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陆军斯特莱克战斗旅的防空编制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没有配备LAV-AD?

回答
美国陆军的斯特莱克战斗旅(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 SBCT)在防空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且不断演进的编制,并且解释为何没有像早年一些构想那样广泛配备LAVAD(轻型装甲侦察车防空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斯特莱克旅的定位、防空需求演变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斯特莱克战斗旅的定位与防空需求

首先,要明白斯特莱克旅的诞生背景和定位。它被设计为一种“中型旅”,介于轻步兵旅和重装甲旅之间,强调的是机动性、快速部署能力和一定的火力支援。这种定位决定了其装备的选择逻辑:倾向于轻便、高机动性但火力不至于“重装”的平台。

在防空方面,斯特莱克旅的核心需求是在战场环境中,特别是伴随步兵作战时,应对低空威胁。这包括:

直升机和固定翼攻击机: 这是最直接、最常见的低空威胁,能够对地面部队造成毁灭性打击。
无人机(UAVs/UASs): 随着技术发展,无人机作为侦察和攻击平台越来越普遍,从小型窥视无人机到能够携带弹药的攻击无人机,都对地面部队构成威胁。
巡航导弹等高价值目标: 虽然不是斯特莱克旅单独应对,但其编制中的防空能力也需要为区域防空体系做出贡献。

然而,与传统的重装甲部队不同,斯特莱克旅并非要承担正面突破和与敌方重装甲目标进行直接对抗的重任。其防空能力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近程、自卫性的支援,保障步兵在机动和作战时的安全。

斯特莱克旅目前的防空编制构成

当前美国陆军的斯特莱克旅,其防空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非单一的平台:

1. M1126斯特莱克步兵战车(Stryker ICV)加装武器站:
绝大多数的斯特莱克步兵战车都配备有遥控武器站(Remote Weapon Station, RWS),通常是M151增强型马克西姆遥控武器站(M151 Protector RWS)。
这个武器站可以安装一挺12.7毫米重机枪(如M2 Browning)或一门40毫米榴弹发射器。
虽然主要用于对付地面目标,但熟练的炮手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重机枪对付低速、低空飞行的目标,特别是无人机或低飞的直升机。这是一种近距离的“应急”防空手段。

2. M1129斯特莱克迫击炮战车(Stryker MCV)的M240B通用机枪:
同样配备有武器站,可以安装M240B 7.62毫米通用机枪。
这提供的是更近程的自卫火力,主要用于对抗步兵和轻装甲目标,但理论上也能对付极近距离的低空威胁。

3. M1134斯特莱克反坦克导弹载车(Stryker ATGM Carrier)和其装备的陶氏(TOW)导弹:
虽然陶氏导弹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反坦克,但其先进的光学瞄准系统和导弹本身,在某些特定的战术场景下,理论上可能被用以尝试拦截高度接近的、较慢的低空目标(如某些大型无人机)。但这并不是其设计用途,效率也极低,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溢出”。

4. 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
这是斯特莱克旅应对低空威胁的最核心的专业化手段。其步兵营下属的每个步兵连,通常都配备有肩射式毒刺(Stinger)导弹。
毒刺导弹是专为对付低空飞机和直升机而设计的,射程和毁伤能力都远超车载机枪。
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斯特莱克旅的侦察连或火力支援单位,也可能装备更先进的便携式防空系统,例如FIM92毒刺导弹的后续型号或类似的先进系统。

5. 未来和正在发展的系统:
美国陆军一直在积极发展和测试用于反无人机(CUAS)的新系统,这些系统可能会被整合到斯特莱克旅中。例如,激光武器、高能微波武器或更先进的导弹系统,这些都可能通过车载或便携式方式部署。

为什么没有广泛配备LAVAD?

