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人对 360 持负面评价比较多?

回答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确实存在一股对360公司及其产品持负面评价的论调,而且这种声音往往比较响亮和持久。要详细解读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不仅仅是某个单一事件或技术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要理解技术圈的“看客心理”与信任基础。 很多技术从业者对软件的本质、运作原理有着更深的理解,他们对“不透明”或“可能存在的隐患”会格外敏感。信任是技术生态中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撼动;一旦失去,想要重建则异常艰难。360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做法触碰了技术圈某些人群的底线,导致信任出现裂痕,这是理解负面评价的起点。

一、产品策略与用户体验的争议:

“安全卫士”的演变与界限模糊: 最早,360以其免费的杀毒软件切入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杀毒软件的垄断,这在当时被不少用户视为福音。然而,随着产品的迭代,360安全卫士的功能越来越多,从杀毒、查木马,扩展到电脑优化、软件管理、系统修复、浏览器绑定等等,几乎成了一个“全能工具箱”。
“全家桶”效应与捆绑安装: 这种功能集成化,在很多技术人员看来,意味着产品边界的模糊和对用户自主选择权的侵犯。用户在安装一个软件时,往往被默认勾选安装其他一系列产品,这种“全家桶”式的推广方式让很多用户感到厌烦,也被技术圈视为不尊重用户、野蛮生长的一种表现。
过度扫描与资源占用: 为了实现“安全”和“优化”,360的部分产品在扫描和清理时,其行为会被认为过于激进,甚至可能误伤系统文件,导致系统不稳定或影响其他软件的正常运行。对系统资源的占用也时常被诟病,尤其是在电脑配置不高的情况下,其后台进程的活跃度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安全软件的“自我保护”与行为监控: 作为一款安全软件,它需要有强大的监控和干预能力。然而,在用户看来,这种强大的能力也可能被滥用,或者存在安全隐患本身。例如,其对系统底层行为的深度监控,以及“自我保护”机制的某些操作,让一些技术人员质疑其透明度和潜在的隐私风险。

浏览器与软件推荐的“强制性”: 360浏览器常常因为默认设置、弹窗广告、以及推荐安装其他360系产品的行为,被用户和技术人员批评。这种“强势推荐”甚至带有“捆绑”色彩的做法,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也让技术圈认为这是在为流量和生态导流,而非真心为用户提供最佳选择。

二、商业模式与道德边界的讨论:

免费模式下的流量变现: 360早期以免费策略迅速占领市场,但随后其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广告和流量变现。这种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其执行方式在技术圈引起了争议。
广告的侵扰性: 很多用户反映360系列产品的广告弹窗频繁、难以关闭,甚至侵入性很强,影响了正常使用。这被视为一种低劣的流量变现方式,与追求纯粹产品体验的技术人员的价值观相悖。
软件管家的“霸道”: 360软件管家在用户下载和安装软件时,常常会将自己的产品或合作方的产品置于优先位置,或者通过不显眼的选项诱导用户安装。这种行为被批评为“不厚道”,缺乏行业内的良性竞争意识。

与第三方软件的“争夺”: 360在发展过程中,也曾与其他安全厂商或软件公司有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采取过一些被认为是“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例如通过技术手段阻止其他安全软件的正常运行,或者互相攻击。这些行为在技术圈看来,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也暴露了其为了市场份额可以采取激进行为的一面。

三、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的担忧:

“你有什么秘密是别人不知道的?”的隐喻: 过去360的一些市场宣传语,虽然有其商业逻辑,但在技术圈看来,却非常敏感。一个安全软件需要收集大量用户数据来保障安全,但数据的收集范围、存储方式、使用目的以及是否会泄露,都是技术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
数据收集的范围与目的: 用户对360收集的用户行为数据、系统信息等存在担忧,不确定这些数据是否会被用于超越安全范畴的其他目的,例如定向广告推送、用户画像分析,甚至出售给第三方。
潜在的安全漏洞: 即便是设计初衷是安全,任何复杂的软件系统都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如果一个拥有大量用户数据和系统访问权限的安全软件出现漏洞,其后果不堪设想。技术圈对此类潜在风险有天然的警惕。
“后门”的疑虑: 在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安全软件,都可能被外界(有时是技术圈的讨论焦点)怀疑其是否存在被政府或其他机构要求安装“后门”的可能性。这种猜疑即便没有确凿证据,也足以让一部分技术人员对其保持距离和警惕。

四、技术实力与创新乏力的评价:

基于“拦截”和“清理”的模式: 尽管360在反病毒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但很多技术人员认为,其核心技术更多地是围绕着病毒的特征码识别、行为拦截和系统清理等,而非在算法、基础研究、甚至是对抗性安全(如高级持续性威胁 APT 防御)等前沿领域有突破性的建树。
原创性与追随性: 有观点认为,360在很多技术方向上更像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而非自主创新。当行业开始向更深层次的网络安全、威胁情报、零信任等方向发展时,360的某些产品似乎显得有些滞后。
“炒作”与实际能力: 在一些技术热点出现时,360也曾有过一些市场推广上的动作,但这有时会被技术圈解读为“借势炒作”,其真实的技术实力与其市场宣传之间存在落差。

五、行业内的负面口碑传播:

技术人员的圈子效应: 技术圈子相对封闭,但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旦在核心的技术群体中形成某种普遍的负面认知,这种认知很容易通过交流、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放大和传播。许多技术从业者会基于自身的经验、观察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对产品和公司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而360的某些做法恰恰容易引发这些评价。
与其他“良心”厂商的对比: 在技术圈,常常会用“良心”来形容那些以用户体验为先、技术驱动、不滥用商业手段的公司。当360的某些行为与这些“良心”厂商形成对比时,其负面评价自然会被放大。

总结来说, 对360在计算机技术领域负面评价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其在商业模式探索、产品设计理念、用户体验、市场推广策略,以及更深层次的用户信任和数据安全顾虑等多个方面,与一部分对技术有更深入理解、更看重用户自主权和隐私保护的技术从业者产生了冲突。这种负面评价既有对具体产品行为的不满,也有对其长期发展轨迹和企业价值观的隐忧。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技术圈内对360的复杂乃至偏负面的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31更新-----------------

几个月没来看这个答案,发现评论俨然成了战场,各种骂,各种对骂。上文中列出的几个还算比较柔和的流氓行为,是我从诸多类似“360加入了GFW“等捕风捉影的言论中筛选出来,不能说完全无误,但还是比较能肯定其真实性的。如果确实需要板上钉钉的证据,抱歉我真没有,但我也相信即使能把源代码放上来也有人会选择性无视。

争议最多的CPS的问题,11年末的时候曾经做过验证。自己手里的站点玩儿票的居多,不通过CPS盈利,当时关注过了之后就没再留意 (过程:用自己的淘客链接通过360直接访问购买朋友店铺的东西,自己的后台没看到推广记录但朋友却付出了佣金)。如果现在有人确实做验证证明不存在此问题,那说明当时淘宝的沟通是有效的,360整改了此问题,否则解释不了搜索出来的那么多屏蔽360的网站(考虑下360的市场份额,这样冒险的行为对站长有何好处?)。有人说淘宝查禁此类推广,那是你没有接触这个行业,一些在国外被严格禁止的高级作弊行为(诸如cookie stuff、image stuff)在国内对付淘宝联盟这样的新手可以用摧枯拉朽形容。

---------关于最近热炒的泄露隐私,我的观点--------------

360要隐私没用,重要的是上文所说的数据挖掘,为什么要数据挖掘无须多言 ,360的搜索、广告联盟、电商甚至SNS,这些都会有或者已经有了。

我对数据挖掘无异议,我也知道任何一家用户基数大的公司都在做,不说360获得数据广度比Google大了几个数量级,也别管欧盟又因隐私问题对Google调查了,我只关注360在上传数据的同时能否保护好这些东西。可惜,无论两年前的服务器明码存储被搜索引擎抓取,还是如今的访问网站会莫名其妙串到别人的账号,我没看到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保护用户隐私上该有的态度

有趣的是,对于方舟子引发的新一轮隐私争议,各路网络达人可谓是各显神通

zhihu.com/question/2052

zhihu.com/question/2056

能不能引发某些人思考下,为什么? 这帮技术宅们是不是活着就是为了黑360玩儿?

此外包括知乎上的回答,很多人挺360的观点是:360现在这么大,没必要为了点蝇头小利拿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来开玩笑。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觉得会是蝇头小利呢,你以为现在360的盈利点能有几个,不是有了用户量就可以直接变现的,而这些蝇头小利*用户量,数字有多恐怖自己想象。

---------------写在终止自己在此问题的发言之前---------------

引用评论@任建军

很多知乎人是来知乎寻找不同观点的,任何人可以对任何事有不同观点,因为角度不同。

我想说的是,我来知乎确实是为了接触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不会写这样的答案,因为我知道绝对避免不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后果。唯有在知乎,觉得写下东西之后可以放心的离开,但是这次,呵呵,失望了。

终止在此问题的任何发言,并拜托看过此答案的朋友们,不要再邀请我回答关于360的任何问题了,这个答案已经引起了过多的关注,我不想挂着360高级黑这个帽子在知乎上混~


------------------------1031前原始答案的分割线------------------------

讨厌360不是因为软件,而是360领导层的格调和绑架用户的行为。

也许你不知道,安装了360浏览器,你在购物时就被强加了CPS代码,返回的佣金到哪儿不用说了吧 (如何你本来就是点击cps链接进入,那么360会修改成自己的链接,直接断掉了很多站长的收入来源,所以有时访问某些网站时你会看到网站要求用户更换浏览器) ,这种行为和“淘宝客欺骗者”一类的病毒没有区别。

