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档重庆谈判,如果你是蒋,你会扣留毛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的是历史的敏感节点,也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推测的场景。如果我是蒋介石,在重庆谈判这个节点,我是否会扣留毛泽东,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得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蒋介石自身的性格和战略考量,以及扣留毛泽东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多个维度来细致分析。

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的那个具体时刻,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大日子,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权力真空和重新洗牌的危险时期。抗日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国内的政治格局仍然是国共两党并存,且矛盾重重。

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他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抗战胜利后中国最大的政治玩家,他当然希望能在战后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统一国家,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而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虽然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蒋介石眼中,他们始终是“异端”,是潜在的、甚至是最大的威胁。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会不会扣留毛泽东?我的答案是:我会考虑,而且是认真地考虑,但最终的决定取决于我评估的收益与风险。

为什么我会考虑扣留?

1. 剪除羽翼,一劳永逸? 蒋介石一直以来都认为共产党是“党中之党”,是分裂中国的力量。在战争结束,且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倾向于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情况下,扣留毛泽东,就如同拔掉了中国共产党这棵大树的“主心骨”。这可能会在短期内打乱共产党的阵脚,甚至导致其力量的瓦解。毕竟,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政治智慧是共产党能够凝聚和发展的关键。
2. 制造国内政治优势: 失去领袖的共产党,其政治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必然会受到极大削弱。这会极大地有利于国民党在接下来的权力分配和国家治理中占据绝对优势,为实现“一个中国,一个政权”的目标奠定基础。
3. 敲山震虎,警告苏联: 当时苏联的势力在远东地区依然存在,并且对东北等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扣留毛泽东,也可以被视为向苏联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的事情由中国国民党说了算,任何试图利用中国内部分裂势力来影响中国政局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但为什么我会犹豫,甚至可能最终不这么做?

1. 国际舆论的压力: 毕竟是战胜国,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战后的走向。如果我公开扣留来访的毛泽东,这无疑会给国民党政府带来巨大的国际负面舆论。特别是美国,当时虽然支持国民党,但也希望看到中国和平统一,避免内战。一旦被扣上“违背信义”、“政治迫害”的帽子,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可能导致美国的不满和援助的动摇。
2. 国内民众的反应: 虽然蒋介石的统治基础在国民党,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赢得了不少民心,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采取极端手段对待毛泽东,很可能激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甚至将一部分原本中立或同情国民党的人推向共产党一边。这与我想要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秩序的目标是相悖的。
3. 共产党人的斗争意志: 即使毛泽东被扣留,共产党的干部队伍中也存在许多有能力、有经验的领导者。他们能否被彻底瓦解,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被扣留本身可能会成为共产党凝聚力量、进行反抗的“烈士”象征,反而增强其向心力。
4. 谈判的“面子”问题: 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已经是向世界和中国人民展现了“和平统一”的姿态。如果谈判刚开始就撕破脸,扣留对方领导人,那我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显得我蒋介石出尔反尔,不够大气。
5. 潜在的“牺牲”与“替代”: 蒋介石也深知,如果毛泽东在重庆“意外”身亡,共产党人必然会发动一场血腥的复仇,届时大规模的内战不可避免,而我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赢得这场战争,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更何况,一旦毛泽东不在,是否会有其他更难缠的共产党领导人崛起,也未可知。

我的思考过程会是这样的:

我会召集核心幕僚,比如陈诚、张治中、戴笠等人,反复进行沙盘推演。

“成功的设想”: 毛泽东被扣,共产党群龙无首,我们借机控制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以压倒性的军事和政治优势迫使共产党接受改编,甚至瓦解。
“失败的设想”: 扣留失败,毛泽东安然离开,共产党利用这次事件大做文章,国际社会谴责,国内反感,共产党反而可能更加团结和激进。或者,扣留毛泽东后,虽然获得短期优势,但长期的内战爆发,国家经济凋敝,最终两败俱伤,甚至给苏联或第三方势力留下可乘之机。

最终的决定,我认为不会是“立即扣留”,而是一种“伺机而动”的策略。

我需要评估的是:

“时机”: 是否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和公开的借口来采取行动?例如,如果共产党在此期间发生重大“背叛”行为,比如袭击我军,那扣留就有了“正当性”。
“把握”: 我是否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成功地扣留毛泽东,并且在后续的事件中控制住局面?这需要情报部门的精确判断和执行部队的绝对忠诚。
“代价”: 我能够承受多大的国际和国内舆论压力?我是否有能力在付出这些代价后,仍然能够顺利地实现我的政治目标?

