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系车普遍存在烧机油的问题,而日系车不存在?

回答
关于德系车普遍存在烧机油问题,而日系车似乎较少出现这一现象,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车主讨论和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烧机油”的定义。这里说的烧机油,通常是指机油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导致机油液位下降,需要频繁添加。这和漏油不同,漏油是机油从发动机外部的密封处渗出,而烧机油则是机油进入了燃烧室参与燃烧。

德系车的某些车型为何更容易出现烧机油?

德系车,尤其是以宝马、奔驰、奥迪为代表的一些高端品牌,在发动机技术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追求极致的动力输出、燃油经济性和平顺性。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它们在发动机设计上常常采用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和材料,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埋下“隐患”。

1. 高转速、高功率的设计倾向: 德系发动机普遍倾向于高转速、高功率输出,这带来的是强劲的动力和驾驶乐趣。然而,高转速意味着活塞在气缸内运动的频率更高,对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的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密封性出现微小的下降,在高转速、高负荷运行时,机油就更容易被吸入燃烧室。

2. 气门油封老化与设计: 气门油封是防止机油从气门导管漏入燃烧室的关键部件。很多德系车使用的气门油封材质(例如一些早期的橡胶材质)在经历长时间高温、氧化后容易老化变硬、失去弹性,导致密封性能下降。有些车型的气门油封设计也可能使其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更容易受到侵蚀。当气门油封密封不严时,机油就会顺着气门导管流进燃烧室。

3. 活塞环与气缸壁的配合: 为了减小摩擦、提高燃油经济性,一些德系发动机在设计时,活塞环的刮油环设计可能更为激进,或者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的间隙控制得非常精细。这种精细的配合虽然在初期能提供良好的密封,但随着发动机磨损,或者在长时间低速、低负荷运行(例如城市拥堵路况)后,活塞环的刮油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同时气缸壁上的机油膜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如积碳)未能被彻底刮干净,最终少量机油被活塞推入燃烧室。

4. 涡轮增压技术的普及与高负荷工作: 涡轮增压技术在德系车上应用非常广泛。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高负荷工作时,燃烧室内的温度和压力都更高,对发动机内部件的密封性要求也更严苛。尤其是在频繁启停、短途行驶等工况下,涡轮增压器本身也容易积碳,影响其润滑和密封,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燃烧环境。

5. 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 缸内直喷技术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动力,但它也可能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缸内积碳的产生。积碳会附着在气门、活塞顶部以及气缸壁上,这些积碳会影响活塞环的正常工作,使得机油更容易窜入燃烧室。

6. 材料与工艺的长期考验: 虽然德系车在材料和工艺上通常是顶级的,但发动机是无数精密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长时间的使用、高负荷的运转,任何一个微小的配合不当、材料老化,都可能在特定的工况下表现出烧机油的倾向。

日系车为何烧机油现象较少?

相较于德系车对极致性能的追求,日系车在发动机设计理念上,更倾向于可靠性、耐用性和燃油经济性。这种差异性的设计侧重点,使得它们在面对“烧机油”这个问题时表现得更为“稳健”。

1. 注重低转速下的燃油经济性: 日系发动机普遍倾向于在中低转速下就能输出不错的扭矩和动力,并且在设计上更侧重于在日常驾驶的常用转速区间内保持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这意味着它们的发动机在设计时,对承受高负荷和高转速的能力并没有德系车那样极致的追求,相对而言,对密封性的压力也小一些。

2. 更保守的活塞环设计: 日系车在活塞环的设计上,通常会采用相对更注重耐用性和刮油能力的方案。活塞环的张力、刮油槽的设计,以及与气缸壁的配合,可能更倾向于在长期使用中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密封效果,即使有轻微磨损,其刮油能力也不容易大幅下降。

3. 材料选择与长期可靠性考量: 日系车在材料选择上,可能更侧重于长期可靠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某些部件的材料可能不如德系车“先进”或“高性能”,但在耐久性和抗老化方面表现出色。例如,气门油封可能采用更耐用的材料,或者设计上更注重防止机油渗透。

4. 对积碳的控制相对较好(或有不同的解决思路): 尽管缸内直喷技术也逐渐普及于日系车,但它们在控制积碳方面的技术和调校可能有所不同。或者说,即使有积碳产生,其对发动机内部密封性的影响可能没有德系车那么明显。

5. 保养习惯的差异: 虽然这不是技术层面的原因,但很多日系车车主可能更倾向于按照制造商的建议进行保养,包括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油滤清器,使用原厂或推荐规格的机油。这种良好的保养习惯有助于保持发动机内部的清洁和良好的润滑状态,从而间接减少了烧机油的可能性。

总结与思考:

并不是所有的德系车都会烧机油,也不是所有的日系车都不会烧机油。烧机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具体的发动机型号、设计、使用环境以及保养状况密切相关。

德系车的高性能追求 在带来卓越驾驶体验的同时,也可能在发动机的某些细节设计上(如高转速、精细配合、某些材料)需要车主更加细致的关注和维护。当发动机的某些部件(如气门油封、活塞环)出现老化或磨损时,在高转速或高负荷下更容易出现烧机油现象。
日系车更侧重于可靠性和耐用性 的设计理念,使其在发动机的长期运行中表现得更为稳定,对各种工况的适应性更强。

