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田余庆教授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

回答
细品《东晋门阀政治》: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如果让我谈谈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冰冷的书本,而是一位智者,在一个尘封的时代里,与我们进行的一场耐心而深刻的对话。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把钥匙,解锁了东晋那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时代,让我们得以窥见门阀士族如何左右了王朝的命运。

初遇:拨开迷雾的震撼

第一次翻开《东晋门阀政治》,我并非被华丽的辞藻所吸引,而是被那种严谨、克制的叙事风格所打动。田余庆先生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从史料的细微之处入手,一点点勾勒出东晋政治的肌理。他不像一些学者那样,试图用宏大叙事来解释一切,而是更像是历史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细致地辨认,然后将那些破碎的砖瓦重新拼凑起来,还原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

书中对于“门阀”的界定,便让我印象深刻。不同于一般对门阀的泛泛而谈,田先生将门阀的形成、发展、以及其政治影响,置于一个动态的、系统性的框架中进行分析。他清晰地指出了,东晋门阀政治并非简单的贵族统治,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士族集团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资源,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这种分析,既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又不失对史实的尊重和把握,让人信服。

深入:在史海中“钓鱼”

阅读《东晋门阀政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参与”。田先生的笔触,仿佛带着我们一同潜入滚滚史海,去“钓”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相。他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例如,书中对“顾命”制度的分析,便是一个绝佳的范例。通过对《晋书》等史料的细致梳理,他揭示了顾命并非是皇帝自由的政治选择,而是受到以王导为代表的士族集团的实际制约。这些士族集团,通过对顾命的实际操作,巧妙地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了东晋政局的相对稳定,但也因此埋下了权力斗争的隐患。这种对政治运作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微。

再比如,他对“五胡乱华”之后,士族如何从北方南迁,并在南方巩固其地位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他不是简单地描述南迁的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士族南迁后,如何利用其原有的社会声望和文化资本,在新环境下重新构建其政治权力基础。这其中涉及到的社会结构变迁、人才流动、经济重心转移等诸多方面,都被田先生一一细致剖析,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史学功底。

思考:历史的“惯性”与“选择”

《东晋门阀政治》最让我着迷的,还在于它引发的深层思考。田先生并没有把门阀政治描绘成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揭示了其内部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演变。他让我们看到,在强大的门阀政治之下,也存在着对皇权的有限制约,以及一些有识之士试图突破门阀束缚的努力。

他对于“清谈”现象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我们常常认为清谈是士族阶层的享乐主义,但在田先生的笔下,清谈也被赋予了更深的政治含义。它既是士族群体维系其文化优越感和身份认同的手段,也是在权力斗争白热化时,一种避免直接冲突、进行策略性缓冲的方式。这种多层面的解读,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度。

这本书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惯性”。一旦某个政治模式形成,它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它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田先生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了这种历史的延续性,以及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超越:不只是一部历史著作

《东晋门阀政治》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止步于对东晋历史的描述,而是蕴含着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普遍性的思考。田先生对权力运作的精妙分析,对士族集团内部的复杂博弈的洞察,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大家进行对话。他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但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他让我们看到,在看似遥远的古代,人性的欲望、权力的争夺、社会的选择,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令人敬佩的史学经典。它以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考证、以及对历史的深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晋历史的窗户,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本质。每每回想起这本书,我都会感受到一种知识的甘霖,以及对历史的更加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关于历史、关于人性的漫长而深刻的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绝大多数人对于东晋史的入门就是靠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此书的受欢迎程度比一般学术作品要高许多,但也因为这样很多网友对这本书有着“误解”。

