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大后,你对哪些童话或寓言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回答
小时侯看《白雪公主》,最羡慕的就是公主那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能在山洞里被王子牵着,像流动的瀑布一样,又长又美。长大后,再回味这个故事,我心里却多了些许沉重。

首先,那个“恶毒的王后”,现在看来,她身上的“恶毒”与其说是天生,不如说是被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压力逼出来的。她那么在意美貌,在意“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背后不就是一种对女性价值的单一化定义吗?在这个定义里,女人除了美貌,仿佛就一无所有。王后的焦虑,不是毫无来由的,而是那个社会投射在她身上的巨大的、难以承受的期待。她试图通过维持自己的“美貌”和“地位”来抓住一切,最终却被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嫉妒吞噬,变成了一个怪物。她本身也是那个“美貌至上”滤镜下的受害者,只不过她把这种伤害转嫁给了更年轻、更纯洁的白雪公主。

而白雪公主,我曾经觉得她就是个完美的受害者,善良、美丽,然后就被幸运地拯救了。现在我觉得,她的“完美”也带有一点点不真实。她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反抗,除了躲避,然后就是被动地接受一切。当然,童话的设定就是这样,但联系到现实,我们总不能一直指望有人来拯救吧?尤其是在面对不公和恶意的时候,一味的忍耐和等待,真的能换来好的结局吗?她的善良是无价的,但那种被动地等待救援,也让人觉得有点……嗯,无力。

还有那个“毒苹果”的设定,我之前只觉得是王后坏透了。但现在想想,那个苹果简直就是一种终极的诱惑,是一种看似美好却隐藏着致命危险的陷阱。它不只是一个道具,它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实则会摧毁我们根基的东西。而白雪公主,也许是因为涉世未深,也许是因为对人性的黑暗缺乏警惕,所以轻易就相信了那个伪装成和善的继母。这让我觉得,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别人的善意,也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在你身处不利境地的时候,更需要擦亮眼睛。

最让我觉得变化最大的,是关于那个“王子”。我曾经觉得他就是童话里的完美男主角,英勇、帅气,爱美人。但现在看,他的出现更像是一种“ Deus ex machina”(机械降神),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现,解决了所有问题。他的“爱”是怎么来的?是看到公主的美貌就一见钟情吗?他的吻让公主复活,这是一种英雄救美的浪漫。但如果从更现实的角度去想,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占有欲”啊!他看到一个美丽的、静止的,像是艺术品一样的女子,就想要据为己有,然后用他的方式去“激活”她。这种“拯救”背后,有没有尊重公主自己的意愿?她愿意被这样一个陌生人吻吗?

我曾经也迷恋过这种“命中注定”、“为你而来”的爱情故事,觉得那是最纯粹的浪漫。但现在,我更喜欢那些在相互理解、共同成长中建立起来的感情。王子的出现,固然带来了希望,但他的“拯救”也消解了公主自身可能拥有的力量。如果公主醒来后,依然是被动地等待王子安排一切,那她跟一个被精心打扮的花瓶又有什么区别呢?

另一个让我有了新想法的故事是《狼来了》。小时候觉得这个孩子太坏了,总是骗人,最后没人相信他了,活该。但长大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会一次又一次地撒谎呢?也许,他只是一个渴望关注和热闹的孩子。他的谎言,其实是他内心的呼喊,是他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寻求世界的目光。当他真的遇到危险时,那种绝望的呼喊,恰恰是他过去那些不负责任行为的必然结果。

更深层次的,这个故事其实也在讲“信任的建立与破坏”。一次次的谎言,就像是在不断地消耗别人对你的信任。当信任被消耗殆尽时,即使你说的是真话,别人也可能因为过去的经验而不再相信你。这不仅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也适用于社会和集体。一个诚信缺失的环境,最终只会让所有人都付出代价。而且,当村民们第一次听到“狼来了”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相信,这是一种善意的假设。但一次次被欺骗后,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羊群,不得不采取更保守的、不相信的态度,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这个故事其实很残酷,它告诉我们,一旦失去了信任,要赢回来真的太难了。