因此,与其说“德系车普遍烧机油,日系车不烧机油”,不如说某些德系发动机在特定工况和长期使用后,其设计上的某些特点可能更容易导致烧机油现象显现,而日系车在设计和材料上更倾向于规避此类问题的发生,或者使其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

作为车主,无论驾驶何种品牌的车辆,了解自己车辆的特性,按时保养,并在发现机油消耗异常时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是保证车辆良好运行状态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产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也有很多被投诉烧机油的。

斯巴鲁传统艺能就是烧机油和爆缸,这还都是自然吸气发动机呢。

你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系车普遍存在烧机油问题,而日系车似乎较少出现这一现象,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车主讨论和关注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技术、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维护保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烧机油”的定义。这里说的烧机油,通常是指机油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导致机油液位下降,需要频繁添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其实,德系车发动机工作水温普遍比日系车高,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温度高低”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工程考量和对不同驾驶文化、性能需求的权衡。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工作的理想水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发动机才能达到最优的效.............
  • 回答
    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火爆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德系品牌长期积累的品牌力、精湛的造车技术、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市场策略的精准执行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如果剥开那些AI撰写的冰冷壳,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德意志制造”在中国就那么吃得开。一、品牌光环与历史积淀:不止是车,更是身份的象征中国人历来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泰国生活或旅游的朋友会有的直观感受。泰国街头上日系车之所以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局面,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咱们先从最根本的 经济和成本 来看。 日系车的性.............
  •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4S店这么说,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有些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建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德系车,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精密制造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它们的发动机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确实非常精密。 德国人在汽车制造上.............
  • 回答
    说起丰田车,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质量好”、“皮实耐用”。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宣传语,而是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无数车主口碑的沉淀。那么,丰田的车到底好在哪儿?它在用料上和德系、美系品牌又有什么区别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丰田质量好的秘诀:精益制造与“防弹车”的哲学丰田汽车之所以能赢得“质.............
  • 回答
    日系车之所以能让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甚至将其奉为圭臬,与其说是“吹上天”,不如说是它们在几个核心维度上,确实做到了许多消费者认可甚至依赖的程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日系车就毫无缺点,而是它们精准地抓住了目标市场的痛点和需求,并且持之以恒地去打磨。首先,我们得聊聊 “可靠性”。这四个字,在日系车的消费者.............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在德系三大豪华品牌——奥迪、宝马、奔驰之中,奥迪凭借其独特的产品理念和品牌基因,在与宝马、奔驰的竞争中,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并吸引着一批忠实的拥趸。如果要细数奥迪相对于宝马和奔驰的优势,那绝不是一两句简单的概括能说清的,它体现在多方面,并且各有侧重。首先,奥迪在科技感和内饰设计上的前瞻性,是它一.............
  • 回答
    法系车和韩系车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下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而非单一原因造成。两者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共性,但具体到每个品牌和车型,其市场策略、产品特点以及受到的市场冲击也有所不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法系车和韩系车在中国大陆市场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原因: 法系车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下滑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本身带有一个我们常会有的“误解”。说日系车“没有”研发新能源汽车,其实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速度上,相较于一些欧美和中国车企,显得步伐稍显缓慢。要详细聊聊这个,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1. 日系车企的传统优势与战略侧.............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想想当年的神龙,那可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先驱,PSA集团在中国也曾有过辉煌的篇章,如今却落得个声量渐微,销量惨淡的境地,这背后绝不是一两个原因能简单概括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法系车企,特别是东风神龙和长安DS,究竟是哪里出了岔子。首先, 产品力本身就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不少日系车在出厂时配备的机油,其粘度等级确实比一些欧美系车要低一些,比如常见的5W30、0W20。很多人会对此感到疑惑,认为低粘度机油是不是就不如高粘度机油耐用、润滑性差。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不少学问,日系车之所以倾向于使用低粘度机油,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
  • 回答
    要说韩系车在中国“不火”,其实这个说法有些片面。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代和起亚在中国市场也曾有过相当不错的销量表现,也积累了不少用户群体。但如果跟日系、德系,甚至是近几年强势崛起的国产品牌相比,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和竞争力确实有所下滑,没能持续保持那种“火爆”的势头。这背后的原因,就像拆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日系车动力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点,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很多日系车,尤其是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偏爱自然吸气发动机,而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涡轮技术不行”。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吸”和“涡轮”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自然吸气(NA)发动机: 优势: 平顺.............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说日系车外形越来越难看,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说完全是“难看”,更准确地说,是很多消费者觉得它们的设计 失去了往日的特色,变得千篇一律,甚至有点“审丑疲劳”。以前提到日系车,大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很鲜明的形象:丰田的可靠耐用,本田的运动激情,日产的舒适居家,马自达的魂动设计。这些印象,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既然日系车以故障率低著称,为啥租车公司好像不太爱用它们呢?这背后其实不是一句简单的“故障率低”就能解释的。租车公司在选择车型时,考虑的是一整套的运营成本和用户体验,日系车在某些方面可能就没那么占便宜了。咱们细说说。1. 购置成本与品牌溢价:首先,日系车,.............
  • 回答
    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的情感,就像是品味一道久负盛名的料理,背后总有说不尽的道道。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日系车凭借其多年耕耘,在中国市场积累下的独特魅力和扎实口碑所致。首先,我们得聊聊“可靠性”这个词,在中国消费者的字典里,日系车几乎是可靠性的代名词。想想看,国内的用车环境,既有拥堵的城市,也有坑洼的乡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