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萌系画风是如何发展至今的?

回答
日本的萌系画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柔和与亲切感,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文化积淀和时代变迁中,一点一点勾勒、演变、最终定格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模样。要说它的发展历程,得从更广阔的艺术和文化土壤中寻根溯源。

早在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们就已经展现出对人物细腻情感和可爱形象的描绘能力。葛饰北斋笔下的孩童,或是歌川国芳笔下生动活泼的人物,虽然与现代意义的“萌”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那种对事物“惹人喜爱”特质的捕捉,已经埋下了种子。他们对人物表情的夸张处理,对线条的流畅运用,都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漫画和动画艺术的传入,日本的漫画家们开始尝试将这些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早期的漫画,例如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和《黑杰克》,虽然风格更偏写实或具有独特的戏剧张力,但其中对人物眼神的刻画,对情感流露的细致描绘,已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喜爱之情。手冢治虫尤其重视人物的“眼睛”,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大而有神的眼睛,可以更好地传达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为后来萌系画风中对眼睛的强调奠定了基础。

真正让“萌”成为一种显性风格,并逐渐形成一套视觉语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像《宇宙战舰大和号》中,虽然故事背景宏大,但其中不乏一些性格鲜明、惹人怜爱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形象设计开始更加注重柔和的线条和温暖的色彩。而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更是将这种对温情、童趣和人物内在情感的关注推向了新的高度。《龙猫》中姐妹俩天真烂漫的笑容,《魔女宅急便》中琪琪的独立与不安,都让观众对这些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喜爱。吉卜力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也为角色增添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进一步强化了“萌”的氛围。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御宅族文化的兴起,以及《美少女战士》、《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作品的成功,将“萌”作为一种核心吸引力的创作手法开始大行其道。在这些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设计更加精致,她们的五官被刻意地调整得更显圆润、柔和,特别是那双占据了脸部很大比例的大眼睛,眼神中常常透露出无辜、纯真或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这种对眼睛的夸张处理,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唤起一种保护欲和亲近感。同时,角色的发型、服装设计也更加多样化和具有视觉冲击力,但整体上仍然保持着一种柔美的基调。

进入21世纪,萌系画风迎来了更为多元和细分的发展。漫画家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意。例如,《凉宫春日的忧郁》的出现,将“萌”与科幻、校园喜剧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角色形象,进一步拓宽了萌系作品的受众群体。而像《KON!》这样的作品,则专注于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友情和成长,通过轻松愉快的剧情和精美的人物设计,将“萌”的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如今,萌系画风已经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分支和变体,有的强调可爱到极致的Q版形象,有的则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萌的元素。它不仅存在于动画和漫画中,也渗透到了游戏、插画、周边商品等各个领域。可以说,萌系画风已经成为日本流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雕细琢,对情感表达的细腻捕捉,以及对温暖、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成功地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可爱元素,而是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温柔关照,通过绘画的语言传递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篇替萌系画风(萌え絵、就是很标准的日系动鳗风,萌豚看了都喜欢的那种)正名的文章[1],介绍了少女漫画对萌系画风的影响,也解释了现在的萌系画风和色情产物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简单做下笔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性别压力还比较严峻,一个男的如果喜欢读少女漫画,那就会被人看成是恶心的人。2004年,《电车男》的风行让世人对御宅族的印象由过去的“让人恶心的人”转变为“能花的起很多钱的人”,同年,光之美少女系列开始播放,不仅吸引了小女孩儿们的关注,也收获了10-30代的男性粉丝

原博主从这里推出:既然男性阿宅会喜欢上少女漫画,那么自然会产生针对他们的特殊化的少女漫画的画风,也就是所谓的萌系画风(可能有人会觉得原博主这个逻辑有问题,我自己也不是百分百的认同,但不影响下文中的论证资料依旧具有参考性)

