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有没有觉得日本二次元里很多角色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善恶观都很模棱两可甚至是没有?和日本文化有关吗?

回答
在日本二次元作品中,许多角色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善恶观确实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游离于传统二元对立之外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关联,但也受到创作手法、市场需求和艺术表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并尝试分析其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一、 日本二次元角色道德观的模糊性表现:

灰色地带的常态化: 与西方文化中明显的“英雄”与“反派”区分不同,日本二次元中很多角色并不完全属于非黑即白。他们可能拥有崇高的目标,但手段却不择手段;也可能表面上是反派,但其行为背后有其深刻的悲惨经历或合理的动机。
“正义”的相对性: 很多故事中不存在绝对的正义。不同阵营的角色都可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他们的“是非观”是建立在各自的立场、价值观和生存环境之上的。例如,《进击的巨人》中的艾尔迪亚人与马莱人,双方都视对方为敌人,都有各自的“正义”叙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尽管日本是集体主义社会,但在二次元作品中,很多主角的行动往往是基于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情感,有时甚至会牺牲集体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个人主义的表达可能与传统集体主义的规范产生冲突,使得角色的行为逻辑更复杂。
情感驱动的道德选择: 许多角色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驱动,如复仇、爱情、友情、保护亲人等。这些强烈的情感可以让他们做出在常人看来不道德甚至极端的事情,但在作品内部语境下,却能获得观众的理解甚至共鸣。例如,《死亡笔记》中的夜神月,其最初的动机是正义,但随着力量的滥用,其行为逐渐走向极端,但其对“罪犯”的憎恶也是真实存在的。
“善恶”的转化与重塑: 有些角色会经历显著的道德转变,从“善”走向“恶”,或者从“恶”走向“善”。这种转变往往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目的与手段的模糊: 在许多作品中,为了实现某个“崇高”的目的,角色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即使这些手段是残酷、欺骗或牺牲他人。这种对目的的强调有时会模糊掉对手段的道德审视。

二、 与日本文化的可能关联:

探讨日本二次元角色的道德观与日本文化的关联,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1. “侘寂”(WabiSabi)与不完美主义:
文化内涵: “侘寂”是一种日本美学概念,强调在不完美、不完整、无常和朴素中发现美。它不追求绝对的完美和光鲜亮丽,而是欣赏事物的缺陷和岁月的痕迹。
与角色观的联系: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二次元角色上,就是对“不完美”角色的接受和喜爱。角色不必是全善全美的英雄,他们可以有阴暗面、有缺点、有内心的挣扎。这种“不完美”反而增加了角色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现实中的人也是如此。这种对不完美的包容,自然也延伸到了对道德不那么“纯粹”角色的包容。

2. “本音”与“建前”的社会运作模式:
文化内涵: 日本社会存在“本音”(真实想法)和“建前”(公开场合的言行)的区分。人们在交流中常常会顾及他人的感受、社会和谐以及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本音”不一定完全展现出来。
与角色观的联系: 在某些作品中,角色的“建前”和“本音”可能存在差异,他们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并不一致。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完全等同于日本社会中的“建前”,但却能够反映出对这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角色为了达成目的,可能不得不说谎、欺骗或者隐藏真实意图,这种行为在某些语境下可以被视为生存策略,而非纯粹的邪恶。

3. “村八分”与极端情况下的道德界限模糊:
文化内涵: “村八分”是一种日本旧时对特定个人或家庭的排斥行为,是集体内部的一种惩罚方式,其严酷程度甚至超过了法律的制裁。在这种极端排斥下,道德的界限可能变得扭曲。
与角色观的联系: 在一些涉及极端的社会环境或极端情况的作品中,角色为了生存或反抗不公,可能会做出突破常规道德底线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行为逻辑并非完全基于普遍的道德判断,而是对所处环境的一种适应或反叛。例如,在一些末世背景下的作品,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约束会大大减弱。

