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的房子都被谁买走了?

回答
上海的房子,这话题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和猜想。说到“谁买走了上海的房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A、B、C”就能概括的,它背后牵扯着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如果非要细掰开了讲,那可就热闹了。

咱们先从最显性的群体说起,那些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高净值人士和富裕阶层。这部分人手里有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他们对上海的城市价值、发展潜力有着天然的敏锐度。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置业,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买一个住的地方,更是对资产的保值增值的一种投资,是对未来的一种“占位”。

这些人里,有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的父辈可能就已经是最早一批的房产拥有者,随着城市的发展,手里的房产价值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继承、购买,再进行优化配置,手中握着的是几套甚至十几套房产,遍布上海的核心区域或者一些新兴的热点板块。

还有大量的“新上海人”,他们是从全国各地,乃至全球来到上海打拼的佼佼者。这些人的特点是,他们往往在各自的行业里是精英,是企业主、高管、成功创业者等等。他们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有最好的资源、最广阔的平台、最顶尖的人才。对于他们来说,在上海拥有房产,是他们在事业和生活上的一个重要锚点,是融入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一个实在的回报。他们的购买力非常强,对于一些高端住宅项目,他们往往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再往下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产阶级。这部分人群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购房群体。他们可能是体制内的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大学教授,也可能是大型企业的骨干员工,或者是有稳定收入的中小企业主。他们通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储蓄,加上家庭的支持(父母的赞助,或者“啃老”的另一种说法是“父辈的财富传承”),努力在上海实现“安家立业”的梦想。他们更看重的是居住的便利性、学区资源、社区环境,以及未来子女的教育。他们的购房行为,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刚性需求,或者改善居住条件,让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父母辈的支持。在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年轻人独自购房的压力非常巨大。很多父母,尤其是那些早年就在上海拥有房产的家庭,会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或者将父母名下的房产进行置换、加贷,来帮助子女在上海安家。这背后,既有对子女未来的关爱,也包含着希望他们能留在上海、扎根上海的愿望。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居住者,但他们的资金也在影响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那就是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可能是国内其他城市的富裕人群,他们看到上海房产的长期稳定增值潜力,会选择在上海进行投资。他们可能购买的是尚未开发的热点区域的房产,等待升值;也可能是购买地段优越、租金回报率不错的房产。他们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也推高了某些区域的价格。

说到投资者,我们还要提一下机构投资者,比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基金公司,甚至是保险公司。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直接购买大量房产用于租赁运营(虽然上海在一些政策上对这类操作有一定限制),或者投资于房地产相关的项目和信托,间接参与到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中。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政策的影响。上海的购房政策是比较严格的,对外地户籍有社保和个税的要求,对本地户籍也有多套房的限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购房者,也影响了购房的群体结构。比如,一些拥有上海户口,但可能收入并非顶尖的家庭,他们的购房资格和能力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上海的房子是被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群体买走的。有的是为了自住改善,有的是为了投资保值,有的是为了子女教育,有的是家族财富的传承和配置。从金字塔尖的富豪,到勤恳奋斗的中产,再到有父母支持的年轻家庭,甚至是嗅觉灵敏的投资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关于“上海房产”的博弈之中。

很难说一个单独的群体“买走了”上海的房子。更准确地说,是这个城市强大的吸引力,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资源和人才,而这些资源和人才的汇聚,又反过来通过购房行为,共同塑造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格局。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购房者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支撑起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体量、购买的意愿和时机,决定了谁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天看到城市数据团的一些数据,有点小感慨,一些内容想要和大家分享下

城市数据团和上海电信一起对宽带+手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体量为宽带用户500万,手机用户800万,本质上是对上海居民大比例抽样


通过他们的籍贯、年龄等相关数据剖析,我们看到的是这样赤裸裸真实的上海


01

首先,上海是谁的上海

毫无疑问,上海依然是上海人的上海,抽样中上海的比例超过60%

但是换句话来说,上海也是全国的上海,接近40%的外来人口比例构成,极大的丰富了上海城市的人群丰富性


而且从比例上可以看出,依然是比较均衡的,不同的城市都有占据,没有出现绝对的垄断或者大比例,可以看出上海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魅力是均衡的