需要指出的是《东晋门阀政治》的主题是在于通过论述皇权与士族的矛盾,对门阀政治“下定义”,而并不是“讲述”几个家族之间的博弈和起伏。

我个人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又读过祝总斌、胡宝国、仇鹿鸣三位魏晋南北朝史名家写过的《东晋门阀政治》的书评,对于田老都极力推崇,盛赞书中的内容与思想框架,但对于有什么缺点却丝毫未提(所以这篇回答我主要提《东晋门阀政治》在内容上不足的地方,至于有哪些地方写得好可以看祝总斌、胡宝国、仇鹿鸣等人的书评)。虽然这书确实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里面不少思路都很有启发性,但我个人觉得里面的一些论证和结论都还是缺乏说服力。后来读过日本汉学名家川胜义雄先生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此书是川胜义雄的论文集,日文版在1979年于日本出版,而田老的《东晋门阀政治》初版在1989年出版)中的《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与军事基础的问题相关联》、《刘宋政权的成立与寒门武人——从与贵族制的关联来看》两篇论文之后,感觉到在对东晋政权理解上似乎更优于田老的《东晋门阀政治》。下面就根据两书的比较,提出我个人对《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感觉不足的地方。

首先,田老的《东晋门阀政治》主张士族是通过兵权的掌握抗衡皇权形成门阀政治,但缺少对东晋开国军事构成的叙述,从而导致对门阀政治的开端叙述不清。田老对于东晋门阀政治的渊源追溯到了司马越与王衍的君臣关系,并称司马越的军事力量与王衍的社会人脉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滥觞,这点非常精彩,这也解决了为什么是琅琊王氏早期那么受司马睿倚仗的问题。但是,田老止步于此,未能对东晋建国时期的军事构成进行剖析和说明,会导致让人对于从司马越和王衍的“共天下”到司马睿和王导、王敦的“共天下”的形成是很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点在我个人看来是有些不足的,因为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纵观《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田老对于东晋政治力量主要以皇权、士族、流民划分,而川胜义雄在《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与军事基础的问题相关联》一文中,视角就要比田老更宏大,划分出皇权、士族、江南士族、江南田野豪族(社会身份低江东士族一等)、流民五种政治力量。川胜义雄指出司马睿、王导、王敦等人渡江之初都是光杆司令,平叛的部队都是靠江南田野豪族陶侃、周玘、周访、甘卓等人的武装力量,后来王敦靠权谋手段夺取了陶侃部曲才成为荆州刺史掌握了一定的兵权,周玘、甘卓、周访等人也都遭到诓骗耍弄,中间过程的偶然性非常大,难以说是对司马越和王衍“共天下”的直接继承。

在《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这一章中,个人感觉田老对于郗鉴的定位似乎过于独立化。北方因为五胡之乱,大量的流民涌入南方,在东晋早期,就有多个由流民组成的军事武装部曲驻扎在江北。据川胜义雄推论王敦之乱,王敦势力中江南田野豪族起着重要作用,推动着王敦的野心实践,而能平定王敦的关键武装力量就是这些江北的流民帅。如果这一推论成立,那么王敦之乱可以说是东晋朝廷内部南人与北人之间的“第一次南北交锋”了。第一次“南北之争”结束不久就马上又迎来了第二次的“南北之争”,在平定苏峻之乱的过程中,南人陶侃、虞潭、顾众等人的武装力量分别在西、东战场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战后,这些南人的地位上升到了新高。当时对这一时局有着清楚认识的王导就为了平衡局势不再被一边倒,便不惜饱受非议也要对苏峻余党和北来流民帅进行提拔和重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能看到与王导有着姻亲关系的郗鉴其实是一直保持着跟王导一样的步调。从田老的论述来看,似乎更把郗鉴当作独立的政治势力看待,而且把京口北府过早地从建康政府中割裂开来。其实在桓温领北府之前,京口与建康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可以说是牢牢掌控在建康主政者手中。另外,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中提到王导对于江东士族的笼络,我们从史书中也能看到郗鉴的幕府对江东士人顾和、谢沈进行征辟(拉拢),这在当时其他北方士族中罕见,可见王导、郗鉴二人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一致同步性。

