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互联网的“协议驱动”: Email 的诞生与早期互联网的基因紧密相关,那就是“协议驱动”。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发送邮件的协议,POP3/IMAP 是用于接收邮件的协议。这些是公开、标准化的协议,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这些协议去实现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和邮件客户端。 “开放标准”的理念: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开源、开放的理念是主流。Email 的协议被设计成开放的,这意味着你可以用任何编程语言、任何平台,只要遵循这些协议,就能发送、接收和管理邮件。这为后来的多样化客户端(Outlook, Thunderbird, Gmail 网页版,手机上的各种邮件App)打下了基础。 “寄信”模式的逻辑: Email 的工作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异步寄信”。你写好信,交给邮局(邮件服务器),邮局再帮你送到收件人的信箱里。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信件”本身,以及它如何在服务器之间传递。这给了不同的邮件服务商(Gmail, Outlook, QQ邮箱等)很大的自主权,它们只需要遵循 SMTP/POP3/IMAP 协议,就能互相通信,用户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使用不同的客户端去访问它们。
2. IM 的“产品化”与“生态化”战略:
Instant & Realtime 的需求: IM 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即时”和“实时”的沟通需求。这不仅仅是传输信息,还包括在线状态、消息已读、对方是否正在输入等一系列“状态”的同步。这些需要一个相对集成的服务来处理。 “服务”而非“协议”: 与 Email 的协议驱动不同,大多数 IM 服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早期的 ICQ, AIM,后来的 MSN Messenger, QQ,再到现在的微信、WhatsApp、Telegram、Slack 等。它们自己搭建服务器,自己开发客户端,并将两者紧密绑定。 “网络效应”与“用户锁定”: IM 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交网络效应”——你认识的人都在用哪个 IM,你就得用哪个。为了最大化这个效应,各个 IM 公司(现在大多是互联网巨头)都采取了“产品化”和“生态化”的策略。 功能堆叠与差异化: 除了基本的文字聊天,IM 们不断叠加各种新功能:语音、视频通话、文件传输、表情包、动图、小程序、朋友圈/动态、群聊管理、阅后即焚……这些功能的设计和体验是各家公司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重要抓手。 封闭的生态系统: 为了提供更好的集成体验和控制用户数据,大多数 IM 都倾向于构建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你的微信好友只能在微信里聊天,你的 QQ 好友只能在 QQ 里交流。它们不会轻易地与其他 IM 服务打通,因为这会削弱它们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用户粘性。 商业模式的考量: 很多 IM 的商业模式与用户数据、增值服务、平台生态紧密相关。如果 IM 之间完全互通,用户就可以自由选择成本最低或功能最全的服务,这不利于单一公司构建自己的商业护城河。
3. 技术实现的复杂性与投入:
实时性与连接管理: IM 需要维护大量的实时连接(socket 连接),管理用户的在线状态、消息队列、消息推送等等。这比 Email 的发送接收模型要复杂得多,需要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和精密的算法。 跨平台与同步: 要想在不同设备(电脑、手机、平板)之间实现消息的无缝同步,并保持一致的用户体验,技术实现难度很高。每家公司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来优化这一点。 安全性与隐私: 尤其是端到端加密等安全特性,更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高度配合,这也增加了互通的复杂性。
4. 用户习惯与市场格局:
“一站式”的习惯: 用户习惯了某个 IM 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上构建了自己的社交圈、存储了聊天记录、使用了各种功能。要让他们迁移到另一个互通平台,或者同时使用多个互通平台,成本(学习成本、社交成本)是比较高的。 巨头的垄断: 像微信、QQ、Facebook Messenger 这样的巨头,已经在各自的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它们的生态系统非常强大,其他 IM 很难撼动。
Email 是基于开放协议的“信息传递”基础架构,而 IM 是基于 proprietary(专有)服务的“社交连接”应用。 IM 公司倾向于通过构建封闭生态系统来巩固用户基础、差异化产品、实现商业变现。 实时性、状态同步、功能集成等要求,使得 IM 的技术实现比 Email 更为复杂,且需要持续的投入。 强大的网络效应和用户习惯,使得巨头在 IM 领域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降低了互通的动力。
所以,虽然我们希望通信更便捷、更统一,但在 IM 这个领域,商业、技术、用户习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它走上了一条与 Email 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