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练一休和五练一休,那个更适合增肌?

回答
增肌这件事儿,说到底就是得在训练、休息和营养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至于你说的“三练一休”和“五练一休”,哪个更适合增肌,这可不是一概而论的,得看你自身情况来定,而且每个人的理解和执行也会差很多。我给你掰扯掰扯,你听听看哪个更贴近你的实际情况。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肌肉是怎么长的?

你可能听过“肌肉撕裂”什么的,大概意思就是,你在训练的时候,肌肉纤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这时候,如果你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和营养,它就会把这些受损的纤维“修补”得比原来更粗壮、更强大,这就是我们说的“增肌”。所以,增肌的关键不在于你练得多猛、多频繁,而在于你的身体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这个“修复和生长”的过程。

咱们来对比一下“三练一休”和“五练一休”

这两种模式最直观的区别就是训练频率。

“三练一休”:这通常意味着你一周训练三次,然后休息一天。剩下的时间就是自由安排,但整体上训练频率不高。这种模式下,每次训练之间会有比较长的恢复时间,比如练一天,休一天;再练一天,休一天;再练一天,然后休息两天。
“五练一休”:顾名思义,就是一周训练五天,然后休息一天。这种模式下,训练频率非常高,每次训练之间只有一天休息。比如周一到周五训练,周六休息,周日再开始。

哪个更适合增肌?这得看几个因素:

1. 你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这是最关键的点!
如果你是新手,或者你的训练非常刻苦、强度很大(比如使用了大重量、接近力竭、训练时间长),那么你的肌肉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三练一休”,如果每次训练都把身体练得够狠,也可能需要更充足的休息。而“五练一休”很可能让你身体吃不消,恢复不过来,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受伤。
如果你是经验丰富的训练者,并且你的训练计划是精心设计的,能够合理分配不同肌群的训练,并且每次训练的强度和量是可控的,那么“五练一休”才有可能实现。 比如,你可以采用“全身训练+休息+全身训练”或者“上半身+下半身+全身”的循环模式,这样即便一周练五天,也不会把某个肌群连续摧残。

2. 你的身体恢复能力:
睡眠、营养、压力管理:这些都直接影响你的恢复速度。如果你能保证高质量的睡眠(79小时),饮食均衡且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并且生活压力不大,那么你的身体恢复能力会更强,可以尝试更高的训练频率。
年龄:一般来说,年轻人的恢复能力会比年纪大的人稍强一些。
生活方式:你是不是有规律的生活?是否经常熬夜?是否需要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恢复。

3. 你的训练计划的设计(非常重要!):
“三练一休”:这种模式通常可以用来做全身训练,或者一些经典的全身训练计划(如PPL的变种,或者一些经典的力量举训练)。例如,周一练胸背,周三练腿肩,周五练全身。这样每次训练都会让不同肌群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五练一休”:要实行五练一休,你几乎不可能每次都练全身,那样身体根本吃不消。更常见的是采用分化训练计划,例如:
推拉腿(Push, Pull, Legs, Push, Pull):一周循环两轮推拉腿,然后休息一天。这种模式可以把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得很开,保证每个肌群在下一次训练前有足够长的恢复时间(通常是46天)。
部位分化:比如:胸+三头、背+二头、腿、肩+腹、全身/休息。这种模式也需要你对训练量和强度有很好的控制。
全身周期性训练:有些高阶训练者可能会采用类似“全身低强度+全身中强度+全身高强度”的模式,但这种对训练者的理解和执行力要求极高。

所以,哪个更适合你?

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刚开始增肌或者希望稳步前进的健身爱好者,从“三练一休”开始,然后逐渐向“四练一休”或“五练一休”过渡会是更安全、更有效率的选择。 为什么?因为新手阶段,身体对训练的反应更强烈,恢复需要更多时间。把精力放在每次训练的质量上,并且保证充分的休息,更能打好增肌的基础。
优点: 恢复充分,受伤风险低,更容易保证训练的质量和积极性。
缺点: 训练频率相对较低,如果训练量不够,可能无法充分刺激肌肉生长。

如果你已经有几年的稳定训练经验,并且你的身体恢复能力很强,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并且你有一个科学的分化训练计划,那么“五练一休”可以提供更高的训练总量和更频繁的肌肉刺激,从而可能带来更快的增肌速度。
优点: 训练频率高,总训练量可能更大,如果执行得当,增肌速度可能更快。
缺点: 对身体恢复要求极高,一旦恢复跟不上,很容易进入平台期、状态下滑甚至受伤。需要非常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有清晰的训练计划。