田老争议最多的也许就是关于桓温先世的猜测,我个人对桓温与桓范的亲缘关系,不太苟同。《晋书·武帝纪》:高阳许允既为文帝所杀,允子奇为太常丞。帝将有事于太庙,朝议以奇受害之门,不欲接近左右,请出为长史。帝乃追述允夙望,称奇之才,擢为祠部郎,时论称其夷旷……史臣曰:……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司马炎对于在前朝反抗司马家篡位的家族大多进行原谅,而且这里的许允、嵇康都是明着反对司马氏的人,在情节上个人是觉得比桓范党附曹爽要更加“恶劣”,但司马炎即使这样都原谅了他们,桓温如果真与桓范有亲缘关系,应该也不至于在当时皇权极弱的东晋隐讳。

胡宝国先生在书评中评价:

《政治》一书二十五万字。如果让我写,可能有三万字就够了。为什么他需要这么大的篇幅?我想,这是因为作者对历史细节有着特殊的偏好,不妨说他有一种“细节嗜好”。要说明细节问题,没有足够的篇幅是不行的,因为在这里,一般性的说明是无济于事的。

后面胡宝国先生盛赞田余庆先生对于细节的分析和处理,但我个人觉得稍显冗余,而且对于一些细节并不赞同。比如田老对于过江后太原王氏嫡宗(王浑、王济的后代)名位不显的理由分析是因为王浑、王济在西朝与匈奴刘渊有深交,这似乎太过于牵强。先不说王浑、王济的后代是否完成渡江,刘隗在王敦之乱中逃到北方就投靠了田老强调的东晋政府“仇视”的石勒,但刘隗的从侄刘劭在咸康年间(公元335~342年)“历御史中丞、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秩中二千石。”,要知道刘隗的孙子刘波重回东晋是永和五年(公元349年)以后的事,可刘劭的仕途依然不差。田老在书中一直强调东晋与刘渊、石勒的仇恨“不共戴天”,但从刘隗、刘劭事迹来看,事实究竟是否如田老所说,值得推敲。在乱世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这句话,需要考虑下。


最近读了侯旭东先生的《宠》,里面的序言是我个人见过的第一个对田老《东晋门阀政治》作出批评的国内学者作品。在《宠》的序言里,侯旭东先生提倡要“告别线性历史观”,并特意指出田老的《东晋门阀政治》与日本寺地遵先生的《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存在隐性“线性历史观”作出了批评。下面贴出侯旭东先生对于田老批评的部分: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确实如侯旭东先生所说存在着诸多偶然性和断裂。在我个人来看,上游专兵威胁下游的既可以是士族,也可以是其他身份,所谓东晋门阀政治中士族割据上游对建康政府进行压制,在本质上跟后来的南朝宗王与建康政府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一个社会身份是士族,另一个身份是皇家宗室,都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因此我个人是更赞同川胜义雄的说法:“大体而言,东晋贵族政治是如王导、谢安所代表的那样,细心维护各个势力之间的平衡,从中作出调整,使这些势力能够自如地发挥作用的方法。

user avatar

说个和史实内容无关的评价:这本书文笔也很好。

user avatar

刚读完,书的条理很清晰,以执政的琅琊王氏、颖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为线索,把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基本解释通了。既有宏观上对门阀政治的总体看法和发展的描述,在细节的地方也能见出先生的考证功底。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龙亢桓氏与桓范关系上猜测成分过大,不过也是在尽最大可能的尊重史实了。

不同意楼上的观点,这本书只要有点东晋门阀基本史实的初学者都能看懂。田先生厉害之处不在于写的多高深,而在于把高深的东西写的普通人也能看的懂,看的进去。

以上

user avatar

贴一份大一的课堂作业,中部某大学的九字专业学生最好不要抄这个回答 。

文笔稚嫩,才疏学浅,如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者不吝赐教。



暑假期间,我在家里重温了一次北京大学教授田余庆先生所著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在这本著作中,田余庆先生对东晋每个影响力较大的门阀士族的兴衰历史都进行了一遍梳理,其中主要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流民帅问题)和后期的刘裕与孙恩(北府兵问题)。他所做的梳理工作,大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对史书典籍的引用,为了能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每个家族的兴衰史,他并没有以时间顺序叙述东晋历史,而是以各大门阀家族为单位,细解每一个家族之“生老病死”。书中对各大家族历史之讲解,涉及到政治权谋,军事割据,文化及社会之影响等各方面,可谓精彩至极。