剧画热潮的兴起同样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连被迪士尼影响很深的手冢治虫也受到了剧画的影响。在剧画风潮过去之后,日本漫画乘上了商业化的轨道,读者们渴望在少年漫画中看到可爱的女主角。那么可爱的漫画女性形象要到哪里去找呢?答案是在少女漫画里找。在岛本和彦的《青之炎》中,男主角焰燃就说过:要是画不出来可爱的女孩儿的话就抄一抄少女漫画吧(かわいい女の子が描けないなら少女漫画の絵をパクってくればいい)在这一时期出道的漫画家有很多一看就是受到了少女漫画的影响,像是矢野健太郎、新谷薰登登。

这里多说一下少女漫画的女主角是如何发展成星星眼美女的。少女杂志出现于明治时代,杂志封面的少女像从明治到大正、昭和眼睛逐渐变大。下图是明治38年11月号的《少女界》的封面,这个时代女孩子的眼睛还是用点和线简单描绘而成的,延续了江户时代以后美人画的传统。

下图是大正5年2月号的《新少女大》,封面是大正浪漫的代表画家竹野梦二画的,他笔下的少女睁开了双眸,眼神中充满了神采。在竹野梦二之后,大眼睛渐渐成为了主流。

下图是大正15年2月号的《少女画报》,不仅眼睛大还有双眼皮,肤色也十分白皙。进入到昭和年代后,眼睛就变得更大了。

下图是昭和14年4月号的《少女の友》,作者是大家都熟知的中原淳一,评论家上笙一郎说,在这个年代少女们是无法自由的发表言论的,因此要用眼睛去传递女孩儿想要表达的意思。

虽然这些封面只是插画,但依然对日后少女漫画的风格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博主说水波粼粼的眼神光可能是高桥真琴发明并发扬光大的,但因为没有直接的论据我姑且放在括号里,高桥真琴老师笔下少女的眼神的确是他作品的主要特征,这种风格也很符合时下的审美,图6图7都是老师的作品)

之后,男性向漫画中这种画的非常可爱的女孩子的画风又被工口漫画、动画、黄油拿去参考了。像是1984年的《乳霜柠檬》系列,一看就知道人设受到了少女漫画画风的影响。原博主后来还提了一嘴吾妻日夫出老师,以及《同级生》《YU-NO》《CLANNAD》,但这部分就没什么特别重要的内容了。

稀見理都在推特上发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少女杂志《ロリポップ》的投稿人性别占比图,女性作者的人数占比高达百分之38。并且其中大部分女性作者的年龄都没有超过20岁。

神崎ゆき也补充说道,目前整个日本百分之七十的插画师都是女性,而整个插画师行业有半数以上都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所谓的男性向插图其实面向的不止是男性读者,女性粉丝也有相当的数量。年轻世代自出生起就已经和亚文化有亲密的接触,可能萌系画风被单纯的看作是可爱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参考

