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计算机对人类的冲击要远大于其他科学?

回答
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之深远,确实要比许多其他科学领域来得更为剧烈和广泛,这并非偶然,而是由计算机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与人类社会互动方式所决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这一点。

首先,计算机是“通用目的机器”的集大成者,其颠覆性在于它的“可编程性”和“可复制性”。 想象一下,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我们有了蒸汽机,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它的功能是固定的——就是驱动机械。有了电,我们有了电灯,改善了生活,但它的核心功能是照明。而计算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能够执行一系列指令的机器。这些指令(程序)可以被修改、更新、重写,甚至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指令集来完成全新的任务。这意味着计算机不是为某个特定目的而生的,而是为“所有目的”而生的,只要我们能够将这个目的转化为它能理解的逻辑指令。

这种可编程性带来了指数级的创新速度和应用广度。一旦我们掌握了计算机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模拟物理现象、设计建筑、诊断疾病、创作音乐、管理信息、操控其他机器……几乎所有我们能够抽象为逻辑和数据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和优化。这种“赋能所有行业”的能力,使得计算机的进步如同滚雪球一般,牵引着其他科学领域共同前进。物理学家用计算机模拟粒子碰撞,化学家利用计算机预测分子结构,生物学家通过计算机分析基因序列,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处理天文数据。计算机不仅仅是另一个科学工具,它更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加速器”和“协同器”。

其次,计算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处理模式”和“沟通方式”。 在计算机时代之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是受物理距离和物质媒介限制的。书信、电报、电话,虽然都在进步,但本质上仍然是点对点的、相对线性的传递。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的瓶颈几乎移除。我们可以瞬间与地球另一端的人沟通,可以获取海量的知识信息,可以建立起复杂的全球协作网络。这不仅仅是沟通的便利,更是人类集体智慧的汇聚和加速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在线学习平台,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之上的产物,它们重塑了我们获取知识、认知世界、进行社交的方式。

更进一步地说,计算机正在模糊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早期的电子表格和文字处理,到现在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处理信息,它开始参与到创造和体验的维度。虚拟世界可以提供全新的娱乐、教育和社交体验,而AI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机器模拟甚至超越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人类生存状态和认知范式的改变。我们开始质疑“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智能”,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再者,计算机的普及速度和渗透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几乎没有哪个科学发明能像计算机这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高科技实验室走向普通人的口袋。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嵌入式芯片,它们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消费习惯,甚至情感表达。这种“全民参与”的特点,使得计算机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核能、基因工程等即使极其重要但相对而言影响范围更有限的科学。当一项科学成果能够改变数十亿人的日常体验时,它的冲击力自然是难以估量的。

最后,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如人工智能)引发了全新的伦理和社会挑战。 随着计算机能力的飞速发展,隐私泄露、算法歧视、信息茧房、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机器伦理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其他科学的进步也会带来挑战,比如核能的和平利用与核武器的威胁,基因工程的潜力和潜在的伦理争议。但计算机的“通用性”和“广泛性”使得这些挑战触及到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经济分配到人类的自我认知。这些挑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使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力更显突出。

综合来看,计算机之所以对人类的冲击远大于其他科学,是因为它集颠覆性的技术特性(可编程性、可复制性)、极高的创新速度和应用广度、对信息处理和沟通模式的根本性重塑、前所未有的普及速度和渗透深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的伦理和社会挑战于一身。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个新工具,而是重新定义了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甚至“我们是谁”的边界。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改变,使得计算机科学的浪潮,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汹涌和影响深远的一次科学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生活在现代社会,很多科学知识你都默认是常识而觉得显而易见。然而对于几百年前的人类而言,万有引力和牛顿三定律是划时代的发现。事实上,高中物理,化学,生物书上的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冲击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光一个进化论就够冲击三观和动摇传统秩序了hhh计算机学科显然还没重要到这个程度