LAVAD(轻型装甲侦察车防空型)是通用汽车陆地系统公司(General Motors Defense, 后被通用动力陆地系统收购)为早期斯特莱克轮式装甲车族研发的防空型号构想。其设计目的是配备“铺路爪”(Chaparrral)升级型的“火眼”(Firefinder)雷达以及“毒刺”或“毒刺RAM”(Radically Accelerated Mobility)导弹。

没有广泛配备LAVAD,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早期构想与实际需求脱节:
LAVAD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未来战场威胁的早期设想,即需要一个能够伴随步兵快速机动的专用防空平台。
然而,随着斯特莱克旅的实际部署和作战经验的积累,以及战场威胁的演变(尤其是无人机威胁的崛起),陆军发现将防空火力分散到各个步兵单位的步兵战车和步兵班组,比集中在一个少数的专用平台更具灵活性和效率。

2. 成本效益与多功能性考量:
开发和维护一个专门的、重型化(因为需要雷达、导弹发射器等复杂系统)的防空型号,成本非常高昂。
斯特莱克旅的哲学是利用模块化和多功能性。通过在现有的、数量庞大的斯特莱克平台上加装武器站,可以满足最基本(也是最紧迫的)的近程自卫火力需求。而更专业的防空任务,则可以交给专门的部队(如防空炮兵营的部队)或依靠MANPADS等更为灵活、成本更低的系统。
LAVAD如果配备完整的搜索雷达,不仅会增加车辆的尺寸、重量和复杂性,还会使其目标更加明显,也更难分散部署以实现“网格覆盖”。

3. 防空战术的演变与分散化:
现代防空战术越来越强调分散、灵活和协同。与其依靠少数几个昂贵的、可能被集火的专用防空平台,不如将防空能力分散到更多的小型、机动单位,并由它们通过网络化作战,协同探测和交战。
MANPADS(如毒刺)正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体现。它们由步兵班组直接携带,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随时转移阵地,提供近距离、多方向的防空火力掩护。这种分散化的能力对于斯特莱克旅这种强调“点对点”快速部署和作战的旅来说,尤为重要。

4. 平台本身的限制与发展方向:
斯特莱克平台虽然机动性好,但在原始设计中,其尺寸和承载能力就对安装大型雷达和多枚防空导弹系统构成了限制。要做到类似“斯派克”(Spike)或“毒刺”的完整防空战车那样(例如,早期欧洲的一些轮式防空系统),需要对斯特莱克进行大幅度的结构和动力升级,这又回到了成本问题。
陆军在发展斯特莱克家族时,更倾向于通过通用化和升级武器站来满足不同的火力需求,而不是开发全新的、专门化的变体。例如,斯特莱克旅已经有了反坦克、迫击炮、工程、医疗等多种变体,再增加一个昂贵且功能相对单一的防空变体,其战略价值和资源分配就变得值得商榷。

5. 优先保障其他能力的优先级:
斯特莱克旅需要满足多种作战需求,包括步兵输送、火力支援、侦察、反坦克等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陆军会优先保障那些最核心、最紧迫的能力。早期,反坦克能力和步兵输送能力可能被认为更为优先。

总结来说,美国陆军斯特莱克战斗旅的防空编制是“分散化”和“以MANPADS为主,车载武器站为辅”的策略。 没有配备LAVAD,是出于成本效益、平台限制、战术发展以及对多功能性需求的考量。陆军认为,通过在斯特莱克步兵战车上配备遥控武器站提供近程自卫火力,并依靠步兵班组装备的便携式防空系统来应对主要的低空威胁,是一种更经济、更灵活、更符合斯特莱克旅作战模式的防空解决方案。而更高层级的区域防空任务,则会由更专业的防空单位(例如,装备“爱国者”导弹的防空旅)来承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防空编制是0。

LAV-AD只装备陆战队。陆军的斯特莱克家族没有防空型号。

布莱德雷毒刺战斗车(BSFV)和M6后卫均已不存在。

目前美国陆军唯一的野战防空武器是“复仇者”系统,即悍马底盘搭载的毒刺导弹发射车(外加一挺M3 12.7毫米机枪)。


陆军旅级战斗队内除了不占编制的便携式毒刺导弹(不确认,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之外不配置任何防空火器