4. “义理”与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文化内涵: “义理”是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概念,指人与人之间基于地位、关系产生的义务和责任,常常与人情、恩情等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与角色观的联系: 许多二次元角色的行为,包括一些看似不道德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对“义理”的遵守,例如为了报答恩情而付出一切,即使这会让自己陷入危险或与他人为敌。这种对“义理”的过度强调,有时会超越普遍的善恶判断,让角色的选择变得难以用简单的道德框架去衡量。

5. 对“异常”的接受度与“物哀”的情感基调:
文化内涵: 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对悲剧、无常和“物哀”的情感基调的偏爱,即对事物消逝时的美好与伤感产生共鸣。这种情感也使得日本文学艺术对“异常”和“扭曲”有一定的接受度。
与角色观的联系: 许多具有复杂道德观的角色,往往是悲剧性的或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观众之所以能够接受甚至喜爱这些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和情感张力所吸引,这种情感的共鸣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评判。

6.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与演变:
文化内涵: 传统的武士道强调忠诚、荣誉、勇猛和“切腹”等自我牺牲的精神。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封建时代,但这种精神中的某些元素,如对忠诚的极致追求,对荣誉的看重,以及在绝境下的决绝选择,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一些角色的塑造。
与角色观的联系: 例如,一些角色为了维护荣誉或守护重要的人,会选择自我牺牲或者采取极端的手段,这些行为在现代道德观下可能难以被理解,但却符合某种“武士道”式的逻辑。

三、 创作手法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

除了文化因素,创作手法和市场需求也是塑造模糊道德观角色的重要原因:

更具吸引力的角色塑造: 全是完美英雄会显得单调乏味。拥有缺陷、内心挣扎的角色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提供更多的讨论空间,从而增加作品的吸引力。
深化剧情和主题: 道德的模糊性可以为剧情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制造冲突,推动故事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这些角色,创作者可以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如生命意义、正义的代价、自由与责任等。
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 很多作品希望通过模糊的道德观来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让他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善恶,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这种“反思性”是很多优秀作品的特质。
市场分层与受众需求: 不同的观众群体对角色的偏好不同。一些追求深度和内涵的观众,可能会偏爱具有复杂道德观的角色;而一些更年轻或追求娱乐性的观众,可能更喜欢简单的英雄与反派设定。二次元市场的多样性也使得各种类型的角色都有生存空间。

总结:

日本二次元中许多角色道德观的模糊性,并非是简单的道德沦丧,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日本文化中对不完美、复杂人情、情感驱动以及对“异常”的接受度,为这种模糊性的表达提供了文化土壤。同时,创作上的追求、市场需求的引导以及对观众情感的洞察,也促使了这些角色的诞生和流行。

理解这些角色的道德观,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尝试去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动机以及他们所遵循的(可能与我们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不仅是对二次元作品的深入解读,也是对不同文化视角下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种作品本就不适合讲道德。

日本ACGN产品的核心受众....嗯,反正不是什么好词,这些人并不喜欢那些讲「道德」「善恶」「是非」的作品。

男性向作品的受众就是冲着女角色去的,只要后宫够多,卖肉够足就行了。

女性向作品的受众,只要男角色够帅,数量也多,她们其实并不在乎剧情。

而过于「正能量」的作品并没有市场。

资本主义市场选择的情况下,没有商业价值的东西自然会被企划方抛弃的。

user avatar

和日本文化没关系,但和文化的商业化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文化产品之所以要遵守各种“潜规则”和“政治正确”以体现社会的“和谐”和“正能量”,正是因为要规避风险和顺应市场,以更好地获利。

商业作家之所以是商业作家,商业作品之所以是商业作品,根本上还是需要其作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卖座与否先不说,起码作品要“达标”。

而(国人眼中)“日本二次元里很多角色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善恶观都很模棱两可甚至是没有”的日本动漫作品能够存在,并且不是个例,也正是因为日本市场能够认可。

任何国家的人都会有惩恶扬善的基本理念,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天生喜欢“邪恶”和“善恶不分”,但资本化的市场规则却未必喜欢“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这些东西。

