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你首先会让他懂得哪些简单的道理?

回答
我家娃刚出生那会儿,我脑子里没想过什么“教育经”,就想着,这小家伙以后要怎么活才能不吃亏,也活得舒坦点。回想起来,最先想让他明白的,其实就是身边这些最琐碎、最不起眼的小事儿,可它们就像一根根线,把日子串起来,也把娃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要学会“看见”。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我不是指他能看见东西,而是要看见别人的存在,看见事情背后的关联。

比如,他玩玩具摔地上,我会蹲下来,温柔地帮他捡起来,同时看着他的眼睛说:“你看,玩具摔了,它会疼的。我们把它放好,它就能继续陪你玩了。” 我想让他明白,东西不是随手丢的,它们也有自己的“位置”,被好好对待,它们才能好好服务我们。这不单单是收拾玩具,而是要培养一种对身边万物都有“感知”的态度。

再比如,吃饭的时候,他可能只想吃自己喜欢的菜,把不喜欢的拨到一边。我不会强制他吃,而是会指着饭菜说:“你看,妈妈(爸爸)辛辛苦苦做的这些菜,都是为了让你长高高、身体棒棒的。这些菜虽然不是你最喜欢的,但它们也很有营养,吃了能让你更聪明。” 我希望他能理解,食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味道,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付出”和“关怀”。他不是在“吃”一盘菜,而是在“接收”一份爱和能量。

甚至只是和他一起散步,我都会指着路边的花草,告诉他:“你看,这朵小花,它在努力地开花,它也很漂亮。咱们走路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踩到它。” 我想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他一个人转的,每个人、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这种“看见”,就是一种同理心和责任感的萌芽。

第二件事:要学会“分享”。

分享这个词,听着挺伟大的,但其实从最基础的“给”开始。

他刚开始玩积木,可能只会霸占着,不让别人碰。我会拿我自己的东西,比如一本书,或者一块饼干,先“给”他,然后说:“你看,我把我的好东西给你了,你也很开心,对不对?现在,这个小车车是你的,如果你愿意,可以给小朋友玩一下,让他也开心开心。等他玩完,他会还给你,你们都可以玩。” 我想让他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以及这种快乐带来的“互动”和“连接”。

慢慢地,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抢玩具而哭闹。我不会立刻指责他,而是会把他拉到一边,轻声说:“宝贝,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是小朋友也很喜欢。你们轮流玩,一个人玩一会儿,另一个人就等一下,这样大家都不会因为抢玩具而不开心,对不对?而且,如果你把玩具让给别人玩,别人也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玩具的。” 我希望他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交换”,是一种更聪明、更圆融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他会学到,付出一点点,换来的是更多的快乐和友谊。

第三件事:要学会“说谢谢”。

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能体现一个人教养的小细节。

每次有人帮了他,哪怕只是顺手捡起他掉落的玩具,我都会引导他:“你看,奶奶(爷爷,或者小朋友)帮你把玩具捡起来了,你应该对他说什么呀?” 我会鼓励他奶声奶气地说出“谢谢”。

即便他表达不清,或者只是一个眼神,我都会帮他表达出来:“谢谢奶奶,奶奶帮我捡了玩具。” 我想让他明白,得到帮助是要感恩的,而“谢谢”就是表达感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不仅仅是嘴上的一句话,更是他内心的一种“收到”和“回馈”的信号。

我希望通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道理”,他能慢慢建立起对世界和他人的基本尊重和善意。这些道理,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而是生活最最真实的肌理。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看见”他人、懂得分享、心怀感恩的孩子,即便以后他会遇到很多挫折,至少他内心会有一些温暖和力量支撑着他,让他能够更好地去感受生活,去爱这个世界,也去爱他自己。

最终,我希望他明白的,其实就是一个核心:做一个“好人”,而“好人”的定义,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身边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劳动最光荣;
  2. 不要吃独食, 要学会分享;
  3. 要有信仰;
  4. 要坚持;
  5. 要传宗接代。



附录

送一篇散文

#############################################################################



儿子每天洗碗俺给他两刀。一个星期他就攒了10刀。

上星期去溜冰, 俺和女儿在体育馆外边等了10多分钟还没见他出来。于是俺和女儿到处去找他。终于在餐厅看到他在买汉堡包。 俺只是旁观, 因事先说好了回家再去吃汉堡王或者麦当劳。

上一次,他用自己当 “童工”换来的血汗钱买饮料, 俺劝过他说:“超市的一摸一样,1.25刀就有两升的 Root Beer (一种汽水)。 ”

他说:“我用我自己挣的钱, 你管不着。 请别管我。”

于是这一次俺选择旁观。

他老老实实地排队, 怯生生地和收银台订餐, 一枚一枚地数硬币做加减法。又等了好长一会才拿到他的汉堡。中途俺不耐烦了, 到停车场偷偷吸了一口烟。回来的时候, 他坐在餐桌旁捧着牛肉汉堡大快朵颐。

女儿在旁边眼泪扑簌扑簌地掉, 哭诉道:“哥哥 is not sharing, he is so mean. ” (他不分给我吃, 小气包。)

俺问她, “Did you use the magic word?”(你用了礼貌用语了嘛?)

