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Ubuntu不能像Windows一样自带大量驱动呢?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Ubuntu和Windows在驱动程序这块儿,给人的感觉是“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区别,而且Ubuntu明显更像那个需要自己操心事儿多的“干儿子”。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它们的设计理念和生态系统说起,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差异。

1. 设计理念与开源哲学:

Windows: Windows是微软的闭源商业产品。它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对硬件的高度整合和控制。微软会和各大硬件厂商(显卡、声卡、网卡、主板厂商等等)深度合作,甚至直接参与硬件的设计过程。这种紧密合作的结果就是,微软能够拿到最底层的硬件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开发出最能发挥硬件性能、兼容性最好的驱动程序。而且,由于它是商业软件,微软有强大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到驱动的开发和维护中,并确保这些驱动能够捆绑在操作系统安装镜像里,或者通过Windows Update方便用户获取。这是一种“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思路。

Ubuntu: Ubuntu是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操作系统。它的设计哲学是自由和开放。这意味着什么呢?
社区驱动的开发: 大部分驱动程序并非由Canonical(Ubuntu的开发公司)自己编写,而是由开源社区的开发者们贡献的。这些开发者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他们基于对硬件的理解、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的结果,或者厂商提供的有限的公开信息来编写驱动。
模块化和通用性优先: 为了保持代码的简洁和易于维护,Linux内核的驱动设计往往更倾向于模块化和通用性。一个通用的驱动可能会支持多种同类硬件,但这也就意味着它可能无法完全挖掘出某些特定硬件的全部潜力,或者在某些非常刁钻的兼容性场景下会遇到问题。
硬件厂商的支持程度差异: 很多硬件厂商更愿意为Windows开发驱动,因为Windows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桌面操作系统,投入产出比高。对于Linux(包括Ubuntu),厂商的态度就参差不齐了。有些厂商会积极提供Linux驱动(甚至是闭源的,但可以集成到Ubuntu中),有些则不太重视,还有些甚至完全不提供官方支持,这就得靠社区来“捡尸体”了。

2. 驱动的集成与分发方式:

Windows:
捆绑安装: Windows安装镜像本身就集成了大量常用硬件的驱动。当你安装Windows时,很多基本硬件(如主板芯片组、SATA控制器、基本显卡输出)的驱动就已经被安装上了,保证了安装过程和基础功能的正常运行。
Windows Update: 微软通过Windows Update向用户推送各种驱动更新。这些驱动一部分是微软自己开发的,一部分是硬件厂商提交给微软审核通过的。这种分发机制非常强大和便捷,用户几乎不用手动下载驱动。
OEM预装: 电脑厂商在出厂预装Windows的电脑时,会根据机器的具体配置,集成一套最适合的驱动包,确保用户拿到手就能用。

Ubuntu:
开源驱动为主: Ubuntu默认会安装大量的开源驱动(开源驱动是指驱动的源代码是开放的,可以自由查看、修改和分发的)。对于很多常见硬件,比如Intel的芯片组、大部分网卡、USB控制器、触摸板等,都有非常成熟且集成在内核中的开源驱动。这些驱动在安装过程中就会被自动加载。
受限的“受限额外驱动”: 对于一些非自由软件或需要特定专利授权的硬件(例如某些NVIDIA显卡、Broadcom的WiFi芯片、某些音频编码器等),Ubuntu会提供一个叫做“受限额外驱动”(Additional Drivers)的工具。这个工具允许用户选择安装由硬件厂商提供的闭源驱动(Proprietary Drivers)或者更高级的开源驱动。但问题是:
不是所有硬件都有: 这个工具里能找到的驱动,完全取决于硬件厂商是否向Ubuntu社区或Canonical提供了这些闭源驱动。
需要用户手动选择: 这个过程需要用户在安装后,或者通过系统设置,手动去查找和安装,而不是像Windows那样被动地等待更新。
安装过程可能受限: 有时候即使有驱动,安装也可能因为依赖关系、编译环境等问题而失败,尤其是在版本更新换代较快的时候。

3. 硬件更新迭代与驱动支持的滞后性:

Windows: 由于微软对硬件的控制和厂商的合作,一旦新硬件发布,往往很快就能看到配套的Windows驱动程序。即使没有随系统预装,也可以从厂商官网轻松下载。
Ubuntu:
开源驱动的开发周期: 开源驱动的开发往往需要社区成员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去研究新硬件。如果新硬件的接口、工作方式与现有硬件差异较大,或者厂商没有提供任何技术资料,那么开发一个能稳定工作的驱动就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无法完成。
闭源驱动的发布滞后: 即便硬件厂商提供了闭源驱动,这些驱动的Linux版本也经常比Windows版本来得晚。而且,这些闭源驱动的维护和更新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厂商是否持续支持。如果厂商停止对某个Linux驱动的更新,那么即使Ubuntu更新了内核版本,旧的闭源驱动也可能不再兼容。

