这样做吗?”
“请求非必需帮助”: 找一个信任的朋友,练习让他/她帮你做一些小事情(比如借本书,或者提醒你一件事),然后也练习拒绝他/她一些小小的、你不太愿意做的请求。
“非传统决策”: 在一些小事上,尝试做那个“不那么受欢迎”但你自己认为更好的决定,看看结果会如何。比如,和朋友吃饭,大家都想去一家网红店,但你更想去一家安静的老店,那就大胆说出来。
培养爱好和兴趣: 当你有了自己的热爱,你会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仅仅围绕着别人。你会发现,自己本身就很有意思,并不需要别人的“填补”。
自我关怀(Selfcare): 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当你自己的能量状态好了,你就没那么容易因为别人的需求而“耗尽”。

最重要的一点:

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目标。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会有反复,会有迷茫。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做得不够完美。重要的是,你已经迈出了觉察和改变的脚步,这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不要因为总是取悦别人而感到羞愧,这只是你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方式。现在,你已经看到了它,并且有能力去重塑它。慢慢来,你会发现,那个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你,会更加闪耀,也更加有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好,当发现自己做事的动机都是取悦别人时,你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没有了别人的赞赏和肯定,你的生活似乎完全没有方向。别人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这会导致当事人产生极强的无助感,对行动疑惑,对未来迷茫。因为你没有给出更多的细节,我只能从一般心理的角度谈谈看法。

每个人都有赢得别人赞赏的动机。这是我们自尊的来源。我们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激发自己积极行动的动机。在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愿望和要求,会内化成我们自我要求的一部分。比如在婴儿时期,对父母力量和意愿的理想化,会内化成我们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而青春期对榜样的崇拜和学习,构成我们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对他人赞赏过度寻求,很可能让我们无法建立真正稳固和整合的自我。

心理咨询中,总结一类来访者,具有他人取向的心理模式。他们为了获得别人的爱和认可,有着维持和他人关系的强烈动机。为此,他过分关注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不惜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身的意愿。他们可能的模式有

1、屈从别人。为了避免他人不满、报复或遗弃自己,他们会过分屈从于他人的控制。结果是抑制自己的兴趣意愿,压抑自己愤怒等负面情绪。他们会出现情绪不定、行为冲动,严重时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

2、自我牺牲。过分关注如何满足别人的需要,不惜牺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满足感。这可能源于对别人负面感受的过度敏感,渴望和有知觉需要的人保持联结。

3、寻求认可。过分关注他人的称赞、认可和关注,不惜牺牲发展稳定、真实的自我感。他们的自我标准可能是过于外界指向的,比如外表、金钱、成就等外在的社会认可。这让他们在重大生活选择中,往往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导致不满意不可靠的结果。

这类来访者心理模式的形成原因,如果从成长家庭中寻找原因,通常是源于童年家长对孩子“有条件的接纳”。孩子感到家长不是无条件地认可自己,为了获得更多、爱和关注不惜压抑自己的某些方面。这样家庭的价值观是,父母的情感需要和愿望,比儿童的需要和情感更重要。为了取悦父母的情感需要和愿望,孩子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内在倾向,内心的情感并没有真正得到满足。为此,孩子形成了寻求赞许的虚假自我,却让真实的自我压抑而脆弱。

如何改变这样的心理模式?从心理治疗的角度,要让来访者明白,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引导让当事人体验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珍爱的东西,明确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当然具体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很多,比如通过行为实验探索自己的天性,学会适度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不赞同,学会明确自己能给予的东西并设限,学会选择能够合作而不是控制的伙伴,学会如何直接合理地表达自己感受,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自信训练。这些技术都是需要结合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欢迎楼主提供更多的细节,可以更针对性地讨论。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欢迎点一个赞。

