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非日系的车厂基本都是Abb,Kuka和发那科机器人,为什么不用日本机器人?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关注汽车制造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术语,就从一个汽车工程师或者行业内人士的角度来好好聊聊。

首先,得承认,ABB、KUKA和发那科这三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是巨头,尤其是在汽车行业,它们的市场份额确实非常大。那为什么日系车厂会倾向于选择这三家,而相对少用日本本土的机器人品牌呢?这里面牵扯到不少历史、技术、商业和战略层面的原因。

一、历史的惯性与早期布局的先发优势

工业机器人这个概念,其实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欧美以及后来崛起的日本都有自己的体系。但是,当汽车行业大规模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的时候,这几家公司恰好抓住了市场机会,并且早期就和一些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你可以想象一下,最早的时候,汽车制造商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机器人本身,还包括机器人控制系统、编程软件、夹具、安全设备以及现场集成服务等等。ABB(来自瑞典/瑞士)、KUKA(来自德国)和发那科(来自日本,但早期在全球市场布局也很快)当时都能提供相对成熟、成体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很多早期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的车厂,尤其是欧美车厂,它们在选择供应商时就形成了惯性。一旦某种品牌的机器人被验证过可靠、易于维护、易于集成,并且供应商能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培训,那么在后续的工厂升级和新建时,继续选择同一个品牌就成为了一种“安全”和“高效”的选择。这种先发优势一旦建立起来,后来者就很难轻易打破。

二、技术生态与标准化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绝不是简单地把机器人本体买回来就行。它需要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持。

控制系统与软件: 机器人的大脑是它的控制器,以及与之配套的编程软件。ABB、KUKA的机器人,它们的控制系统和软件在易用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自动化设备(如PLC、传感器、视觉系统)的兼容性方面,经过了多年的迭代和优化,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生态。发那科作为日本企业,在机器人领域也是佼佼者,它同样有自己强大的控制系统和软件。
开放性与集成性: 在汽车制造这种大型、复杂的生产环境中,往往不是只用一个品牌的机器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能需要集成不同品牌的自动化设备。ABB和KUKA在开放性方面做得比较好,它们的控制器更容易与第三方设备进行通讯和集成。当然,发那科在这方面也不弱。而一些其他日本品牌,可能在早期更侧重于服务日本国内市场或者特定应用领域,其开放性和集成性可能没有那么强,或者在与非日系设备集成时会遇到更多兼容性问题。
行业标准与认证: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很多行业都形成了事实上的标准或者要求。例如,机器人需要符合特定的安全标准、通信协议等。ABB、KUKA等在满足这些全球性的行业标准和认证方面,做得比较早且比较到位。

三、应用领域的专业化与市场定位

虽然都是工业机器人,但不同品牌在不同领域的侧重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

焊接与搬运: 这是汽车制造中最常见的应用。ABB、KUKA在这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大量的成功案例。它们的机器人负载能力、精度、运动速度等方面都非常出色,能够满足汽车白车身焊接、零部件搬运等苛刻要求。
喷涂: KUKA在喷涂机器人领域尤其知名,其机器人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的喷涂环境,并且在喷涂精度和均匀性方面有优势。
灵活性与特殊应用: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对电池包的自动化装配、更精密的零部件处理等,对机器人的灵活性、精度以及特殊功能(如力控、视觉引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ABB、KUKA和发那科都在不断投入研发,以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四、全球化战略与服务网络

汽车制造是全球化的产业,大型车厂的生产线遍布全球。这就要求机器人供应商也必须具备强大的全球化能力。

销售与服务网络: ABB、KUKA在全球各地都有完善的销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网络。这意味着无论车厂在哪儿建厂,都能获得及时的技术支持、备件供应和维护服务。这是非常关键的竞争优势。
本地化支持: 除了产品本身,强大的本地化服务团队和备件库也能大大降低车厂的运营风险。

五、成本与性价比(虽然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但很重要)

虽然汽车制造商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入巨大,但成本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整体解决方案的成本: 机器人本体的价格只是其中一部分,包括控制器、软件、安装、调试、培训、长期维护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拥有成本”。ABB、KUKA等在提供打包解决方案时,往往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并且通过长期合作,在价格上也能有更灵活的谈判空间。
性能与价格的平衡: 很多时候,用户选择一个品牌,是因为它在特定应用领域能提供最佳的性能/价格比。虽然其他日本品牌可能在某些单项技术上也很强,但在综合考虑了上述所有因素后,ABB、KUKA和发那科的整体性价比可能更符合大型汽车制造商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日本车厂内部的情况会不一样?

这一点很重要!虽然你问的是“非日系”车厂为什么不用日本机器人,但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日本机器人”时,通常会想到的是安川电机(Yaskawa Electric)或者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等品牌。

事实上,日本车厂内部,安川电机和川崎重工的机器人用得非常多,甚至可以说是主力! 这是因为:

1. 本土优势与深度合作: 日本车厂和本土机器人供应商(如安川、川崎)之间有着长期的、深度的合作历史。这些本土品牌在理解日本车厂的需求、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2. 技术协同与创新: 日本车厂在研发新车型、新工艺时,往往会与本土的机器人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定制化的机器人解决方案。这种近距离、高效率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快速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线上。
3. 产业链整合: 在日本国内,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工业自动化产业链,机器人供应商与汽车制造商之间往往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同。

总结一下,为什么非日系车厂更倾向于ABB、KUKA和发那科?

