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拉松为什么不能在操场跑圈,非要去占用公共街道?

回答


马拉松之所以不能在操场跑圈,而必须占用公共街道,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涉及安全、交通、组织、法律、地理等复杂问题。以下是详细分析:



1. 赛道长度与操场空间的矛盾
马拉松标准距离:马拉松的官方距离为 42.195公里,这是经过国际田联(IAAF)认证的国际标准。而普通操场的单圈长度通常为 400米,跑完一圈约需1分钟,跑完马拉松需要约 84圈,但操场的总长度远不足以容纳如此长的路线。
操场的封闭性:操场通常为封闭区域,仅能容纳有限的跑动范围(如环形跑道),无法满足马拉松所需的多公里级线路,且无法设计出合理的路线走向(如起跑、终点、补给站等)。
地形限制:操场的地面通常为塑胶或煤渣,但缺乏自然地形变化(如起伏、河流、山地等),无法体现马拉松的挑战性,也无法满足不同城市、地区对赛道多样性的需求。



2. 公共街道的地理与交通优势
路线长度与复杂性:公共街道通常覆盖城市主干道、公园、河流、山地等自然与人工地形,能设计出符合马拉松要求的多公里级路线,同时满足不同城市、地区的特点(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外滩等)。
交通管理与安全:马拉松比赛需要大规模人群流动,而公共街道通过以下措施保障安全:
交通管制:比赛当天,城市会临时封闭部分道路,或通过交警指挥、交通标志引导车辆绕行,确保跑者与车辆分流。
观众区设置:街道两侧会设置观众席、护栏、隔离带,避免观众与跑者直接接触,同时提供补给站、医疗点等设施。
紧急疏散通道:街道的宽度和布局能为突发情况(如医疗急救、人群聚集)提供疏散路径,而操场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应对此类问题。



3. 安全与人群管理的挑战
操场的封闭性风险:操场为封闭空间,若人数过多(如数万人),可能因空间不足导致拥挤、踩踏事故,甚至引发踩踏事件(如2019年印度德里马拉松因拥挤导致的悲剧)。
街道的开放性与分流:公共街道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分区管理:将赛道分为主赛道、观众区、补给区,并设置隔离带或护栏。
跑者与观众分离:通过赛道宽度、护栏、隔离带确保跑者与观众不直接接触。
医疗保障:街道沿线设有医疗点、救护车,便于及时处理跑者受伤或突发状况。



4. 赛事组织与公共设施的配套
补给与医疗设施:马拉松需要沿途设置补给站(含水、食物、能量胶等)、医疗点(急救车、医护人员)、休息区等,这些设施在公共街道上更容易布置,而操场可能空间不足或设施不完善。
观众参与与宣传:公共街道允许观众沿街观看,为跑者加油,同时通过媒体直播、摄影、直播平台扩大赛事影响力。而操场的观众空间有限,且可能因封闭环境导致观众体验不佳。
城市形象与宣传:马拉松路线通常经过地标建筑、文化景点、城市中心,通过赛事展示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如纽约、伦敦、北京等马拉松的标志性路线)。而操场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5. 法律与规划的合规性
城市规划与审批:马拉松需要经过政府审批、交通部门协调,确保路线符合城市规划、交通法规。例如,部分街道可能因交通流量、建筑安全、历史保护等原因无法作为赛道。
临时交通管制:比赛期间,城市会临时调整交通信号、封闭部分道路,确保跑者安全。而操场通常没有这样的权限或空间进行此类调整。



6. 其他因素
天气与自然环境:公共街道能适应不同天气(如雨雪、高温),而操场可能因地面材质、通风等问题影响跑者体验。
历史与文化因素:许多马拉松路线(如波士顿、伦敦、北京)是经过历史沿革、地理条件、文化意义的综合选择,而非简单基于操场。
跑者与观众的互动:街道允许观众与跑者互动(如加油、拍照),而操场可能因封闭性无法实现这一点。



