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这一类问题很多,下面的回答多半都是抖机灵和以鲁迅先生的原文为模板做词句上的调整。这样一来倒有些像鬼畜调教之类的作品了。
假如我们认真些来审视这个问题,会发现其实以鲁迅的原文为模板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也许这样也能起到不错的喜剧效果,博列位一笑,但是,却实实在在地跑题了,题目的本意是以“鲁迅的‘文风’”来写“《斗破苍穹》”,本质上是写斗破苍穹,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斗破苍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达到“改变文风”的目的。
要达成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鲁迅的文风”。
所谓文风,即“文章中体现的的作者本人语言应用的综合反映。”然而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作家的文风并不是固定的,出于年龄的增长或作品风格的变化等原因,同一位作家的文风也是会有所改变的。(就像画家的“画风”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应当挑选鲁迅哪一个时期的哪一类作品的文风作为模仿的对象。
我的回答是:两个原则
第一、尽可能挑选风格贴近原作(指《斗破苍穹》)的作品。
第二、尽可能挑选模仿对象(鲁迅)与原作作者(天蚕土豆)创作作品的年龄相近的时期。
在这两条原则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容易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斗破苍穹是一部什么样类型的作品呢?
首先,它是一部“小说”。也就是说,散文、诗歌之类的作品可以排除。
其次,它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架空的虚构的时代(再明确一点,这个虚构的基础实际上还是“古代中国”)。某种程度上可以当作是神话作品。
再次,它所使用的人称是“第三人称”
根据第一条原则我们能得到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是:
《故事新编》中的小说数篇。
因为可供挑选的作品不多,所以就不作第二步筛选了。
在这之后,我们需要通读所选取的素材,然后从中整理出大致的写作风格。
以下以《斗破苍穹》第一章:“陨落的天才”为例。(陨落,原意指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动的物体从高空落下,多用于比喻伟人或巨星的去世,如同星辰陨落一般,也指天赋被埋没,此处为误用。)
一段一段来。
原文:
“斗之力,三段”
望着测验魔石碑上面闪亮得甚至有些刺眼的五个大字,少年面无表情,唇角有着一抹自嘲,紧握的手掌,因为大力,而导致略微尖锐的指甲深深的刺进了掌心之中,带来一阵阵钻心的疼痛。
(到底是面无表情还是自嘲啊?话说自嘲是一个什么表情啊喂?“因为大力”是什么神奇的表述……)
#首先从这一段文字中提取要素。主人公——看(动作)——石碑(对象)——自嘲(情绪)——紧握着手(动作)——没剪指甲(误) ——疼痛(结果)。
修改版:
“斗之力,三段”
少年自嘲地望着测验魔石碑上如光芒四射的太阳般刺眼的五个大字,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紧握手掌,因为太过用力,至于那稍尖利的指甲刺入了掌心,带来一阵钻心的疼痛。
——答主本人陷入了一个误区:风格改写不是简单的语言变化,而是整体写作思路的变化。以上段为例,我认为如果是鲁迅写这样一个情节,根本不会写什么指甲陷进肉里之类的废话。(ー_ー)!!
原文:
“萧炎,斗之力,三段!级别:低级!”测验魔石碑之旁,一位中年男子,看了一眼碑上所显示出来的信息,语气漠然的将之公布了出来…
中年男子话刚刚脱口,便是不出意外的在人头汹涌的广场上带起了一阵嘲讽的骚动。
“三段?嘿嘿,果然不出我所料,这个“天才”这一年又是在原地踏步!”
“哎,这废物真是把家族的脸都给丢光了。”
“要不是族长是他的父亲,这种废物,早就被驱赶出家族,任其自生自灭了,哪还有机会待在家族中白吃白喝。”
“唉,昔年那名闻乌坦城的天才少年,如今怎么落魄成这般模样了啊?”
“谁知道呢,或许做了什么亏心事,惹得神灵降怒了吧…”
周围传来的不屑嘲笑以及惋惜轻叹,落在那如木桩待在原地的少年耳中,恍如一根根利刺狠狠的扎在心脏一般,让得少年呼吸微微急促。
少年缓缓抬起头来,露出一张有些清秀的稚嫩脸庞,漆黑的眸子木然的在周围那些嘲讽的同龄人身上扫过,少年嘴角的自嘲,似乎变得更加苦涩了。
(“的”,“地”不分之类的暂且不提了,反正现在似乎也通用了。
标点符号教学时间:
①双引号内部再次使用引号需要改成单引号,单引号内部需要再次使用引号时需要改成双引号,以此类推。
②省略号的正确写法是“……”,只有在某些工具书和科技文献中为了节约印刷成本等原因而简略为“…”。其用法中不包括代替句号的作用。
话说,为什么一个人天赋不佳就要被赶出家族啊,这是人类家族还是狮群?)
修改版:
“萧炎,斗之力,三段!级别:低级!”测验魔石碑旁的一位中年人不很沉静的念出了石碑上的信息。
台下众人闻言便嘈杂了起来。
“豁且,三段?果真?!”人群中的一个假意问道。
“阿呀,这废物倒会给家族丢人呢!”
“唉,这等好人物,一向天赋异禀,怎的落魄至此?”
“谁知道呢,或是背地里落了大罪,惹得神灵降怒了罢。”
这样谈了小半天,针刺般的嘲讽和叹息钻进了少年的心里。
少年人抬起头,回顾身后众人,一一看定。凝结着的神色又是活动起来,硬是多了几分苦楚,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
————分割线————
我觉得吧,真要让鲁迅写这样的小说,总得有个主旨大意。估计至少在主人公从落魄到重新登上神坛的部分,应该是强调主人公周围的人态度如“变色龙”一样的反差,以达到讽刺社会上人情冷暖的目的。虽然也不见得多高明,甚至有点牵强……相应的,主人公的情绪描写和周围人的行为(特别突出前后的反差)是这一段着墨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