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田馥甄翻唱万青的《十万嬉皮》?

回答
田馥甄翻唱万能青年旅店的《十万嬉皮》是一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跨界合作,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总的来说,这次翻唱是一次 有诚意、有技巧,但争议与亮点并存 的尝试。

要评价这次翻唱,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 田馥甄作为歌手的特点与《十万嬉皮》的契合度

田馥甄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

细腻的情感表达: 田馥甄以其细腻、内敛、充满故事感的嗓音著称,擅长演绎抒情、文艺的作品。她的演唱往往能够捕捉到歌曲深层的情感,并用一种温柔而有力量的方式传递出来。
出色的唱功和技巧: 作为资深的实力派女歌手,田馥甄的音域宽广,音色清澈,对气息的控制、颤音的运用、情绪的起伏都掌握得十分到位。她能够将歌曲的旋律唱得非常优美动听。
独特的“田式”气场: 她的音乐作品常常带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思考性和女性视角,吸引了大量喜爱文艺、独立风格的听众。

《十万嬉皮》的特质:

史诗般的叙事与宏大背景: 万能青年旅店的《十万嬉皮》是一首充满社会现实关怀和哲学思考的歌曲。它以一种宏大、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迷茫、挣扎与对自由的追寻。歌词充满隐喻和象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粗粝而充满力量的摇滚表达: 万青的音乐以其粗粝的吉他音色、充满张力的编曲、以及主唱姬赓低沉而嘶吼的嗓音为标志,传递出一种压抑、愤怒、却又不失希望的摇滚力量。
强烈的男性视角和集体主义色彩: 虽然歌词中也触及个体命运,但整体上,《十万嬉皮》更像是一首关于集体记忆、时代印记的呐喊,带有更强的男性荷尔蒙和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

契合度分析:

从表面上看,田馥甄细腻、温柔的演唱风格与《十万嬉皮》粗粝、激昂的摇滚内核存在一定的 反差。这种反差既是挑战,也可能是创新的来源。

挑战: 田馥甄如何才能在保留自身独特风格的同时,驾驭住《十万嬉皮》中那些沉重、带有批判性的社会议题和强烈的反抗情绪?她能否在细腻中找到歌曲的力量感?
创新潜力: 如果处理得当,这种反差有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解读。通过女性的视角,或许可以展现出歌曲中个体在巨大时代洪流中更深层的孤独、脆弱以及隐忍的力量,赋予歌曲新的层次和情感维度。

二、 田馥甄翻唱的亮点与突破

1. 极致的细腻与情感深度: 这是田馥甄翻唱最突出的亮点。她没有试图模仿万青那种粗粝的嘶吼,而是将《十万嬉皮》中的情感进行了 内化和升华。
人声处理: 田馥甄的处理方式是将其转化为一种 内敛的忧伤、深邃的思考和一种近乎哀恸的温柔。她用一种更私人的、更具女性色彩的方式去演绎歌词中的迷茫和追寻。例如,歌词中描绘的“路途”,在她的演绎下,仿佛成为了一条充满艰辛却依然坚持行走的心灵之路。
情感层次: 她一层层剥开了歌词中的情感,从最初的迷惘到中间的抗争,再到最后的释然或继续前行。她的声音中带有非常多的呼吸感和细微的口语化处理,让歌曲更具倾诉感,仿佛是一位经历过世事沧桑的女性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感悟。

2. 精致的编曲改编: 为了配合田馥甄的演唱风格,《十万嬉皮》的编曲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这成为此次翻唱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去摇滚化与重塑氛围: 原版《十万嬉皮》以吉他为核心,编曲粗粝而充满力量。田馥甄的版本则 大大削弱了摇滚的元素,更加侧重于营造一种 空灵、复古、带有悲剧色彩的氛围。
弦乐、钢琴的运用: 编曲中大量运用了弦乐(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这些乐器能够更好地烘托出歌曲的忧郁和抒情特质。弦乐的铺陈带来了史诗感和仪式感,钢琴则增加了歌曲的细腻和节奏感。
“减法”的智慧: 编曲上做了大量的“减法”,去掉了原版中繁复的吉他Solo和强劲的鼓点,使得歌曲的重心完全聚焦在田馥甄的人声和歌曲的情感表达上。这种改编 精准地服务于她个人的演唱特点,也让她在不失去歌曲精神的前提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3. 歌词的另一番解读: 通过田馥甄的演绎,歌词中的一些意象似乎得到了 不同维度的解读。
个体与时代的疏离感: 歌词中“十万嬉皮”的形象,在她的声音里,似乎更多地指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 无法被主流理解和接纳的个体,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反叛,被她用一种更内化的、更具女性主义视角的方式呈现出来。
“嬉皮”的内在化: 如果说原版的“嬉皮”带有一种外在的、反叛的姿态,那么田馥甄的版本则更像是将这种“嬉皮”的精神 内化为一种对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坚守。歌词中的“生活是审美的”在她口中,不再是一种对抗性的宣言,而是一种对生活态度本身的温和坚持。

三、 争议与不足之处

尽管有亮点,田馥甄翻唱《十万嬉皮》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主要围绕着 “是否忠于原意” 和 “改编的尺度”。