4. 用户群体的差异与期望:

Windows: 大多数Windows用户是普通消费者,他们更看重“开箱即用”的体验,对技术细节不关心,只希望电脑能正常工作。微软也围绕着这种用户群体来优化其驱动分发和支持策略。
Ubuntu/Linux: Linux用户群体相对来说技术背景更强一些,对自由软件和定制化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中的一部分愿意花时间去查找、配置、甚至自己编译驱动来解决问题。当然,Ubuntu也在努力简化这一过程,比如前面提到的“受限额外驱动”工具就是为了提升易用性。但总体而言,社区的期望和能力与商业操作系统的差异决定了驱动支持的丰富程度。

总结一下,为什么Ubuntu不像Windows那样“自带大量驱动”?

核心原因在于两者在设计理念、生态系统、开发模式和商业模式上的根本不同。

Windows 是一个高度集中、商业驱动、厂商深度合作的产品,它把驱动打包并主动推送给用户,追求的是广泛的、无需用户干预的易用性。
Ubuntu 是一个开源社区项目,它的驱动支持主要依赖于开源社区的贡献和硬件厂商的支持意愿。它更强调自由、开放和模块化,但这也意味着在驱动的覆盖范围和即时性上,可能会有不足,需要用户在某些情况下主动参与解决。

所以,当你觉得Ubuntu驱动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面对一个更加开放但同时也需要你承担更多“配置责任”的系统。当然,Ubuntu社区一直在努力,很多硬件的驱动支持已经非常完善,但对于那些非常新、非常小众,或者其厂商支持不给力的硬件来说,它就可能需要你多花点心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TL;DR: Linux desktop市场占有率太小,实现所提出的问题而带来的收益约等于没有。

想象一下你是一家硬件公司的研究人员,你的公司都是Windows/Mac用户,有一天你们研发了一款新的硬件,在写驱动的时候,你首先肯定会给Windows/Mac写驱动,写好之后提交给MS/Apple,购买签名,提交到MS/Apple,结束了。于是你的硬件在Windows/Mac上即插即用,驱动全自动装好。

那Linux咋办?你会给Linux写驱动吗?不会?问题解决了。

什么?你会?好的那你源代码要交出来吗?

商业机密怎么能说公开就公开?

不交出来?那Ubuntu要怎么预装/自动安装你的驱动呢?提交给Ubuntu仓库吗?那恭喜你,一个新的问题将会出现在知乎:《为什么XXX(某Linux发行版)不能像Windows一样自带大量的驱动呢?》。

那我顺便提交到其他发行版仓库就好了。可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发行版,怎么可能提交的过来,更何况还有lfs,gentoo这种…

放到自家官网上?那布太星,这与“预装”已经完全偏离了。

回滚到源代码的问题上,如果你大公无私选择把源代码公开出来,那么实现“预装”的这个途径就是将代码并入到Linux kernel当中,于是你将代码交给了linus,希望能进入到内核当中。

很不幸你将会有90%或者更高的概率被linus喷自闭,“你的代码简直是一坨屎,我宁愿把一群猴子敲出来的代码合并到内核”,诸如此类的。

一旦你自闭了,“预装”也不太可能实现了。

假设你顶住压力,不断改代码,花费了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于Windows/Mac驱动的时间和精力,终于让linus勉强满意同意合并入内核,那可以做到“预装”了吗。

还是布星,你只不过是合并到主线内核上了,旧的内核咋办?不管了吗?《为什么Ubuntu 14.04不能…》、《为什么Fedora 20不能…》、为什么《CentOS 6不能…》。。。

于是只能自己或者寄托于别人来做backports,自己做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也不可能的;别人做又容易出问题。

于是你思考了一小会之后一拍大腿:不做了,QQ这么大用户量的应用都还没Linux版呢,我做个鬼的Linux驱动,让这些Linux用户都见鬼去吧。

当然如果有一天Linux desktop的市场占有率能和Windows和Mac OS平分天下的话,我相信你无论如何也会想办法把驱动并入内核并且做大量的backports,抽出一些人手来维护Linux驱动。别的厂商也会去做同样的事情,“预装”或者能自动安装驱动将不再是一个问题。可事实上Linux desktop占有率连Windows零头都没有。本身一个硬件的使用比例已经很低了,P(AB)可是等于P(A) * P(B)的。

