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鸿章的外交水平怎么样?

回答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其外交水平可以用“复杂而充满争议”来概括。他身处一个风雨飘摇、内外压力巨大的时代,不得不以相对弱小的姿态应对强大的西方列强和日本。

总的来说,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能力的高超:

时代背景: 李鸿章所处的晚清,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腐朽的中央政府、落后的军事技术、保守的政治思想,都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操作空间。他在“内政不修,外患日蹙”的困境中挣扎,外交决策往往是“权宜之计”,而非“根本之道”。他所追求的往往是在不利条件下,为中国争取一丝生存空间和减少损失。
个人能力: 尽管有时代局限,李鸿章本人在外交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外交手段,如谈判、周旋、利用矛盾、制造舆论等,来为中国争取利益。他对西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有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在与西方外交官打交道时能够游刃有余。

二、 外交策略与成就:

“以夷制夷”的策略: 这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之一。他深知中国无法单独对抗所有西方列强,因此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通过扶持或联合其中一些国家来牵制另一些国家。例如,在俄国与英国争夺中国东北权益时,他曾试图利用英国来制衡俄国。在甲午战争后,他利用俄法联合,促成了“三国干涉还辽”,虽然付出了巨额赔款,但收回了辽东半岛,避免了更严重的割地。
“善后”外交的实践者: 在中国屡屡战败后,李鸿章的外交任务更多是承担“善后”的责任,即处理战败后的条约签订和善后事宜。他参与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在这些艰苦的谈判中,他尽力为中国争取最少的损失,例如在《马关条约》中,他曾极力争取避免割让台湾和澎湖,但最终未能如愿;在《辛丑条约》中,他力争减少赔款和严苛条款,并试图为慈禧太后和清廷争取喘息机会。
引进西方技术与思想: 李鸿章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工业设备和科学知识。虽然洋务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中体西用”,未能触及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气息,并在外交层面提升了中国与西方交往的“面貌”。
维护宗主国地位的努力: 在处理与朝鲜等藩属国关系时,李鸿章也试图维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列强的影响而力不从心。例如,他曾积极介入朝鲜内政,试图将其置于中国的控制之下。

三、 外交的局限性与批评:

“丧权辱国”的签订者: 由于李鸿章屡屡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因此成为历史上的争议人物。许多人认为,他屈膝投降,是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罪魁祸首。
外交手段的局限: 尽管他善于周旋,但终究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根本状况。他的许多外交策略都带有“饮鸩止渴”的意味,只是在短期内缓解危机,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卖国贼”的标签: 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受到了国内许多人的强烈指责,甚至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李鸿章拒绝谈判,中国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例如被瓜分。
过于依赖个人: 晚清的外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李鸿章个人的能力和声望。一旦李鸿章不在场,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应对能力会大大减弱。

四、 具体事例分析:

《马关条约》的签订: 这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笔。他在日本刺杀事件后,受到了严厉的威胁,并在日本军舰上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他尽力争取避免巨额赔款和割让台湾,但最终被迫接受了大部分日本的要求。战败的事实,以及屈辱的条约,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批评。
“三国干涉还辽”的促成: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法国、德国三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李鸿章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与三国进行外交接触,并最终促成了这一事件。虽然中国为此支付了巨额的“赎辽费”,但避免了辽东半岛被日本割占,为后来的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埋下了伏笔,也为他赢得了“外交奇才”的赞誉。
《辛丑条约》的谈判: 在庚子事变后,李鸿章再次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他在此次谈判中,为中国争取了相对较低的赔款(与各国最初的要求相比),并尽力减轻了其他条款的严苛程度。

总结来说,李鸿章的外交水平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在极端不利的时代背景下,他是一位杰出的、务实的现实主义者。 他深谙“实力决定一切”的道理,但也懂得在劣势中运用外交手段为国家争取利益。
他是一位“救火队员”,更是一位“善后者”。 在中国屡屡战败、内政混乱的情况下,他的外交任务更多是收拾残局,减少损失。
他的外交策略充满智慧,但也带有妥协和无奈。 他能够抓住时机,利用矛盾,但有时也必须在巨大压力下做出艰难的抉择,签署屈辱的条约。
他的外交成就与局限并存。 他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但他也未能扭转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局面。

因此,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水平,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他是一位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以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同时,他也是那个时代局限性的承受者和某些屈辱条约的签订者。他的外交思想和实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就能了解。

