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夏商周都能持续500年以上?

回答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各自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并非铁板一块,各自的兴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但总体来看,它们能够维系数百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 早期王权的确立与巩固:

夏朝:开创性的王朝秩序
世袭制的确立(家天下): 禹在位时,打破了禅让制,将权力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标志着“家天下”的开始。这虽然带来了权力世袭的弊端,但在早期,也极大地稳定了统治。权力继承的相对清晰,避免了因权力真空而引发的长期内乱,为王朝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中央集权的雏形: 夏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统治体系,虽然不如后世,但已经有了“司徒”、“司马”等官职,分管教育、军事等事务,表明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央管理机构。这种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即使是初步的,也比部落联盟时期更加集中和有效。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夏朝统治者善于利用宗教和祭祀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通过祭祀天地、祖先,将王权与神权绑定,使得国王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提高了其在民众中的威望和认同感,这在迷信观念浓厚的早期社会尤为重要。

商朝:更为成熟的政治与军事体系
发达的青铜文明: 商朝是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精美的青铜礼器、兵器不仅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其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撑。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商朝能够对外征服、对内镇压反叛的关键。
神权政治的强化: 商朝的神权色彩更为浓厚,尤其是对“上帝”的崇拜。国王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最高祭司,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这使得神谕成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这种高度集权的神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地方势力的抬头,巩固了王权。
都城制度与封国管理: 商朝多次迁都,每次迁都都标志着其统治中心的调整和巩固。同时,商朝也实行对周边方国的统治,通过册封、朝贡等方式,将王室的权力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虽然这种管理方式不如后世的郡县制,但对于当时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区域控制手段。

周朝: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巧妙结合
宗法制: 周朝以“血缘”为纽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将王室成员、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形成层层分明的等级结构。这种制度不仅保证了政治权力的有序传承,更重要的是,它将地方诸侯与中央王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
分封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前朝后裔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承担对周天子的义务,如朝贡、服兵役等。这种制度在初期有效地巩固了周朝对广大疆域的统治,将周朝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推广到各地,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礼乐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礼乐不仅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更是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统一的礼仪和音乐,周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上的认同,减少了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

二、 经济基础的支持:

农业文明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虽然早期农具简陋,但随着青铜农具的应用(尤其是在商周时期),耕作效率有所提升,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为王朝的建立和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手工业的进步: 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手工业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昂贵的祭祀用品、礼器和武器,这些物品在巩固统治、维护等级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期商业的萌芽: 虽然以农业为主,但早期商业活动也已出现,特别是与祭祀、战争相关的物品交换。这为统治者积累财富,支持国家运作提供了可能。

三、 军事力量的保障:

强大的军队: 尤其是商朝和周朝,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青铜兵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通过对外征伐,可以掠夺资源、慑服对手,维护国家安全。
对内镇压: 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是镇压国内叛乱、维护统治秩序的根本保障。

四、 文化与思想的融合与塑造:

“天命”观念的演变: 从夏朝的“天命”,到商朝的“上帝”,再到周朝的“敬天保民”,统治者不断强调“天命”的合法性,并逐渐将“天命”与统治者的德行联系起来。这种思想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也为民众接受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化认同的形成: 尽管存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但随着王朝统治的深入,尤其是在周朝,通过分封和礼乐制度的推广,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统一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上的联系,使得各地诸侯和民众在文化上更容易接受周朝的统治,削弱了地域分割带来的离心力。

当然,也要看到这些王朝之所以能延续,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多次的危机和改革:

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任何王朝都存在权力继承、贵族权力膨胀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引发内部动荡。
地方诸侯的挑战: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可能会挑战中央王权的权威,就像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样。
社会矛盾的积累: 剥削和压迫 inevitably 会积累社会矛盾,但能否有效化解,则取决于统治者的能力和制度的韧性。

总而言之,夏商周能够延续五百余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通过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如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强大的军事力量、稳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具有一定凝聚力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成功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维系了长久的统治。其中,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建立,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后世中国王朝的政治架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夏商时代,文明等级最高的体现是青铜器。文化程度最高的,是涂着满脸鲜血和油彩的大巫,用来书写文明和艺术的材料是发着气味的骨头,所谓精美的玉器如果刨除了后世赋予的文化价值,其材料属性与一般的石器没有太大的区别。