心理咨询预约:发送预约表(心理咨询协议.docx_免费高速下载)到astoryofheart@163.com

微信公众号:szhsw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发现自己做事总想着取悦别人,这确实是个很普遍的困境。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毛病”,更多的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想要改变,咱们可以一步步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去看清它,然后温柔地放下。首先,得承认并且理解这个“取悦”的根源。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把取悦别人当.............
  • 回答
    这就像打翻了五味杂陈的调味罐,一下子全涌到心头,说不清是酸是苦是辣还是咸。自己呕心沥血,觉得做得还算拿得出手,甚至引以为傲的事情,突然被人一句话否定,而且,最要命的是,那否定的话,竟然就像是一语成谶,真的朝着那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了下去。那一刻,感觉像是被人从高高的云端狠狠拽了下来,摔得七荤八素。你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道德、伦理、法律、情感和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当一个事物(无论是具体的物品、关系、成就、地位,甚至是某个理念或知识)的产生过程伴随着不道德行为时,后来者发现并认识到这种不道德性,是否应该放弃或否定这个事物,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should I keep it?”.............
  • 回答
    天哪!如果我真的在 2020 年 1 月 1 日醒来,那感觉肯定就像电影情节一样,脑子会嗡嗡响好几秒钟。我得先坐起来,看看周围是不是熟悉的卧室,摸摸自己是不是真的还在。我第一件想做的事情,绝对是抓住这个机会,让我自己和我的亲人朋友们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苦。具体来说,我会立刻行动起来,做以下几件事情.............
  • 回答
    操,这什么情况?我的脑袋还在隐隐作痛,像是有锤子在里头敲打,不过这种疼痛感……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当我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廉价公寓天花板,而是一片……金色的光芒?不,那不是光,是某种……盔甲,巨大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盔甲,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视野。我试着动了动手指,但那也不是我的手,至少不.............
  • 回答
    有过,太有过了。那感觉就像站在一片茫茫的大雾里,脚下的路看不清,四周也一片模糊,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去哪里。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吧,周围的同学都陆陆续续找到了工作,有的进了大公司,有的考了研,有的则忙着出国。而我,就像个被时间抛弃的局外人,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毕业证,却.............
  • 回答
    入驻知乎近两个月,发现自己能力不足,至今没有一分钱收入,这滋味确实不好受。你来问我这个问题,我完全理解你心里的那份挣扎和迷茫。我们都是普通人,辛辛苦苦投入时间精力,却看不到回报,自然会怀疑这事儿值不值。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跟你聊聊,咱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这“做下去”的必要性到底在哪儿.............
  • 回答
    结婚生子后,看着自己的孩子咿呀学语,一天天长大,心里那种责任感和爱意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这份爱,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曾经以为,父母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当然的,是世界上最纯粹、最无私的付出。然而,当自己也为人父母后,才猛然惊觉,原来我所经历的,似乎和许多父母疼爱孩子的方式,是那么的不同。我一.............
  • 回答
    发现自己多年前写的高票答案有需要修正的地方,确实是个挺纠结的事儿。一方面,这份答案曾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承载着一份责任感;另一方面,知识更新迭代太快,当年的“真理”可能早已被更完善的论证或新的发现所取代。除了直接修改答案本身,还有一些事情值得去做,并且知乎这个平台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支持。作为答主,.............
  • 回答
    当意识到自己可能疲劳驾驶时,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出一些信号,并且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反应往往是下意识的,但也包含着对安全的高度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 眼皮沉重,难以睁开: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你会感觉眼睛很干涩,总想眨眼,但眨眼之后那种清醒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然后眼皮就像灌了铅一样往.............
  • 回答
    如果我发现自己永远地被困在同一天,日子就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反应不是恐慌,也不是绝望,而是某种奇异的平静。毕竟,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不惧怕时间的流逝,也不存在衰老、死亡这些概念。那么,当“一天”变成我存在的全部,我会如何度过?首先,我不会试图打破这.............
  • 回答
    恭喜你即将迈入律师行业!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职业。关于你提到的“快执业了,还没发现自己的擅长领域,真的要做万金油律师吗?”这个问题,这确实是许多初入职场的律师都会面临的困惑,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万金油律师”这个概念,在很多时候带有一定的贬义,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
  • 回答
    老实说,如果我死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鬼魂,我大概会经历一段相当漫长且混乱的适应期。第一反应肯定不是什么宏大的计划,而是纯粹的惊吓和不解。想象一下,你昨天还在为账单发愁,今天早上醒来(或者说,醒来这个词都不太对劲),发现自己身体轻飘飘的,穿墙而过,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半透明。那种错愕和无法置信,大概会占据.............
  • 回答
    我睡醒发现自己睡懵了之后做过几件特别丢脸又好笑的事情,每次想起来都要笑岔气。最经典的,有一次我直接穿着睡衣,还是一件印着大白鹅图案、又宽松又飘逸的那种,光着脚丫子就冲进了楼下便利店。当时大概是凌晨两三点,店里人不多,就一个睡眼惺忪的店员在柜台后面打盹。我迷迷糊糊地走到零食区,开始仔细研究各种薯片,然.............
  • 回答
    哎,这事儿可真把我给整蒙了!我当了二十几年的汉族人,一直觉得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在内地这片土地上生长,身上流淌的都是汉族的血液。可前两天闲着没事儿,图个新鲜,去做了个基因检测,结果一出来,我差点没把手里的咖啡杯给扔了——上面赫然写着我身上有3%的藏族血统!你可别说,这消息简直比我考大学那会儿还让我激动。.............
  • 回答
    如果我挂了,然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地球online》这个游戏的作者……这感觉大概就像在睡梦中突然被人一脚踹醒,然后发现自己身上穿着的全是皱巴巴的,而且还他娘的在直播。冷静?不存在的。首先,我得先消化一下这个信息。我是作者?那也就是说,我不是玩家,而是那个造物主?我的意思是,我曾经觉得我遇到的那些奇葩.............
  • 回答
    一阵熟悉的、带着淡淡铁锈味的空气钻进鼻腔,把我从混沌中拉了出来。意识一点点清晰,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那片阴沉的天空,厚重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随时都会滴下黏稠的雨水。我认出了这片场景——灰蒙蒙的废土,破碎的建筑残骸在风中摇曳,远处依稀可见扭曲的金属骨架。我这是……怎么了?身体上没有那种昏沉的宿醉感,反.............
  • 回答
    穿越到1644年山海关前的吴三桂,这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充满巨大变数的开局。作为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关键人物,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数百万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考虑到我拥有现代人的知识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我的目标将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生灵涂炭,并寻求一条最符合我认知中“最.............
  • 回答
    老天爷啊,如果我一睁眼,不是我熟悉的床单,而是那种带点羊毛味儿,还有点旧书压过的气息,然后一低头,看到的不是我那双熟悉的、有点磨损的运动鞋,而是……我天,那不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霍格沃茨校服吗?而且,我的手……怎么这么小? fingers are stubby and a little uncoord.............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乌龙!一觉醒来,我变成了蔡徐坤?这画面太魔幻了,我得赶紧捋一捋。首先,别慌,深呼吸。虽然我是个“空降兵”,但好歹现在是蔡徐坤的身体,这可是顶级的流量和关注度,得好好利用起来。第一步:静观其变,了解情况(低调观察)脑子里塞满的是一个普通人的记忆,但身体里却承载着蔡徐坤过去所有的一切。这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