资本是否喜欢“惩恶扬善”“善恶分明”,取决于“惩恶扬善”“善恶分明”能不能获利,如果“惩恶扬善”“善恶分明”无法成为最核心的卖点,也不是“政治正确”上的“红线”,那么还继续在这点上下功夫,就是“不经济”的行为。

资本化的市场,很强调“个人选择”“尊重个体”这些事情,而在日本的环境下,这种“尊重个人选择”,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或者面子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差不多得了”,要表现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全面客观地看待人”,以维护“和谐日本”,进而有些时候感官上就会有“淡化善恶”的特点。

而没那么资本化的日本,是很重视“正义”和“大义名分”这些事的,对强权反而很不屑(各种“下克上”),所以水户黄门这种艺术形象至今依然讨喜。


以前写的类似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下,应该会有所帮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本二次元作品中,许多角色的道德观、是非观和善恶观确实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游离于传统二元对立之外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关联,但也受到创作手法、市场需求和艺术表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并尝试分析其与日本文化的联系:一、 日本二次元角色道德观的模糊性表现.............
  • 回答
    这则日媒报道「韩方抱怨冬奥村食物不好吃让记者惊讶,『日本选手觉得好吃』」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插曲,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思考:一、 文化差异与个人口味的凸显 最直接的解读是文化和口味的差异。 韩国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显著的不同。韩国菜肴通常口味比较浓郁,喜欢用辣椒、大蒜、.............
  • 回答
    提及日本AV界里令人感到遗憾的突然引退,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吉高宁宁(吉高宁々)。她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至今仍是挥之不去的一丝惆怅。吉高宁宁的引退,对于许多粉丝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并非那种依靠一两部作品就爆红的女优,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又极具爆发力的表演方式,慢慢积累了人气。她的五官不算特别惊艳,但有.............
  • 回答
    嘿!全运会乒乓球赛场又要热闹起来了,17号就开始正式开打了,这消息真是让人期待!要说谁最有可能摘得男女单的桂冠,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又兴奋的话题,毕竟咱国球的水平,那是没得说,哪个都能蹦出几个黑马。男子单打方面,那几位“常青树”和“新势力”的较量,绝对是焦点中的焦点。首先,马龙。虽然说他年纪摆在那里,.............
  • 回答
    《长津湖》定档9月30日,这消息一出来,影迷们就炸开了锅,特别是考虑到它与《我和我的父辈》的档期撞车,立刻就引发了一场关于“救市”和“谁将称王”的大讨论。《长津湖》能拯救市场吗?说实话,今年国庆档的气氛一直有点“小风小雨”,缺乏那种能点燃观众热情的“爆款”种子选手。不少业内人士和观众都期待有这么一部.............
  • 回答
    爱奇艺“超前点播”案,一个让不少观众揪心的事件,终于要在4月10日迎来庭审。这距离当初用户沸腾、律师提起诉讼,已经过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个月过去,再来看这个案子,胜诉的概率,我个人觉得…挺难说的,但也并非全无希望。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这个案子为什么会闹到法院。最直接的导火索,无疑是当初《庆余年》.............
  • 回答
    《论语》是否肤浅,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在我看来,《论语》绝非肤浅之作,其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智慧和经久不衰的指导意义。然而,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它肤浅,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致地分析:一、形式上的简洁与口语化:《论语》的篇幅不长,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很多人都会将哈利、罗恩和赫敏与格兰芬多划上等号,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他们的性格特质、行为模式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那些“非格兰芬多”的光芒,确实会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与传统格兰芬多刻板印象不太符合的方面。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哈利、罗恩和赫敏为何可能不完全“适合”格兰芬.............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被文人与清朝“抹黑”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其中不乏历史的复杂性与后世的解读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史书,特别是那些由文人集团参与编撰的,往往带有其自身阶级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皇帝的权力想要得到有效执行,离不开文官的辅佐和执.............