哪怕不想买书,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在网上直接有。

简单来说这几轮谈判,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也没好好谈判,玩的是我先掀房顶,然后再改成开窗户的坐地炮玩法。对方谈一步李鸿章论一步,被对方玩了个通透。

看看他都是咋说的。

第一次见面两人扯了一顿闲白之后

伊云:“贵国未派中堂之先,固愿修好;然前派张邵大人来此,似未诚心修好;中堂位尊责重,此次奉派为头等全权大臣,实出至诚。但望贵国既和之后,所有此事前后实在情节,必须明白。”
李云:“我国若非诚心修好,必不派我,我无诚心讲和,亦不来此。”
伊云:“中堂奉派之事,责成甚大;两国停争,重修睦谊,所系匪轻。中堂阅历已久,更事甚多,所议之事,甚望有成;将来彼此订立永好和约,必能有裨两国。”
李云:“亚细亚洲,我中东两国,最为邻近,且系同文,讵可寻仇?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未必于东有益也。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起衅,我中东既在同洲,亦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也。”
伊云:“中堂之论,甚惬我心。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云:“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佩服,且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革诸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李鸿章没什么警惕性的跟伊藤博文扯黄种人友好,扯对于日本变法的羡慕。还暴露了自己的态度。这次来非得谈成。所以底线上很容易脚底打滑。

他表态中日友好不光是扯闲白的时候表态的。第二轮,在正式讨论停战条款的时候,日方当场掀房顶,提出了一个停战时期在大沽天津山海关驻兵的流氓条件

罗道即将英文译诵一遍。

李云:“现在日军,并未至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处,何以所拟停战条款内,竟欲占据?”
伊云:“凡议停战,两国应均沾利益,华军以停战为有益,故我军应据此三处为质。”
李云:“三处华兵甚多,日军往据,彼将何往?”
伊云:“任往何处,两军惟须先定相距之界。”
李云:“两军相近,易生衅端,天津衙门甚多,官又往何为?”
伊云:“此系停战之约内细目,不便先议。试问所开各款,可照办否?”
李云:“虽为细目亦须问明,且所关甚重,要话不可不先说。”
伊云:“请中堂仔细推敲,再行见复。”
李云:“天津系通商口岸,日本亦将管辖否?”
伊云:“可暂归日本管理。”
李云:“日兵到津,将住何处?”
伊云:“俟华兵退出,即在华兵营盘;如不敷住,可添盖兵房。”
李云:“如此,岂非久踞乎?”
伊云:“视停战之久暂而定。”
李云:“停战之期谁定?”
伊云:“两面互商,但不能过久。”
李云:“所据不久,三处何必让出?且三处皆系险要之地,若停战期满议和不成,则日军先已据此,岂非反客为主?”
伊云:“停战期满,和议已成,当即退出。”

这种条件提出来之后,李鸿章问了一顿细节之后可算占住一个字。你们占领的时间不长何必占领。

伊藤博文继续打哈哈。

最后李鸿章来了一句

“中日系兄弟之邦,所开停战条款,未免陵逼太甚,除所开各款外,尚有别样办法否?”

你们太欺负人了,再让让再让让……

这不是菜市场。李鸿章面对伊藤博文耍流氓啥都说不出来。来了个你们有别的办法吗。

伊云:“别样办法,现未想及,当此两国相争,日军备攻各处,今若遽尔停战,实于日本兵力有碍,故议及停战,必须有险要为质,方不吃亏。总之,停战公例分别两种:一则各处一律停战;一则惟议数处停战。中堂所拟乃一律停战也。”
李云:“可否先议哪几处停战?”
伊云:“可指明几处否?”
李云:“前承贵国请余来此议和,我之来此,实系诚心讲和,我国家亦同此心。乃甫议停战,贵国先欲踞有三处险要之地。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

我是直隶总督,你要的三个地方都是我的管辖地方,我会丢脸,请你照顾一下我的想法……

李鸿章这个谈判技巧,离不开人情世故,离不开装惨,这种对于日本人这些流氓基本没啥用。

伊云:“中堂来此,两国尚未息兵,中堂为贵国计,故议停战。我为本国计,停战只有如此办法。”
李云:“务请再想一办法,以见贵国真心愿和。”
伊云:“我实在别无办法,两国相争,各为其主。国事与交情,两不相涉,停战系在用兵之时,应照停战公例。”
李云:“议和,则不必用兵,故停战为议和第一要义,如两国尚相战争,议和似非诚心。”