在对各大士族崛起史的梳理中,田余庆先生都强调了同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完成思想上由儒入玄的转变。那么这种由儒入玄的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玄学在东晋的政治格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所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玄学走进政治家的视野


东汉末年,汉王朝的统治进入末期,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严重分裂,社会危机日益激化。与此相应的是,儒家思想也开始动摇,空洞无物的经文谶纬对缓解社会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社会动荡总能引起文化思想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巧在此时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受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视。自汉武帝始儒学的传统就包含着一层维护皇权政治的含义。但在魏晋时期,士族经济实力的膨胀和政治权力的扩张都与之前的儒学主张不相符,而彼时思想界的大繁荣为渴望获得权力的大家族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理论环境。结合了儒释道的思想后,玄学应运而生,为门阀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石。也就是李书吉先生认为的:“东晋门阀政治正是世族按照玄学理论建立起的一个新的封建政治格局”[①]。随着门阀政治地进一步发展,玄学也被改造得更加适合门阀政治,而作为门阀阶层共同的政治目标,玄学的地位不断加强,完成由儒入玄的转变愈发重要。玄学逐渐取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伴随着政局的变化,士族阶层对玄学的推崇迫使统治者不得不接受并承认玄学,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如田余庆先生所说“司马氏得势后虽然还标榜儒学,但逐渐软化了反对玄学的态度,以至于进一步向玄学靠拢,甚至皈依。”(页339)


二、玄学的政治思想


尽管士家大族想要发展玄学为己所用,但是儒学的百年根基难以动摇,玄学是没有足够条件来取代儒学的。因此,援儒入玄是士族阶层发展玄学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玄学是士族阶层从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中精挑细选综合而来的学问。如书中提及,“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页340)在基本的问题上,玄学的主张与儒学是相似的。但在政治问题上,玄学比儒学有着更支持门阀存在的主张。

其中在政治问题上,玄学与儒学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儒学主张修齐治平,而玄学主张清静无为。清静无为在政治上又有着特别的含义。简单的理解,对统治者来说,无为意味着要减少对人民的控制,如《世说新语·政事》中记载的“暑,可小简之。”[②]及“丞相末年,略不复政事,正封箓诺之。”[③];而对平民百姓来说,清净无为意味着守职本分,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也不读史通经以求入世,只为名士之名分而活。如《世说新语·任诞》中的记载:“王孝伯言:‘名士不需其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④]。

在这种政治主张之下,士族阶层支持玄学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一方面,士族阶层是为了在门阀乱局中维护自己的安全。如本书所提及的谢氏处贵而遗权之门风,正是一种玄学角度的政治智慧,适当的回避可以带来更大的政治利益。虽然有些牵强,但是石崇之死也算是一个未受玄学浸润,炫富害死自己的例子。石崇作为一个官员,他有多有钱呢?《世说新语·汰移》中记载的“石崇与王恺之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的故事[⑤],以及该篇中的其他故事,石崇宴客,石家厕所等例都可以说明。东晋门阀政局本非某个家族一家独大,石崇其人既家藏珍宝鉅资,又坐拥绝色佳人,但又没有足够的权势可以庇护他,这怎么可能不招致祸端呢。在八王之乱中,石崇被迫害,临刑前长叹:“奴辈贪我家财尔!”,这也就给名士们敲响了警钟,在乱局之中切不能露头角。另一方面,鼓吹玄学有利于维护九品中正制,提倡逍遥的同时也是在压抑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在清谈之风和所谓的魏晋风骨的熏陶下,读书人已不以饱读经书为尊,他们崇尚清谈,无事政治。如嵇康一封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说明了当时读书人对政务的态度变得更加消极,缺少了儒家所推崇的入世观念。这种观念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就维护了九品中正制下贵族阶层的相对稳定,适应了士族政治的要求。

