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加坡在过去 10 年里 GDP 赶超香港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在过去十年里,新加坡的 GDP 赶超香港是一个复杂但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现象。它涉及到两国在经济结构、政策导向、外部环境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新加坡在此期间 GDP 增长超越香港的主要原因:

1.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多元化:

新加坡的战略性产业发展: 新加坡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成功地将自身定位为全球性的经济枢纽。
制造业升级与高端化: 新加坡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生物医药、精密工程、电子产品(尤其是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的某些环节)、航空航天等。这些产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高的产出效率,为 GDP 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的深化与创新: 金融服务业持续壮大,尤其是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伊斯兰金融等领域建立了显著优势。同时,新加坡在科技与创新领域也投入巨资,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推动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物流与航空枢纽的巩固: 新加坡持续投资于其世界级的港口和樟宜机场,巩固了其作为区域物流和航空枢纽的地位,这直接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和贸易额的增长。
香港经济结构的相对固化与挑战:
过度依赖金融与房地产: 香港的经济结构相对集中于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两大支柱。虽然这两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使其经济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如全球金融危机)和内部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
制造业的流失: 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许多低端制造业从香港北移,香港未能有效及时地培育足够的高附加值制造业来弥补这一空缺。
创新与科技发展相对滞后: 相较于新加坡在科技研发和创新领域的积极投入,香港在吸引和孵化科技企业方面稍显不足,虽然近年来有所加强,但与新加坡相比仍有差距。

2. 吸引外资的能力与政策环境:

新加坡的稳定、高效和亲商环境:
政治稳定与法治: 新加坡拥有高度的政治稳定性和健全的法治体系,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和保障。
积极的投资促进政策: 新加坡政府通过各种税收优惠、研发资助、人才引进计划等措施,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当地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高科技制造基地。例如,通过经济发展局(EDB)等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投资流程。
人才战略: 新加坡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政策,包括优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居留制度。这为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源支撑。
香港吸引外资面临的挑战:
地缘政治与社会动荡的影响: 近年来,香港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2019年的社会运动和《香港国安法》的实施。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稳定性的担忧,导致一些企业和人才重新评估其在港的投资和发展计划。
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亚洲城市(如上海、深圳、新加坡本身)的崛起,香港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3. 区域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中国内地市场的联动效应:
新加坡的战略定位: 新加坡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跳板和区域运营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新加坡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受益于中国经济的联动效应。
香港的角色演变: 虽然香港依然是中国内地重要的融资和贸易平台,但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崛起,香港在某些领域的独特性和优势有所减弱。同时,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一些跨国公司在考虑区域布局时,可能会更加谨慎对待香港。
全球供应链重塑: 在过去十年,全球供应链经历了重塑,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新加坡凭借其在高端制造和研发方面的优势,抓住了部分机会,例如在半导体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4. 应对危机与经济韧性:

新加坡的经济韧性:
多元化的经济基础: 新加坡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使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具有更强的韧性。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其经济战略,更加侧重于高附加值产业。
审慎的财政政策: 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保持审慎的财政政策,拥有充裕的财政储备,使其在经济下行时能够提供有效的财政支持和刺激措施。
香港面临的挑战:
对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波动,特别是对全球金融市场和中国内地经济表现的依赖性较强。
疫情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香港作为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城市,也深受其影响。但新加坡在疫情期间的经济复苏和支持政策,相较而言更具成效。

5. 政策主动性和战略前瞻性:

新加坡政府的强有力领导和长期规划: 新加坡政府以其高效的执行力和长远的战略规划而闻名。政府能够根据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例如: 新加坡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金融科技方面有着明确的长期目标和详细的实施计划,并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实现这些目标。
香港的政策调整与挑战: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创新发展,但相较于新加坡,其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和执行力可能面临一些体制上的挑战。

总结:

新加坡在过去十年 GDP 赶超香港,是其 主动进行的经济结构转型、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全球人才、以及有效抓住区域与全球经济发展机遇 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香港虽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在经济多元化、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维护长期稳定营商环境等方面,面临着比新加坡更严峻的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GDP 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香港在金融服务、法律仲裁、文化交流等领域仍然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仍将取决于双方能否持续创新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隔24小时来更新—————



首先,我们来看二者的相似之处:

1.都是微型城市经济体,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被用作贸易港口,本地制造业非常少。香港主要是作为对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转换站,而新加坡主要是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2. 战后,二者都开始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国内制造业。起初,他们的制造业以纺织业、服装、电子为主,1980年以后侧重发展金融业。

3.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战后二者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强力且有效的政府管理。

4. 来自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南方——的移民很多。


不同点,我们主要从 ①劳动力素质 ②生产要素积累 ③工业转型 三方面来说。

1.劳动力素质以及二者的简明发展史。

战后初期,香港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比新加坡要高出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战后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大陆移民涌入香港,使香港的人口数从1945年的60w激增到1950年的224w。