伊藤博文推脱,我们得按照国际通行条例来进行停战,很可惜李鸿章压根不懂。根本没办法在这里援引条款进行反击,只能扔出来一个,你这样议和心不诚。

伊云:“中堂之意,是否欲将停战节略撤回,再讲和款?”
李云:“昨日初次会议,已说明,向来说话,不作虚假。所议停战之款,实难照办。”
伊云:“中堂先议停战,故拟此覆款,如不停战,何妨先议和款。”
李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如天津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请贵国之兵,不必往攻此处,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且此次争端,实为朝鲜起见,今华兵业已退至奉天,贵国之兵,惟尚未到直隶耳。如贵国之兵,不即往攻天津山海关直隶地面,则可不必议及停战,专议和款。

伊藤博文继续下套挖坑

李鸿章:你让我国难堪是不可能达成议和条款的……

伊云:“局面竟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此次交战之始,本大臣无时不愿议和,而贵国向无议和之诚心。自今以往,局面又将大变,所以议及停战,必须以大沽天津山海关为质。”

伊藤博文:太好了你要再这么闹我可就可以指责是你们不想和平了。

然后李鸿章就自己退了,打算用名义换实质

李云:“以此三处为质,日兵不必实据,但立作质名目之条款何如?”
伊云:“设停战之限已满,而和局未定,所指三处,又将与日军开衅矣。”参议云:“不必停战,但议和之时,定一限期,不往攻三处,可否照办?”
伊云,“如此办法,与交战无异,和局未定,彼此相攻,终当相拒。”
李云:“可否请先示议和条款?”
伊云,“然则停战之议如何?”
李云:“停战暂行搁起。”
伊云:“停战一节,未曾定结,恐议和时又复重提。”

伊藤根本不搭理这一茬,继续玩文字游戏和时间游戏。反复在订约时间上逼迫李鸿章签字。压缩李鸿章的思考时间。

然后迎来第三次谈话

李云:“前次会议停战要款节略,兹已作覆。”即诵华文,由中堂将华英文二分,亲送伊藤。伊阅英文,陆阅华文数遍,即指后半篇,交其书记,译出东文,陆复详阅,又与伊藤对换华英文详校,复与伊东书记,以东语相商甚久,似未能遽决之状。于是伊乃云:“停战之议,中堂是否搁起不提?”
李云:“暂且搁起,我来时专为议和起见。

事情几乎完全按照伊藤博文的步调走了,让日本人占据山海关等几处要地的事李鸿章实在说不了,不敢再跟伊藤博文说下去了。只能谈议和。

伊复将英文,反复细看,伊东乃以东语解之。伊复取烟卷,延时细想。乃云:“中堂未动身之先,自己与贵国深明辰下战局情形,诚心讲和,重修旧好。”
李云:“我年已迈,从未出外,今本国目睹时艰,且知我与贵大臣有旧,故特派来此,足征我国诚心讲和,我不能辞。”

然后李鸿章这时候可能智商稍微回来一点,终于想到了日本人怕什么,在伊藤博文威胁攻打台湾的时候拉上了列强的虎皮。

伊云:“朝民招为长夫,皆不愿往,我国之兵,现往攻台湾,不知台湾之民如何?”
李云:“台湾系潮州漳泉客民迁往,最为强悍。”
伊云:“台湾尚有生番。”
李云:“生番居十之六,余皆客民。贵大臣提及台湾,想遂有往踞之心,不愿停战者,因此。但英国将不甘心,前所言恐损他国权利,正指此耳。台湾不守,则又如何。”
伊云:“有损于华者未必有损于英也。”
李云:“将与英之香港为邻。”
伊云:“两国相敌,无损他国。”
李云:“闻英国有不愿他人盘踞台湾之意。”
伊云:“贵国如将台湾送与别国,别国必将笑纳也。”
李云:“台湾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给他国。二十年前,贵国大臣大久保,以台湾生番杀害日商,动兵后赴都议和,过津相晤云,我两国比邻,此事如两孩相斗转瞬即和,且相好更甚于前。彼时两国几乎战争,我力主和局,倡议云:生番杀害日商,与我无涉,切不可因之起衅。”
伊云:“我总理庶政,实甚烦冗。”
李云:“我来相扰,有误贵大臣公务;但此事,商办恐需时日。”

