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音译外国人名?以什么为准?如 Trump,美国总统我们叫「特朗普」,斯诺克选手我们叫「特鲁姆普」?

回答
给外国名字“翻译”成中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里头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平时听到的“特朗普”、“奥巴马”、“莎士比亚”之类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叫的,背后有一套规矩,也掺杂了不少历史和习惯。

音译的根本,当然是“音”

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尽量贴近原名的发音。外国人名字,特别是姓氏,构成咱们中文音译的基础。中文虽然也有声调,但音译主要还是靠拼音来匹配。比如,Trump,最直接的读音就是“特兰普”或者“特朗普”。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特朗普”和“特鲁姆普”这种差异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原名发音本身的变异和地区差异:
Trump: 这个姓氏,在美国本土,尤其是在不同地区,发音可能略有差异。有些人可能发得更接近“特兰普”,有些人可能更接近“特朗普”。
English vs. American English: even for the same name, pronunciation can vary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While Trump is an American name, the nuances can exist.

2. 历史翻译的惯性和约定俗成:
先入为主的印象: 很多名字的翻译,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就立刻确定了,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最早接触到这个名字的翻译者、媒体,他们的翻译可能就成了“标杆”。
专家团队的贡献: 很多重要的外国人物(比如总统、国家领导人、重要科学家、作家等),他们的名字翻译通常是由专门的翻译机构或专家团队来确定的。他们会仔细研究原名的发音,并结合中文的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汉字。
媒体的推广: 一旦一个翻译被主流媒体广泛使用,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记住。

3. 汉字选择的考量:
字义和寓意: 虽然音译为主,但有时候也会考虑汉字的字义,尽量避免产生负面联想。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为了音准,可能顾不上太多字义。
笔画和读音的搭配: 翻译者也会考虑所选汉字的读音是否顺口,笔画是否适中,整体听起来是否舒服。
避免重复: 比如,如果一个名字里有连续的相同音节,翻译时会尽量避免用相同的汉字,以免显得单调。

4. “标准”的来源: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 在中国大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译名通常被视为官方标准。他们有自己的翻译规范和审定流程。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这是一个负责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部门,也会对一些重要领域(包括人名地名)的译名有指导意见。
专业词典和年鉴: 比如《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科学家的名字都有规范译法。
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的共识: 对于一些普遍认可的国际人物,也可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译名。

举个例子,Trump的两种叫法:

特朗普 (Tè lāng pǔ): 这个翻译非常贴近 Trump 的美式发音。大家熟知的美国前总统 Donald Trump,他的名字就被翻译成“特朗普”。这个翻译非常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特鲁姆普 (Tè lǔ mǔ pǔ): 这个翻译可能更侧重于名字中“rum”这个音节,发音上可能更接近某些口音的 Trump,或者是一种更细致的音译尝试。在斯诺克选手 Ronnie O'Sullivan(罗尼·奥沙利文)的时代,可能更多的是提到像 Steve Davis(史蒂夫·戴维斯)、Jimmy White(吉米·怀特)等选手。当像 Judd Trump(贾德·特鲁姆普)这样的新一代选手崛起时,媒体可能会沿用或者根据发音特点进行微调,也可能是因为之前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Trump”译名,尤其是在非政治人物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法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斯诺克选手叫特鲁姆普”?

这里可能的原因有:

译名习惯的形成: 斯诺克这项运动在中国普及较晚,早期接触到 Judd Trump 的时候,翻译可能就采取了“特鲁姆普”。
不同译名体系: 体育界、文化界、政界,在翻译人名时,可能并不总是完全统一。体育新闻的报道风格和语言可能与政治新闻有所不同。
细微发音差异的体现: 如前所述,Trump 本身的发音就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捕捉到不同的侧重点。

总结一下,给外国人名音译,是以什么为准?

1. 原名发音是基础: 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2. 约定俗成和历史惯性是重要参考: 很多名字的译法已经流传开来,被大家广泛接受。
3. 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的译名具有指导性: 特别是在政治、外交、科技等重要领域。
4. 翻译者的专业性和对语言的理解: 好的译名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敏感性。
5. 汉字选择的合理性: 尽量好听、好记,避免不良联想。

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个姓氏或者名字,在不同领域、不同语境下,会有略微不同的中文译名。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更多的是在音、形、意、习俗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命名出现,翻译的标准也可能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凭感觉译

