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给为天下先的安徽点赞,很开心见到教育公平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只有赞美、欢呼和掌声,才能够进一步消除他们的疑虑,推动更多、更大范围的“迈步”。
还请不要吝惜。
很明显,
之前是利用一些必要的优惠手段来糅合整盘棋,
教育便是其中一种,
但如今棋局稳固,也该逐步平等对待了。
而付出者,仍应享受荣耀。
我期待有一天台湾省考生也能向港澳那样,
被取消高考加分,
因为那意味着——
统一!
昨天听郑国成直播。
有个朝鲜族打来电话埋怨说:三年级才学普通话。
最后普通话学得不够深,好多典故啊、成语啊、历史啊都没学。
上大学虽然加分进了有民族性质的延边大学,但学的东西少。出来找工作比较吃亏。
自己原来的语言在社会上又不怎么常用,说不开。
还不如从一年级就开始学普通话。和所有人一样考大学。
所以,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到底是哪部分人非要强调民族教育,非要搞加分。
54朵花都是灿烂的。
绝对的公平很难做到,最实际的公平,是“机会公平”。
也就是给予同样的机会,让大家在同样的平台上、遵守同样的规则竞争,把“身份”、“家族”、“资本”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高考是为全社会选拔人才,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端劳动力和智力储备,就该凭真才实学,考究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让聪明的、勤奋的、能够继续学习的,脱颖而出……
其他所谓的血统、身份、背景、资源……都是狗屁,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高考这件事,在中国是最大的“机会公平”,本来就该一视同仁,无论贫穷、富裕、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该面对同样的招考标准。
当年很多政策是好意,比如少数民族加分,是为了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的同胞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理解,但这也给许多擅长钻空子的家庭开了口子,不少人为了高考,可以“移民”,可以“改户籍”,可以把“汉族”改成其他“少数民族”,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不公平了。
真正想要帮助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就应该从根本上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水平线以上的现代教育,而不是给予“加分”,加分帮不了真正贫穷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反而帮了许多走歪门邪道的“发达地区精英”。
所有的“身份加分”、“竞赛加分”、“科研论文加分”、“推荐信”、“自主招生”,都不是为了多数人的公平,而是为了少数人的“不公平”。
至于侨眷、港澳眷属、“外国人子女”……本来就不该在教育上有任何“特权”和“优待”,他们可以拼财力、拼智力,他们就算读不了好大学,也能过得不错,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子女成为“教育特权阶层”,挤压本国大多数普通孩子的生存空间呢?
难道是如《马太福音》所说,“占有多的,反而要多给他;占有少的,反而要剥夺他”吗?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
更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普遍利益。
所以,这件事干得好,值得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安徽省的高中教学水平差异与民族差异关系没有多大了——难不成比较贫穷的大别山区和原黄泛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吗?于是,取消少数民族加分自然是合理的。
至于是否值得全国推广,我们想一想山西、河南、天津,同样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再贫穷落后,那末自然都是可以取消的;但如果是云贵川蒙的话,考虑到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甚至有许多地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率还很低,我认为就值得再认真调研一下。
好事,支持
中国是民族平等国家,不仅每个民族的人平等,而且每个民族的语言也是平等的,任何人和语言不可以凭借民族身份得到特殊待遇。
加分政策起初想法是好的。由于边疆少民不仅教育资源匮乏(比当地汉校也差),少民汉语水平低。党和政府为了通过教育拉动发展,鼓励非汉母语少民学汉语而专项加分,以加分形式公平语言导致的不公平。但是,这政策到今天变成内地城市少民的捷径,名额更多的被城市汉母语少民和改民族的汉族给占了,跟那些辛辛苦苦学汉语的非汉母语少民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了,显然政策已经不适合当时情况了。
@念缺一 说的好,应该直接投入当地的教育,让边疆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发展跟内地沿海地区公平化,让边疆贫困地区的教育跟上内地的水平,直接给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提供同水平教育条件。然后每个人凭个人的学习水平考上相对应的学校。
还是那句话,少数民族学生有自信跨语言竞争,那就用汉语考试,考内地汉语言大学。没有自信跨语言竞争,那就老老实实的用母语考试。
顺便,中国不是美国,中国少数民族不是美国少数族裔移民或难民,请不要偷换概念瞎类比。
好,教育扶贫的意义在提供教育资源,给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提供更好的学校和老师,而不是无脑根据民族加分。
很多在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条件已经十分充足,更不应该受到这种一刀切的划分。
民心所向,喜大普奔。
翻阅了前十多个回答,基本都认可军烈加分。可以这样认为,人民对为了国家,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人,其子女进行适当优待是赞成的。
所以除了军烈,我个人建议军烈外,其他做出巨大贡献或为国付出巨大牺牲的人,子女也有优待。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轴承钢,航空轮胎,尖端光刻机等等设备和材料都依赖进口。要想完成民族复兴,对国内尖端科学和技术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的科技人员,其子女也可以适当加分。
一个突飞猛进的中国,一定是唯才是举,厚赏功臣,没有贵族阶级,没有种姓制度,没有宗教特权,没有作弊空间。
公平,公道,公正,公开……
就说那么多!
