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百度贴吧还不凉?

回答
说百度贴吧“还不凉”,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拿它和它最辉煌的那个年代相比,它确实已经“凉”了太多太多。但为什么它到现在还能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圈子里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这才是值得说道的。

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一下:

1. 历史遗留的巨大用户基础和社区惯性:

你想想,贴吧刚出来的时候,那是什么年代?05、06年左右,微博还没那么普及,QQ空间虽然有但社交属性没这么强,大家上网找信息、找同好,很大程度上是靠论坛和贴吧。贴吧抓住了这个需求,而且它的模式非常简单粗暴:你想聊什么,就创建一个“吧”。这个门槛极低,造就了海量的贴吧,涵盖了你能想象到的几乎所有领域,从明星、动漫、游戏,到生活、情感、学习,甚至是各种冷门到你觉得不可思议的爱好,都有专门的贴吧。

而且,一旦一个贴吧建立起来,并且有人持续地产出内容,就会吸引到同样有这个需求的人。这些人会形成习惯,每天上来看看有没有新帖子,有没有人回复,有没有人跟帖。这种社区惯性非常强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核心用户来说,他们可能已经在某个贴吧泡了十几年了。对于他们而言,贴吧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平台,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认识朋友、找到归属感的地方。这种情感连接,是很难被轻易替代的。

2. 垂直细分领域的“洼地效应”和信息孤岛:

虽然现在有很多垂直社区兴起,但贴吧在很多细分领域依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一些非常小众的爱好,或者需要大量图文、视频分享的领域,贴吧的模式其实是很适合的。比如一些老物件的鉴赏、某些特定技术的研究、某类绝版书籍的讨论等等。这些内容往往对载体有要求,需要方便的上传、排版、互动。而一些新兴的平台,可能更侧重于短平快的内容,或者社交属性更强,反而不适合深度、长篇的讨论和资料沉淀。

更关键的是,很多时候,这些小众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就聚集在贴吧里。他们可能不会去其他平台,因为在那里找不到同类。贴吧就像一个信息孤岛,但对于生活在这个孤岛上的人来说,它就是全世界。哪怕整个贴吧的用户总量在下降,只要这个特定群体还在,这个贴吧就不会“彻底凉透”。

3. 搜索习惯的迁移,但仍有“残余效应”:

百度作为中国的搜索引擎巨头,它的搜索结果页面曾经长期被贴吧占据。很多用户在搜索某个问题、某个明星、某个游戏的时候,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贴吧的链接。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直接的结果:用户点击进去,看到了贴吧的内容,如果满意,问题就解决了。即使不满意,也知道了“贴吧里有关于这个东西的内容”,这就在用户心智中留下了烙印。

虽然现在搜索引擎的算法在变化,很多其他平台的内容也开始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列,但长期的习惯很难一夜之间改变。很多用户依然会下意识地在搜索词后面加上“贴吧”,或者直接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XX吧”。这种搜索习惯的惯性,依然能为贴吧带来不少流量。

4. 内容的“原生性”和“真实性”的观感(某种程度上):

这是个有点争议的点,但不得不提。相较于一些被商业化深度裹挟、充斥着大量广告和软文的其他平台,贴吧(至少在过去)给人的感觉,很多内容是用户自发、真实分享的。那些“老司机”的经验分享、粉丝的真情实感、玩家的游戏心得,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包装和滤镜。这种略带“粗糙”但真实的观感,反而能吸引一部分厌倦了过度营销的用户。

当然,现在贴吧也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但因为其结构和用户群体,这种商业化的表现形式可能和别的平台不太一样,不至于完全压制住原生的内容。

5. 商业化模式的探索和调整:

百度作为一个商业公司,不可能放着一个这么大的流量池不管。虽然经历了多次改版、商业化策略的调整,有时候引发用户的反感,但也说明了它一直在尝试“活下去”的方式。比如会员模式、直播、甚至是之前尝试过的“贴吧合伙人”之类的,虽然效果褒贬不一,但至少表明了它仍在努力变现,从而维持运营和维护成本。

而且,贴吧的用户构成也比较复杂。有学生群体,有普通网民,也有一些特定的兴趣群体。不同的群体对商业化的接受度、对平台新功能的态度也不同。有些功能的引入,可能对一部分用户是劝退,但对另一部分用户可能是新的增长点。

6. 其他平台的“真空”:

有时候,一个东西“不凉”并不是因为它自己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它所处的“生态位”暂时还没有被完全填补。虽然现在有很多社交媒体、论坛社区、知识分享平台,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可能就是没有贴吧来得直接、来得“接地气”。比如,你找不到一个可以简单粗暴地创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可以自由讨论的“小圈子”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能被很多人发现。