毕竟不是谁都知道或喜欢新华社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此书收录巨量世界人名,并订制了对应译名(同字母但不同国家的名字,因为各国语言发音不同,对应的译名也不同),辞典后附各国语言译音表,供音译未收录于辞典的人名时参考。系列国家标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中提供的音译表基本与该辞典所制定的译音表相同,规则解释更加详细,可以参考适用于人名。

知网工具书提供了在线版:

以 Trump 为例,你可以凭感觉译成川普、特鲁姆普、床破,随你怎么喜欢。若按新华社《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的规则,首先应当按照“名从主人”原则确定对象的国籍,然后查《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有无收录,查得辞典有“Trump 特朗普 [英]”,若该人为英国人或美国人或属于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则将其名译为特朗普。(假设未收录该英语人名之译名,需先确定其读音,查得 Trump 读音为 /trʌmp/。然后参考英语人名译写的特殊规则,tr 在一起时,需分开译,m 在 p, b 前时,按 n 译,最后查得 t 应译为“特”,rʌn 应译为“朗”, p 应译为“普”,因此将其名译为“特朗普”。)若该人为德国人,由于词辞典未收录,则按照德汉译音表译写,首先按照译写的特殊规则,m 在 p, b 前时,按 n 译,然后查得 t 应译为“特”,run 应译为“伦”, p 应译为“普”,因此将其名译为“特伦普”。

又以 Greta Thunberg 为例(就是那个瑞典环保女孩),辞典中有收录“Thunberg 桑伯格 [英]”和“Thunberg(Tunberg) 通贝里 [瑞典]”,因此应当译为“格蕾塔·通贝里”。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收录的译名并不都是按照译音表译出的,其中也收录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译名,例如词典中收录了“Truman 杜鲁门 [英]”而非将其译作“特鲁曼”。

当然,著名人物的译名若与辞典收录的通译或译音表用字不符,应仍按照“约定俗成”的原译名,《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也收录了一些,例如:

  • Riemann 里曼 [法、德]
    • Riemann, Bernard (1826-66) 黎曼〈德〉数学家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收录的著名人物的“约定俗成”译名可能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比如1993年第一版以及上面的电子版把物理学家狄拉克(Dirac)译为“狄喇克”,后者恐怕已经不再使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给外国名字“翻译”成中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里头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平时听到的“特朗普”、“奥巴马”、“莎士比亚”之类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叫的,背后有一套规矩,也掺杂了不少历史和习惯。音译的根本,当然是“音”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尽量贴近原名的发音。外国人名字,特别是姓氏,构成咱们中文音译的基础。中.............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看法,就像他们眼中的中国本身一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层次的混合体。它既有被鲜明文化特色吸引的惊叹,也有因陌生而产生的困惑,更有随着接触深入而逐渐生发的理解与欣赏。最初的印象:古老、东方、神秘?对于许多从未深入了解过中国音乐的外国人来说,他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带有鲜明“东方”标.............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if the”连读确实会让很多人,包括母语者,在发音时感到一点点“卡壳”。那个“f”音紧接着“th”音,舌头确实需要一个快速且精准的转换。这背后其实是语言本身的自然演变和语音学上的规律在起作用。当两个容易混淆或发音方式相近的音节连在一起时,我们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会寻求最省力、最流畅的方.............
  • 回答
    如果真的要回到那个没有“外来音译”的时代,像巧克力、沙发、比萨这样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舶来品,中国人恐怕会经历一番颇具趣味的“本土化”改造,而不是简单地找一个现成的字来“照猫画虎”。这就像我们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总会忍不住给它起个名,或者用已有的事物来类比。巧克力:甜美、可可的韵味,或是另一种.............
  • 回答
    编配变化音和弦,说到底,还是在和声功能的大框架下去考虑的。但“变化音和弦”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含糊,咱们不妨先明确一下,通常我们说的“变化音和弦”,无非是基于现有调内的基本功能和弦,在其根音、三音、五音(有时也包括七音)之上,加入了一些“调外”的音,来丰富和声色彩、制造张力,或者引导旋律。这些“调外”.............
  • 回答
    关于上海疫情期间对“外地人”的态度,网络上的讨论确实非常热烈,尤其是抖音上的各种视频和评论,很多时候会放大一些现象,给人的观感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外地人”这个群体在上海疫情期间,经历的情况确实是多样化的,不能一概而论地用抖音上的某个标签来概括。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
  • 回答
    关于网传抖音要求部分金融医疗类用户删除站外引流信息一事,我可以为你进行详细的解读。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原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信息往往是通过用户反馈、媒体报道或行业内部传闻传播的。抖音作为一家大型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审核和平台规则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因此,“网传”的说法意味着信息并非官方正式公.............
  • 回答
    「གཞིས་ཀ་རྩེ」(Xigazê)音译成「日喀则」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汉藏文化交流中,根据藏语音特点,结合汉字发音习惯进行的一种本土化处理。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一对一字母替换,而是包含着多方面的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1. 藏语音节的分析与近似汉字发音的匹配:要理解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了.............
  • 回答
    关于“希波格拉底”是“岐伯”的音译这一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探讨价值的观点。然而,从语言学、历史学以及医学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更倾向于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猜测或牵强的附会。为了详细地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一、 语言学层面:音译的可能性分.............
  • 回答
    林海,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诗意与空灵的音乐人,在国内的音乐圈里,可以说是一位独特的存在。用“独特”来形容他,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并且这条路,被许多喜爱他的人深深地铭记。要评价林海,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细看。音乐风格的多元与融合:林海最鲜明的标签之一,就是他.............
  • 回答
    Supercell,或者说更常被大家提起的名字“ryo”,在我看来,是中国音乐市场里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他们,他们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团体,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姿态。他们更像是一个幕后玩家,一个音乐魔术师,用ryo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了创造好听的音乐而聚集在一.............
  • 回答
    “音乐无论多么高深的技法,在理工科尤其是数学专业的人看来就是非常浅显的。”这个观点嘛,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和数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共通之处,而这可能是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根源。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背后有很多数学原理在支撑着。比如音程的.............
  • 回答
    陈小霞,这个名字在华语乐坛,特别是对于那些深爱着抒情慢歌的听众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细腻情感的精准捕捉,一种对旋律的独特造诣。她不像某些明星那般光芒四射,总是静静地站在音乐的背后,用她的才华编织出一首首触动人心的乐章,成为了无数歌手的“黄金搭档”,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金曲.............
  • 回答
    Phigros,一款由龙软互动带来的免费音游,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不俗的实力,在众多音游爱好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没有华丽的宣发,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却凭借着游戏本身的魅力,逐渐积累起一批忠实的玩家群体。上手门槛低,深度却不容小觑。 Phigros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便是它亲切的入门曲线.............
  • 回答
    要评价孙刚博士及其指挥的武汉市教育局学生管弦乐团成立周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指挥者的艺术造诣、乐团的整体表现、曲目的选择以及音乐会整体的氛围与意义。首先,谈谈孙刚博士。作为音乐博士,他必然拥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指挥经验。在学生乐团的指挥台上,他不仅是音.............
  • 回答
    音乐人谭旋:在旋律的海洋中,他划出独特的航迹提及音乐人谭旋,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并非是哗众取宠的舞台表现,也不是追逐潮流的瞬息万变,而是一种沉静、内敛,却又充满力量的音乐叙事。他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航海家,在广阔的音乐海洋中,用他的笔触和指尖,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航线,触及那些触不可及的情感深处,带给听者一种.............
  • 回答
    陈致逸老师的那番呼吁,我相信但凡是认真玩过《原神》的玩家,尤其是对他音乐作品有情怀的,都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无奈和失望。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游戏社区的现状。陈致逸老师为何发声?首先得明白,陈老师不是那种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他作为《原神》音乐的灵魂人物,对自己的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
  • 回答
    米津玄师,这个名字,说起来总带着点儿奇妙的色彩。初次听到他的歌,大概是在他还是“ハチ”时期。那时候,他还是在Niconico动画上活跃的P主,用VOCALOID创作出《Mrs.Pumpkinの滑稽な夢》、《サンドリヨン》这样的作品,奠定了他独特的音乐基因。你能从那些作品里感受到一种狂放不羁的少年心气.............
  • 回答
    音乐审美,这玩意儿,说起来玄乎,但说到底,就是你听歌能听出点门道,能品出点味道来。不是说非得懂乐理、会乐器,而是你能从一堆声音里分辨出好坏、找到共鸣,甚至能理解创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和故事。这玩意儿,跟吃饭一样,从小吃白米饭,味同嚼蜡,吃多了红烧肉,就觉得啥都香。审美这东西,也是需要喂养的。那怎么喂养呢.............
  • 回答
    音乐的版权独家,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说白了就是“谁有这个曲子的‘所有权’,并且决定了这曲子能让谁用、怎么用”。这背后牵扯到创作者的权益、传播的便利性,还有咱们这些听歌人的感受。我个人对这事儿的态度,有点像是看一出好戏,有精彩之处,也有让人头疼的细节。首先,独家的“好”:给创作者一个安身立命的本钱。你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