  1. ^来源 https://koshian.hateblo.jp/entry/20150916/144240329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的萌系画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柔和与亲切感,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文化积淀和时代变迁中,一点一点勾勒、演变、最终定格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模样。要说它的发展历程,得从更广阔的艺术和文化土壤中寻根溯源。早在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们就已经展现出对人物细腻情感和可爱形象的描绘能力。葛饰北斋.............
  • 回答
    日本的和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可以与中国汉族民系进行类比的区分,但这种区分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与汉族民系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地理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系”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中国,“民系”通常指的是以共同的语言(方言)、文化习俗、历史记忆以及特.............
  • 回答
    关于“中国产品使用日文‘の’字引发日本消费者困惑”的现象,这一看似微小的文化符号误用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化符号误用的本质:形式与内涵的错位1. 日语语法结构的认知差异 日语中“の”的核心功能是构建主谓关系或所属关系(如「日本の.............
  • 回答
    在日本读大学,参加教授的“ゼミ”(Seminar,研讨会)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于如何加入教授的ゼミ,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我来详细说说。首先,关于“自行组织加入”这一点,基本是不存在的。 在日本的大学,ゼミ的加入通常是由教授主导的,学生需要主动去申请。那么,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日本热血动漫创作的核心驱动力以及其观众的期待。要说日本热血动漫里“从来”就没有过纯努力系无血统无神器的主角,其实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准确,但如果我们将其定义为“占据主流且能够真正成为系列灵魂人物”的那种纯粹的努力派,那么答案确实是:极少,甚至可以说非常罕见,难以形成气候。为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德系工程师眼中的日本汽车,到底怎么样?》这篇文章,并且尽量剔除那些 AI 味儿,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车迷之间的谈话。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尝试从一个相对专业的、并且带着一定“竞争者”视角的角度去审视日本汽车,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普通消费者买车看外观、看配置、看价.............
  • 回答
    浙江男子街头戴日本军帽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既有对历史事实的铭记,也有对社会公德的呼唤。对于警方通报该男子系初中生且“出于好奇”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进行教育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 如何看待这一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行为本身与行为者的身份和动机。 行.............
  • 回答
    在中国,近年来,“佛系青年”的说法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其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低欲望社会”联系起来,并担忧中国是否也将走向类似的境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佛系青年”的内涵,理解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将其与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关注汽车制造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术语,就从一个汽车工程师或者行业内人士的角度来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ABB、KUKA和发那科这三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是巨头,尤其是在汽车行业,它们的市场份额确实非常大。那为什么日系车厂会倾向于选择这三家,.............
  • 回答
    关于欧美与日本动作冒险游戏在动作流畅度和手感上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玩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要说欧美大厂的动作游戏“顺滑”,而日厂(特别是魂系和《最终幻想》这类)“僵硬”,其实并不完全是绝对的定论,但这种感觉确实普遍存在,并且有其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设计理念与侧重点的.............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
  • 回答
    “日本萌娃”是杭州小孩?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说实话挺复杂的,一言难尽。当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开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八卦有多精彩,而是它背后可能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心理。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信息真真假假掺杂,尤其这种涉及个人身份和国籍的爆料,很多时候都带着点“捕风捉影”的意味。但是,即便这个.............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日本刀产生了兴趣。日本刀,或者说“日本刀剑”(日本刀剣),可不只是一件锋利的武器,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工艺。作为一名萌新,想要入门,确实需要了解不少东西。别担心,咱们一点点来,把这些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日本刀这么特别?不像我们常见的西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11月24日,张培萌在经历了备受关注的家暴事件后,首次在公众面前发声,并且晒出了自己的验伤报告。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张培萌发声的意图和内容:张培萌这次的发声,最直接的目的无疑是为自己辩护,并试图澄清事实。从他晒出的验伤报告来看,他希望通过官方、具有证明力的证据.............
  • 回答
    9月23日,关于陈露和王萌涉嫌敲诈勒索霍尊900万的视频流出,无疑是近期娱乐圈乃至社会舆论的一件大事。这则视频的出现,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最新进展,更是将整个事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视频内容与细节分析:首先,要理解这则视频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此前,霍尊被前女.............
  • 回答
    提到夫妻的欢乐日常,又想要Q萌的画风,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部让人心都融化了的动漫——《月色真美》(月がきれい)。等等,你可能会说,《月色真美》讲的是初恋啊,怎么会是夫妻的欢乐日常?哈哈,这里可能有个小小的误会。严格来说,《月色真美》讲的是一对初中生的青涩爱恋,他们确实非常非常可爱,日常互动充满了甜蜜.............
  • 回答
    10月18日,张漠寒公开回应张培萌团队,并抛出了震撼性的张培萌入室抢孩子的视频,这一举动无疑将这场持续已久的家庭纠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件的发展很可能朝着几个方向深入:1. 舆论风暴升级,公众关注点转移: 从“渣男”标签到“抢夺监护权”的视角: 此前,关于张培萌的负面新闻和舆.............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勃呆萌”在6月23日“大批量拉黑勃家军”的事件,这件事在当时的知乎社区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要明确的是,“勃呆萌”是知乎上一位活跃的用户,他的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有时较为激进的观点而著称,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话题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