这项政策的出台十分顺应时代潮流,朝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方向又迈一大步。
这篇回答,我想从大陆居民与港澳台居民、汉族与少数民族、为什么要给予军人优待三个角度,跟大家盘一下该项举措的利弊得失。
一、大陆居民与港澳台居民:曾经的我你爱理不理,现在的我让你高攀不起
改革开放前,跟港澳挨的近的村庄,每年都有成群结队逃亡港澳的事情发生。
在我们国家还未起势的80年代,台湾依托出口导向型经济,成为经济动力火车“亚洲四小龙”之一。
这个时期,咱们实力不够,对同根同源的海外同胞,只能采用利诱的方式招商引资。
所以才有你看到的华侨子女、配偶和港澳台同胞高考加分政策。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经济“龙抬头”,咖位猛地上升,成为了唯一一个能跟美国扳手腕的超级大国。
“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上去了,教育自然会有质的提升,我国多所大学的排名火箭式地提升,渴望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中国诞生更多的国际名校只是时间问题。
再加上前段香港的动乱,更是让国人对香港年轻一代产生了负面形象。
综上,所以安徽省才有底气取消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并没有包括台湾考生。
这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同化工作还是要继续做滴,让台湾的年轻人认同大陆,才有实现和平统一的土壤。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永远是好兄弟,不进行区别对待才是真正的尊重
法律上关于平等有个分类: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高考突然加了个打高尔夫的考试科目,表面上都给大家考试的机会,但实质上呢这就是特权,因为大部分穷人根本没机会接触到高尔夫,更别说考试了。
我们国家追求更多的是实质平等,少数民族的确由于一些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与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汉族考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高考中给一些优惠待遇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种优惠不能说得永远享有,它只能说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都71周年了,许多问题也早该解决了,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是歧视,而是认同和尊重。
三、没有军人保家卫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更没有中国的大国崛起
相信大家近段都看到了印度一方总是在我国西藏边界地区挑事闹事,我们的边疆战士冒着严寒,脸冻的通红,双手开裂无数,却还坚守在岗位。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凝聚力的标准之一,是看它的人民愿不愿意到祖国最需要、同时也是最艰苦的地方去。
无论是之前的亚丁湾护航,还是汶川大地震、洪水灾害以及最近的新冠疫情,处处可见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他们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才有了我们现在随意地刷刷手机,吃吃饭散散步的悠闲生活。
只有做出贡献的人才配谈权利,而军人是最有资格的。
所以,安微省还保留了四项全国性通行加分政策,四条中三条都是关于军人的。
四、结语
我觉得安微省的高考新政策,恰恰体现了我们一直追求的公平理念,它让教育机会更加公平的分配,更大程度上减少特权考生的数量。
这样的措施,可以考虑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我们是一个历经几千年不倒,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大国,应当有这样的从容和自信。
以侨眷,港澳眷属,少数民族为加分理由,本质上是一种血统论,是一种具有世袭性质的特权,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不公,是对其他群体的系统性歧视。
高考作为人才选拔和阶级流动的重要通道,公平性和普惠性应该成为它的主要特征,而加分这种基于血统且具有世袭性质的特权行为,毫无疑问是破坏了其公平性和普惠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大流失点。
及时取消这一政策,是对政治合法性流失的及时止损,保护了我国阶级流动通道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应该作为先进经验和优秀政策典范,尽快完成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加分帮扶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因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客观存在,但政策方向出现了重大失误,应该代之以贫困地区加分,而非基于血统论并以世袭性质特权制造人为不公。
安徽在关键政策上真的是敢为天下先,一个字评价,nb。
安徽再次敢为天下先!