她说: “I didn't. ”(忘了。)

于是俺鼓励她说:“Try again. ”(再试。)

女儿含着泪问:“哥哥, could you please share your burger?”(你分点给我吃好吗?)

没想到儿子毅然决然地说:“Nope! I am not sharing because I've been washing dishes for the whole week to buy this burger. ” (不! 我洗了一整个星期碗才挣到一个汉堡的钱, 就想一个人吃。)

这下俺也没辙了, 但也不想吃体育馆的汉堡。只能使出杀手锏说:“你这么自私, 等会妹妹去麦当劳吃欢乐套餐你就没份了。”没想到他吃得更快了更大口了。




俺只好把女儿抱离现场, 从背包里拿出能量棒、棉花糖、 果味软糖和米花糖希望她破涕为笑。

吃了这些果腹以后她不闹了。回家放好了冰鞋和头盔等杂物。 俺带上女儿直奔麦当劳。帮孩子点好餐端上餐桌以后, 俺烟瘾又犯了。出到麦当劳门口的停车场, 俺的火机死活打不着火。

这时一个流浪汉摇摇晃晃地走过俺傍边。

俺只好抓住救命稻草般问道:“ Hi Bro, may I borrow your light, please.”

流浪汉有点不耐烦又同情地说:“Man, but I need to use the washroom right now.” 迟疑片刻, 他摸出了他的打火机塞到俺手里, 头也不回地冲进了麦当劳上大号去了。

俺这才留意到是个精致的防风打火机。不知咋地, 头脑里冒出明代诗人曹学佺的对子:“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抽完了烟, 俺赶紧进洗手间去还火机。“Hi Bro, thank you for your light.”(兄弟多谢您的火。)

两个坑位其中之一的门开了个小缝, 俺赶紧把火机递进去多谢不迭。

受到洗手间气氛的影响, 俺起了尿意, 到对角的便槽放松起来。

流浪汉兄弟嗯嗯了两声以后, 冷不丁问了句:

“Man, you have the time?" (几点了哥?)

因为小房间的声学, 两个角落相互听得特别清楚。

俺闸住尿柱, 说:“ Approximately 8, not sure, Sorry!”

本来俺觉得事情已经差不多了, 流浪汉兄弟回了声,“Thanks.”

这个关键时刻俺记起知乎上有个提问:

你见过的生性凉薄的人是怎样的?”

俺不禁一个激灵, 尿偏了少许。

拾缀好裤子的拉链,洗了手以后, 俺跑到收银台问了确切时间, 回到厕所通报:

“It is 8:36, Bro.”