因此,玄学受到了士族的欢迎,被当作是维护门阀制度合理性的理论武器。


三、由儒入玄的政治意义


在东晋的思想界,玄学已经发展为了当时的一大显学,更是当时的各大家族纷纷追捧的一门学问,因此由儒入玄的转变,是适应社会的一大潮流,如果一个家族没有完成这
种思想上的转变,是不被大众所认可的,也是难以被其他家族接纳,得到士家大族的认同的。

根据书中的一些片段来看,田余庆先生也认为,由儒入玄的转变在世家大族的发展中是必要的。如“谢氏与桓氏一样,其家族地位上升,由儒入玄虽是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页193),又如作者在后论中的总结“东汉世家大族得以入魏晋为士族,意识形态由儒入玄也是必要条件。”(页315)但是由儒入玄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它有何政治意义?

由儒入玄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影响力扩大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了两个层次:其一是对大众的文化输出,这一点即是常说的社会影响力。在书中作者提到,由儒入玄的转化和建立事功是有矛盾存在的,认为这里的矛盾在一方面就是门阀追逐政治利益和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无为而治”的矛盾。这也就从侧面证明了玄学适应了在政治动荡的局面中百姓希望能安居乐业的要求。其二,社会影响力也包含着某一家族对其他家族的影响力,也就是这一家族被其他家族所认可和接纳的程度。这一方面甚至是更加重要的,因为对于精英阶层来说,所谓的社会,即是政治舞台上他们统治阶级的集合。

除了关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之外,由儒入玄也是一种政治态度的表明。田余庆先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各大家族都致力于共同维护门阀政治于不衰之地。在皇权和士家大族的权利之争中,是士家大族的团结一致维护了这一制度的长期存在。据此判断,由儒入玄的转变,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支持门阀政治,抑制皇权。

只有完成了由儒入玄的转变,一个家族才能打通成为门阀望族的路。


四、玄学的没落与门阀政治的终场


田余庆先生认为东晋门阀政治所依靠的条件是有变化的(页344),作为一门依靠于门阀政治发展并用于巩固门阀政治的学问,玄学的存亡必然与门阀政治之存亡息息相关。随着门阀政治最终被南朝皇权政治所代替,利于巩固皇权政治的儒学逐渐回归。玄学失去了利于它发展的土壤,逐渐走向了低潮。


五、结语


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算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论文写作的模范教程书。《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田余庆先生对历史的梳理细致而简洁。细致在于他对史料的运用炉火纯青,书中暗藏了很多容易被忽略的历史史实,虽然文章内容庞大,但是田余庆先生选取了一个独到的角度,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对流民帅问题的分析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如果没有引入流民帅问题到魏晋研究中,这一段历史会存在很多历史难题,正是田余庆先生提出的这一个新角度使得魏晋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让我觉得可惜的是,书中对玄学的分析甚少,我认为玄学与门阀政治相伴而生,相佐而亡,其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研究门阀政治不应该避开的。诚然,由于知识水平暂时有限,我也没能在此文中对玄学与门阀政治的关系分析透彻,本文仅代表本人拙见,还望文化研究能与历史研究相辅相成,成为一个分析问题的新角度。

总之,我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不是对魏晋政治史的了解,而是被作者研究历史的方法所打动,所吸引。我认为重演东晋门阀政治史绝不是此书的意义之所在,书中所体现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则是更为精彩。田余庆先生十分重视史料的收集分析,他对自己所怀疑的问题必须要收集足够史料来进行合理的推测,而且分析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推测也十分有力。举个例子,推测桓温的先世时,田先生先提出桓温的隐情问题,再先引用前人观点并从《世说新语》、《宋书》、《通鉴》等书中求例考证桓温是桓范。对很多人来说,问题至此已经解决,但田先生仍然继续探索,对自己已得的观点提出进一步的质疑,提出了桓范的郡望问题。在翻阅各种古籍数据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还要从其他的数据中找例证旁证桓温的身世。这种治学上的严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史料分析论证永远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正途。