感受着文明照耀的“国人”们居住在夯土,石块和茅草砌成的“城市”里,天下最强邦国统治者的宫殿,可能只是面积比八十年代的农村厕所大一些,而建筑形式和材料,仍然是个高配版的“茅房”,与封建时代的农家大院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有不如。

————————(殷商宫殿复原图)———————


根据我国著名军事指挥专家,高级军事指战员,孔捷将军的著名推论:“当县长的裤子都露着腚之时,那丁伟同志的父亲,裤子一定是光着腚的”。

所以,在高级贵族统治群体的文明程度,于我们看来还如此低下之时,那些占据当时大多数的历史书写者——人民群众,其文明程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些聚居在城邦之外的中低层群体,有着一个很名副其实的称呼“野人”。

史料上对这一群体的记载极其粗略,往往一笔带过,即便到了东周时代的春秋时期,也往往是与文明统治群体发生交集以后,“野人”一词才能出现在史料里,比如著名的“三百游民救穆公”,“游民”其实是美化过后的称呼,史记原文其实是这样的

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

今天,把三百个程序员、社畜、或者大学生直接扔在田野上,再给他们马,怕是也很少有人能直接懂得如何猎杀并食用这只动物,而这三百野人,能在穆公统治区域干净利落的解决洗剥,赶在秦国官吏追查过来之前就吃了个干净,只能说明,这种相对原始的生活,是这些野人的日常。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充斥在广阔华夏大地上的,大多数并不是那些象征这夏商周璀璨的城邦和青铜器,而是大量的“野人”群体,有鉴于商朝时我国的气候与地貌,他们可能与大象、犀牛、虎、豹、豺、狼、熊、潘达……等其他生物比邻而居。

这样的文明形式,统治者指望做到“皇权下乡”的基层掌控,是不现实的,对野人们的统治,很可能就是赋税的征收,或者干脆直接抓捕做奴隶……而日常的影响范围,其实比较小,野人群体日常面对的困难里,大自然的角色也许比统治者更重要。

所以,那时候大部分历史的书写者,也即“人民群众”,本身可能与文明统治者,夏商周的那些王和天子们,没有太多的交集,他们被打了甚至被杀了也不会指望报官,灾年不会指望救济,丰年当然也不可能想到“我们还有个国家”,对他们而言,国家那是居住在“茅房”里文明人的事,与野人何干?

所以,夏商周的邦国统治者,实际上只要团结和应对好这些居住在“茅房”里的上层贵族,统治好待在“城市”里的国人,那么这个基本盘就相当的稳固,王朝变迁,只发生在上层之间,自然维持的的时间,看上去就比较长久了。

而野人们在广阔的自然界战天斗地,很可能整天面对的都是水旱天灾和野兽疾病,在没有被抓奴隶或强征赋税的情况下,也很难去把自己的苦难与那个千里之外的“茅房”联系起来,从而诞生“推翻他”这种莫名其妙的想法。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玩多了帝国时代和网页游戏,一直想出一款游戏。

全世界的玩家统一在一个巨型服务器里,服务器里的世界就依照真实地球成比例缩小。

随后,每一个玩家根据其所选择的文明,被分配在随机地点。

玩家被随机分配后,自由探索自己的土地,并尽可能的按照真实环境去建设国家。

作为东方文明,一开始就以周朝为文明起点。虚拟AI作为周天子,在名义上是东方文明玩家的共主,并向各玩家下达系统任务。

可是尴尬的是,如果按照这个设定来,很有可能整个游戏的初期时间,游戏都是纯粹的建设游戏——最多安排一些蛮族,打打野怪的样子。

无他,地图如果太大,玩家之间的生存空间足够大,根本没有发生战争的必要,或者说玩家与玩家之间连照面都打不着。而不同文明的玩家之间,可能相当长的时间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可是如果游戏继续发展下去,玩家之间就会为了发展而发生冲突,搞到后面,一定会有一些玩家吞并了很多玩家,最终形成庞大的版图。

这时候,只怕AI周天子的实力也搞不定那些巨型玩家了。

最后,我寻思着,这游戏也没啥玩头,估计也就是个历史模拟器了。AI周天子撑不了多久就会被大玩家灭掉,最后各个文明圈不断扩张,碰撞,然后不就快进到帝国主义时代了吗?