看个数据吧:



同时,在这些移民中,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上海的资本家,早年在日本投资开设工厂。他们的到来,不仅给香港带来了大量资本(真金白银),更是把日本的先进技术、甚至高级技术工人都一并引入了香港。这些优渥的条件,使香港成为战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放个教育对比图,一目了然是不是~


之后,香港政府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如此,大量的移民涌入,导致香港的住房问题日益尖锐,房产业异军突起。但盖房速度终究不及人口激增程度,导致住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虽然在后期,香港政府终于实行了一系列公屋政策和住宅建设体系(1954年),但总体上看,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是很少干预的。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任何未经开发的土地都归香港政府所有。本来,政府可以通过卖地增加财政收入并缓解「地荒」的局面,但香港政府却迟迟未动手。香港本来就地少人多,其中一部分土地又要建造住房,这就严重限制了香港工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化。(人民日益增长的发展经济的要求与政府限地政策的矛盾)

反观新加坡,战后的新加坡政府通过增加所得税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并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1950-1960

年,新加坡经济陷入停滞期。曾经的经济支柱——对外经济贸易——对GDP的贡献日益下降。原因有二:马来国内的一系列动乱(之前说了新加坡的主要贸易对象就是马来)殃及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新加坡国内的抗英活动引起的社会动荡对此亦有贡献。

在这之后,新加坡政府开始谋求刺激经济的方法,包括消除贸易壁垒、吸引外资等。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同时,60年代新加坡与马来印尼的交恶使得对外贸易每况愈下。70年代英国人的撤军更是雪上加霜——原来在军事基地工作的人(约占新加坡总劳动人口数的16%)现在全部失业,由此所损失的GDP约在13%-20%。

国内经济如此凋敝,新加坡政府决定换个思路搞一搞。1968年,新加坡发展银行(The 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决定扩大财政承诺(包括扩大债务、股权投资等),由政府直接投资于电机和石油工业,之后又先后颁布了发展国有企业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并继续吸引外国投资。同时,用”居者有其屋“的计划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的经济终于开始有点起色了。

2. 生产要素的积累的重要性

这一点主要是对新加坡来说的。新加坡政府自1960s后强制居民储蓄,并靠吸引大量外资以累积资本。这一举措大获成功,有数据表明,投资对其GDP的贡献从60年代的9%上升到80年代的43%。

而香港同时期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投资占GDP的份额一直在20%左右徘徊。事实上,香港在早期发展的时候很少利用银行借贷或外部投资,都是用自家的储蓄来开办公司建立工厂。

我们来看从1960年到1985年投资为两地的GDP所做的贡献:



3.工业转型阶段

虽然二者在战后都以制造业发家,但新加坡政府目标明确地扶植制造业,并通过设立发展计划(类似中国建国初期的五年计划),号召大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促使工业结构快速转型,并最终赶超香港的制造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了:明晰的工业计划往往会取得喜人的效果。

总结一下,新加坡后来居上赶超香港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很作为」的政府:政府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直接投资;大量吸引外资以累积资本;明确的工业计划促进工业转型;同时很好的解决了人口住房问题。


放个大杀器:70年代到90年代不同生产要素对香港、新加坡的GDP贡献:

————————

参考文献:

1. Chiu S W, Ho K C, Lui T L. City-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7.

2. Young A. A tale of two cities: factor accumul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M]//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2, Volume 7. MIT press, 1992: 13-64.

3. Dawson S M. Secondary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s,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Malaysia: 1978–1984[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1987, 14(1): 65-76.

4. 冯邦彦. 香港与新加坡产业结构及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J]. 学术研究, 2001, 7: 42-45.


以上。

————————

特别要感谢

@李奇

。真的,你说过你为了回答问题而跑去买书。Well, I'm on the half way啦。

user avatar

谢邀。

楼上几位都说得很好了,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新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我们说新加坡GDP超过香港,实际指的是美元衡量的名义GDP,新加坡大于香港。

新加坡政府过去二十年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维持低利率;并且作为小国家,为国家政局稳定考虑,努力打压通胀,推动本币升值。而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美元兑港币汇率被官方锁定在1:7.8。从下图看以看出,从2004年到现在十年间,新加坡元SGD兑美元USD大约升值了30%。(data source: Yahoo! Finance)

下图则是美元对新元的20年汇率变化图。从图上看,SGD USD和汇率就更dramatic了,20年间大起大落。(因为是美元兑新元,所以曲线是向下走的,意味着美元在贬值。其中左边那个U型的右半边,亚洲金融危机,新元曾大幅贬值。)但总体趋势上,自2000年以来,新元是坚挺、稳健升值的。(data source: ForecastChart)

SGD to USD Currency Exchange Rate - 20 Year Graph

(US Dollars in Singapore Dollars)