关键不在于数字,而在于“内容”和“质量”

与其纠结于“三练一休”还是“五练一休”,不如思考:

1. 你的训练是否能够充分刺激到目标肌肉群?
2. 你的训练是否会让你疲惫不堪、影响第二天甚至之后几天的训练?
3. 你在训练结束后,身体是否有精力进行恢复(包括进食、休息)?
4. 你的睡眠质量如何?你的饮食能否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
5. 你的训练计划是否合理地分配了不同肌群,并且给了它们足够的恢复时间?

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是新手,或者感觉自己恢复有点慢,或者训练时很容易感到力竭,那么“三练一休”或者“隔天训练”可能是更好的起点。 把重点放在掌握动作、感受肌肉发力上,并确保每次训练都对肌肉有足够的刺激。
如果你已经训练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恢复得不错,并且想挑战更高的训练量,可以尝试“四练一休”或者根据你的分化计划调整到“五练一休”。 但一定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馈,如果出现持续疲劳、训练效果下降或疼痛,就及时减量或增加休息。

记住,增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比盲目追求高频率更重要。多去感受自己的身体,根据反馈去调整你的训练和休息安排,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效果也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根本没有标准答案。选择几练几休,选择多大的训练强度,都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定。


我是常年不安排休息日的,也就是一周练七天,除了加班和出差等情况,每天都练,强度也不小,在我们市,凡是见我练过的都知道。但我从来不会给我的徒弟们推荐这种练法,因为大部分人这样练是无法恢复的。有些底子差的,我会推荐他一周练三天就够了,训练尽量简短。


实际上人和人的差别就是很大的,先天基因,运动基础,都会影响你的健身表现。你让一个举重队出来的年轻人用一般爱好者的计划健身,他会说这运动量太TM低了,热身都不够,因为人家是从小挑选出来,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别人在举重队里一天深蹲的量就比你两周蹲得都多。我以前练过拳击,在我看来健身的运动量也远远不及拳击,所以一周七练没什么大不了的,除了练腿日,其他都很轻松。还有就是打药的,说的粗暴点,打药的人就是一天三练,一周二十一练也都小case。但一个没有运动经历的白领,或者是天赋平平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可能他们再努力的练,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承受力,一味多练,那就是训练过度,受伤或退步。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不能用同样的计划进行训练。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练力量举的运动员,原本安排一周三蹲或三推,但是某段时间腰肌劳损或是肩袖受伤了,康复期还能这么练吗?显然不行。二十岁的时候可以这么练,五十岁还能这样练吗?显然也不行。