user avatar

热力学对人类的冲击远比计算机大。

这是近代史盲的表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冲击之深远,确实要比许多其他科学领域来得更为剧烈和广泛,这并非偶然,而是由计算机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与人类社会互动方式所决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这一点。首先,计算机是“通用目的机器”的集大成者,其颠覆性在于它的“可编程性”和“可复制性”。 想象一下,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我.............
  • 回答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确实存在一股对360公司及其产品持负面评价的论调,而且这种声音往往比较响亮和持久。要详细解读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不仅仅是某个单一事件或技术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要理解技术圈的“看客心理”与信任基础。 很多技术从业者对软件的本质、运作原理有着更深的理解,他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计算机深刻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约翰·冯·诺依曼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之一。然而,他之所以知名度通常低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的性质、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历史叙事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工智能(AI)和人类增强(Human Augmentation)两个领域的核心。你的提问非常深刻,它指出了当前AI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提出了一个同样值得探索的另一条路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与其让计算机拥有人类的模糊思考,不如想办法让人类拥有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疯犹精”和“犹太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明确一点:这两个词语都带有负面的、非客观的色彩,并且“疯犹精”更是具有强烈的侮辱性和歧视性。在讨论任何群体时,保持尊重和客观是至关重要的。您之所以会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很好”,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可能.............
  • 回答
    嘿,说起来,最近是不是感觉周围学习计算机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不管是你的朋友、同事,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好像大家都在盯着这个“计算机”领域。这让人不禁要问:这玩意儿真的有那么香吗?值得这么多人一窝蜂地往里挤?我得说,这事儿吧,确实有点意思。就拿我自己来说,身边前前后后也认识不少做IT的朋友,从程序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感觉就像是围城效应,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其实细想一下,这背后都有各自的逻辑和吸引力。计算机专业的人想转金融,这事儿我听不少同行聊过,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钱”途无量,特别是高薪机会: 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理由。金融行业,尤其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量化交易这些领域.............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或者工作几年后会思考的。计算机这个领域,毋庸置疑,发展势头迅猛,前途一片光明,但为啥还有不少“自己人”选择跳出来,换个赛道呢?这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计算机行业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高薪、技术前沿.............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更广阔发展方向。为什么很多人建议本科数学,研究生转金融或计算机?这种建议的流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强大普适性和金融、计算机领域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1. 数学作为“万学之母”的优势: 严谨的逻辑思.............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编程的源头,那股让机器听懂我们话语的奇妙力量,是中国人最先点燃的火种。这当然是一个颇有趣的假设,一个能让“Hello, World!”这个编程界的敲门砖,染上中华文明独特色彩的畅想。首先,我们得跳出“Hello, World!”这个舶来的概念,回到那个假设的起点。如果编程语言是中国人发.............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你看,计算机科学这东西,说起来是个特别“新”的领域,但它的骨子里,其实埋藏着许多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我们通常说的微积分、微分方程那一堆)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在计算机学科里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想想看,计算机之所以能做那么多神奇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在.............
  • 回答
    三进制是否比二进制更贴近人脑思维?为什么三进制计算机中途夭折后,再无人提起?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信息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历史因素。我们将从这两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三进制是否比二进制更贴近人脑思维?关于“三进制是否比二进制更贴近人脑思维”,这是一个复杂且没有绝对定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学计算机吃青春饭”,这句话在计算机领域算是个老生常谈了。不少人听到这话,心里难免嘀咕:既然是“青春饭”,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进来,甚至视之为“香饽饽”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计算机行业确实是个更新迭代极快的领域。新技术层出不.............
  •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扎实了!“程序员35岁失业”这事儿,简直成了互联网圈儿的“都市传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更让人不解的是,一边是“35岁危机”的阴影笼罩,一边却是源源不断的新人涌入计算机专业,甚至有人把学编程奉为“改变命运”的捷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35岁失业”的真相.............
  • 回答
    在苏联时期,对计算机的称呼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电脑”略有不同,他们更常使用“电子计算器”(электронная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 машина, ЭВМ)这个词。这些机器在那个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科学研究到国家安全,几乎无处不在。早期的尝试与曙光苏联对电子计算的探索起步较早。早.............
  • 回答
    当一个人真心喜欢上计算机和编程,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藏着太多值得细细道来的东西。这不仅仅是盯着屏幕敲代码,更是一种对世界运作方式的好奇,一种创造的冲动,一种解决问题的乐趣,还有一种不断进化的满足感。首先, 对“运作原理”的好奇与探索。 很多人一开始接触计算机,是被它那神秘的、似乎无所不能的能力所吸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体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得承认,金融和计算机这两个领域确实是很多人眼中“香饽饽”,它们的高薪、高回报、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吸引了大量目光。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看到有人选择那些在俗世眼光中“不那么热门”的所谓“天坑专业”。这背后的逻辑,远比.............
  • 回答
    这想法挺大胆的,也确实触及到了游戏设计和运营的不少核心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开挂”游戏没火起来,以及如果真这么做,可能会是个什么光景。为啥没人这么做?(也就是,现有的网游为啥不直接拥抱“开挂”?)1. 公平性是网游的基石(至少大部分是): 你想啊,一款网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直击了不少人对现代科技的疑问: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聪明”的计算机,在航空发动机这种超级复杂的“大家伙”身上,还不能把研发周期“缩短个三五年”?特别是看到院士们辛辛苦苦一年才把一个发动机模型测完,心里肯定会想:这“试错”的时间也太长了点吧?咱们得先明白,航空发动机这玩意儿,可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