李鸿章外强中干的不能送一句之后,把事情又转回成中日友好的旧事上。最后双方继续再定时间扯皮。

此时为3月24日,李鸿章当天就挨枪了。

在此之前日方没有任何提出具体的割地赔款条件,和议具体条款都没往出拿,一直是伊藤博文用停战条款的狮子大开口溜人。

所以李鸿章挨枪省钱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也并非完全没用。看在李鸿章这么惨的份上,日方以停火地区不包括台湾澎湖的条件下,放弃了往山海关等三地派兵的要求(本来也做不到)

4月1日,日方亮出了割地赔款的条件,赔款也就是3亿两白银。

4月3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给诸多列强公使说日本条件并没有过高,清军已经打不了了。

4月8日,伊藤博文约见李鸿章养子李经方,告诉他赔款数额只可能略微减一点,“但决不能作大量削减”

4月8日晚上,李鸿章清政府发了封电报,提到了当天伊藤博文和李经方的私人会谈结果。

该国已用兵费实系太巨,所索三万万,即欲减少,能减无几,此我国上下文武熟商而定,特据实密告。经方与反复辩驳,毫不松口。
倘彼犹不足意,始终坚执,届时能否允添,乞预密示。
否则只有罢议而归,停战展期已绝望,请饬各将帅及时整备为要。

李鸿章表示,能不能答应请朝廷示下,不告诉我的话,还是回去接着打仗吧。

驻日清使馆和北京总理衙门之间的往来电报密码是被日方破译了的。

这时候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才感觉到,自己玩的太狠,再玩就得玩脱了。

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

然后想方设法稳住李鸿章,天皇皇后派人慰问、医生石黑忠德和佐藤进奉陆奥宗光之命去给李鸿章治伤、劝他不回国等。

4月10日,日方提出修正案,作了若干让步,其中赔款一节变成2亿两。

4月12日,明治圣旨下达同意他们让步

万一谈判破裂,即使达成北京城下之盟,亦难免外国之干涉,土地割让与赔偿金最终可能双双化为泡影。

伊藤博文个老讹诈犯自然不可能跟李鸿章说实话。

由于阁下要求考虑中国财政窘迫,关于赔偿费问题颇难满足日本国之要求,故我将军费赔偿金削减三分之一,以减轻支付之负担。

李鸿章这时候已经准备投降了,勉强还在两万万的利息上挣扎一下。结果清廷这时候倒是答应的挺痛快

“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伊藤博文知道电报之后,任凭李鸿章舌灿莲花,我也不改,我知道你的底线了。

李鸿章就只能完蛋了。

从整个谈判过程下来,李鸿章的谈判限制确实比较严重,一个是停火和和议的主动权都放在日方手上。一个是清廷比他投降的还快,根本没有缓冲时间。

但是整个谈判过程的策略,李鸿章没有把到日本人究竟需要什么,希望靠跟伊藤博文拉关系,各种讲中日友好,靠这种片汤话忽悠这帮抢劫犯,无论国际公例还是日本国内政,他一无所知。

