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世纪被开除教籍(绝罚)有多严重?

回答
中世纪时期,教籍开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绝罚”或“逐出教会”,绝不是件小事,它对一个人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直接剥夺了他在世俗和精神世界中的生存权利。

想象一下,在那个神权至上的时代,宗教是生活的全部。教堂是人们聚集、获得慰藉、参与社会活动的核心场所。绝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一个人彻底排除在教会之外。这意味着:

1. 精神上的彻底孤立与恐惧:

永恒的诅咒: 绝罚不仅仅是“赶出教堂”,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惩罚,直接关系到灵魂的救赎。被绝罚者被认为是被上帝抛弃了,他们的灵魂将永世不得安宁,死后必定下地狱。这种恐惧感在中世纪是深入骨髓的,毕竟,天堂和地狱的观念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失去圣事: 绝罚意味着这个人不能再接受教会提供的任何圣事,比如洗礼、忏悔、圣餐、临终涂油等等。这些圣事在中世纪被认为是与上帝沟通、洗净罪恶、获得恩典的唯一途径。没有了这些,一个人在精神上就如同一个“孤魂野鬼”,无法获得救赎。
社会性的死亡: 绝罚也意味着一个人在世俗社会中的“社会性死亡”。他的名字不能再被提及,他的肖像不能再被展示,他的作品也不能再被阅读或讨论。这是一种彻底的抹杀,让人在社会层面上消失。

2. 世俗生活中的寸步难行:

被剥夺公民权: 绝罚者在世俗社会中也失去了很多权利。他们不能参加公共事务,不能担任公职,甚至在法律上也可能被视为“非法”,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他们的证词可能无效,不能在法庭上作证。
财产被没收: 很多时候,绝罚会伴随着财产的没收。这使得被绝罚者瞬间变得一无所有,生活陷入绝境。
社会性的排斥: 绝罚不仅仅是教会的行为,而是被广泛接受的社会规范。被绝罚的人会被家人、朋友、邻居远远避开,没有人敢与他们接触,以免自己也被牵连。这种社会性的孤立比任何经济上的惩罚都更令人绝望。
合同无效: 即使是与被绝罚者签订的合同,也可能被视为无效。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进行任何正常的商业活动,难以维持生计。
婚姻问题: 绝罚也可能影响婚姻。如果一个人被绝罚,他的婚姻可能会被宣布无效,或者无法在教会的祝福下进行。

3. 政治上的巨大杀伤力:

合法性危机: 对于统治者,尤其是国王和皇帝来说,被绝罚是最可怕的政治武器。一旦皇帝被绝罚,他的臣民就被解除了效忠的义务,其他有野心的贵族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起兵反叛。这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内战。
教会的强大影响力: 教皇能够通过绝罚来制约世俗君主,迫使他们服从教会的意志。例如,教皇英诺森三世就曾因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行为而绝罚他,迫使国王屈服。
十字军的激励: 被绝罚的君主,其土地可能会被许诺给愿意为教会效力的人,这使得十字军的号召力大大增强,也成为了发动战争的工具。

绝罚的程度:

绝罚也有不同的级别。

小绝罚(Minor Excommunication): 针对那些犯了小过错,但仍然是教会成员的人。他们会被暂时禁止参加一些特定的仪式,但并非完全逐出教会。
大绝罚(Major Excommunication): 这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将人彻底逐出教会,剥夺其一切权利。

如何解除绝罚:

解除绝罚的程序通常非常繁琐且屈辱。被绝罚者需要:

公开悔罪: 必须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教堂门口进行忏悔,有时还要披头散发,穿着囚服。
接受惩罚: 可能需要接受教会指定的惩罚,比如禁食、朝圣、捐赠钱财给教会等。
获得宽恕: 最终,需要由教皇或者获得教皇授权的教会人士宣布解除绝罚,重新接纳他们为教会的一员。

总而言之,中世纪被绝罚,就像是给一个人判了“死刑”,只不过是精神上的、社会上的,有时甚至是政治上的“死刑”。它剥夺了你的一切,将你推入了最深的孤立和恐惧,其严重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是你国内贵族都支持你,老百姓也支持你,那么你就可以不鸟教皇。