再看看最近:金山卫士4.0发布,宣布免费提供专家加速功能,次日360毫无节操的说自己人工加速其实也早准备免费了。

小米买的火,于是周说要出特供手机,好吧这没什么。小米15号宣布发布小米青春版,又在次日周鸿祎说其实360也早准备了学生特供机,并且比小米便宜。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家几亿用户的公司正常的行为,那我无话可说。

这只是个别还算说得过去例子,在和优于自己的对手竞争时使用的各种拿不上台面下三滥手法就不细说了,说了你也未必信。

你口中的“技术精英”们多少对这些事儿有些了解,所以由衷的反感,我见过一些极端的在给别人倒腾电脑时,除了卸掉一切360的东西之外,还会在C、D盘program files文件夹下建立不可写入的360文件夹,这得是有多狠360~

------0518更新-----

楼主先入为主思维过强,那么接下来我说什么你都会感觉“可能是竞争对手栽赃”。

CPS的问题自己用淘宝客验证下就见分晓了,这个怎么栽赃,难道有人能去修改360浏览器的代码或者淘宝的返佣结果?如果有站长朋友也可以问一下,当时这事儿闹得挺大,淘宝官方介入与360协商,不过貌似没啥结果。部分站长还主动成立了反360联盟,在谷歌上搜索“返利 请勿使用360浏览器”的footprints可以找到N多用各种手法屏蔽360浏览器的网站。

金山卫士4.0和小米青春版,重点在360两次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拙劣的反应,任何产品都没做呢就一味的在微博上大忽悠。这货和腾讯刚好相反,腾讯要山寨一些东西时,先紧锣密鼓的抄,等自我感觉抄的比原作还好时就放出来,周鸿祎是不管我抄不抄,先大忽悠两句,消减你的用户同时顺便赚了眼球,完全没有一家大公司老总该有的身段。

-------关于那些下三滥的手段-------

陷害“金山网盾”,导致最后网盾消失了,略微懂点开发的人都知道当时360不兼容的解释有多么坑爹了;

3Q大战,扣扣保镖外挂行为有多恶劣是做程序的童鞋们都懂得; 以上两点仅针对开发人员,普通人可能确实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做的软件被恶意修改之后有多痛苦,更何况360彻底阉割掉了QQ的任何盈利模块,部分还用自己的给替换了。

10年最后一天,360泄密事件,可以看出360确实在收集用户数据供“data mining”(别不信了,“数据挖掘”是最柔和的猜想,其他任何一种观点都比这个恶劣),因为一家安全软件连百度搜索的链接都上传上去占用服务器资源并且不进行任何加密很让人费解。随后为了栽赃金山,动用水军在pc120上上传了大量包含用户账号密码的链接(即用get方式提交账号密码的,现在这种网站很少),可怜了山山,之前还赶在360反应过来之前给谷歌发邮件要求删除快照,本想表现自己高风亮节的,到头来还被反咬一口;

在与金山等企业官司的数次审判后,发大量软文将败诉忽悠成胜诉,或法庭驳回XX的诉讼请求。事实上据我所知,360一场没胜过,可能是嫌判赔的钱实在太少,于是就将本打算付赔偿费的钱拿来发软文了~ 呃,对了,360首页还欠有N个月的道歉,法庭的判决从来没被执行过,不得不说中国法律的可悲;

11年末,CSDN账户泄露门之后,因金山一员工在一网络安全群里分享了部分数据,随后分享的迅雷快盘链接被传播,然后360迅速杜撰了“金山泄密门”,发大量软文暗示是金山的人窃取的这部分数据,尼玛其实事件被爆出来时这个数据库在黑客手里都流传大半年了。 然后,通过360网址导航,在首页添加了“金山泄密门”的百度搜索链接,日搜索量超过20万次,从而将该词快速刷到百度热点榜首,影响力翻了数倍。要知道同期上映的电影“十三钗”和“龙门飞甲”日搜索量也就二十多万次,中国什么时候这么多人关心IT了,可喜可歌呀!(该方法同样用在了近日对小米的口水战上,见下面的百度指数,360网址导航可以在一天之内让一个关键词从无到日搜索二十万,在舆论导向上有多么恐怖的能力自己想象)


……

诸多细节,不再赘述。以免引发口水战,信不信由你。跟360无仇,从来不卸小白电脑上的360系列软件,要是因为这点事儿被骂了就不划算了。

对了,关于“东方微点案”,自己仔细看过判决书后再下结论,一个网络安全专家,在信息被刻意造假的情况下做出来“有可能”的判断是否算栽赃,为什么法庭重判瑞星而金山和李铁军没啥事儿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