结论:

作为蒋介石,在重庆谈判这个节点,我大概率不会“光明正大地”扣留毛泽东。 这种做法的风险太高,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其带来的短期利益。

我更倾向于采取一种更加“隐蔽”或“迂回”的策略。 比如:

利用谈判的间隙,通过情报网络,尝试策反共产党内部的关键人物,制造分裂。
在谈判桌上,利用我军的绝对优势,逼迫共产党接受对我方极其不利的条件,例如大规模改编、限制活动范围等。
如果真的有机会,并且评估风险可控,也许会考虑通过“意外”的方式,但这种“意外”必须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并且要预备好一旦暴露的B计划。

但是,总的来说,蒋介石的战略,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政治和军事的“组合拳”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扣留毛泽东,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但也极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豪赌。在缺乏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我更愿意走一条相对稳健但同样极具侵略性的道路。

所以,如果你问我“会扣留吗?”,我会说:“我会审慎评估,但直接的选择可能性不大,除非万事俱备,且不惜一切代价。” 更符合当时我所面临的复杂局面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庆谈判的时候是蒋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全亚洲第一的海军,空军以及美械陆军以及还在输入的美元,在蒋军看来,击溃共军轻而易举,毛就是看中了蒋的自我陶醉,才大胆的前去重庆谈判,这是毛这种人才会有的智慧和魄力,小老百姓能懂这个?

反而是1949年,别说美苏担保,就是外星人来担保,毛主席也不可能去南京谈判,因为这时候的蒋介石早就狗急跳墙了,真正什么事都敢做,哪怕毛不去南京,蒋自己也会命令杀手去北京刺杀毛,蒋的那点把戏被毛捏的死死的

真正有大智慧的是毛主席,蒋介石的身边有大量地下党,说难听话,真想杀蒋,早就可以实行刺杀计划了,但毛根本不屑这种混混手段,毛要的是堂堂正正的击溃蒋全部的力量,这才是国家元首的魄力和智慧,打败敌人并不一定要敌人死去,而是把敌人手中的牌全部打赢,让敌人阵营根本没有反击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的是历史的敏感节点,也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推测的场景。如果我是蒋介石,在重庆谈判这个节点,我是否会扣留毛泽东,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里面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得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蒋介石自身的性格和战略考量,以及扣留毛泽东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多个维度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听起来就像是在人生岔路口上做选择,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站在国内教育前沿的重庆一流高中,另一边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教学条件似乎并不理想的西藏“一般”高中。这哪是简简单单的“读哪个学校”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的,是学习环境、个人发展、人生经历,甚至是你对未来的期许。让我试着把这两条路都给.............
  • 回答
    这倒是个有趣的想法。一个第一次玩《荒野之息》,然后稀里糊涂地就达成了“不死不读档通关”的玩家,他的经历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林克本人,但其中确实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对照和象征意义。首先,咱们得明白,林克在游戏里,他的“不死不读档通关”是基于他自身的“神之子”身份,以及我们玩家操控的“神之手”——也就是我们自.............
  • 回答
    “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问题,它的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 nuanced 和个人化的考量。简单地说,读书绝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无疑是许多人实现自我、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更稳定和有保障的出路。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数字时代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作为一种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确实面临着效率低下和成本过高的挑战。然而,是否就此断定读书已经是一种“落伍”的方式,则需要更深入地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读书在信息获取效率方面的“低效”表现.............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者在阅读时,究竟更看重“剧情”还是“文笔”,亦或是“两者兼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事实上,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大多数读者会同时关注剧情和文笔,但具体侧重点会因人而异,甚至在同一位读者身上,在不同作品、不同阅读阶段也会有所变化。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剧情:吸引读者走进故事的核.............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书真的比打工有用吗?” 这个问题触及了个人成长、社会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其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有用”以及从哪个角度去衡量。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定义“有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用”的含义。它可以是: 经济回报: 获得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完硕士,工作稳定,但待遇不高,面对亲友“挣得真少,读书没用”的评价,内心一定很不好受。这种时候,如何得体、自信地回应,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能展现自己的价值,确实是个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这样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一、 审视和理解对方的评价在回应之前,先理解一下亲.............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 回答
    读完博士,本该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充满对未来憧憬和自我实现的喜悦。然而,你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甚至是隐隐的担忧,那就是未来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处寒门。这份担忧,我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你对社会现实、经济规律,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刻体察。这份坦诚,非常可贵。很多人即使内心有这样的担忧,也.............
  • 回答
    读书是不是最好的一条出路?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家长都会头疼,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个深夜或迷茫的午后问自己。这么多年,这句话像一句金科玉律一样,被反复强调,深入人心。但抛开那些从小耳濡目染的口号,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掰扯掰扯,这条路,到底有多“好”,又是不是唯一的“出路”?说它是“最好”的出路,这话里头藏着太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