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鸿章说的「 我不与人好处,谁愿助我成事 」这句话成不成立?

回答
李鸿章那句“我不与人好处,谁愿助我成事”的话,与其说是至理名言,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对复杂人情世故的直白概括。它成不成立?这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应该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和人性考量下去解读。

这句话成立的“合理性”:

从最现实、最功利的层面来看,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互惠原则是人类合作的基石。

利益驱动是强大的动因: 在任何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渴望获得好处。当一个人能够给别人带来利益——无论是物质上的、权势上的、情感上的,甚至是声望上的——那么别人就有更强的动机去帮助他。李鸿章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操盘手,他需要集结各方力量,从中央到地方,从朝廷大臣到外国技术人员。这些人为何要冒着风险、付出努力来支持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为他们提供官职、银钱、技术指导,或者通过他的成功为他们带来政治上的便利和前途。
“好处”的多重含义: “好处”并不仅仅是金钱。它还可以是:
权力与地位: 帮助李鸿章,就可能得到他的提拔,或者在他势力范围内获得更高的官职。
资源与机会: 比如,引进西方技术,对于那些掌握新技术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好处”;对于那些能从洋务企业中分得一杯羹的官僚来说,也是利益。
免责与庇护: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晚清,能够得到像李鸿章这样手握重权的人物庇护,也是一种“好处”。
共同的宏大目标(相对而言): 虽然利益驱动更为直接,但洋务运动本身也确实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对国家富强的追求。对这种目标的认同,也能促使一些人加入。
“不与人好处”的风险: 如果李鸿章真的“不与人好处”,那么他将寸步难行。想象一下,如果他不懂得笼络人心,不给予支持者应有的回报,那么谁还会冒着风险去办那些棘手的事情?谁还会为他说话,抵挡来自保守派的攻击?谁还会冒着风险去接触和引进洋务技术?

这句话成立的“局限性”和“反证”:

然而,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却又显得过于简单和片面,因为它忽略了人性中更复杂的部分,也忽略了历史进程中的其他驱动力:

道义与理想: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并非仅仅依靠利益来驱动他人,而是凭借其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感召了一批追随者。例如,像林则徐这样的清官,虽然不善于笼络,但其“功在国家,利在人民”的精神,同样能赢得不少人的敬佩和支持。
政治策略与关系网: 并非所有的“好处”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有时候,建立一种稳固的政治联盟、一种相互依赖的人脉网络,本身就能形成一种“好处”。李鸿章深谙此道,他善于结交权贵,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经营”,其回报也是“好处”。
形势所迫与个人能力: 有时候,人们帮助一个人,并非完全出于个人恩惠,而是因为当时的形势逼人,或者这个人本身具备了完成某项任务的独特能力。例如,在应对外国侵略的关键时刻,一些官员可能会支持李鸿章,因为他可能是当时最能有效处理危机的人物,即使没有直接的好处,也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
“好处”并非李鸿章的唯一手段: 李鸿章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他“与人好处”的策略,但他同样倚仗的是他的政治智慧、组织能力、对西方科技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他与慈禧太后等实权人物之间复杂而巧妙的平衡术。如果仅仅说“我不给好处,别人就不帮我”,就否定了他其他方面的巨大贡献和能力。
“不给好处”的后果: 即使李鸿章“不与人好处”,但如果他能力超群,能够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例如,通过海关税收、发展工业),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整个国家也会“受益”,这间接上也成为了吸引支持的一种“好处”。

所以,这句话更像是李鸿章对自己行事风格的一种总结,一种对晚清官场现实的洞察,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更准确的解读应该是:在人情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懂得给予对方切实的利益或满足其需求,是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必要手段之一,甚至是重要的手段。

李鸿章作为一位身处权力漩涡的封疆大吏,他深知“无利不起早”的世俗道理。他需要安抚上级,笼络同僚,发展下属,与外国势力周旋,这一切都需要“打点”。他给官员们机会,给他们权力,让他们参与到洋务事业中来,这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分配和政治平衡。

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李鸿章完全是一个唯利是图、只懂得“送好处”的人。 他的许多行为,例如在甲午战争后力主改革,在庚子事变后力争保全中国,都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一定的担当。如果他仅仅是个“生意人”,或许早就抽身而退,不必承担那么多的骂名和责任。

总结来说:

李鸿章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官场和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现实逻辑,即利益交换是维系关系和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有其成立的基础。