放到这个答案,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人类田园时代,一个百人左右的小部落,可以占据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时候人类连地都不用种,天天摘果子打猎都能吃饱喝足了。吃完就啪,啪完就睡,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大自然,又有什么必要去爆发战争呢?

玩文明的时候,选择超大地图,前面一两个小时都可能打不起来——玩家之间连版图都无法接壤呢。

三代时期,全人类都处于大拓荒时代。

姜子牙被分封齐国,其实啥都没有,就是大家知道一个方向,然后姜子牙带着族人和兵甲装备就去占地了。一到了地方,先是挖土筑城,作为族人的据点,随后以据点为中心,逐渐征服当地的野人,然后一代又一代的扩张。

真——开局一张图,装备全靠打。

差不多同时期的古希腊大殖民时期也差不多。

一些人拿着城市的火种,驾着船出海,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海岸就扎根,然后点燃火种,筑城立足。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优势文明对各地土著不断进行野蛮征服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优势文明的内部矛盾一点都不激烈,毕竟还有土著,还有奴隶可以压榨嘛。

至于到了后来,为什么王朝周期律出现了呢?说白了,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膨胀,土地和人口的潜力被挖掘殆尽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内卷罢了。

以前可以压榨土著,压榨蛮族,实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自力更生。

可是春秋战国开始,列国纷争,各诸侯纷纷编户齐民,力求最大限度的挖掘国家的人口潜力。为了尽可能的压榨人口资源,不得不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于是户籍制度应运而生——老百姓就连跑都难得跑了。

当国家竞争到了极端情况,耕战制度也就诞生了——代表便是商鞅变法。

秦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把所有子民都变成国家的一个零件,用量化管理把人民的生活全部量化。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人,根据其性别,工种,被量化到每天吃多少口粮,每天做多少事,甚至连每天日出日落做什么都被规划好了,难道不可怕吗?

可为了生存,秦国人坚持了下来,并统一了六国。

但这样的生活,谁愿意一直持续下去呢?所以秦国便二世而亡了。

此后的汉朝,虽然修正了秦朝体制的BUG,但并没有实现生产力的飞跃,而汉朝之后的各个王朝,在建立初期,由于人口少,土地多,均能迎来盛世。可一旦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资源分配便会遇到瓶颈,进而社会矛盾便开始爆发,最终导致崩盘。

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资源分配的问题。

user avatar

简单结构往往容易维持,复杂的体系往往需要高维护成本。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根本矛盾就是奴隶因压迫大量损耗和奴隶获取的边际成本增长问题,半封建半奴隶制国家也是有这个问题。例如旧西藏,他就是半奴隶制的封建农奴制,奴隶主压迫下农奴早早就累死了无法生育後代,而对外扩张是有极限的,内部自由民也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两极分化。一旦达到一个临界点,自由民约等于零了,奴隶不断减少,国家就崩溃了。。

但由于中国大地面积广大,有大量的“野人”可供夏商周进行征讨,有足够的资源维持制度运转。同时,很早就建立了君主制度方便国家快速决策、快速调配资源。国家内部由于规模没那么大,很多地方上的贵族和公室直接参与决策,君王权力受到制约,大大降低了拍脑袋决策的可能性,容错率大大提升。反过来说,在各个城邑被野人定居点包围的情况下,地方自主权很大,也降低了错误决策被一丝不苟执行的可能性。


夏还有争议,但商前面肯定有一个王朝,只是叫不叫夏的问题。商代,我认为存在多次非和平的王室内部权力交接,也可以说是数次改朝换代了,就好比南朝齐梁交替。

user avatar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责任。权力越集中,责任越大,矛盾也就越集中。

夏商周时期,天子直接管理的也不过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而已,与其他诸侯国各自为政。秦以后,中央集权,天子有权管理整个国家,当然也就成了所有矛盾的焦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