总结
马拉松选择公共街道而非操场,是基于赛道长度、安全、交通管理、设施配套、城市形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操场虽然适合短距离跑步(如环形跑道),但无法满足马拉松所需的42公里级路线、人群管理、公共设施、安全疏散等要求。因此,马拉松必须依赖公共街道,通过交通管制、设施布置、法律审批等手段,确保赛事安全、有序、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在仓鼠笼里跑,还能顺便发电

user avatar

晕跑,听说过吗?没有啊,那懵圈儿呢?

user avatar

再更新一次,麻烦大家把答案看完再评论,这是对答题者起码的尊重。我再强调一次我从未说过要把全程马拉松搬到田径场办,更不存在几万人在田径场上跑。

现在国内开展的比较好的业余田径赛事我听说过的有陕西田径公开赛、厦门田径公开赛还有厦门的5000米夜跑联赛。我是希望这样的业余田径赛事也能普及而不仅仅是致力于办公路马拉松。

这种比赛一座城市一年可以办多场,甚至可以多个场地同时办。所以即使有大量跑者有参赛意愿,那也可以分散开。事实上这种比赛的吸引力肯定是比不上公路马拉松的。所以真的不用担心几万人挤在田径场的问题……

至于很多人去关心的数圈。这个问题只有5000、10000两项中可能出现。正规比赛中有裁判人工数圈,再辅以电子设备,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还可以根据参赛选手的水平分组比赛,尽可能减少套圈。


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1. 我从来没有说过要把城市马拉松搬到田径场里。所以请不要再跟我说什么几万人在操场里跑,或者跑100多圈很无聊之类的了。
  2. 我的意思是如果还有新的城市想要办路跑赛事,那不如优先考虑办田径赛。而不是说要把现有的马拉松都取消然后用田径赛取代。路跑赛事要慎办,现有的赛事也要优化赛道,想办法如何把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3. 好像有些人不理解何为田径赛事。奥运会田径比赛看过吗?钻石联赛看过吗?都没看过的话学校的运动会总看过吧。就是这种形式的比赛。
  4. 有人说在操场看跑圈很无聊,那么看别人在公路上跑步就很有意思吗?我个人认为看一场综合田径赛事比单纯的看马拉松赛更有乐趣。
  5. 田径赛事在提高城市影响力、吸引旅游方面确实赶不上马拉松赛。我认为开展路跑赛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城市影响力是次要的。但是大家思考一下,来到各大城市的体育场“打卡”没有吸引力吗?如果给你机会去鸟巢里参加正式的田径比赛你会不会感兴趣参加?
  6. 我确实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喜欢跑步的人你不需要跟他解释。对于不喜欢跑步的人你怎么解释他都会认为这是一种扰民的活动。因为办马拉松赛对一个城市有再大的好处,大部分市民并不是直接受益者。所以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大范围举办田径赛事,构建田径文化。如果这些那些不喜欢跑步的人身边慢慢有了对田径感兴趣的人那他自然也就能慢慢理解田径比赛的意义,进而理解为什么要封路办马拉松。
  7. 我本人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也仅仅是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园答案:

我在两年多以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马拉松比赛不在体育场跑圈,一定要占用公路扰民?

其实简单的说:如果在操场里跑圈那就不叫马拉松了。因为国际田联对马拉松的定义就是公路赛。

而且在田径场里的超长距离挑赛在国内也是存在的。但这个并不常见,比赛的吸引力也远不如马拉松。

但我这么说题主一定不满意。因为大家关心的不是马拉松的定义,而是为什么要办这种大型路跑赛事来影响其他人的生活。

在两年前我遇到这种问题我会回答说:”办大型路跑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很多好处,一个上午带来不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种观点会得到跑者的支持,但也有很多人反对,觉得不该为少数人的爱好给更多的人带来不便。

过了这两年以后我渐渐理解了反对我的人的想法。

首先说一说我的情况。我最近几年一直在伦敦。喜欢上跑步其实也是从英国开始的。虽然最近我在国内的时间不长,但也知道近几年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所以每次回国都会尝试找一个比赛跑一跑。现在国内各大城市都有马拉松,所以很容易找到赛事,这在10-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对于一个喜欢跑步的人来说这是喜闻乐见的。