但也要看年代,10-14世纪和15-16世纪教皇说话权就不一样。

教皇可以逼着神罗皇帝来卡诺莎城堡,1527年帝国军队也可以在波旁公爵查理指挥下武装游览罗马顺带关了教皇,事后查理五世还能对着教皇的脚么么哒表示我是基督的卑微奴仆所以虽然我逮了你但你不能生气。

哪怕英国,早一点时候 约翰和教皇叫板最终也是怂了。

用我之前一个回复重新回答一下的话

以失地王约翰和英诺森三世的纠纷的例子来说


主要矛盾在于教会选举问题,在约翰看来,授职权已经可以由世俗统治者来批准而不是传统的教皇批准。所以等到1205年7月坎特伯雷大主教沃尔特死后,约翰选择了约翰德格雷,但坎特伯雷坚持传统的大主教职位出缺时候教士自己决定人选然后得到国王的选举授权以后填上自己决定人选。所以他们选择了他们的副院长雷吉纳德。但为了不明确得罪约翰国王,让雷吉纳德去罗马,但先保持沉默看约翰是不是一定要指定格雷再说。结果雷吉纳德到了罗马以后就昏了头,直接公开找教皇确认选举结果。

约翰很生气,1205年12月10日亲自带了人杀到坎特伯雷,召唤了全体教士,逼着他们重新选举了德格雷,还要求他们放弃向罗马上述,今后不得再进行任何上述。事成之后约翰觉得可以先上船后补票,派了人去罗马要求教皇确认选举结果。因为按照传统,英王都能成功把自己首席宠臣推上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宝座。更何况之前温切斯特教区选举时候,英诺森三世支持了约翰属意的罗切斯而不是教区自己选举的人选。

但这次英诺森三世不干了,表示要坎特伯雷再派几个得到全权委任的教士过来,一边重新选举,还表示自己要仔细调查。之后在1206年3月20日表示对德格雷的选举无效,理由是坎特伯雷教士们对雷吉纳德的选举效力对教廷申请确认在先,所以同类选举必须要在雷吉纳德的问题解决之后。不久又宣布德格雷的选举是由主教和助祭控制选举,这种做法无效,选举权利属于全部神职人员。最终要求在罗马的坎特伯雷教士们在教皇亲自参加的枢机会议上重新选举,结果是平局,只好提出自己的人选,朗顿。

教皇觉得朗顿是个好人选,因为他能力出色,给圣经分章便于搜索就是他干的。而且当朗顿成为教廷枢机主教团成员时候约翰是致信祝贺,所以觉得约翰应该不会反对。

结果约翰不相信朗顿能力,认为他没在英国教会做过高职位,不一定有能力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所以致信教廷抗议。

英诺森三世也不是善茬,在1207年5月26日回信指责约翰居然对朗顿的才华一无所知,还要求约翰接受主教团的选举结果。随后在6月17日教皇给朗顿举行涂油礼。

约翰火了,表示所有承认选举结果的都是公敌,随后派了两个亲信骑士带了人到了坎特伯雷教区,其中一个叫坎迪卢普的骑士宣布教士们背叛了国王,必须离开英国,否则把他们和教堂一起烧掉。随后坎特伯雷教区岁入由坎迪卢普管理,收入绝大部分直接进约翰国库。

英诺森三世也不是善茬。

首先,英诺森致信切斯特主教,对坎迪卢普和其他去了坎特伯雷教区的骑士除以破门律。然后要求三个英国主教,让他们和约翰谈判,要是约翰不肯怂,那么“对全英格兰宣布禁教令,期间除洗礼和临终忏悔外,停止一切圣事。你们必须全面遵守这一判决,并保证所有人以同样态度遵守之”。

在英诺森三世看来这些做法极其有效,因为之前他对菲利普.奥古斯都的离婚案就是这么操作,迫使对方怂了。

约翰一开始也很担心,整个1207年到1208年冬天都在找办法阻止禁教令生效。但和朗顿的秘密交涉最终失败,1208年4月24日禁教令生效,除了温切斯特主教和诺威治主教继续效忠约翰,其余主教都在自己教区宣布了这命令。1208年春天开始绝大多数地区宗教仪式都基本停顿。