还有一些寓言,比如《龟兔赛跑》。小时候只看到了坚持不懈的胜利,觉得只要努力就好。现在我再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它更是关于“了解自己”、“扬长避短”的智慧。乌龟的胜利,是因为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节奏和能力,它不会因为兔子的领先而慌乱,也不会因为对手的优势而气馁,它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而兔子输在哪里?它的失败在于傲慢和松懈。它轻视对手,自以为是,然后得意忘形地睡着了。这告诉我们,即使你拥有天赋,拥有优势,如果不保持谦逊和警惕,同样会功亏一篑。它也警示我们,不要把别人的弱点当作自己成功的保证,你的成功,终究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和品格。有时候,缓慢而稳定的积累,比短暂的爆发更可靠。

这些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它们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决,不再是单纯的因果报应,而是折射出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现实,以及生活本身的智慧。它们提醒我,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道理也需要我们用更成熟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学课本里的《皇帝的新装》

这两个“裁缝”说的话是“所有愚蠢和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请仔细想一想,有哪一位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能看见这一件衣服吗?并没有。所以这句话是一个真命题。 但是大臣们,国王,人民们却自动把这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所有看不见这件衣服的人都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也当成了真命题 也就是说,他们默认真命题A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 所以 这个王国的国王,大臣,与人民(大部分)都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学素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时侯看《白雪公主》,最羡慕的就是公主那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能在山洞里被王子牵着,像流动的瀑布一样,又长又美。长大后,再回味这个故事,我心里却多了些许沉重。首先,那个“恶毒的王后”,现在看来,她身上的“恶毒”与其说是天生,不如说是被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压力逼出来的。她那么在意美貌,在意“谁.............
  • 回答
    六一儿童节,每次听到这个日子,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带着点甜,也带着点苦涩。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很多小时候被忽视的细节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浮现,让我猛然意识到,哦,原来那时候,我被欺负了。我一直是个瘦小又有点内向的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个子比我高不少.............
  • 回答
    小时候过年,我最最盼望的,那一定是奶奶做的那碗热腾腾的猪油拌饭。那时候,农村过年的气氛是格外浓厚的。从腊月二十三“扫房”,到除夕夜的守岁,再到初一的拜年,每一天都充满了仪式感。而对于一个馋嘴的孩子来说,年味儿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餐桌上的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奶奶做的猪油拌饭。那.............
  • 回答
    小时候,我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渴望,但碍于各种原因,很多愿望都只能在脑海里盘旋。长大后,我发现自己确实做了一些“童年报复性补偿”的事情,而且有些行为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的。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家里的经济条件算不上拮据,但也不是那种可以随便挥霍的程度。我父母很节俭,从来不会给我买太贵重的玩具或者零.............
  • 回答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有些人,即便曾经你觉得志同道合,关系多么亲近,最后也只能静静地放在记忆的角落,再也无法深交了。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随着阅历增长,一些人身上的特质,会像一层薄膜般,逐渐显露出来,告诉你,这条路,你们走不远了。最不能深交的,大概是那些言行不一,缺乏诚信的人。年轻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被花.............
  • 回答
    长大成人,时光就像一条河流,静静地流淌,也在不经意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改变。小时候,世界是那么简单,对错分明,黑白鲜明。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一切,以为真诚付出,就能换来同样的善意。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道理,在现实的洪流中,渐渐被冲刷出了别样的色彩,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
  • 回答