总结一下:

百度贴吧之所以还没凉透,是因为它成功地在互联网早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区惯性,在很多垂直细分领域形成了信息孤岛,并且用户的搜索习惯和情感连接依然存在。虽然它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化,但其独特的模式和在特定群体中的重要性,让它在互联网的角落里顽强地存在着。它可能不再是那个能引领潮流的巨头,但它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那片“精神根据地”。当然,它是否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出路,或者最终走向何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0年之前,中国除了百度贴吧之外还有各种论坛,那些论坛里的大神和高质量的干货浓度要超过百度贴吧,而且大部分人都是鄙视百度贴吧的。但是这些论坛大多数后来都关闭了,要么死于监管,要么死于没钱,要么死于内讧,要么死于没人来。论坛的衰败直接导致了大量难民涌入百度贴吧,他们那时候是没地方可去。

吧民们才是百度贴吧质量的主要贡献者,这里边其实没有百度本身什么功劳。贴吧从诞生到现在,运营方面着的臭棋数不胜数,眼前的浮华背后是百倍的荒凉,中国互联网从诞生到现在,因为关站、删帖、整改等各种原因彻底消失的高质量内容恒河沙数,包括百度贴吧自己。

user avatar

算是凉了,反正也不止它一个。

贴吧6年,知乎4年以我的经历来说(其实还玩过1年知道):16-17年前后差不多算是一个分水岭。

当时停了几年不接触这类平台后来接触知乎,基本上算是现在所说的知乎下坡路开始时期。

先说贴吧,基本上16年以后就开始不停地清洗,有时候我12、13年的帖子也以违反协议为由删除,特别神经质,恢复申请从来就没有通过的,再加上当时一些丧尽天良的操作,说实话要是有机会也想拍它老总的砖。贴吧真死了除了可惜一些大佬的心血,我估计会拍手称快。不过下一个不会马上是知乎,B倒是有可能。

至于知乎,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平台都过于追求流量了。知乎这边社会板块戾气化,娱乐板块饭圈化,专业版一堆外行机器人发弱智贴,要的都是烂流量。提问的人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想回答的人找不到想回答的问题。能毁掉问答类平台的除了营销软文也就是流量。而且比流量是比不过头条的,我在头条花十分钟发200字微头条,如果风口来了能给我12万展现,4万阅读。顶我在知乎花1个月写10篇万字文章。而且我在头条写文章还有机会挣点饮料钱。这边我不做营销不打广告纯粹为爱发电,做也是吸流量转到我能有收益的平台。

但即便如此知乎,乎和A站算是我认为目前仅有的还算有点自由度的地方了。

平台运营成本提高,资本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再加上越发严格的管制。

各种平台客观营造的圈子早就被摧残得分崩离析,这就是现实。哪天知乎也走竞争模式淘汰收益不足的板块,我也得另寻安身立命之所。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以下回答


自己天天关注一些污秽回答,搞得首页推送全是类似回答,就得出知乎全是这种回答的结论?


如此主观臆断的回答都能1k,不得不让我对这几年知乎内素质表示担忧。


为了让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答主心服口服,我特意去查了相应问题

并从中截取两个高赞回答


还有很多精品回答未截取,里面有理有据,有参考文献有图片,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科普文了。


你有什么资格鄙视这种问题?自己写不出来还有资格去鄙视?


看的全是那些抖机灵的低赞回答,大呼“知乎要玩啊,怎么全是这种回答”


真是稳如“看着黄片大呼电影怎么都这样那么色情,电影真该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说到这又不得不提佛印和苏轼的对话了。


当然我不会在把故事说一遍的。因为我默认你知道是什么故事,能说出这种话的人,知识水平都是很高的,一个佛印和苏轼的故事我相信还是难不倒你的。


另外你说“即便有正经问题,也是开放的社会科学类问题,讨论半天没讨论出结果”


看到这里我真的想仰天大笑


《庄子·外篇·秋水》第六句,北海若曰后面的,就是我想对你说的话,想来庄周先生真是料事如神,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解决方法。像你知识水平那么高,我相信你肯定是知道哪一句的,我就不附带了,免得你说我侮辱你的智商。

@酱紫君 的数学回答

@YJango 的物理学回答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举的都是知乎内的大神,那好

@Liqueur Librazy 的物理学回答,赞数低于1k,但仍然引经据典有理有据。


以上还有很多很多,凡超百赞的,除了抖机灵几乎都与我举相似。


这就是你说的“几乎全是人文社科类”?


查都没查章口就莱?