但约翰这次的做法,得到英国贵族的支持。他们一直支持约翰表示要他坚持到罗马方面保证英国王权的权利和尊严得到尊重为止。

英诺森三世看到约翰还这么强硬,选择让朗顿直接对约翰实行破门律。为此约翰不得不在1209年9月在马尔巴勒召开大型御前会议,要求所有列席领主对他和儿子亨利宣誓效忠。11月朗顿不得已正式宣布对约翰实行破门律,结果英国绝大多数主教都选择跑路,只有罗切斯留下支持约翰。

领主们支持约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愤怒的约翰选择了剥夺教会财产,使得他们本应该负担的税收得到转移。主教们不管是逃亡还是流亡,他们教区的财产现在都是约翰的了,坎特伯雷教区一年收入2000镑,约克和罗切斯特教区1000镑,埃利,诺威治,林肯教区都是600镑,教区没跑路的教士们也被约翰要求缴纳税收。更不要说征用修道院地产。1209年到1213年,约翰向教区榨取的财产高达10万镑,这记录要后来的亨利八世才打破。

但1212年秋天开始,约翰得知菲利普奥古斯都即将入侵英国,这的话,他必须考虑和教皇和解了。朗顿在1213年的时候身上甚至带了教皇的对约翰的退位令,他可以根据罗马指令随时公布这份文件。退位令比破门律更要命,因为这等于解除领主的臣民对领主的效忠誓言,可以推翻领主。还派了人去菲利普那边,要法王对英国发动圣战。1213年2月,教会代表明确告知约翰,除非在6月1日前按照教廷意思达成协议,不然朗顿将公布退位令。

最终约翰得知菲利普已经要求贵族们集合准备进军英国以后,彻底怂了,除了让步没有任何选择,不然退位令的颁布必将在英国引起大规模叛乱,北部贵族肯定要闹事,便宜了法国了。5月13日,约翰最终签订条约,接受朗顿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而朗顿回到英国以后应该立即赦免约翰,撤销破门律,双方同意,约翰根据习惯法对教会选举享有的权利,应在将来由教廷予以具体确认,所有流亡大陆的主教都可以回到英国,国王将对他们的损失给以补偿,返还没收的各种财产。

但由于禁教令还没结束,朗顿没法回到英国给约翰洗罪,所以约翰选择更好办法,比如把英国交给教廷,再作为封地取回,这样英王作为教皇首席封臣,英诺森有义务支持他抵抗外敌比如菲利普。而这种做法有前科,比如他哥哥狮心王理查就对神罗皇帝交出英国,再以每年5000镑为代价作为封地收回。而丹麦,瑞典,波兰,阿拉贡,西西里的君主也都干过这事,所以英国臣民不会认为约翰是懦弱。1213年5月,多佛修道院,约翰正式出现在教皇特使蓬杜夫面前,对后者履行封建效忠礼,确认教皇为其领主,作为臣服象征,每年为英国和威尔士向罗马支付700和300马克。而约翰这种象征性臣服,对于贵族来说也是欢迎的,哪怕日后大宪章期间,约翰的最激烈反对者,也认为约翰的此举很正确。

1213年7月20日,朗顿回到英国,在温切斯特大教堂宣布宽恕约翰罪行,撤销破门律,而约翰也对福音书发誓将保卫教会,返还财产。大家看起来是一团和气,结果还是暗流涌动。约翰对朗顿的好感是权宜之计,朗顿也对约翰前科有猜忌,但约翰成功忽悠英诺森,最终10月英诺森对英国发出公开信,要英国人尊重服从约翰,约翰的个人及土地以及所有继承人也将得到教廷的特别保护。

正是在教皇的公开支持下,约翰开始开心的准备对奥古斯都的军事行动,最终布汶战役,法国人成功教约翰怎么做人。随后的英国贵族开始闹事,北方贵族党们开始集结对抗王党,朗顿选择和威廉马歇尔合作,希望阻止双方向对立方向极端发展,使得战争没有在1215年爆发。