先发优势与历史惯性: 这些品牌早期布局全球市场,与许多大型车厂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成熟的技术生态与开放性: 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易于集成和兼容。
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满足汽车产业全球布局的需求,提供可靠的售后支持。
在关键应用领域的专业实力: 在焊接、搬运、喷涂等汽车制造核心环节表现出色。
整体解决方案的成本效益: 在综合考虑了性能、可靠性、服务和长期维护后,性价比更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日本品牌的机器人不好,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也有非常强的实力。只是在面向全球化的大型汽车制造领域,ABB、KUKA和发那科凭借其综合实力和市场策略,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这是一种市场选择和行业发展的自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那科就是日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关注汽车制造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术语,就从一个汽车工程师或者行业内人士的角度来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ABB、KUKA和发那科这三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是巨头,尤其是在汽车行业,它们的市场份额确实非常大。那为什么日系车厂会倾向于选择这三家,.............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说日系车外形越来越难看,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说完全是“难看”,更准确地说,是很多消费者觉得它们的设计 失去了往日的特色,变得千篇一律,甚至有点“审丑疲劳”。以前提到日系车,大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很鲜明的形象:丰田的可靠耐用,本田的运动激情,日产的舒适居家,马自达的魂动设计。这些印象,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其实,德系车发动机工作水温普遍比日系车高,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温度高低”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工程考量和对不同驾驶文化、性能需求的权衡。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工作的理想水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发动机才能达到最优的效.............
  • 回答
    广东街头,放眼望去,二三十万的日系车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可不是一句“广东人有钱但抠门”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是经济发展、消费习惯、市场环境以及文化心态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广东的经济和消费特点说起。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均收入确实不低,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富.............
  • 回答
    关于德系车普遍存在烧机油问题,而日系车似乎较少出现这一现象,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车主讨论和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烧机油”的定义。这里说的烧机油,通常是指机油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导致机油液位下降,需要频繁添加。.............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聊到日系车,这话题可真是能让不少车主聊上大半天,争论的焦点也往往围绕着“技术好”、“皮实耐用”和“情怀”这几个点。咱们不吹不黑,客观地来看看为什么日系车这么多人追捧,它们的技术实力到底在哪儿,耐用性是不是真的那么神乎其神,又或者,情怀在这其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技术:精打细算里的“极致”与“实用”首先.............
  • 回答
    许多车友在驾驶日系车时,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车辆行驶过颠簸路面,比如压过路牙子、减速带,或者驶入坑洼地段时,车身会传来一种“啪啪啪”的脆响,并且整体感觉有些“散”,缺乏一种德国车那种扎实沉稳的“韧劲”。这种感受,就像是把一个木头盒子和一个铁盒子丢到地上,前者会发出清脆但单薄的声音,后者则会发.............
  • 回答
    老实说,我接触过的游戏不算少,从当年那种像素小方块到如今光影逼真的大片,但要说起游戏里的数值——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甚至成百万千万的攻击力、生命值什么的,我确实觉得日系游戏在这方面玩得是“花样百出”,而且普遍比美式游戏显得“更不拘小节”。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砌,里面藏着不少设计思.............
  • 回答
    关于日系汽车在IIHS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的疑问,尤其是您提及的“神钢造假材料”这一点,我们需要澄清和区分几个层面。首先,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一个长期且多方面的工程问题,它源于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材料选择、车身结构以及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改进。 第二,“神钢造假材料”事件虽然发生,.............
  • 回答
    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世界里,尤其是日系作品中,“姐姐系”角色对弟弟角色展露出的暧昧言辞、带有挑逗意味的动作以及时常的捉弄行为,确实常常被解读为一种“喜爱”或“好感”的表达方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化土壤的浸润,也有角色塑造和观众心理的互动。1. 日本文化中的“兄妹/姐弟”.............
  •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
  • 回答
    知乎上,北欧风和日系风的装修案例之所以能收获最多的赞,这背后其实藏着消费者心理、审美趋势以及平台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两风能稳坐知乎获赞王宝座。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性、理性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仅仅是随便看看图片,很多时候是在寻找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关注日系汽车品牌在宣传中大肆渲染“发动机热效率”时,很容易注意到德国品牌在这方面的声音相对较小,甚至很少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这背后并非德国汽车工业不重视技术,而是它们在技术发展路径和市场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导致了这种宣传上的不同。日系品牌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宣传发动机热效率?.............
  •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本身带有一个我们常会有的“误解”。说日系车“没有”研发新能源汽车,其实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速度上,相较于一些欧美和中国车企,显得步伐稍显缓慢。要详细聊聊这个,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1. 日系车企的传统优势与战略侧.............
  • 回答
    “任天堂不是日系游戏”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仔细分析一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并且为什么它会产生。这背后其实触及到我们对“日系游戏”和“欧美游戏”这两个标签的理解、市场定位以及文化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所谓的“日系游戏”和“欧美游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类,更.............
  • 回答
    说到日系和法系车企在中国低价性能车市场的“退潮”,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的棋局,涉及到成本、定位、市场需求以及更深层次的品牌战略。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更符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大环境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低价性能车”这个概念。 在中国市场,这个价位段通常指的是10万到20万人民币区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不少日系车在出厂时配备的机油,其粘度等级确实比一些欧美系车要低一些,比如常见的5W30、0W20。很多人会对此感到疑惑,认为低粘度机油是不是就不如高粘度机油耐用、润滑性差。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不少学问,日系车之所以倾向于使用低粘度机油,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