这种汇率上的变化会带来个怎样的结果呢?那就是新加坡名义GDP兑换为美元后,快速增长。

什么是名义GDP呢?名义GDP就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有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用当前的价格水平来衡量的总和。比如,我今年成立一家房地产公司,投资宇宙中心五道口房地产,房价1,000,000每平。我修10,000平米,全卖掉了。那我就为中国的GDP贡献了一百亿人民币。第二年我继续搞开发,结果由于清华大学影响力硕大,房价已经涨到了2,000,000每平,我同样再修10,000平米来卖,但我为GDP做的贡献就涨到了两百亿元。

但实际GDP就不同。Real GDP,我们在衡量的时候要刨开价格变化的因素。经济学里面有许多专门的方法用来衡量价格水平的变化,比如CPI,GDP deflator等。但简而言之,就是不管你房价涨到多少,我同样修10,000平米的房子,对GDP的增加是一样的。

这就为我们讨论新加坡和香港GDP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下图是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的名义GDP对比图。从图上看,新加坡GDP在经历两千年初期的短暂调整后,从2004年增速快过香港,并终于在2012年超过了香港。(data source: World Bank)

但抛开本币升值所带来的红利,新加坡和香港实际GDP水平又怎样呢?下图是同一时期,新加坡和香港real GDP的比较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香港实际GDP一直都大幅领先新加坡——2000年是,2004年是,现在也是。而且这个差距一直比较稳定,看不出有快速缩小的趋势。这也和香港与新加坡的人口差距有关。(data source: World Bank)

新加坡和香港都是亚洲的领先地区。发达的经济,高质量的教育,和充分的法治都是她们竞争力的核心。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领先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大部分亚洲国家望尘莫及。

user avatar

坡港一类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其实也有一些研究价值,有时经济学家可以借植物学家的眼光试试看。

譬如生态福利或者效率的衡量体系中,绿草茵茵的安宁,草灌间杂的蓬勃,林木森森的死寂,哪个相对好一些?

香港只有打工仔,经济死穴是政府拍卖土地的成本价,逼走逼死一干容留中低端人口的普通行业,包括IT,只剩房地产与投行。

新加坡是个独立国家,好歹兼济天下,强撑着修船与炼油行业,保住职校毕业生养家糊口的铁饭碗与为人夫父的脸面。

分析经济,结构比总量更重要。

user avatar

新加坡、香港、阿姆斯特丹、迪拜这样的贸易节点,只靠贸易、金融和房地产是不靠谱的。

1,

地缘政治的变化。

新加坡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转口贸易、金融,在过去20年,局势和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香港辐射台湾、大陆。在过去20年,其参与度和可替代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大陆的发展越来越好,大量的投资和贸易已经不经香港周转。

2,

经济结构。

香港依赖金融和房产生意。去制造业之后,已经空心化。

新加坡以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创新,RIEC的能力和执行力都非常高,这表现在从上世纪末开始,新加坡的创新科技公司大量增加。

同时,石化、工业近几年仍在加强发展,经济形态多元化,对比香港的状况,新加坡更加稳定且不容易被传染经济危机。

3,

领导层的远见。

新加坡的内耗少,领导层稳定,可以进行一些长期的,短期没有效益的规划和投资,例如最近公开的3030农业计划,从经济效益上,在35年之前都是亏本的,但有可能使35年之后的新加坡增加一个支柱产业,甚至可能使新加坡成为亚洲的荷兰。

香港的话。。这个就不用对比了。医疗港规划,变房地产;科技港规划,变房地产;想填海都有一堆人闹腾....

4,

财政收入。

香港财政收入去掉利息。

比新加坡少1000亿港币。

可预见的未来新的财政收入必然超过香港。

这带来的优势的显而易见的。

——————

以上。

现在大量贸易公司和咨询公司都从香港搬到新加坡了。

以后差距会更大。

user avatar

新加坡的发家大概是这个样子

ABCD是西方的码头,EFGH是东方的码头。如果按照左面的交易模式,航运公司起码需要16条船。而以新加坡为中转站,最少只需要4条船,还省时省运费。

这是老天爷赏饭,你自己别作死就行。


香港的发家,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这座围城开的口子越多,你越疲。

user avatar

用金政委的语气:

“新加坡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顺风车;而香港(包括台湾)拒绝了登上中国这辆快车”。


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是船运、转口贸易及衍生国际结算、炼油。

欧洲(包括美国东部)发送到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货物,先是大型货轮(几十万吨的)运输,然后要按目的地分拆成小型货轮运输。比如30万吨物资,5万吨是上海的,8万吨是广东的,5万吨是天津的,7万吨是韩国的,5万吨是东京的。必须要分装。那么,新加坡就是一个最理想的转口分装地

