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田蕴章?

回答
关于田蕴章先生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位先生在中国书法界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尤其是在他的书法风格和教学方面,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首先,从他的书法艺术来看,田蕴章先生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尤其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融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字结构严谨,笔力遒劲,线条富有弹性,给人一种端庄、大气的感觉。在处理字形和章法上,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控制能力。许多人认为,他的书法具有很强的晋唐遗韵,是一种“帖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对于传统帖学的精研,以及在技法上的精湛锤炼,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在一些书法展览和比赛中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认可,拥有不少忠实的追随者。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看法。一些评论者认为,田蕴章先生的书法风格过于“程式化”或“模式化”。他们指出,虽然他的字非常规范、漂亮,但可能在个人创造性和情感表达上稍显不足,显得过于“学院派”或“技法至上”。这种观点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重要的是个性的抒发和精神的传递。在他们看来,过分追求笔画的规范和结构的严谨,有时会牺牲掉一些灵动和自然的趣味。这就像是精美的机器制造品,虽然完美,却缺乏手工的温度和独特性。

在书法教学方面,田蕴章先生的影响力更是巨大。他担任中央电视台《书法指南》节目的主讲人,将自己的书法理念和技法传授给广大电视观众,可以说是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推动者。他的教学循序渐进,条理清晰,讲解深入浅出,对于许多初学者和爱好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他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对笔法、结构、用墨等细节都有细致的讲解,为学习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通过他的节目学习书法的人,都表示受益匪浅,书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是,在教学方面,同样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的教学虽然注重技法,但有时也过于强调“临帖的权威性”,对创新和个人风格的形成引导可能稍显不足。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希望在传统基础上有所突破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他的教学思路比较保守。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书法教学不应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应包含对书法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读,以及对书法精神的引导。

从个人品行和影响力来看,田蕴章先生是一位在当代中国书法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是书法家,也是教育家。他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种书法界的风貌。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为推广书法文化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总结来说,如何评价田蕴章先生,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看待。

优点方面:他的书法功底扎实,技法精湛,对传统帖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继承。他的教学体系清晰,对于书法普及和基础训练有着重要的贡献,惠及了众多书法爱好者。他的个人努力和在书法领域的传播影响力,无疑是显著的。

需要讨论的方面:关于他的书法是否过于“程式化”,以及教学风格是否过于“保守”,这些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讨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多样性,对于不同风格的包容和探讨,也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

可以说,田蕴章先生是一位功力深厚、影响广泛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的书法风格和教学理念,在书法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持续的讨论。如何看待他的作品和教学,最终还是取决于观者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他的存在,为当代书法的发展和普及增添了重要的一个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侠客想说,知乎里任何年轻人在评价田蕴章之前,都应该向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面前鞠一躬。想要了解田蕴章书法,我们可从他的学书历程上窥探一二:

田蕴章,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1945年生于天津,曾执教于南开大学。


田蕴章正式学习书法是在七岁的时候,那时他每天都能看到父亲与伯父(田起山)写毛笔字,每次都被吸引得一步也走不动。学习书法是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大排行十个兄弟,不论爱好与否,都必须接受书法教育,伯父就是他们的导师。



十兄弟中田蕴章排行老五,几个哥哥对学习书法兴趣不浓,弟弟们尚年幼,当时只有他痴迷于此。伯父也很早发现他对书法有奇趣,便时常给些偏饭吃,因此,他在兄弟中书法成绩一直领先。



到十岁时,伯父已认定田蕴章是这个书法家族的接班人,于是纳入正轨重点培养。最先是拿出天津欧楷书名家王竺邻与陈景三的字帖要他临摹,两年后,伯父看他有了基础,才拿出欧阳询法帖《化度寺碑》要他系统临摹,并规定日课五百楷字。