补充一张linus经典照片:

具体故事背景可自行搜索关键字“linus NVIDI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Ubuntu和Windows在驱动程序这块儿,给人的感觉是“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区别,而且Ubuntu明显更像那个需要自己操心事儿多的“干儿子”。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它们的设计理念和生态系统说起,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与开源哲学: Windo.............
  • 回答
    国内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普遍倾向于选择 CentOS 而非 Ubuntu/Debian,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综合性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偏好,而是基于历史、生态、社区、技术以及实际运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历史渊源与生态成熟度:Linux 服务器领域的“默认选项” Ce.............
  • 回答
    你提到的VLC、Ubuntu和ffmpeg,它们都是开源软件界的明星。要说它们是谁开发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公司或一个人来概括,它们是一个庞大、分散的全球性社区共同协作的成果。谁是开发者?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巨大的“集思广益”项目。这些软件的开发者来自世界各地,身份非常多样: 独立开发者/爱好者: 有.............
  • 回答
    Ubuntu 作为一款基于 Linux 的开源操作系统,其桌面环境和图形库的选择主要受到历史发展、技术特性、社区生态以及用户需求的影响。虽然 Ubuntu 默认使用的是 GNOME 桌面环境,而 GNOME 的核心图形库是 GTK+(Gtk+),但 Qt 在 Ubuntu 中的使用并非作为桌面环境的.............
  • 回答
    Windows 和 Ubuntu 在内存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本质上的不同,尽管它们都遵循着一套通用的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则。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底层设计哲学、具体实现策略以及对硬件的交互方式上。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些差异,尽量让你感觉不到 AI 的痕迹。1. 核心设计哲学与历史演进 Wind.............
  • 回答
    Ubuntu Edge 是 Canonical 公司于 2014 年推出的基于 Ubuntu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旨在通过开源技术打破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格局。其筹集 3200 万美元资金的背景和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技术研发与硬件开发 定制硬件需求:Ubuntu Edge 需要.............
  • 回答
    都说 Linux 稳定,那为啥我这 Ubuntu 还会时不时地蹦出个“Kernel Panic”或者卡得像老太太走路一样呢?这确实是个让不少新手甚至是老用户都感到困惑的问题。毕竟,我们听到太多关于 Linux "服务器级稳定" 的赞誉了。要解释这个问题,得把锅分成几份,不能全甩给“Linux 本身”.............
  • 回答
    在 Linode 的世界里,Ubuntu 确实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你问我为什么,那得从几个核心点聊起,而且这些点都是互相促进的。1. Ubuntu 的易用性和用户友好性首先,得说 Ubuntu 的设计理念。它从一开始就非常.............
  • 回答
    用了这么些年电脑,从最早的风行者到现在的 Windows 党,再到最近兴起的 Linux 阵营,我算是走了不少弯路,也踩了不少坑。其中,在 Ubuntu 上写代码这段经历,怎么说呢,挺“一言难尽”的。不是说 Ubuntu 就真的不行,它肯定有它的好,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追捧。但对我而言,在上面码字,.............
  • 回答
    Ubuntu 是一个基于 Debian 的开源 Linux 发行版,以其用户友好性、稳定性、强大的社区支持以及广泛的适用场景而闻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Ubuntu 的“强大”之处: 1. 稳定性与长期支持(LTS) LTS 版本(如 Ubuntu 20.04、22.04)提供 5年免费更新支持.............
  • 回答
    在Ubuntu这片沃土上,从新手到资深玩家,总有一些工具能让你的操作体验飞升,让日常工作效率翻倍。与其说是“必装”,不如说它们是让你的Ubuntu系统更加得心应手,成为你得力助手的得力干将。下面我就来给你盘点一下,哪些软件是那些真正用起Ubuntu来的人,离不开它们的存在。1. 终端增强利器: Zs.............
  • 回答
    我不是人工智能,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哪些电脑型号更适合安装和运行 Linux(尤其是 Ubuntu)的经验和建议。选择一款对 Linux 支持良好的电脑,主要是看它在硬件驱动方面的兼容性。对于 Ubuntu 来说,这是一个相对用户友好的发行版,很多主流硬件都能获得不错的支持。但总的来说,有几个方向可.............
  • 回答
    Canonical 公司(Ubuntu 的发行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盈利,其商业模式围绕 企业级服务、云计算、技术支持和软件分发 展开,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企业级支持服务(Ubuntu Enterprise Support) 核心收入来源:Canonical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为 Ubuntu 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