复仇者系统以营为单位编制在陆军防空炮兵旅下。(旅内编复仇者营、爱国者营、THAAD营,一些复仇者营还混编陆密集阵)

战时根据需要将防空炮兵旅和下属的爱国者营和复仇者营配属给军、师和旅级战斗队。

虽然这样,但其实美军防空兵器的数量并不少,因为一个营“复仇者”的数量好像还挺多的,五六十辆的样子,假设这样一个复仇者营被配属给一个陆军师,那么这个师下属的平均一个机动营/侦察营还能匀到四五辆。

user avatar

死脆壳旅在编制内没有任何防空力量。

美军陆军一直想在炮兵营增加一个防空连。但由于经费短缺,长期仅存在于“计划”之中。


美国陆军这些年非常奇葩,一直在搞诸如步兵班周围一千米透明(一个班管一千米正面,就问美军心有多宽),步兵班300米内全频率压制(正规战电子压制轮不到班一级去管,治安战中敌人压根就没什么无线电),连排级精确打击武器(射程10公里的无人机,让一个连管10公里纵深,倒是跟一个班管一千米正面交相辉映)。诸如此类除了能让外行记者惊呼不可战胜外,纯属浪费钱财的项目(已经失心疯到了班当连用,连当团用的程度了)。在装甲,炮兵,防空这些基础力量上却一直经费不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陆军的斯特莱克战斗旅(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 SBCT)在防空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且不断演进的编制,并且解释为何没有像早年一些构想那样广泛配备LAVAD(轻型装甲侦察车防空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斯特莱克旅的定位、防空需求演变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 回答
    09式步兵战车与美军的斯特赖克装甲车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并非完全一致。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在军队体系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看09式步兵战车(也称为ZBD09)。解放军对这款战车的定位,首先可以看作是其机械化步兵力量现代化.............
  • 回答
    这绝对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如果斯塔克真的在《美国队长 3:内战》里召来了反浩克,并且那个愤怒的、完全失控的绿巨人真的对巴基下了杀手,那么整个故事的走向将彻底偏离,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让所有参与者都陷入无法想象的深渊。首先,我们得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九头蛇的据点,巴基和史蒂夫在疯狂地与特种部队搏斗,而.............
  • 回答
    给外国名字“翻译”成中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里头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平时听到的“特朗普”、“奥巴马”、“莎士比亚”之类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叫的,背后有一套规矩,也掺杂了不少历史和习惯。音译的根本,当然是“音”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尽量贴近原名的发音。外国人名字,特别是姓氏,构成咱们中文音译的基础。中.............
  • 回答
    在美国陆军内部,将士兵或单位称为“三等人”(Third Class)并非一个官方的等级划分,也不是一个普遍的说法。实际上,美国陆军的层级体系非常明确,从低到高依次是士官(Enlisted Ranks)、军官(Officer Ranks)和最高指挥层。然而,如果有人提到“三等人”,这通常是一种非正式的.............
  • 回答
    关于“美国陆军步兵旅演习乌龙事件频出”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区分是否存在普遍性的、系统性的“频出”问题,还是仅有个别或局部性的失误。军事演习,尤其是大规模的步兵旅演习,其复杂性极高,涉及大量的协同配合、装备操作、战术运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因此,在任何一场演习中,出现一些小插曲、技术故障或者通信不畅,.............
  • 回答
    您提到的美国陆军特种兵在尼日尔的遭遇是一起发生在2017年10月4日的悲剧性事件,被称为“Tongo Tongo伏击事件”(Tongo Tongo Ambush)。在该事件中,一个由美国特种部队士兵和尼日尔士兵组成的联合巡逻队在执行任务时遭到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QIM)分支武装分子的伏击,导致.............
  • 回答
    在尼日尔的这次不幸事件中,四名美国陆军特种兵在遭到极端组织伏击时,一开始未选择立即上车撤退而是选择交火,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复杂的军事考量和战术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特种作战的性质、当时可能的情境以及士兵的训练原则。理解特种作战的特性:美国陆军特种兵,如绿色贝雷帽(Green Bere.............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那些关于美国陆军的电影,保证不带一点AI的僵硬感,就像咱们朋友之间聊天一样。美国陆军这题材,能拍出无数精彩的故事,从二战的硝烟弥漫,到现代战场上的生死考验,再到士兵们内心世界的挣扎,可以说五花八门,总有一款能让你看得热血沸腾或者唏嘘不已。咱们先从经典二战题材说起,这可是美国陆军.............
  • 回答