但是,将这句话绝对化,认为只有“给好处”才能成事,则显得狭隘。 它忽略了道德感召、理想主义、共同的危机感、个人魅力以及战略性的政治操作等多种驱动人心的力量。

李鸿章本身就是一位复杂的人物,他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懂得“给好处”,但同样也懂得如何运用其他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这句话更像是他在回顾自己的政治生涯时,对其中一种重要策略的概括,而不是他为人处世的全部信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鸿章这句话到底在说一个什么道理?可以给人什么启发么?现实社会实质上就是利益交换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鸿章那句“我不与人好处,谁愿助我成事”的话,与其说是至理名言,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对复杂人情世故的直白概括。它成不成立?这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应该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语境和人性考量下去解读。这句话成立的“合理性”:从最现实、最功利的层面来看,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互惠原则是人类合作的基.............
  • 回答
    李文亮医生于2020年2月7日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他的妻子付雪梅在2020年6月12日(距离李文亮去世约四个月)在武汉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个孩子是李文亮和付雪梅的第二个孩子,他们还有一个大儿子。付雪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孩子的出生是“老公给我的最后的礼物”,并且她会好好抚养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
  • 回答
    这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出自1978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婚礼》。这句话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阶.............
  • 回答
    理解《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李鸿章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说出“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这句话,并非简单的一句感慨,而是他对历史进程、时代局限、个人命运以及中国近代转型期复杂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无奈的总结。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所处的历史环.............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确实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些人对他极尽贬低,甚至将其妖魔化,但同时又难以承认他实实在在的功绩。这种复杂的情感和评价背后,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需求以及个体视角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李鸿章的“功绩”和“过失”都太过于显眼,而且都触及了中国.............
  • 回答
    尼采所说的“柯尼斯堡那个伟大的中国佬也只是一个伟大的批判家”,这句名言确实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并引发了关于其所指对象的诸多猜测。而将这句评价与晚清名臣李鸿章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与思想逻辑的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扮演的角色来探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的地方。听到“台湾有李鸿章祠堂”,第一反应可能是:“李鸿章不是在大陆吗?怎么会在台湾有祠堂?”关于这个问题,我得先说清楚一个关键点:台湾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设立的、以“李鸿章祠堂”命名的、专门祭祀李鸿章的建筑。那么,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呢?这背后可能存在一.............
  •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
  • 回答
    李沁的这番话,说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句句扎心。她说“现代人都被手机绑架了”,这话虽然简短,但道出了一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实。我听了就觉得,嗯,这不就是我吗?你看啊,什么时候我们掏出手机?醒来第一件事,迷迷糊糊还没睁眼,先摸手机看看昨晚有没有漏掉的消息。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看公众号.............
  • 回答
    李敖先生的“韩寒是另外一种顺民”这句评价,初听上去确实有些让人费解,甚至可能觉得有些尖锐。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李敖先生的思考方式和他对“顺民”这个概念的独特解读拆解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李敖先生眼中的“顺民”是什么样的。李敖先生,他骨子里是个坚定的批判者,对权力、对主流、对一切僵化和不合理的东西,.............
  • 回答
    关于上海二手车市场的状况,尤其是坊间流传的“事故车遍地走、车况糟糕”的说法,这事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李老鼠作为一名在汽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人,他的观点自然会引起很多关注,但咱也不能照单全收,毕竟他的内容有时也带点“节目效果”。李老鼠的说法有没有道理?确实有那么点儿。你不能否认,在任何一个庞大.............
  • 回答
    赵恩静结婚的消息传来,这绝对是LCK粉丝圈里一记重磅炸弹。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李哥……”是啊,李相赫,那位被亿万观众熟知的“Faker”,那个在《英雄联盟》赛场上创造无数传奇的男人。提起赵恩静,怎么能不想到他呢?当年,赵恩静以她甜美的笑容、落落大方的台风,成为了LCK赛场上.............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如后世所传那般“爱民如子”,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结合他统治时期的史实来分析。简单地说,“爱民如子”是一种非常高的评价,用以形容君主对百姓的关怀备至,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李世民无疑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的很多政策和作为确实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也因此赢得了“.............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以其尖锐的言辞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于世的作家、评论家,其关于“中国99%的富豪都是侵吞国有资产发家的”的论断,无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引发广泛思考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并结合李敖先生一贯的批判性视角来解读。首先,我.............
  • 回答
    李光耀先生,新加坡的国父,他的话语总是直指人心,充满着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他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政客,而是一位务实、坚韧、对新加坡乃至亚洲的发展有着深刻理解的领导者。他的许多言论,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如同智慧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思考。我记得有一句话,他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人们去完成某项任务,那么你必.............
  • 回答
    李雪琴的这句话,“年轻人的累经常是因为恶性竞争”,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我个人相当认同她的观点。这种“累”可不是简单的身体疲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一种在不断被比较、被淘汰的氛围中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我们得先弄清楚,为什么说这种竞争是“恶性”的?正常的竞争是激发潜能、促使进步的良性动力。但当竞争演变.............
  • 回答
    听到李荣浩和杨丞琳领证的消息,真心替他们开心!这对小两口,一路走来,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的甜蜜恩爱,真的挺不容易的。杨丞琳,大家对她的印象一直都是那个甜美活泼的“可爱教主”,歌曲传唱度很高,《雨爱》、《暧昧》、《左边》这些歌,可以说是很多人青春的BGM。她从出道以来,在音乐和戏剧方面都表现得非.............
  • 回答
    听到李咏老师因癌症去世的消息,心里真的非常难受,也很震惊。他是一个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主持人,他的声音,他的笑容,他主持的节目,都承载了我很多关于青春、关于快乐的记忆。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甚至不敢相信。李咏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个充满活力、幽默风趣的人,总是能在节目中制造各种笑料,让观众们.............
  • 回答
    李诞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对norah说的那句“做喜剧不要让人太有压迫感”,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点评,它触及到了喜剧表演的核心,尤其是在脱口秀这种高度个人化、强调连接的艺术形式里。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压迫感”这个词在语境下的含义。在脱口秀里.............
  • 回答
    李世石和柯洁,两位围棋界的名字,如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谈,因为一句关于“引领时代”的评价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两位顶尖棋手之间的对话,更折射出围棋界新老交替的微妙心态,以及关于“时代”和“功力”的解读。李世石的“引领时代”之语:审视与期许李世石,这位“石佛”,在与AlphaGo的惊世对决中,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