再说你说的“各种国外定居拐弯抹角秀优越”


我这个不想评论,只想说一个事情,一个人的眼界不同,他看事也不同,你认为一部iphoneX是装逼,别人可能只会觉得这没什么,因为他们的眼界在百达斐丽,在法拉利。


不要用恶意去揣摩别人,觉得别人定居外国属于秀优越,你本就该反思我们自己不能这样。


再说各种娱乐圈,至少我关注的及给我推荐的首页没有任何娱乐圈消息,因为我从不关注。


你自己关注了,又反咬一口?

真是太厚了。


我更不提贴吧里的事情。贴吧官方作为吗?因为有吧务存在,因此各种问题就归于了人治,而如果吧务不作为,那各种 ,各种反党言论就层出不穷。


百度贴吧不是只有个别贴吧,光看个别优秀贴吧,对比知乎内最差的一部分,你这双标很six啊。


ps3吧,抗压吧不说如何,天天你 你 的我说错了?知乎内一个问题都能被你代表全知乎,几十万人贴吧你就看不见?


另外我本身就是一游戏贴吧小吧主。里面也很友善,没有人说脏话啥的。

但说实话有的时候看推送,大部分我根本没关注的内容,里面各种人身攻击各种鸡儿的看的我是真恶心。

最后只能混混我管的游戏贴吧或人大吧


其实贴吧和知乎两者本就功能不同,知乎更偏向于学术讨论,贴吧更偏向于专业对口资源共享及娱乐方面。


从设置就能看出。

知乎内数学符号、引用、加重一应俱全,回答字数限制5万,评论限制1千,这才适合学术交流思想碰撞。贴吧一楼2千,回复120适合学术交流?


当然知乎也有比不上贴吧的,例如专业方面各种资源,如显卡驱动、游戏、动漫等资源确实比不上贴吧。


但到你嘴里就是全方位比不上贴吧?


就这还有1k人点赞?


哪个平台都有哪个平台长处与短处,贴吧有博士生导师,知乎也有小学生杠精。


但你用知乎的小学生杠精对比贴吧的博士生导师就不对了。


这叫双标你明白吗?


我默认你明白双标是什么意思我就不解释了。


就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我这个回答发去贴吧至少分两楼,很别人回复说不定还要在楼中楼里分六七楼。


回复途中说不定度娘抽风还删几楼。

然后别人回复可能还有直接开骂,底下回复暴躁老哥666的。


两平台各有优劣。

非要靠贬低知乎秀出优越?


提这个问题的人有多睿智你也不是不知道,就盯着坏的东西看?


那我也不知道怎么评论你这种人了。

长寿的秘诀吧

user avatar

单从键史圈来说

知乎的特点是开放性强,开放性强对偏小众的历史话题不好的地方就是涌入的绝大部分用户不是相对硬核的兴趣向者,而是更多关注键政、财经、法律,甚至运动、健康、时尚和追星的用户。对于这些绝大部分的用户来说,历史只不过是一时好奇,或者是在其他领域指点江山之余留下的一点额外谈资而已,他们往往最希望能用一句话定理套用古今中外各国史事,最受欢迎的鸡汤包括“一切古代封建王朝都是辣鸡”“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中国传统是落后西方的罪魁祸首”等野生马教,好让人觉得“原来兄台除了XX领域以外,还对历史规律洞悉的如此透彻,牛逼牛逼blabla”,这也是为什么,像一些水平不高但却能把暴论的触手延伸至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大V在你乎混得风生水起的原因。

贴吧胜在起步早,偏向封闭性较强的论坛式管理,这两个特点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一旦你踏入某个历史专题贴吧,就已经有成熟的所谓各种入门指引和干货集锦,而且能聚在一个吧讨论的至少是真的兴趣向用户。再者,贴吧直观的撕逼所引起的肾上腺素分泌,客观来说也能刺激贴吧的发展。这对知乎广大只想装个13一击脱离的非兴趣向用户形成壁垒。所以哪怕真的有很多贴吧小将喜欢玩屁股决定脑袋那一套,也要承认他们的基础水平和发展的动力还是要比你乎历史话题下的大部分理客中、多面手要高一层级。

但贴吧低劣的讨论环境和莫名的河蟹机制又注定了,愿意输出干货写硬核文科普的用户,不会长时间只停留在贴吧这种平台。你乎对输出向用户的一些保护机制反过来又对有一定基础但不愿科普交流只爱斗兽+撕逼的贴吧小将形成壁垒,这是知乎的优势。(所以贴吧小将好象更倾向于跑去B站或虎扑去吊打更低质的历史话题用户)。更不用说,依赖核心素质的小圈子模式长期来看有较大几率产生内卷化问题,比如这段时间很火的拜吧相关

综合来看,历史话题里贴吧下限相对高于知乎,凉凉的话是不会的,但上限也不会高

所有拿平台来秀优越的都是屑,完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