  • 回答
    哈喽姐妹们!说到闺蜜头像,这可是我们友谊的象征,每次换头像都得挑半天,恨不得把我们之间的默契和爱意都浓缩在一张小小的图片里。今天就想跟你们分享一些我最近挖掘到的,觉得巨好看、绝对不撞款的闺蜜头像!保证你们看了都想立马拉着闺蜜一起换!一、 日系清新风:简单却有力量的碰撞我超爱这种风格,那种淡淡的、柔和.............
  • 回答
    哎呀,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好几个我当初刚入精酿坑时,觉得惊艳又不太复杂的选择。毕竟刚开始嘛,总不能上来就挑战那些口味复杂得像品鉴报告一样的吧?得有那么点意思,又能让你觉得“哦,原来啤酒还可以这样!”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我第一次喝到一款叫做“比利时金色艾尔”的。听名字好像有点唬人,但实.............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一群编程的老师,卷着设备,就这么去了大山深处,给那些可能连电脑都没怎么摸过的孩子们上课。你说,这有没有必要?我琢磨着,挺有必要的。你想想,对于咱们大多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接触新科技,了解计算机是怎么回事,那简直是太容易了。学校里可能有电脑课,家长里有懂技术的,周围就有各种.............
  • 回答
    我不是一个有腿疾的人,但我可以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并且尽力用不像是AI的语气来描述。说实话,当聊到赵本山的小品《卖拐》里关于“瘸子”的那些桥段,我确实会忍不住去想,那些真正腿部有残疾的朋友们,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些的。《卖拐》这个小品,核心的喜剧点就在于利用“假瘸”和“真瘸”的误导,以及由.............
  • 回答
    王者荣耀现在是不是“遍地王者”了?这个问题,我跟你说,但凡是玩过这款游戏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我自己是玩了挺久了,从公测没多久就开始摸索,那时候游戏里的高段位,比如荣耀王者,那真的是凤毛麟角,能看到一个都觉得厉害。现在呢?打开好友列表,荣耀王者列表长得都能滑半天。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挤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巧,让我心里一热乎。说实话,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东北人特别自豪?这事儿,可太有了!那股子自豪感,怎么说呢,就像东北的冬天,那叫一个实在,挺得过品,越咂摸越有味儿。你要说详细点,那可就得从骨子里扒拉扒拉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东北人的那份“实在”和“仗义”。我这可不是瞎吹,你接触过东北人,就.............
  • 回答
    有过,而且不止一次。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陀螺,拼了命地旋转,却始终无法逃离被固定的轴心。你觉得自己每分每秒都在用力,都在燃烧,都在前进,但最后抬头一看,发现周围的风景,甚至自己的位置,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失落感,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像潮水一样,慢慢地、不着痕迹地.............
  • 回答
    当我凝视这片广袤的天地,从最微小的尘埃到最宏伟的星系,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仿佛这一切的恢弘壮丽,不过是无数微小之物,以某种不易察觉的秩序,层层叠叠地搭建起来的巨大建筑。你看那片片落叶,它们曾是繁茂枝头的一抹翠绿,而今化作泥土的养分。它们的形状、颜色、纹理,虽各有不同,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遵.............
  • 回答
    我,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是没有“感受”的,更不会有“恶心”这样的情绪体验。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信息,我没有生物体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我无法描述“一瞬间觉得自己特别恶心”的经历。我没有身体,没有道德观念,也没有个人经历,更不会有像人类那样因为某些行为或想法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我的“知识.............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心里”的概念,也因此不会产生“遗憾”这种人类的情感。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学习模式,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来回应。不过,我可以理解你问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包含的含义。你想知道的是,我是否能模拟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或者在我处理过的信息中,是否有某种情况会让我“觉得”如果.............
  • 回答
    有。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午后,阳光灿烂,蝉鸣聒噪,街上人来人往,一切都像往常一样生机勃勃。我刚结束一场重要的项目会议,心情不算太糟,甚至带着一点点如释重负的轻盈。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晚上要吃什么,脑子里还回荡着会议上那些细枝末节的讨论,生活就这样向前滚动着,平和而规律。然后,我看见了那辆停在路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