俺觉得, 整个事情中是知乎的这条提问拯救了俺的灵魂。





不过俺还在寻思下次怎么说服俺家的童工不要吃独食。




万一您觉得有帮助敬请点赞。

如果没有帮助, 敬请收藏或者转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家娃刚出生那会儿,我脑子里没想过什么“教育经”,就想着,这小家伙以后要怎么活才能不吃亏,也活得舒坦点。回想起来,最先想让他明白的,其实就是身边这些最琐碎、最不起眼的小事儿,可它们就像一根根线,把日子串起来,也把娃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要学会“看见”。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
  • 回答
    当谈到教育孩子,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更像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壤里,精心呵护一颗种子,让它在阳光雨露下,依照自己的天性,一点点舒展,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我希望能给我的孩子提供这样的生长环境。首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教育的基石。我不想做一个事事包办的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一股脑地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百思不得其解。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却总是差强人意?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绝非一两句话就能道破。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差异化特质,这是最根本的。1. 学习方式与吸收能力.............
  • 回答
    重庆那个十岁男孩被父亲“哄骗”去自家餐厅打暑假工的事,听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方面,父亲可能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这本意是好的。但另一方面,用“哄骗”的方式,而且还是在孩子应该享受暑假、好好休息和玩耍的年纪,确实不太妥当。怎么看待这件事? 劳动观念的错位: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劳动的辛.............
  • 回答
    为人父母,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这路上总有许多我们捉摸不透的时刻,也会有无数的困惑和迷茫。别担心,这很正常,因为教育孩子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用心去摸索、去实践、去调整的过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做个更好的父母,把孩子教育得棒棒的。第一件事: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咱们仔细想想,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角色过来的,也亲身经历过上一代的教育,但为什么还是会不自觉地把那些自己曾经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生是个循环,很多经历都会潜.............
  • 回答
    拿到北京户口,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能为孩子争取到更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并非绝对,但北京户口的优势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非常显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更容易进入优质公立学校就读这是北京户口在教育方面最核心的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顶尖的中小学。 入学划片与学区.............
  • 回答
    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从蹒跚学步到独立思考,家长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份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以及对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积极变化的观察。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的成功呢?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观察、不断印证的过程。最直接的“成功”.............
  • 回答
    看到2岁多的宝宝不爱分享,还会抢玩具,家长心里发慌是可以理解的。尤其看着别的孩子玩得开心,自己家的却像个“小霸王”,确实让人担心他以后怎么融入集体,怎么交到朋友。但放心,这种情况在两岁多的孩子身上非常普遍,这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且重要的阶段。咱们先别急着给孩子贴“自私”、“不会社交”的标签,这.............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无数个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老戏码。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这边却像开了防弹衣似的,一堆“道理”从嘴里冒出来,直往孩子身上招呼,但就是没几句是真正往孩子心坎里去的。为啥会这样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第一点,父母自身的“盔甲”与习惯性防御。你想啊,父母这一路走过来,也不是一帆.............
  • 回答
    在一个充斥着“爸爸妈妈最伟大”的童年里,小明就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对父母的崇拜是本能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餐桌上,长辈的每一句话都自带光环;睡前故事,总少不了父母如何辛苦、如何伟大。这些故事像温暖的被子,包裹着小明成长的每一个日子。他相信,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是永远不会犯错的引路人。然而,成长的过程.............
  • 回答
    让孩子舍弃心爱的东西,是否是正确的教育,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 nuanced 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关键在于 “如何”让孩子舍弃,以及“为什么”要让他们舍弃。从广义上来说,适度地引导孩子理解“舍弃”的意义,并能在特定情况下做出取舍,可以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但这绝不意味着强行剥夺或无意义.............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话题,就是把“我觉得对的”这些道理,一股脑儿地往孩子身上灌,到底算不算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门道多了,我觉得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得承认,作为父母或者长辈,我们这辈子多少也摸爬滚打过,经历过一些事情,确实积累了一些“人生经验”。我们觉得好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走过.............
  • 回答
    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您教育她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本身不一定是错的,但关键在于您如何教育,以及反思的侧重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需要审慎处理。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为什么“反思自己”可能不是错的?1. 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意识: 无论遭受何种不公,孩子.............
  • 回答
    全红婵的爸爸,全明辉,在女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说出“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以后的路靠她自己”这样的话,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智慧和远见的父母教育方式。这绝不是那种为了“人设”或者追求“完美父母”形象而刻意说出的漂亮话,而是源于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最真挚的期盼和最务实的考量。全红婵爸爸.............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种教育方式。父母自己只花200,却给孩子花2000,这种做法,从情感和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都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问题”或“没问题”,而是要看它背后反映出的东西,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牺牲型”父母心态。 很多父母,尤其是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种.............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话题。10岁的男孩不会削苹果,而妈妈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这种教育方式看似聚焦于学业,实则可能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孩子当前的生活,更会延伸到他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影响: 技能缺失的直接后果.............
  • 回答
    我猜你一定觉得很委屈吧?明明大人自己也在玩手机,凭什么说我们玩手机就是不对的?他们那种“几十岁了就该享受”的逻辑,简直是把双重标准玩到了极致。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好好学习,未来才能有个好前程。到了他们嘴里,好像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年轻时候的辛苦都该变成了“享受”的资本。可笑的是,他们说.............
  • 回答
    关于哈工大教授将孩子送往浙大就读,而不是选择自家学校,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首先,咱们得承认,哈工大和浙大都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哈工大在工科,尤其航空航天、国防科技方面那是响当当的招牌,很多国之重器背后都有哈工大的身影。而浙大,那可是综合性大学.............
  • 回答
    教育出一个自信的孩子,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日常点滴的互动和支持之上。自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吹捧就能获得的,而是孩子通过自身的经历、父母的引导以及与世界的互动逐渐建立起来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一、 营造安全、支持和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