总体来看,教皇可以制裁你的是破门律,禁教令,退位令。要是你可以做到国内贵族支持,没有外敌敢打你主意,你可以不鸟教皇,比如日后法王们在阿维尼翁干的事。但你要是有搞不定的外敌,有内部潜在叛乱,教皇也不是善茬,就要掂量掂量了。

天主孝子法兰西那边,1516年弗朗索瓦一世和教皇签订的博洛尼亚条约已经规定法国教会神职人员由法王任命,天主教会收入大部分是国王的,已经实质脱离教皇影响。所以三亨利之战时候,面对教皇要开除纳瓦尔的亨利和孔代亲王教籍时候,纳瓦尔亨利才不怕,直接表示今天教皇能开除宗室亲王教籍,不让老子继位,明天就能收了西班牙人和吉斯家族的钱宣布你亨利三世压制新教徒不利改让吉斯德亨利做国王,亨利三世表示说得对。

user avatar

分两种人,平民和权贵。

①对平民来说,开除教籍比死亡要严重;

大部分时候你已经犯下重罪必死无疑或者已经死了。

--活人:

也就是说一般吧,你是犯了众人不齿的死罪,必须开除教籍的,大家都恨你咬牙切齿了。

以前基督教传统下法律是很严苛的,动不动就死刑(全球古代都那样,动不动就杀了)。就看《悲惨世界》主角偷了个面包,就是个5年刑期;后来他偷教堂银器被神甫保护了,否则就是个死刑。你喝多了在酒馆斗殴打死人了,大概率是死刑;但是这种肯定不会给你“开除教籍的”。

“开除教籍”的肯定是死刑,但得是天怒人怨、丧心病狂的罪行——比如晚上尾随奸杀女人、蓄意放火烧屋、水井投毒等等——谁都知道这是人渣,肯定得下地狱。

比如韩国N号房案件,案犯都被官方直接展示长相了,这要是中世纪,肯定就是死刑+开除教籍,一群人渣啊。

还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异端大罪,比如女巫,都要火刑了,不开除教籍能行吗?

布鲁诺也是火刑,当然要开除教籍,但是他主要罪行不是日心说,其实天主教没有怎么管过科学研究,是他宣扬太阳神崇拜,就是古埃及和古罗马那套古神话信仰什么的。

另外就是反抗天主教的新教教徒,法国镇压过新教,法国新教都起义了,新教就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就是说圣经没说有教皇教廷什么的,都是你们自己加的,我们要恢复到耶稣时代;天主教当然严厉镇压,当然全是死刑,且家产都充公;这也是五月花号开国美国的文化基础,上面的人其实全都是宗教流放犯。

--死人:

这个主要是针对自杀这个行为。

天主教是不允许自杀的,一旦你自杀了,那麻烦太大了,你祸及九族那种感觉。

比如你在家里上吊了,天主教会派专人查尸体,要是发现是自杀,那就是魔鬼附身:

这个自杀在群众眼里,就类似于埃博拉病人那感觉,上上下下都会唾弃你:

★开除教籍;

★尸体不可走大门,从门槛下挖个洞拖出去;

★尸体必须游街示众;

★尸体必须再被吊在绞刑架上一次(绞刑):有一次地方官着急了,直接把尸体挂绞刑架,后来发现漏了一条规矩,然后拖下来再游街示众一次;

★尸体绝对不能进入天主教墓地:类似中国欺师灭祖的罪犯决不许埋到祖坟附近;这些人尸体会被埋到乱坟岗子或者埋到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下面(万人践踏的意思)。

之所以很严格,是因为圣经说过末日审判的时候,死人要复活,就是骷髅再长血肉变回活人,所以墓地对基督教就是圣地和休眠舱,特别神圣的一个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火化与火刑最顶格刑罚的原因);


权贵当然就不一样了。

--你反抗教廷被开除教籍?

首先说明你很牛啊,你的实力都可以反抗教皇了,那肯定是个大诸侯啊。

这种人可以开除教籍,但是你要杀他,那就是战争啊,能随便打赢吗?