在英国,跑步的人的绝对数量可能比不上国内。但是喜欢跑步的人的比例,以及路跑赛事开展的成熟度还是比国内要高很多的。我粗略算一下,在疫情以前,伦敦每一年因为跑步或者自行车赛事,市中心区域会被封路八次。

年初的Winter Run (10k),、三月的Big Half (半马)、Landmarks Half (半马)、 伦敦马拉松、夏天的伦敦铁三、伦敦-萨里100英里骑行、亚瑟士伦敦10k、秋天的Royal Parks Half (半马)。

以上仅仅算市中心,如果算上比较偏的地方那就更多了。

英国人动不动就游行抗议这个抗议那个,但我还没见过有人抗议路跑赛事扰民的。。。如果伦敦市民很反感路跑或者自行车赛事,那么市中心区域不会一年被封8次。所以我之前看到国内那些反对马拉松的声音,我首先的想法是:”伦敦一年封8次都没什么动静,国内城市一年就那么一次有什么好不满意的“

但是后来我渐渐理解了,正是因为国内路跑赛事发展太快了,所以才造成了喜欢跑步的人和不喜欢跑步的人的对立。虽然目前在国内跑马拉松的绝对人数是很可观的,但从比例上讲。跑马拉松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各大城市都争着办马拉松确实是为了小部分人爱好而影响大部分人的生活。

而在英国,虽然跑步还算不上全民参与的运动。但起码每个人都会认识那么几个喜欢跑步的朋友。所以有了路跑比赛大家想到的不是抱怨,反对。而是自发的去路边加油。跑过伦敦马拉松的人应该有所体会。这可以说是世界上观众最疯狂的马拉松了。在伦敦除了封路的比赛,在各个公园里的路跑比赛也很多。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住在伦敦,只要你想,半马和10k的比赛你每周都能在伦敦附近找到。然而在英国常见的不仅仅是路跑,业余田径赛事(体育场内)也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一些民间田径俱乐部组织的赛事。伦敦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也允许非在校生参加,只不过不参与排名,无法进决赛而已。


题主提到了操场跑圈,其实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我认为国内应该优先发展田径场内的业余田径比赛。把各城市内大体育场馆,以及各个高校、中小学的田径场都利用起来。定期组织田径比赛。把从100米到10000米,甚至田赛都普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扰民的路跑。如果把田径的氛围搞起来了,逐渐形成了健康的田径文化,那么到那个时候就会有更多人接受封路的马拉松赛。其实这对于跑者来说也很好。你先有了5000米、10000米比赛的经验,对于马拉松也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最近几年国内井喷的不仅仅是马拉松,还有越野赛事。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说过最近甘肃的惨案。。虽说是遇上了极端的天气但这和主办方办赛经验不足也有关系。希望这件事能给各大赛事主办方敲响警钟。无论路跑还是越野都要谨慎办赛。不光要考虑好安全的因素,也要考察一下民意。


作为一名跑者我希望国内的马拉松赛越多越好。但不希望看到跑者和对跑步不感兴趣的人的对立。

user avatar

对于运动员而言,操场连刷一百多个圈挺残忍的。转向侧的支撑腿会比外侧的腿承受更大的压力,在时长和距离的放大下,会不利于平衡的控制。

对于比赛本身而言,通常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较多,单个场地很难保证容量,难以控制前后梯队距离拉开后彼此的干扰。

对于赛事运营方而言,公共空间举行马拉松赛事可以增加赛事的传播度。

对于赛事所在城市而言,马拉松赛事是城市风貌展示的良好平台。

对于社会而言,马拉松赛事可以极大地提振民众对于运动的热情,有利于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

很多城市一年只举办一次马拉松赛事。赛事带来的正面效应远远超过了它带来的不便和公共资源占用。现在一些新兴的赛事也开始注意减轻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逐渐将赛道迁移至风景区或者开发中的新区。

就算不跑马,只要观看一次赛事或者参与一次赛事的志愿活动,就不至于问出这种略失风度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