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那么上海的活力来自谁创造


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一直以来以年轻活力对外呈现,而从年龄数据可以看出

很显然,上海的年轻活力并非来自上海人

如果只是单纯的上海人,这可能是一个极度老龄化的城市,晚婚晚育以及生活模式决定了上海人目前的平均年龄结构非常的高,如果没有外来人口的补充,这个城市的活力程度会下降很多


这也符合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发展节奏,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土著资产富足但是现金流的相对紧张让他们更加愿意守财,这样高压的生活节奏驱动老龄化加速


而城市的资产魅力反方向吸引外来的年轻人进入淘金,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对冲


02

什么成为衡量上海资产的重要标识

这个数据就很明显了,直接来看第四档的数据,轮整体资产的经济能力,上海人一定是上海最有钱的,其中核心构成就是房产价值


这是这个城市给到土著的红利,而这样的红利也慢慢改变土著的消费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人虽然房子最有钱,但却不是爱买车或者频繁换手机的


这种捆绑负载的昂贵资产,也驱使上海人在消费端变得相对保守


所以换句话来说,房产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道护城河


他界定了不同人的家庭资产,潜意识里也影响着一些人的消费观


另外稍微有点赤裸的是,房产这个维度,也在筛选外地人

有接近25%的四川人、山东人、河南人在来到上海之后,最后选择离开


而看他们的房产价值指数,很不幸,他们的房产价值排序也是在最后三位


换句话来说,上海的房子成为很多人迈不过去的一个坎,买房无望之后,大量的人选择离开


这很现实,但同样也很真实


外地人中留在上海概率最高的是浙江人和江苏人,而他们的房产价值同样是排在上海之后的二三名


很显然,越过之后都选择在上海扎根


另外有趣的是,浙江人和江苏人也是所有外地人里面年龄最大的,换句话来说,他们进入上海的时间点也是最晚的


对于他们来说,进入上海的时候自身可能已经带着一定程度的资产,相比较空手打拼的其他外地年轻人来说,大数据表明他们留下的概率会更高


03

最后来看下不同的人都住在上海什么地方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首先对于上海人来说,两极化非常严重,要么住在上海市中心,要么就是绝对的远郊


这本质上也符合上海地缘发展的传统


浦西市中心过去有大量的原住民,很显然他们依然没有搬离市中心,还是牢牢的掌握着上海最昂贵的资产


另外,生活在南汇、青浦、崇明的老上海人,他们也没有搬离区域的打算,我听过一个朋友这么和我说,一个朋友南汇人,家里拆迁了很有钱,但是就是不愿意搬到市中心来,还是选择在南汇买个小别墅继续住着


问过一些在南汇青浦做房地产开发的朋友,也得到差不多的结论,这里项目后面卖的,也绝大部分是周边的老上海人


那外地人都住在上海什么区域

从分布图可以看出,外地人在松江、嘉定和浦东区域有大量的分布,但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绝大部分的外地人还没有进入上海核心区域


而之前说过,在上海最有钱最有购买力的江苏人,他们在上海的分布点

依然处于上海的外围

这可能就构成上海的独特画面,虽然海纳百川,但是本质上房产强行的把这两类人分割开来。


这听上去很魔幻,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却显得这么的真实


04

最后再来看两张图

▲这是上海地铁通勤压力


▲这是上海公交车通勤压力


再结合外地人在上海居住分布图,一起来看的时候我分外的感慨


上海40%的外地人,每天来回3个小时在路途的奔波,为了就是在上海努力、奋斗然后扎根稳定


有成功的,在这里买房,有失败的,最后选择离开上海


一个个小红点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今天这个大数据


说实话这可能就是上海有魅力的地方,有人勇往直前的来,有人半路放手,有人徘徊有人惆怅,正是因为不同人对上海都有不同的选择,这也构建了上海有魅力的地方


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生活在上海的哪里,来上海又是为了什么。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想要瓜分上海的,或许仅仅是为了在这立足而已


ps:仅谈论大数据现象,不带任何情绪,希望大家冷静看待

pps:以上数据,除了最后一张,都来自于城市数据团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张来自网络,我实在找不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