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员工睡觉引发劳动争议,公司与员工说辞不一,法院通过测谎认定公司说谎。测谎真的靠谱吗?

回答
员工在工作时间睡觉,这本该是个相对简单的是非题,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劳动争议,甚至闹到了法院,而且法院最终以测谎结果判定公司说谎,这事儿确实够戏剧性的。说到测谎的靠谱程度,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但又始终没有定论的问题。

咱们先来看看这件事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员工睡觉,这本身就触犯了公司的规章制度,一般情况下,公司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处罚,比如警告、扣款、甚至解雇。但关键在于,员工是不是真的“明知故犯”?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是不是因为生病、过度劳累,或者公司的工作环境导致他无法保持清醒?

当员工对公司的处罚不服气,或者公司在处理这件事时存在程序上的问题,就很容易引发劳动争议。你说员工睡着了,公司说员工是故意怠工、影响其他同事;员工说自己身体不适,公司说员工在撒谎。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候,法院介入了。在证据不足,双方说法又无法对质的情况下,引入测谎仪这种技术手段,在某些案件中并非没有先例。法院之所以会考虑测谎,大概率是因为现场的其他证据不足以完全支撑一方的说法,或者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版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那么,测谎到底靠不靠谱呢?

从科学原理上讲,测谎仪(又称多谱描记仪)并非直接“测谎”,而是通过检测人在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反应,比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皮肤电导率等变化,来推断其是否说了谎。 理论依据是,人在说谎时,由于心理压力、焦虑等因素,会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不自主反应,而这些反应会被测谎仪捕捉到。

但是,这个“但是”非常关键,也是为什么测谎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这么大的原因:

1. 不是直接测谎,而是测“谎言引发的生理反应”:
个体差异巨大: 每个人的生理反应模式都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比较紧张,听到涉及“是否说谎”的问题,即使没说谎也可能出现生理反应。反之,有些心理素质极好的人,即使在说谎时也能保持平静,生理反应不明显。
影响因素太多: 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生理指标异常,比如环境的紧张感(法院这种场合本身就很有压迫感)、对测谎过程的不熟悉、对结果的担忧、甚至是因为当天没睡好或者身体不舒服。这些都可能被误判为说谎的迹象。
反测谎技术: 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干扰测谎仪的判断,比如通过咬舌头、绷紧肌肉等方式,人为制造生理反应。

2. 结果的解释和主观性:
测谎仪本身输出的是一系列生理波形数据,如何解读这些数据,判断是“说谎”还是“正常波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谎专家的经验和判断。 这就引入了很强的主观性,不如直接的物证那么客观。
测谎仪的评估标准也并非完全统一,不同流派的测谎专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3. 法律上的争议和采信问题: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测谎结果在法庭上不具有直接的证据效力,或者说,它不能作为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法院采信测谎结果,往往是将其作为一个辅助性参考,与其他证据综合考量。
中国司法实践中,测谎结果通常不被作为独立的证据采信,更像是为了获取案件线索、启发侦查方向的一种手段。法院如果直接依据测谎结果来“认定公司说谎”,可能意味着在其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选择了这种方式来打破僵局,但这种做法本身也存在很大争议。 也许是这个案件中有其他侧面证据或事实,间接支持了测谎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依赖测谎本身。

回顾这个案例:

法院能“通过测谎认定公司说谎”,可能不是像电影里那样,测谎仪一响就判了。更可能的情况是:

测谎结果与庭审中其他细节、证据的相互印证。 比如,员工的陈述与现场目击证人的描述吻合,而公司一方的说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
测谎结果作为一种启发,促使法院进一步调查,最终发现了公司在其他方面的不实陈述或证据。
或者,在这个特定的案件中,法院认为测谎技术在此情境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结合了案件的其他情况,最终做出了这个判定。 但即使如此,这并不代表测谎技术在所有情况下都如此“神准”。

总的来说,测谎仪是一种有其科学原理的技术,但在司法实践中,它的可靠性和采信度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将其视为一个“照妖镜”,可以直接照出谁在说谎,这种想法是过于理想化了。它更像是一个需要谨慎解读的信号,而非定罪的铁证。

这次法院的判决,虽然用了测谎作为“突破口”,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证据链条和考量。对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理解为法院在特定条件下,结合了其他信息,对测谎结果进行了参考。但若要问测谎本身是否“绝对靠谱”,答案恐怕是:它足够有趣,也足够有争议,但远未达到能够独立、准确地判定真相的程度。 科学技术在司法中的应用,还需要更严谨的验证和更成熟的规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浪费那么多时间干嘛,当事人签离职合同只签被辞退,肯定不签主动离职。