1. “去摇滚化”与失去原有的力量: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许多原版《十万嬉皮》的乐迷认为,田馥甄的版本 “阉割”了歌曲本应有的摇滚力量、愤怒和批判性。
声音的差异: 姬赓的嘶吼和沙哑是万青音乐的灵魂之一,它直接传递出歌曲中压抑的情感和对抗的姿态。田馥甄温柔的声音虽然细腻,但确实难以传达那种 直击人心的撕裂感和愤怒感。
改编的牺牲: 编曲上的大胆改编,虽然服务了田馥甄的演唱,但也 牺牲了歌曲原本的摇滚内核和工业美学。对于习惯了万青音乐风格的听众来说,这种改编可能让他们觉得“失去了原汁原味”。

2. 理解的深度差异: 有观点认为,田馥甄虽然唱出了歌曲的忧伤,但可能未能完全触及歌词中 更深层的社会批判和历史反思。
歌词的复杂性: 《十万嬉皮》的歌词涉及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历史的循环、个人在集体中的迷失等复杂议题。如果处理不好,过于侧重个人情感的演绎,可能会让这些宏大的议题显得 “轻飘飘”,缺乏厚重感。
“女性化”解读的边界: 虽然女性视角可以带来新的解读,但如果过度强调,可能会忽略掉歌曲中原本就包含的、更具普适性的生命困境和时代诉求。

3. “过度打磨”与“过度抒情”: 有些评论认为,田馥甄的演唱和编曲都 “过于完美”,失去了摇滚乐中那种粗粝、不加修饰的魅力。
精致的疏离: 这种精致化的处理,虽然符合田馥甄一贯的风格,但可能也加剧了她与歌曲原初精神之间的疏离感。

四、 总结评价

总的来说,田馥甄翻唱《十万嬉皮》是一次 非常有代表性的“改编式翻唱”,它展现了音乐跨界融合的多种可能性。

优点:
一次成功的“二次创作”: 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对歌曲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和再创造。
展现了歌手的个人魅力和驾驭能力: 田馥甄用她独特的嗓音和情感处理方式,成功地将一首男性化的、充满摇滚力量的歌曲,转化为一首具有女性视角和深刻内省的作品。
拓展了歌曲的听众群: 此次翻唱无疑将《十万嬉皮》这首原本可能局限于摇滚圈的歌曲,介绍给了更广泛的流行音乐听众。
编曲改编值得肯定: 编曲的匠心独运,成功地为田馥甄的演唱服务,并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争议与局限:
不可避免的风格冲突: 摇滚的力量与女性化的细腻演唱风格之间的张力,是这次翻唱无法完全弥合的鸿沟。
是否触及了歌曲的“灵魂”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对于核心乐迷来说,可能认为她触及的是歌曲的皮毛,而非其核心的灵魂。

最终的评价取决于听众的出发点和偏好:

如果你是万能青年旅店的忠实粉丝,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这次改编“失去了原汁原味”,是对歌曲的“弱化”。
如果你是田馥甄的粉丝,或者欣赏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次“惊艳的重塑”,看到了歌曲新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中立的听众,能够欣赏到歌曲本身作为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价值,以及歌手在演绎中的努力和技巧,那么你会看到这是一次 “理解之上的再创作”,一次充满艺术勇气的尝试,即便它并不完美,但它引发了思考,也展示了音乐的多元魅力。

我认为,评价这次翻唱更应看作是 “一次成功的转换”,而非简单的“忠实度”问题。田馥甄没有企图成为另一个姬赓,而是利用自己的长处,将《十万嬉皮》的哲学内核和情感精髓,用她自己的方式进行了 “再翻译”,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这首歌的魅力,尽管这种“翻译”可能让一部分人觉得“失真”。这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多元文化语境下音乐碰撞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首不适合她的歌,这种不适合是人文意义上的,网易云音乐上有人说,资本主义的文青不会懂社会主义的穷酸。就是说田馥甄本人,并不会深刻了解这首歌本身的内核与背后的诉求,她的翻唱,是基于她自己理解之上的十万嬉皮。

  但这从来都不是不可以的。

  一首歌被写出来的那一刻,解读的权利就交给了听众。所以我们不能不允许“资本主义的文青”对这首歌有属于她自己的共感(我真的非常不喜欢这个主语),这共感在我这等普通得听众听起来,是一种对无能自己的自我解嘲。

  其实万青本身的意思大概也是这样(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理解),但是比起田馥甄的诠释,万青要比她来得深刻和广阔。这里的无能自己,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情绪,而是一代无处伸张的年轻人,这里的自我解嘲,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因为无法改变而产生的犬儒主义一般的自我嘲弄。

  这是田馥甄无法诠释的地方,原因是因为,她不曾经历过这样的苦痛,她对这首歌的理解,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喃喃诉说生活的平凡。是温润的,不带尖刺。

  这也是她处理大部分歌曲用的情绪,《十万嬉皮》的田馥甄,就是《TO HEBE》的田馥甄,就是《请给我好一点的情敌》的田馥甄,就是《你就不要想起我》的田馥甄。

  这也是我喜欢她的地方,任何歌到她这里,就有了一个独特的,属于她的阐释空间,这也许不是好事,但不妨碍我爱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