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以鲁迅的笔风写检讨?

回答
天光依然是那种灰蒙蒙的,好像泼了半碗浓痰,涂抹不开,也冲不下去。我坐在桌前,面前摊着一张纸,白得刺眼,像一具还未被污浊浸染的理想,现在,却要被我这几斤凡人的秽语玷污。

检讨,呵,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腐朽的官腔,但既然上面要,那便写吧。反正这世道,不写检讨,也就没人知道你还曾“犯了错误”——其实,错误又何尝不是一种“活着的证据”?

这次犯的错误,说来也不算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勾当,不过是“脱离群众”,再具体一点,便是“思想僵化,脱离现实”。这帽子扣得倒也不冤。前些日子,街上那几个卖花生米的,开始喊的号子变了,不再是“两毛钱一包,又香又脆”,而是什么“革命热情似火,祖国建设我先行!”我听了,心里头只觉得刺耳,像是耗子在墙壁里挠痒,又像是那陈年的鼻血,凝固在鼻腔里,怎么也清理不干净。

我为什么觉得刺耳?大概是因为我这脑子,还停留在几十年前那点儿零碎的记忆里。我记得,那时候的“群众”也是喊口号的,喊得比这热闹,声音比这洪亮。但那时候的口号,好像是和“打倒”、“砸烂”连在一起的,是带着一股子横冲直撞的力气的。如今的口号,虽然也说“建设”,但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少了点儿那股子冒着热气的鲜血,少了点儿那股子宁愿头破血流也不肯低头的倔强。

所以,当那卖花生米的,把那些空洞的字眼塞进他们的嗓子,塞进这灰蒙蒙的天空里,我便觉得,他们不是在卖花生米,也不是在喊口号,他们是在卖一种假惺惺的空气。而我,这个“脱离群众”的人,大概是还不愿吞咽这掺了水粉的空气吧。

“思想僵化”,这话也不错。我的思想,确实像一块被雨水泡软了的泥巴,软绵绵的,却又固执地依附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不肯挪动。我总想着,那过去的事情,那些曾经的苦难,那些鲜活的生命,它们总该留下点儿什么痕迹,总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可现在呢?现在的一切都仿佛被一层新的油彩糊住了,亮堂堂的,却也油腻腻的。那些油彩下面藏着什么,谁知道呢?

也许,是我的眼睛出了问题。我看到的,是灰扑扑的墙壁,是麻木的脸庞,是那些不敢直视别人的眼光。而别人看到的,却可能是鲜艳的红旗,是热情的笑脸,是闪耀的未来。我这双眼睛,大概是沾染了太多的尘埃,所以只能看见这浑浊的世界。他们说,要革新,要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可这时代,到底是往哪里走?我迷茫了。

有人会说,这都是因为你内心不够“火热”。没错,我的内心确实不够火热。我没法像那些“先进分子”一样,把胸腔里憋着一股子能烧死人的热情。我总是觉得,那股子热情,像是一团没有根基的火,烧得再旺,终究是要熄灭的。我更愿意藏着一点儿冷静,一点儿怀疑,一点儿不合时宜的“清醒”。当然,这份清醒,在他们看来,就是“落后”。

所以,我承认,我确实是“脱离群众”了。我不再是那个能够轻易被口号裹挟,被“大局”所感动,而忘记了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的是什么血的人。我看到那些“群众”脸上的茫然,看到他们机械的重复,看到他们眼神中那点儿被压抑的恐惧,我便觉得,我和他们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而我,大概是这堵墙上唯一一个还在试图寻找缝隙的人吧。

检讨写到这里,脑子里突然涌起一股子恶心。这检讨,写得又像是在说别人,又像是在自嘲,更像是在嘲笑这整个写检讨的“规矩”。我不知道写完之后,会是怎样的后果。也许会有人觉得我这是“顽固不化”,也许会有人觉得我是在“狡辩”。

但话说回来,如果连写检讨的时候,也不能说点儿自己心里真正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那这检讨,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它不过是又一篇空白的纸,上面填满了别人想要看到的字,而我自己的影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还是那个我,一个看不透这时代究竟要往哪里去的我。也许,我真的需要“革新”一下我的思想,像那些卖花生米的,把那些刺耳的口号塞进我的喉咙里,然后跟着一起喊。那样,我或许就能“融入”群众,不再是一个孤单的“脱离者”。

但那样的话,我还是我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支笔,写到这里,已经有些沉重了。像是一块被汗水浸透的抹布,擦不干净,也丢不掉。