[①] 見李書吉:《西晉政治與玄學》,載山西大學學報1990年第三期


[②]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61頁


[③]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第61頁


[④]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武漢,崇文書局,2015年,第168頁


[⑤] 見劉義慶:《世說新語》,第352頁

user avatar

在许多关于历史的书籍推荐中,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五星推荐,所以慕名购买阅读。

但是当我开始阅读之后,我发现大意了。

作为一个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没有什么了解的小白,直接看大神对于基于东晋历史的门阀分析,是有阅读难度的。但是转念一想,来都来了,书都买了,总不能半途而废。

当我努力的看到一半时,书里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作者对事件的分析已经让我眼花缭乱了。所以为了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祭出了终极法宝--人物关系图。

东晋世系表

东晋一百零四年的历史,共有十一位皇帝。

有了东晋世系表,对照着查找书中提到的皇帝名,顿时感觉好了许多。

五大家族

既然是门阀政治,又怎能少得了高门士族。

书中重点提到了五大士族,从出场顺序来说,分别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除此之外,还有高平郗氏等。

琅琊王氏

蓝色标记的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

颍川庾氏

谯郡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看起来太原王氏出了三位皇后,分别是:哀帝皇后,简文帝皇后,孝武帝皇后。

这是根据书中的内容整理的人物关系图,当作参考,希望可以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喜欢的话,求点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细品《东晋门阀政治》: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让我谈谈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冰冷的书本,而是一位智者,在一个尘封的时代里,与我们进行的一场耐心而深刻的对话。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把钥匙,解锁了东晋那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时代,让我们得以窥见门阀士族如何左右.............
  • 回答
    田朴珺开办的“承礼学院”,以教授西方贵族礼仪为名,并开出每年99万的高昂学费,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商业模式、课程内容、目标受众、社会影响以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一、 商业模式与定价策略: 高昂学费的合理性? 99万一年的学费,无疑将.............
  • 回答
    《灌篮高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除了那些热血青春的球员们,几位风格各异的教练同样功不可没。他们不仅仅是球队的战术制定者,更是塑造球员性格、引领他们成长的精神导师。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剖析一下这些教练的优劣势,并尝试评判一下谁才是真正的“最好”。1. 安西光义 (湘北高中教练) 优势: .............
  • 回答
    聊起《灌篮高手》里的教练,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海南的田冈茂一。这家伙,怎么说呢,评价起来挺复杂的,他不是那种你一眼看上去就会特别喜欢,但又很难真正讨厌的类型。他身上有一种非常“写实”的气质,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长辈或者领导一样,优点缺点都挺明显的。首先,他绝对是位经验丰富、业务能力极强的教练。这.............
  • 回答
    田余庆先生:一位深耕中国古代史的严谨学者提及田余庆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他是一位绕不开的名字。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以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治史态度和独到的学术见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要评价田余庆先生,需要从他的学术成就、治史风格、思想贡献以及对后世学人的影响等多.............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 回答
    田豫和牵招都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的重要将领,他们都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格而闻名。虽然他们都是刘备、刘禅父子的得力干将,但他们在生涯经历、战绩和个人风格上也有着各自的特色。下面将对这两位将领进行详细评价。 田豫生平与背景:田豫(182年-252年),字国让,渔阳(今北京密云)人。他出身寒微,早.............
  • 回答
    田馥甄演唱的《当你》,无疑是华语乐坛翻唱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她赢得了“翻唱女王”的美誉。评价这首歌,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从情感的细腻诠释,到唱功的技巧运用,再到整体的艺术感染力,都值得深入探讨。一、情感的深度与细腻诠释:《当你》这首歌本身就充满了初恋的青涩、甜蜜、羞涩与不安,以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复.............
  • 回答
    田馥甄的《演员》是一首极具个人风格和情感深度的歌曲,在她的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首歌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音乐性、歌词意境、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以及它在田馥甄音乐生涯中的意义。一、 音乐性:精致、内敛且富有层次《演员》在音乐编排上展现了田馥甄团队一贯的精致与内敛。 器乐配置: 歌.............