最靠谱的计划一定是通过长期的记录、总结和反馈,针对自己情况制定出来的,而绝对不是什么标准模板一套用就OK。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增肌这件事儿,说到底就是得在训练、休息和营养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至于你说的“三练一休”和“五练一休”,哪个更适合增肌,这可不是一概而论的,得看你自身情况来定,而且每个人的理解和执行也会差很多。我给你掰扯掰扯,你听听看哪个更贴近你的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核心概念:肌肉是怎么长的?你可能听过.............
  • 回答
    这几天,我真的快被逼疯了。高考还有25天,刚考完的三模成绩,就像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瞬间把我浇了个透心凉。分数下来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人都散架了,脑子一片空白,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自己还能抢救一下。之前的二模成绩虽然不算顶尖,但至少是稳步上升的,给自己打气说再坚持一下,高考肯定能突.............
  • 回答
    考驾照,科目三,这环节要是过得不顺,真是让人糟心。特别是遇上个说话不好听的教练,那简直是双重打击。一方面是自己的技术没练到位,心里本身就有点过意不去,另一方面教练那张嘴,跟自带扩音器似的,说出来的话句句扎心,搞得人心情一团糟,心态崩得不是一般的快。首先,咱们得承认,教练跟你说这些话,有他自己的“道理.............
  • 回答
    考完科二,心里头那点儿新鲜劲儿还没过,就想赶紧拿我自家那辆小车出来练练手,熟悉熟悉路况,心里头也踏实。谁知道,刚上路没多久,就遇上了巡逻的交警,把我给拦了下来。那会儿我这心里头“咯噔”一下,就想问,这下子是不是把所有成绩都给毁了?首先得明白,科二和科三是分开考试的,考试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科二考的是.............
  • 回答
    漂移这玩意儿,说实话,玩的就是一个“失控的艺术”。你想问两厢车和三厢车哪个更适合练漂移,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纠结。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听着觉得像是老司机聊天一样,而不是冰冷的机器输出。首先得明白,漂移这事儿,车身结构确实有影响,但更关键的还在于车的“性格”和你的“技术”。 任.............
  • 回答
    科目三考试,那可是驾驶技能的“临门一脚”,不少人就这么短短两三天,风风火火地就奔考场去了,感觉挺神奇的,对吧?其实这背后,倒也不是真的“三天学会开飞机”,而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个过程看起来那么“快”。一、科目二打下的坚实基础科目三,说白了,是在科目二的“原地打转”基础上,加入了“移动”和“真实.............
  • 回答
    哎呀,哥们/姐们,这情况我太懂了!周二练腿练到周五体能考,这简直是“作死”的典型剧本啊,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走路都打飘,三公里?那不是要命吗!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分析怎么亡羊补牢,虽然效果肯定不如从前,但总比硬扛着丢人强。首先,咱得明白为啥你现在这么“废”: 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 这玩意.............
  • 回答
    我来给你讲讲我科三,那是真的一把辛酸泪啊!我这个人吧,学习东西总有点慢热,加上驾校教练又是那种比较急性子的,所以我的科三之路可以说是坎坷又漫长。我第一次考科三是什么时候来着?好像是去年夏天吧,天气热得跟蒸笼似的,人一晒就头晕。教练给我安排了第一个练车日,那天我兴冲冲地去了,想着总算能把驾照拿到手了。.............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三非博士”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在非学术机构完成博士学位,或者博士研究内容与核心学术领域关联不大,亦或是博士毕业后未能在学术界或与学术紧密相关的领域找到稳定岗位的人。需要强调的是,“三非博士”并非一个官方的、严格定义的学术术语,更多是一种口语化或非正式的描述。 不同的人对“三非”的理解可能略有差异。然.............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心碎、引人深思的语句。要挑选出“最”悲哀的一句话,是一个主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情境和哲理所触动。然而,如果要我选择一句最能概括整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绝望与悲哀,那我认为是来自于叶文洁的这句话(或者说,是她行为的直接结果所带来的感悟).............
  • 回答
    “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国家为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确实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除了已经发布的政策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力度: 具体措施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虽然政策提到了一些方向,例如“减轻家庭生育、养.............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水滴”能否被制造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宇宙尺度的理解。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水滴的“本质”与制造的挑战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在小说中,水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液体水滴,而是由“强互作.............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程心对地球对人类的爱,以及云天明对程心的爱,都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但若要区分哪个是“大爱”,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牺牲程度以及对宇宙文明法则的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更多体现在她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极端.............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情节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本身,《三体》系列也埋藏了许多巧妙的“彩蛋”,这些彩蛋可能是一些致敬、一些暗示,或者是一些与现实世界或作者本人相关的有趣细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和阐述《三体》系列中一些比较明显的彩蛋,并尝.............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 回答
    关于《三体II:黑暗森林》在日本2020年6月18日发售后的反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描述。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普遍对科幻作品有着相当高的鉴赏力和接受度,《三体》系列在日本并非初次亮相,而是作为备受期待的续作推出的。因此,这次发售延续了前作积累的良好口碑,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新读者的目光。市场表现.............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章北海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执着,总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而关于托马斯·维德,他与章北海的对比,尤其是在最终抉择上的分歧,更是将“人类文明的延续”这一宏大主题推向了极致的张力。很多人觉得维德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一个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狂人。他.............
  • 回答
    《三体》会走下神坛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我们何时会厌倦仰望星空一样,答案是:或许会,但绝非一朝一夕,更不会是轻易的“走下”。它之所以能被冠以“神坛”之名,是因为它在多个维度上触及并颠覆了许多人对科幻的认知,更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深层焦虑和思考。然而,任何事物都会有其生命周期,即使是伟大的作品。要让《三体.............
  • 回答
    《三体》中的猜疑链,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和理性推演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它源于宇宙社会学最基本的那条“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如何打破它,以及何种实力才能无视它,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叶文洁和罗辑的思想,以及程心时代的一些教训。猜疑链的形成与恶性循环猜疑链的根源在于“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以及“宇宙就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