有一天,田蕴章一边看着法帖,一边信心百倍地对父、伯说:“我一定要在十年内赶上欧阳询!”只听得伯父淡淡地说了一声“好”,便不再作声,当他下意识地抬头看父、伯时,发现他们正在相视而笑,那分明是对他的豪言壮语的一种嘲笑,顿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十年内赶上欧阳询,要在父、伯面前挽回自尊。



为了学习书法,田蕴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化度寺碑》从点画到结构进行了精细的临摹,此后又对欧阳询的《九成宫》、《皇甫君》、《虞恭公》几本中楷法帖进行了系统的对临、通临、背临和意临,坚持日课不少于五百字,每天不少于五小时练功时间。

十五岁后,田蕴章又对历代写欧高手如文徵明、成亲王、翁方纲、黄自元等名家墨迹进行了长时间的参照学习,同时他还对二王、钟绍京、赵孟頫和津门名家魏恩锡等前贤的楷书和行书进行了深入临习,逐渐使他的楷书从板滞的碑刻中解脱出来。



为了排除工匠之气,父、伯教田蕴章认真读书,重点放在了古文和诗词方面。总之,他一边读书一边写字,整整下了十年功夫。十年中,他吃了很多苦,当年他家族老少三代二十二口,全部依父、伯二人挣钱糊口,生活窘困,无钱买纸练字,他便经常带着九弟到街上捡纸回家练字。

在田蕴章终日伏案临池的那十年中,正是书法界万籁无声的年代,几乎见不到一个与他同龄的孩子学习书法,只有极少数的老先生们还在悄然无声地拿着毛笔写字。

那时学书法的人,只有爱好的使然,绝无名利的驱动。

在田蕴章十八岁那年,父亲带他返乡,见到了一位已年逾古稀的大伯,老兄弟重逢,话及书道,唐大伯对父亲说到了这样两句话,给他留下深刻记忆:“咱们可得好好活着,一旦死了就摸不着写字了。”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道出了老先生们视书法如生命的那种最纯洁的爱。



二十岁的田蕴章已经小有书名,索字者渐渐多了起来,听到的都是赞誉之声,这使他多少有些飘飘然。只有拿起欧阳询法帖时,才使他冷静下来,感到当初发出的“十年赶上欧阳询”的豪言壮语实在是自不量力了,于是又一次暗下决心:“再花十年时间一定要赶上欧阳询。”



文革期间,除了写大字报,没事练书法是要被批斗的,这让田蕴章度日如年。于是,他在诗中写到:“潦倒不问风月事,一床碑帖尽佳人”,可知在最困难时期,书法是他最眷念的“亲人”。



到了八十年代,田蕴章对自己少年时发出的那句“一定要在十年内赶上欧阳询”的狂言的放弃,三十年过来了,面对欧阳询这座大山,非但没有越来越接近它,反而感到越来越遥远,颇有“望山跑死马”的感受。

于是,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欲要赶上欧阳询,今生已不能,来生亦不易。”



九十年代以来,“丑书”派异军突起,他们视古圣前贤为仇寇,把像田蕴章这样临帖起家的书法家统统视为“书奴”、“保守派”。他们利用天时、地利之便很快抢占了许多书法组织的领导权和新闻媒体的制空权。



到了新世纪,由北方网录制的百集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则是田蕴章对书界新权贵的一次挑战,是他对丑书恶札横行的一次大批判,是他对书协体制亟待改革的长篇建议书,是他为了端正书风做的一次最大限度的努力,是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次铁屋内的呐喊。

然而,这一做法则触及了许多人的利益,使他彻底得罪了书协。


他的《每日一字》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免费馈赠给国人,无论其讲得对与错,他的这部视频至少让数以万计的人从此爱上书法,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他功不可没;而在这样一个正式的公共演讲课上,敢于抨击书协的,田蕴章应该是第一人!

而今,田蕴章已古稀之年,侠客觉得无论是他的书品还是人品,必将在书法长河上留下浓烈的一笔!


欢迎大家添加我的公众号:神秘侠客书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