同样,东亚的物资要往欧洲和美国东部,同样要 在新加坡混装。

货物的分装和混装,必然要有一套相关的保障程序,这样又催生了新加坡的国际结算和金融地位。

2000后,随着中国的国际贸易风声水起,新加坡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像上海洋山港这样的一系列中国大陆巨型港口的兴起,新加坡的转口集结地功能不再那么突出了)。

香港一直以来同样承接大陆的转口贸易业务,以及国内的公司金融上市业务。

然而,香港的特殊的财团现象,发现炒房比实业更赚钱,于是把实体经济完全荒废。

在转口贸易方面,大陆沿海港口的兴起对香港和新加坡的冲击是一样的。然而,新加坡还有炼油等实业的支撑。新加坡这个弹丸地,竟然有一座世界排行第三的炼油厂!反观香港,你能数出香港有什么产业吗?近10几年,新加坡在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兴建了大型的产业园,将其国内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大陆,从而赚取利润(类似中国在非洲建产业园生产服装鞋子一个道理)。相比香港,你听说过香港在大陆的产业园吗?我只听过东莞有一些早期香港人投资的厂子(有如作坊一般的),由于技术含量低,很快被内地人接手了。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的逐步开放,深、沪证券业务的逐渐走上正轨,内地企业现在并不非要去香港上市融资,香港赖以生存的证券业也开始受到冲击。

制造业几近于0,贸易和证券又逐渐丧失优势,这就是是香港目前要面临的问题。

user avatar

【2014年3月21日更新:有答案说新加坡有”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这点虽然夸大倒也难以否认。不过新加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香港和上海难道没有?事实上,直到2004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还在新加坡之上,而上海在2010年就追上新加坡,从那时候起就一直是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口。话说回来,有名的大港口,哪个没有地理位置优势的?


再一点我要指出的是,港口/中转业务确实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不过也没有那么重要。2011年6月,新加坡就业人口199.89万,而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的从业人员才19.2万人,不到就业人口的10%,这可不仅仅是港口业务,还包括公共交通,航空运输和邮寄包裹。相比之下,制造业有近15%,29.24万人;批发零售业超过15%,30.05万人;公共服务和教育也超过13%,26.63万人。


此次更新,数据来源:Singapore Year book of Manpower Statistics, 2012


从1980年到2009年,新加坡的GDP总量一直不如香港,这主要原因是在人口数量上新加坡比香港要少的多。平均起来,从1980年到2011年香港的人口是新加坡的1.72倍。但是这个比率从1980年的2倍,跌到2011年的1.34倍,说明新加坡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香港。从2004年到2009年,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引进了大量外来人才。这期间获得新加坡永久居民的人数接近35万人,年均近6万;获得新加坡公民的人数超过9万,年均超过1.5万人。这群人多数年富力强,平均学历高,平均收入高,对新加坡的GDP总量增加贡献不小。此段时间内新加坡人口增长61万(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永久居民和公民的增加,质量也有保障),而香港在同时期只增长了20万。若从2001年开始算,到2011年止,新加坡人口从417.6万增长到531.2万,增长116.4万。而同期香港人口从673万涨到711.2万,仅增长38.2万,而且据资料显示,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妇女和儿童。


若是算人均GDP的话,新加坡在1983年,1984年,1985年,1995年,1996年均超出香港,然后从2004年开始,再次追上香港并保持至今,并有持续拉大的趋势。80年代初的超越,主要原因在于樟宜机场在1981年的建成,以及电子产业的兴起。但在1985年新加坡遭遇了一次衰退,此次增长势头遭到遏制。而1995和1996年的超越(其实两者的数据都非常接近),原因大概是很多香港居民和投资者对大陆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忧虑所造成的。然后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新加坡和香港均受到波及。从GDP的下降程度看,新加坡受到的冲击更严重。此后的好几年两地的人均GDP都没什么增长。从2004年开始,两地的人均GDP都有所增长,但新加坡明显要快很多。若以2004年为基准,新加坡2009年人均GDP是2004年的1.41倍,2010年是1.69倍,2011年是1.89倍。而香港同时期的三个数字是1.23,1.30和1.41。可见新加坡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是远远超过香港的。这很大程度上估计是拜新加坡房地产价格和成交量节节攀升所赐。另据维基百科的资料,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在2001年为32万人,2010年是近60万。而香港在相同时间内,只增加了18%至65万。显示新加坡在这香港一向占优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上,与香港的差距大大缩小。


简单地来说,新加坡GDP追上香港,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最近1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香港快很多,人均GDP的增长也比香港高很多。新加坡的产业结构比香港合理,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比香港强很多,在加上经济政策明确有力,本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也好得多。只要没什么大失误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层面上(包括人均和总量),我认为新加坡将在接下来的相当长时间内领先香港。


【以上有关总人口,GDP,人均GDP的源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中GDP和人均GDP计算前的单位是美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