天主教教皇其实也算个军事军阀,人家也是军阀,你除了用宗教策反他的手下与百姓,你没别的招。

因此这个可以谈判的,有人又结盟天主教了,恢复教籍麻溜的;有人不吊,圣公会和新教都是有强力诸侯或者君王庇护的,所以才壮大。

开除教籍?那不是笑话吗?

以前东西罗马分裂的时候,西罗马是天主教,东罗马(君士坦丁堡那个)是东正教,两边互相开除对方教皇教籍,这大约算骂街吧。

--贵族自杀?

一般都是女贵族,多愁善感,当然也有男贵族和教士,这种就是走关系了。

贵族不希望自己家里出这种丑闻,花钱啊。

钱可通神,花了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谁敢说你家女儿是自杀的?我们一群精锐高贵的调查官:狄仁杰、柯南、金田一等等都证明这可怜的姑娘是得病或者失足落水去世的。

教士自杀那就是天主教内部事务了,谁给自己脸上抹黑啊?都是意外。

一样进行各种圣礼、埋入天主教墓地。


总结就是:

平民:“开除教籍”相当于中国的“挫骨扬灰”,你必须先犯下丧心病狂的罪行被处死才能被扬灰啊;

大权贵:“开除教籍”相当于中国的“你这个昏君”,毛毛雨吧,类似手机欠费催款,要么缴费要么让自己小弟骂回去。


大体就这样。

user avatar

教皇对神罗皇帝的绝罚有效,其一是因为那时候的教皇是真的有几个师,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意大利三剑客(中的两个)。

格里高利和乌尔班与海因里希四世较量时,其有力的盟友包括托斯卡纳女侯爵马蒂尔达、以米兰为首的伦巴第联盟,以及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诺曼人主要是担心神罗会继续越过罗马征服南意大利,所以当时一直与神罗为敌。米兰则主要是为了维护意大利北部城邦的自治权,阻止皇帝中央集权的势力扩大,所以不仅仅是伦巴第联盟,到了意大利城邦逐一兴起之后,加入教皇集团的城邦势力也就越来越多了,后期甚至包括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共和国。

海因里希四世率军占领罗马,格里高利就是靠借诺曼兵打回去的,不料诺曼人在罗马大掠三日,教皇民心尽失,只好流亡萨勒诺死去,但是格里高利七世死后,教廷又选出了乌尔班继续与皇帝对抗,也依然继续得到马蒂尔达和诺曼兵的支持。

此外,神罗虽然强大,但皇帝直属领地不多,主要是取决于诸侯们的支持,如果有很多公爵反对皇帝,德意志内战就会爆发,如果大多数公爵都不满皇帝,皇帝就有可能被废黜。教皇派Guelphs其实就是韦尔夫家族Welf的意大利语,可见这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家族(长期统治巴伐利亚)常常是与皇权对抗的核心力量。海因里希四世被开除教籍后,多次率军攻入意大利,结果不但陷入泥潭,反而导致对国内诸侯的控制力削弱,不仅引发多次内战,最后太子干脆就与诸侯勾结起来把自己父亲废黜了。

等到了教皇与法国国王对抗的时候,情况已经完全不同,1266年后圣路易的弟弟卡洛征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那不勒斯王国一度成为卡佩家族的联统国。米兰等意大利城邦跟皇帝对着干主要是因为北意大利名义上还是神罗领土,担心皇帝会在北意大利扩张,但随着神罗皇帝的势力基本上退出了意大利(转移到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没有了皇帝这个共同敌人,与教皇也逐渐离心(现在教皇国反倒成了它们的威胁)。法国国王在13世纪以后已经制服了多数的大伯爵,王室领地已经覆盖到了全法国,市民阶层也因为希望法王统一法兰西而比较支持国王。

所以此时教皇已经得不到多少外援,也无法煽动法国贵族和臣民与法王对立,更糟糕的是,当时卜尼法斯八世还把罗马两大家族之一的科隆纳家族都得罪了,可谓四面树敌,这也是为什么腓力六世直接派人绑架教皇这种一锤子买卖能成功,其实就是科隆纳家族干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