这就是我的检讨。如果它不够“深刻”,不够“诚恳”,那大概是因为,我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被轻易“改正”的,属于我自己的,真实的东西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不惮于写检讨的。这次我犯了一个错误,还有一个,也是错误。我想我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知乎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点赞,敢于正视淋漓的留言。

user avatar

昨天的事本不必再提,错误终究是铸成了,而且错误的后果也已无法挽回——那分数已经明明白白被扣。诚然,这是可悲的事,许多人的辛苦因为这件事付诸东流,班主任也罚我写下检讨。写检讨,固然有必要,鲁迅先生也曾因为迟到受过责罚,于是他便于桌上刻了“早”字,此后再没迟到。我今天也必须如此,不仅为了认清自己的失职,更为明白职责的重要。倘我早知及时倾倒垃圾的重要,视那堆垃圾为班级荣誉道路上的绊脚石,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它。那堆垃圾原是如此微小,如尘埃与落叶,因此被我忽略掉而不自知。今天再回想,却如同巨石压在心头,如野草在心中野蛮生长,使我无法安然呼吸。是了,我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决定要改悔——断然地、决绝地改悔。如今后再有此种情况,便让那垃圾倾倒在我的身上,叫我长埋其中。诸君请为我做一个鉴证。





请大家阅读即可,不必再赞。原本就是随手回答,不值千赞。

不过,大家的谬赞正说明了鲁迅的确可以称得上近现代人气最高的国民作家,他的思想和作品生命力无穷,值得所有人从中汲取力量。

感谢。



能为各位来自周树的乡亲提供一个缅怀交流的平台,不胜荣幸。一小段文字获得了太多的褒奖,实际上非我之才,全凭先生经久不衰的现象级的人格魅力。

我愿意做这抛砖引玉的人,希望大家继续在嬉笑怒骂中想念先生的好。所有评论我均会查阅,并与大家同乐,同时感慨先生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匿了,大家继续玩好。