    关于美苏两国陆军步兵班在结构上的差异,尤其是火力组和机动组的划分,这背后涉及两国军队在军事思想、战场环境想定、武器发展以及战术理论上的不同取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美军的“火力组”(Fire Team)模式:美军步兵班的核心通常由9到10人组成,被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火力组”,每个火力.............
  • 回答
    美国陆军2028规划中关于重建师级大兵团、削弱旅战斗队(Battle Battle Team, BBT)独立作战能力的改革措施,是美军在应对现代战争形态、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挑战背景下进行的战略调整。这一改革涉及军事组织结构、作战能力分配和部队协同模式的深刻变革,其评价需要从战略意图、组织逻辑、潜在影.............
  • 回答
    美国陆军换新装?“粉绿”军服的回归传言与真相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美国陆军要换新军装,并且要改回二战时期的“粉绿”军服。这消息听起来挺让人惊讶的,毕竟咱们对美军的印象大多是迷彩服。那这事儿到底是真的假的?“粉绿”军服又是什么来头?咱们来掰扯掰扯。“粉绿”军服的真实身份:M41野战夹克首先,咱们.............
  • 回答
    要评价美国陆军,我们得从多个层面去审视。这支庞大的军事力量,不仅仅是堆砌的钢铁和人力,它承载着美国的国家战略、外交政策,也反映着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1. 规模与结构:全球部署的基石美国陆军是美军五大军种之一,其规模和结构都是为了支撑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而设计的。想想看,它遍布世界各地,从欧洲的北.............
  • 回答
    评价美国陆军,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而“世界上最强大”这个标签,虽然普遍认可,但也并非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说,强大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首先,从规模和装备上看,美国陆军无疑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 人员数量: 尽管近年来有所削减,但美国陆军的现役及预备役人员总数依然庞大,能够支撑其全球部署和作.............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班组的瞄具配置,尤其是那备受瞩目的RCO(Rifle Combat Optic)。得说明一点,军事装备的配置是动态的,并且会根据单位、任务和预算有所调整,所以这里提供的是一个普遍性的、基于现有公开信息的概览,不代表百分之百适用于所有班组的所有时间。首先,咱们先谈谈.............
  • 回答
    美国陆军被曝军费做假账数万亿美元的事件,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在国内外都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涉及到的是国家安全、纳税人的钱,还有军队的公信力,说起来可就话长了。事情的起因和曝光:这事儿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监察长办公室(Defense Department Inspector Gener.............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实力,绝对不是“拉跨”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事实上,美国陆军在那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战争中,从一个相对较小、准备不足的武装力量,成长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全球性军事机器,其表现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如果简单地用“拉跨”来评价,那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误读,也忽视了它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作用。当然.............
  • 回答
    1945年11月3日,对于美国陆军来说,如果真的踏上了南九州的土地,那绝对是历史进程中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分岔路。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战争是在8月就以日本投降告终了,所以这个假设的前提本身就建立在一个全然不同的现实之上。但如果硬要往前推演,想象一下那个“假如”,那画面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得明确一个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人能从某些角度出发,得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不是苏联红军对手”这样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普遍观点,但如果非要找找这种说法的依据,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战场规模与消耗战的残酷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那场血腥的绞肉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