最后能够拿到一点斡旋余地,是因为日本人自己敲诈过头了玩的心虚。

这就很无语了。

只能说,李鸿章还活在那个靠引经据典。靠攀附关系爬上爬下的大清国。日本人已经扒了人皮在殖民时代肆无忌惮的做狼。你又完全不清楚这个丛林体系里面的食物链。

李鸿章的外交水平,完全跟他所处的时代无法接驳,等于没有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其外交水平可以用“复杂而充满争议”来概括。他身处一个风雨飘摇、内外压力巨大的时代,不得不以相对弱小的姿态应对强大的西方列强和日本。总的来说,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能力的高超: 时代背景: 李鸿章所处.............
  • 回答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外交思想与活动,既是那个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和评说的空间。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细致地审视他的理念是如何形成,活动又是如何展开,以及最终的成效与局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pragmati.............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就像看武侠小说,总觉得扫地老僧这么牛,怎么不去把那些作恶多端的坏蛋一网打尽?在《武林外传》里,李大嘴他娘,咱们亲切地叫她“大嘴娘”,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一口刀使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能跟白展堂掰手腕,你说厉不厉害?按理说,她要是愿意,给大嘴弄点小钱花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可为啥.............
  • 回答
    郎朗和李云迪,这两位名字在中国古典音乐界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同样是顶尖的钢琴演奏家,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却常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得从几个方面仔细掰扯。一、演奏风格与艺术表达:从“激情澎湃”到“精雕细琢”这是最直观的差异,也.............
  • 回答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国家的负担”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储备越多越好”的直观思维,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中扮演.............
  • 回答
    《武林外传》里,李大嘴对蕙兰的感情,怎么说呢,挺复杂的,也挺“李大嘴”的。真情?有点,但掺杂太多东西。首先,我觉得大嘴对蕙兰的心意,有一部分是真的。你想啊,蕙兰是那种特别有自己想法、独立自主的女性,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小小的同福客栈里,蕙兰无疑是与众不同的。大嘴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郭芙蓉阴影下、自卑又有.............
  • 回答
    国产电影,特别是像《战狼》和《你好,李焕英》这样近些年火爆荧屏的作品,在海外市场也逐渐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收获了不少忠实的外国观众。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细究起来,背后可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道。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进步。过去我们可能会觉得国产片在特效、制作水准上跟好莱坞有差距,但.............
  • 回答
    谈到《武林外传》里最惨的主角,李大嘴绝对是跑不掉的。当然,“惨”这个字在情景喜剧里多少带点夸张和戏谑,但论及他身上的种种倒霉、受挫、以及那种让人心疼又好笑的境遇,大嘴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比 otros配角更甚。你想想他这个人设:虽然是厨子,手艺也算不上有多糟,但总是被各种奇葩的客人刁难,要么吃.............
  • 回答
    在外国文学和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中国古代“檄文”性质相近的文学形式,它们同样承载着号召、抗争、激励和宣示的使命。只不过,它们在具体的文化语境、表达方式和历史节点上,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如果我们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的核心精神概括为“号召天下,揭露罪恶,振奋人心,讨伐逆党”,那么在西方文化.............
  • 回答
    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李大维先生提出的“台湾对美国来说是重要资产,绝对不是美国的负债”这一论断,可谓直击要害,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台美关系的核心逻辑。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资产”与“负债”这两个词在国际政治经济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或地.............
  • 回答
    评价孙吴韩白卫霍李岳,外加李世民和项羽这十个人的战术风格,确实是个大工程,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战术风格各具千秋,堪称群星璀璨。咱们这就一点点捋一捋,尽量把他们的“兵法”之道说得透彻些。首先,要明白一个大前提:这些人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战争规模以及技术条件都不同,所以他.............
  • 回答
    李鸿章,晚清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被赐予“文忠”的谥号,这在中国古代是极为尊贵的,代表着“经天地、律万物,载德垂声,以德辅人”的含义,是对他一生功业和品德的高度肯定。然而,在如今的互联网舆论场上,李鸿章的评价却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负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和评价的维.............
  • 回答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极其重要且极具争议的人物,其评价两极分化,尤其是“黑”他的声音格外响亮,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何“黑”李鸿章的特别多,评价极不客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局限性 晚清的积贫积弱与危机四伏: 李鸿章生活在风雨.............
  • 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之责。将战败的原因全然归咎于李鸿章的战术,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国深层次的病灶。要细究李鸿章在战术上的作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当时的角色和职责。作为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清廷洋务运动的旗手,更是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实际掌舵人。他一人身兼数.............
  • 回答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前,表现出的“主和”姿态确实是史学界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考量。“主和”姿态的背后:时代巨变与现实考量首先,不能简单地将李鸿章的“主和”解读为软弱或怯战。他的“主和”更多的是.............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胡雪岩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结果,而他是否能免于一死,如果他能置身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政治旋涡之外,答案或许会大不相同,但绝非简单的一句“能”或“不能”。首先,我们得理解胡雪岩的“罪”与“罚”。他之所以最终落得抄家灭族、凄凉离世的下场,绝非仅仅是做生意赔钱那么简单。他的崛起,本身就与政治.............
  • 回答
    左宗棠,晚清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围绕他的评价与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要评价左宗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抱负、思想主张,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左宗棠:一位复杂的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出身寒门,却凭着过人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的地方。听到“台湾有李鸿章祠堂”,第一反应可能是:“李鸿章不是在大陆吗?怎么会在台湾有祠堂?”关于这个问题,我得先说清楚一个关键点:台湾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设立的、以“李鸿章祠堂”命名的、专门祭祀李鸿章的建筑。那么,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呢?这背后可能存在一.............
  • 回答
    李鸿章那句“我不与人好处,谁愿助我成事”的话,与其说是至理名言,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对复杂人情世故的直白概括。它成不成立?这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应该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和人性考量下去解读。这句话成立的“合理性”:从最现实、最功利的层面来看,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互惠原则是人类合作的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