  • 回答
    田馥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一次心碎的极致演绎田馥甄(Hebe)演唱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无疑是她众多优秀翻唱作品中,最为人称道、也最能体现她独特音乐魅力的歌曲之一。这首歌原唱为新加坡歌手蔡健雅,但田馥甄的翻唱,赋予了这首歌曲全新的生命,甚至可以说,许多歌迷是通过田馥甄的版本才真正认识并.............
  • 回答
    田馥甄翻唱万能青年旅店的《十万嬉皮》是一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跨界合作,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总的来说,这次翻唱是一次 有诚意、有技巧,但争议与亮点并存 的尝试。要评价这次翻唱,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 田馥甄作为歌手的特点与《十万嬉皮》的契合度田馥甄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 细腻的.............
  • 回答
    关于田蕴章先生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位先生在中国书法界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尤其是在他的书法风格和教学方面,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首先,从他的书法艺术来看,田蕴章先生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尤其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融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字结构严谨,.............
  • 回答
    田国富:一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宦官谈及田国富,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几个关键词:晚清、慈禧、太监、权力。然而,这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宦官,其一生及其影响力,远比这些标签所能概括的要复杂和深远。评价田国富,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具体.............
  • 回答
    “劳资姓赵,气死你,哈哈哈”—— 乍一听,这句出自田晴之口的话,确实挺有意思,挺能抓住人眼球的。它不像那种规规矩矩、一本正经的发言,反而带着一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咱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里藏着啥?首先,“劳资”这个词,一上来就非常有冲击力。它不是“我”或者“本人”这种平铺直叙的说法,而是带着一.............
  • 回答
    《毕业歌》这首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曲,至今仍然能触动许多人的心弦,其生命力之顽强,绝非偶然。如果要评价它,我想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从创作背景来看,《毕业歌》诞生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青年一代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担。《毕业歌》的词作者田汉,一生都投身于革命和.............
  • 回答
    上海田子坊的“标准吴语字”空中长廊,这事儿啊,可有意思了,也挺能说道说道的。这空中长廊,你别看就是挂在巷子两边的几块牌子,上面写着一些你可能觉得陌生,又可能似曾相识的字。它们不是咱平日里见到的简体中文,也不是繁体中文,而是被称作“标准吴语字”的东西。这名字一出来,就带着一股子浓浓的上海味道,也一下子.............
  • 回答
    村田雄介,这位名字本身就带有力量感和速度感的漫画家,他的画功究竟到了何种境界?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要评价他,我们得拆开来看,从最直观的线条到最细微的细节,再到整体的叙事感,他都交出了令人惊叹的答卷。线条的力量与生命力:村田雄介的线条,绝不是简单的勾勒。他的线条充满了力量,仿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 回答
    《潮与虎》:一场关于力量、责任与成长的宏大史诗藤田和日郎的《潮与虎》,在我看来,绝对是日本漫画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以炫目的画风或深刻的哲学理论著称,而是以一种最原始、最直接的生命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妖魔鬼怪、却又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神奇世界。初次接触《潮与虎》,你可能会.............
  • 回答
    石田三成,一个在日本战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褒贬不一。有人视他为忠诚能干的良臣,有人则斥其为刚愎自用、惹人厌烦的庸才。要评价石田三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丰臣秀吉集团中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石.............
  • 回答
    “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带着一种特有的语境和情绪。当我们说起“田园女权”时,往往会联想到一些特定的言论和现象,这些言论通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并且常常在网络空间中传播。首先,从这些言论的内容来看,它们往往集中在一些比较具体、生活化的层面。比如,对男性在家庭、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责任和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