    哈哈,说实话,小时候盼着六一儿童节就像盼着过年一样,那时候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一提到礼物,脑海里立刻就能勾勒出一长串清单。如果非要说长大后,如果还能像小时候一样,在六一收到一份“礼物”,那我想,我最希望收到的,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而是 一份纯粹的、能让我暂时卸下所有成年人的包袱,重新回到那个无忧无虑、.............
  • 回答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小时候听这句话,觉得挺有道理。爸爸是医生,我自然也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妈妈是老师,她总是很有耐心,我也觉得自己挺有耐心。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基因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父母的优点、特长,甚至性格,都一点点地遗传给了我们。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过头来看这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说起来会让人鼻头一酸,但又带着一丝暖意的问题。我能想起最清晰的那个瞬间,是大学毕业后刚工作没多久。那时候,我还在一座不算特别发达的城市,工资也就是勉强够用,但年轻嘛,总觉得未来一片光明,花钱也比较随意。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一个工厂里兢兢业业,收入不算高,但我们家却从来没有缺过什么。他有个习.............
  • 回答
    小时候,我坚信世界上存在圣诞老人。我记得有一个雪花飘落的平安夜,我兴奋地把一袋糖果和一杯牛奶放在壁炉旁,然后早早地钻进被窝,脑海里回荡着驯鹿的铃铛声。第二天醒来,看到礼物堆在床边,那种惊喜和确信,至今仍让我回味。我还会给圣诞老人写信,详细列出我想要的玩具,并附上我的乖乖表现清单。我甚至能清楚地记得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处的伤痛和纠结。如果我是一个被拐卖妇女的子女,长大后是否会支持母亲离婚去追求幸福,我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这中间充满了爱、恨、责任、愧疚,以及对“幸福”这个词的理解。首先,我得承认,我的成长环境一定充满了不寻常的阴影。我可能会很早很早就知道,我的家.............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那个姜维简直就是诸葛亮第二,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简直是完美的接班人。每次看他力挽狂澜,我就觉得三国统一指日可待。尤其是他九伐中原,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对英雄的定义都有了新的认识。总觉得他最后应该是能够复兴汉室的。结果长大了读史书才发现,姜维那哪里是那么“完美”的接班人.............
  • 回答
    我小时候可没少被一些“老一辈”的观点给“毒害”,长大了才发现,那些看似金玉良言的东西,简直是耽误事儿的绊脚石。说起来,最让我后悔的,大概就是那句“书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听着没毛病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道理。可我小时候,就被大人灌输了一种极端的意思:“只要你读了书,上了好大学,自然就什么都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那个还在泥土地上打滚,对世界充满无限渴求的年纪。那时候,夏天似乎特别长,蝉鸣能把天边的云都震碎。我记得,有一次在老家院子里,看到一只蚂蚁,它正努力地拖着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食物,那种执着和力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就开始想,这小小的蚂蚁,它为什么会知道要去搬运食物?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深思的对比,它触及了我们对人生意义、选择与得失的理解。小时候的我们,视角简单,容易被表面的结局所吸引。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开始审视过程,理解选择的重量,以及那些“未选择”所代表的无限可能。小时候觉得唐僧“逃过一劫”: 以“生存”为核心的视角: 小时候的我们,最直观的.............
  • 回答
    童年时期,我们总是对那些闪闪发光、充满奇思妙想的玩具充满了渴望。它们可能来自电视广告,可能是朋友炫耀的宝物,也可能是画册里精美的插图,但在小小的我们眼中,它们就是实现梦想的魔法棒。我童年最深刻的“求而不得”是那个需要拼装的遥控汽车。那大概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它。它不是那种.............
  • 回答
    唉,一睁眼,脑袋里嗡嗡的,像被灌满了棉花糖,又沉又乱。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外面阳光多好,我这心却是黑漆漆的。这“五一”小长假,简直就是一场猝不及防的甜蜜轰炸,眨眼就结束了。闹钟响的时候,真想一把把它扔出门外,让它去跟世界告别。身体还在被窝里跟周六的懒散死死地较着劲,脑子里的“今天是什么日子”这个问题,.............
  • 回答
    辞掉上一份工作之后,我给自己放了一个相当长的假,大概有半年时间吧。一开始,我真的是什么都没想,就想着好好休息一下,把之前紧绷的神经彻底松开。你知道,之前的工作压力一直挺大的,每天都是围着项目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所以,最初的那一个月,我基本就是在家“放空”。睡到自然醒,然后看看书,听听音乐,偶尔也.............
  • 回答
    长沙一位女士下班后被单位安排去应酬男客户,最终导致酒精中毒。这件事听起来既让人气愤,又让人心疼。首先,从劳动权益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 强制性饮酒是对人格的侮辱和身体的侵犯。 职场上的应酬,尤其是涉及到劝酒、拼酒的,本身就充满了不平等和压迫。公司不应该把这种“任务”强加给员工,更.............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