如果公司一口咬定没辞退,OK没辞退那就继续上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员工在工作时间睡觉,这本该是个相对简单的是非题,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劳动争议,甚至闹到了法院,而且法院最终以测谎结果判定公司说谎,这事儿确实够戏剧性的。说到测谎的靠谱程度,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但又始终没有定论的问题。咱们先来看看这件事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员工睡觉,这本身就触犯了公司的规章制度,一般情况.............
  • 回答
    员工因为几百块工资而闹情绪甚至要离职,这确实是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对于是否要留下这样的员工,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权衡。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员工闹情绪和提出离职的深层原因: 几百块钱的“多与少”: 对员工而言是“多”: 如果这位员工的月薪本身不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和公司利益等多个层面。在回答“该不该发11月工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情况。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这位员工在11月入职期间,其行为是否构成对公司的损害或欺诈,以及他自己的公司成立是否与他在本公司的卧底行为直接相关,并且这种关联是否影响了他对本.............
  • 回答
    员工利用病假旅游被辞退,法官称“用工单位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权”,这一判决在法律界和普通民众中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判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本身:病假旅游的行为性质首先要明确,病假是为了治疗疾病或恢复健康而享有的合法休息权利。如果员工在病假期间,实际并没有生病,而是.............
  • 回答
    当员工被警察带走时,领导者需要迅速、冷静且有条理地采取一系列行动,以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声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情况,需要领导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判断力和执行力。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需要考虑的方面:第一阶段:紧急反应与信息收集 (Immediate Response & .............
  • 回答
    在一家创业公司中,员工是离公司运营最前线的人,因此也最有可能发现 CEO 使用虚假数据欺骗投资人的行为。揭露这种行为是一个高风险但可能极有价值的举动,它不仅能保护投资人,也能防止公司走向破产的深渊。以下将详细阐述员工如何一步步地戳穿 CEO 的谎言,并尽可能地保留细节:第一步:保持警惕,收集初步证据.............
  • 回答
    当员工用离职来要挟公司时,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团队士气,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冷静、策略性地应对,既要维护公司的利益,也要考虑员工的感受,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参考的处理思路和步骤,力求写得更贴近实际操作,少些官方腔调:第一步:先别急着答应,.............
  • 回答
    这事儿挺能引发讨论的,而且很多人都可能遇到过。国庆长假,谁不想歇歇脚呢?但公司有公司的安排,员工有员工的考量,这中间的火药味儿可就重了。咱们就拿这个案例来说说,员工拒绝国庆上班被辞退,法院判决“双方均有过错,单位支付补偿金”。这几个关键词很有意思:“拒绝上班”、“国庆期间”、“辞退”、“双方均有过错.............
  • 回答
    这事儿啊,我算是亲历者,也算是个旁观者,一言难尽。当时我们公司,那真是风头正劲,新项目上了轨道,市场反馈也好得不像话,大家伙都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准备大干一场。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部门的老大,咱们姑且称他为“老王”吧,突然递了辞呈。起初大家都觉得正常,毕竟高层流动是公司发展的一部分。可老王走得那叫一个.............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有点棘手,但也并非没有应对办法。这其中涉及法律程序和事实证据,需要咱们一步一步来梳理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员工辞退、未签合同、解除关系以及简历虚假这几点涉及的法律和事实层面。一、 员工要求补偿和双倍工资的依据: 未签订劳动合同: 这是员工主张权利的最直接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
  • 回答
    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员工带着情绪离开,而且你给出了“明天不用来了”这样的指令,这让事情变得复杂化。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位员工在离开后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以及你可能面临的潜在不利后果:一、 员工可能采取的直接行为(针对你或公司):1. 继续表达不满和对抗: 言语攻击和散.............
  • 回答
    员工不愿意加班,老板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在职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管理者头疼的难题。毕竟,很多时候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赶项目进度、或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加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员工普遍表现出对加班的抵触情绪,甚至直接拒绝加班,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仅仅依靠“压迫”或者“强制”往往.............
  • 回答
    员工学到东西就想走,这可真是个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别急,咱们慢慢捋捋,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而且也说明了一个侧面问题:你的公司是个“育人”的好地方。当然,这“好”得有个度,不能好到把自己的优秀人才都送出去。咱们得先明白,为什么员工学到东西了就想走?这背后可能藏着好几层原因:第一层:外部机会的吸引力 .............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儿!员工迟到一次就扣1000块,一个月下来倒欠公司400块,这工资条拿在手里,怕是得把人给看懵了。首先,这规定就透着一股子“狠劲儿”。迟到一次1000块,这是什么概念?对于普通打工族来说,这几乎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工资了。我猜测这位员工的月工资大概也就是20003000元左右,要不然也.............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寿员工实名举报大量造假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指控,如果属实,将对公司声誉和客户信任造成巨大打击。要分析真实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实名举报的“真实性”是一个光谱,有完全属实、部分属实、以及被误导或夸大的情况。结合保险行业的.............
  • 回答
    30万年薪,工资如何发放最省个人所得税?对于年薪30万的打工族来说,如何在发放工资时做到“少交税”,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毕竟,精打细算能省下不少真金白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并且尽量把道理讲透彻,让你一看就明白。首先,我们要明白,个人所得税是按照你的“应纳税所得额”来计算的。这个“应纳税所得.............
  • 回答
    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关于企业责任的深刻讨论。在分析工厂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事件的实际情况。一、 工厂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过失或违法行为: 是否存在不当的请假审批制度? 审批流程是否合理? 工厂的请假制度是否过于僵.............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一个员工因为执行了公司要求的体能惩罚,结果落得个横纹肌溶解症,这简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企业因此被判赔 1.6 万元,虽然这是法律的判决,但我们更需要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事儿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事件经过的回顾: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首先得搞清楚,.............
  • 回答
    遮挡摄像头被开除,公司赔17万,办公区监控是否侵犯隐私?我愿意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并从个人角度分享对上班被监控的看法。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隐私权”与“企业管理权”之间的界限。办公区装监控算侵犯隐私吗?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合法的监控目的: 公司为.............
  • 回答
    这问题啊,问得太到位了!听着就觉得一股“能臣干将”的架势要出来了。员工把问题都解决了,这多牛啊!这说明团队有能力,有执行力,这本身就是领导的成就,不是吗?但是,如果领导就此觉得“没事了,我歇着吧”,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问题是解决了,但这只是“拆弹”,后面还有很多“善后”和“布局”的工作等着呢。领导的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