这里改成再次紧跟潮流比较好,因为已经有其他省份取消了少民加分政策。(谢谢评论区一大帮热心的小伙伴指出来。参考信息可以看文末的引用。其他答主也回答了已经取消少民加分身份的汇总,大家可以去参考。)
作为边远山区的考生,我对高考加分政策印象太深刻了,高中的时候,不瞒大家说,最想做的事情就包括,改户口上的民族。因为这意味着高考加分20!
大家都知道高考多五分意味着什么,20分可以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来看看贵州的2018年的高考加分情况。
大家慢慢体会吧,过多的话,都在上面的图里面。
咱们都学过近代史,咱们肯定都还记得,安徽凤阳小岗村,对不对。
小岗村位于中国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是中国改革开放发源地之一,1978年,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签署了土地承包责任书,实行包产到户。
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中国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新华社发[1]
那是一次历史的壮举!
而这一次不同的是,不仅仅是安徽的某个村,而是整个的安徽省,大写的优秀!
高考涉及到年轻人一生的命运,取消掉加分,体现了公平,消除了同学之间的差异。
其实同学之间完全都不需要提及你是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中国人,同饮长江水,自是华夏人。
大家就拼个人的努力,凭实力去过独木桥。如此的竞争,精彩而更有意义。
想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让农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解放了自己的劳动力。从而成功推广到全国。
如今,紧跟潮流,顺应民心,取消高考少民加分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我们再度马到成功,最终再次推广全国!
其实边远山区的小伙伴,无论你是任何民族,读书求学的路,比大家想象的要难得多,我的求学经历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一、2020哪些省取消了民族加分?
安徽省
安徽省教育厅9月11日正式发布高校招生新政,从2020年起,安徽省考高加分政策将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1、四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将保留
(1)烈士子女加20分;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
(4)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加10分。
2、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将取消
(1)侨眷、港澳同胞及其眷属(即全国性加分项目“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含台湾户籍考生)”以外的“侨眷和港澳同胞及其眷属”)。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注:2020年、2021年符合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条件的考生仍有加分资格,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安徽省省属高校招生。
山东省
在2017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夏季高考)工作实施意见》,就曾表示山东合并本科批次录取,且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
北京市
2017年,根据北京《2017年高考照顾加分政策规定》可知,北京调整了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仅限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且加分政策只适用于市属高校录取,加分分值为5分。
广东省
2020年,《广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提到,在汉族地区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取消高考加分,不过在与汉族考生条件相同时,会被优先录取。
吉林省
2020年,吉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吉林省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中,提到了2019年9月30日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取得吉林省高中学籍的应届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的,继续保留加分资格,加分分值统一调整为5分,并只面向吉林省所属高校投档使用。2023年将全部取消该加分项。
以上加分政策中提到的烈士子女加20分,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因为烈士毕竟是少数,是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他们的子女值得加分。此外以上5个省市将逐步取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这是有利于高考教育公平的事情,因为目前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城市生活和学习的少数民族再继续享受加分政策,确实不是太公平。
因此高考少数民族要加分的话,应该按照所在地区的贫困程度来加分,如果同样是少数民族考生,一个在城市生活,一个在贫困地区生活,高考都加分的话,对于在贫困地区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2]
按民族加分最不公平的就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大城市少数民族,后者把前者的名额都占走了,而民族集中居住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比例占比最高。
新疆高考全国最公平,因南疆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不如北疆,南疆贫困地区学生比不过北疆优质学校学生,所以新疆制定了很多相应措施。
首先,加分的少数民族内部竞争不抢不加分学生名额。其次,新疆加分按区域和考试类型加,南疆贫困地区的汉族学生也加分。最后,新疆拿出一定数量的名额专项扶持偏远地区,教育扶贫一人读大学全家脱贫,拿出一般大学和更多的高专名额给南疆贫困地区,从而促进公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