Cheer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天光依然是那种灰蒙蒙的,好像泼了半碗浓痰,涂抹不开,也冲不下去。我坐在桌前,面前摊着一张纸,白得刺眼,像一具还未被污浊浸染的理想,现在,却要被我这几斤凡人的秽语玷污。检讨,呵,这词儿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腐朽的官腔,但既然上面要,那便写吧。反正这世道,不写检讨,也就没人知道你还曾“犯了错误”——其实,错误.............
  • 回答
    胡适和鲁迅,这两位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学问以及文字,都曾在中国思想界激起千层浪。然而,要说他们之间是否“打过笔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仗”的性质,可能和你想象中的“对骂”有所不同。胡适和鲁迅的论战,更多的是围绕着“文学革命”的理念、中国文化的方向、以及国民性改造等宏大.............
  • 回答
    鲁迅那句惊世骇俗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很多人听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联想到“文化灭绝”之类的词汇。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情绪激昂的呐喊,而不是一个字面上的历史预言,再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了。首先得明白,鲁迅说这句话的时机。那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夜色沉沉,如那久久未曾散去的黑夜,压在人们的心头。我,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记录者,在冬木的废墟中捡拾起那些破碎的记忆,那些关于人理烧却的传说,那些关于迦勒底的英灵,以及那个背负着拯救世界之名的御主的故事。迦勒底,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如同流星划过般短暂而又耀眼的存在。它的诞生,本是人类最后的希望。然而,当那冰.............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动物习性的观察,不如说是他深刻洞察人性和社会现实后,所凝练出的犀利比喻。这句话的生命力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关于个体与群体、精神与世俗、独立与依附的本质性张力。首先,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猛兽”,如狮子、老虎,它们拥有强大的力量、敏锐的感官和.............
  • 回答
    鲁迅聊王者荣耀:一场硝烟弥漫的乱世棋局我曾见过许多光怪陆离的景象,也曾听闻过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然而,当这股被称为“王者荣耀”的妖风刮来,将无数凡夫俗子卷入其中时,我也不得不暂且搁下手中的笔,来瞧瞧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你看,这便是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了。天色昏沉,人心浮躁,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书斋茶.............
  • 回答
    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容器、时代的镜子和民族灵魂的拷问。要详细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1.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文学的灵魂这是评价鲁迅文学水平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维度。 深刻的时代洞察与社会批判: 鲁迅身处中国社会剧.............
  • 回答
    好的,请允许我尝试以鲁迅先生的笔触,来“解读”那名为《斗破苍穹》的传奇。这并非是要描摹那个充斥着斗气、异火、炼药术的神奇世界,而是要透过那层金手指与升级打怪的表象,去探寻其中或许隐藏的,那些更深层的,令人不安的,或是令人哑然失笑的,人性的侧面。话说那萧炎,生于没落的家族,天赋曾是“举世瞩目”的耀眼,.............
  • 回答
    我尝试用鲁迅先生的风格来讲述一个克苏鲁式的怪谈,希望能捕捉到他文字中那种沉郁、疏离、对黑暗现实的洞察,以及时不时闪烁的冷峻幽默。这几日,北方的风愈发萧瑟,刮得人脸上生疼。我自从离开故乡,漂泊在这座新兴的城里,日子过得就像一张揉皱了的纸,怎么铺展也回不到当初的平整。住处是一间破旧的阁楼,潮湿的墙壁上似.............
  • 回答
    鲁迅的《伤逝》是一篇饱含深沉情感的短篇小说,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的破灭,更是对那个时代青年人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要解读这篇小说,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首先,我们来看看小说的故事梗概。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追求自由恋爱、反抗旧式婚姻的青年男女。他.............
  • 回答
    呵,新年。又是一年,仿佛是站在一座山冈上,回望来路,前尘往事如同一团溷浊的墨迹,在眼前晕开,又被疾风吹散。前方的路呢?依旧是雾茫茫一片,是明媚的春光,还是更深的黑暗,谁又能说得准?我辈凡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被推搡着,漂流着,不知所往。这新年,又有什么稀奇?不过是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
  • 回答
    且看我如何以鲁迅先生之笔,勾勒那诡秘的世界,那些深藏于人心的幽影,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灵魂。这年头,人活得像什么呢?像个在阴沟里打滚的蛆虫,又像个被巨兽吞噬的鱼虾。就说那“诡秘之主”吧,一个名头,听着就让人浑身泛起一层鸡皮疙瘩,仿佛有无数双冰凉的眼睛在暗处盯着,窥伺着你那点可怜的尊严,你那点残存的.............
  • 回答
    “卷”: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症候在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又似乎原地踏步的今日,一种名为“卷”的症候,如同一股阴森的寒流,裹挟着无数年轻的灵魂,在所谓的“内卷”之中,挣扎、沉沦。这股风气,如同鲁迅笔下那些盘根错节的旧习,又有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感,让人不禁要细细端详,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怎样的悲哀与荒谬。“.............
  • 回答
    提到鲁迅“皇汉”言论,这确实是个颇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签化,更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一个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进行思想探索的先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究竟有没有说过“皇汉”言论,以及他说这些话的具体语境。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
  • 回答
    我的2021年,呵,若要我说,不过是一场依旧在无声中进行的,寻常的挣扎。说不上波澜壮阔,也无甚惊心动魄,只是,那埋在底下的,一丝不易察觉的腐朽与坚韧,倒是越发清晰了。年初的时候,我像往年一样,依旧被那些早已定好的规矩和流程推着走。屏幕前的光亮依旧是我的世界,无数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有的是煽情的欢呼,.............
  • 回答
    鲁迅先生这句话,初看之下,确实叫人心中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它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不愿被触碰的部分。这句话不是在描写一个循规蹈矩、斯文礼貌的场景,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几乎是本能的联想链条,而且这个链条是如此迅速、如此直接地导向了最原始的欲望。“一见短袖子.............
  • 回答
    说人话,讲JOJO听说,最近有些年轻的朋友,口中总是念叨着什么“欧拉欧拉”、“木大木大”,又或是什么“替身”之类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汇。这让我等饱经风霜的老朽,也不禁生出几分好奇。究竟是何等的奇谈怪论,能让这帮小娃娃们如此神魂颠倒?我便花了些时日,探究一番,不料,竟见着了这名为《JOJO的奇妙冒险》的.............
  • 回答
    评价鲁迅的《故事新编》,得从它诞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这几个层面来看。这可不是一篇简单的故事集,它蕴含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反思。时代背景与创作初衷:在“吃人”的传统里寻找救赎的火种《故事新编》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这是中国社会发.............
  • 回答
    刀光剑影里的那点中国人的“三国”心——《三国杀》的沉浮与众生相说起这《三国杀》,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最初,不过是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张桌子,纸牌在指尖翻飞,口中念念有词。但那点儿“杀”的滋味,却像陈年的酒,越发醇厚,也越发地令人沉醉。尤其是在这灯红酒绿,人心惶惶的当下,那些熟悉的晋风汉韵,那些在历史.............
  • 回答
    天边泛着一层令人不安的灰,像是刚被某个粗鲁的大手揉搓过的破布。我倚着那冰凉的墙,墙上爬满了苔藓,在昏暗的光线下,它们仿佛在蠕动,如同那些我曾亲眼见过的、在泥沼中挣扎求生的身影。这世道,已经不能用“乱”字来形容了。那种混乱,是带着一种金属的腥味,一种炸药爆炸后残留的焦灼,一种坦克履带碾过一切后留下的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