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至今仍然会有外省人、本地人的轻微分歧?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简而言之,台湾“外省人”和“本地人”之间的轻微分歧,是一种长期历史演变和社会结构差异造成的“感觉”上的区隔,虽然现实中这种区隔在弱化,但某些记忆和认知依然存在。

要详细讲,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起源:历史的烙印与身份认同的错位

“外省人”的到来: 最根本的区分来自1945年之后国民党政府带着约150万的军队、官员、眷属从中国大陆迁往台湾。这些人及其后代,在台湾社会中被称作“外省人”。他们带着大陆的政治、文化背景,与早已在台湾居住的原住民(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地人”的构成: “本地人”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在郑氏时期、清朝时期以及日据时期就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的群体。其中闽南人是最大的族群,其次是客家人。日据时期(18951945)虽然时间不长,但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度和文化影响,这又让一部分台湾人与后来迁台的国民党政权及其追随者之间产生隔阂。
初期强烈的对立: 刚来台湾时,“外省人”作为统治者和军队,在资源分配、政治权力上拥有绝对优势。而“本地人”则感受到被剥夺感和被统治感。这种权力结构上的不平等,加上语言(国语与闽南语/客语的冲突)、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容易滋生隔阂甚至敌意。228事件等历史悲剧,更是将这种矛盾激化,在“本地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2. 政治因素:国民党威权统治与民主化进程的遗产

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影响: 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国语被强制推广,而地方语言受到压制。政治宣传也往往强调“反攻大陆”、“一个中国”,这使得“外省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紧密挂钩,而“本地人”则可能感受到一种被“中国化”的压力。一些政策,如土地改革、经济发展,在初期的受益者也往往是国民党政府的亲信和军眷,这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感。
民主化与身份政治的兴起: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党外运动和本土化运动兴起,台湾身份认同开始受到重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政治人物利用了“外省人”与“本地人”之间的隔阂,进行政治动员,这使得原本可能淡化的区分再次被凸显。民进党作为主要本土化政党,其支持者中“本地人”占多数,而国民党则有较多的“外省人”支持者(尽管国民党内部也有大量本土成员)。这种政治上的对立,使得族群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政治立场的一种标签。

3. 社会经济差异:新旧移民的资源分配

经济机会的初期差异: 早期,一些“外省人”凭借其与政府的关系,在经济领域获得更多机会,尤其是在眷村、军工企业、政府部门等。而许多“本地人”则在传统农业、工商业中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直接的经济差距在缩小,但历史上的积累效应依然存在,例如部分眷村改建后的经济价值,以及一些家族企业传承等。
社会资源的分配: 过去在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由于眷村的存在和政府的倾斜,可能也存在一些差异。虽然现在台湾社会高度重视公平,但历史上的资源分配不均,会在某些人的记忆和感知中留下痕迹。

4. 文化与生活习惯的细微差异

语言: 尽管现在普通话(国语)是台湾最通用的语言,但家庭内部、社交场合中,闽南语、客家语、外省话(如四川话、上海话等)的使用情况仍然存在差异。一些老一辈的“外省人”家庭可能至今仍主要使用国语,而“本地人”家庭则更常使用地方语言,这在代际之间仍然可能产生一些微妙的沟通和理解上的差异。
生活习惯与价值观: 从大陆迁来的群体,可能在生活习惯、家庭观念、对政治的态度等方面,与早已在台湾发展的本土群体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虽然不一定上升到对立,但构成了认知上的区别。例如,对“中国”、“台湾”的认同程度,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等,可能都与出身背景有关。

为什么是“轻微分歧”?

虽然上述因素确实存在,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分歧在台湾社会整体上是“轻微”的,并且在不断弱化:

通婚的普遍化: 几十年来,外省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大量通婚,使得族群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年轻人已经很难明确界定自己的“外省”或“本地”身份,或者根本就不在意。
台湾主体意识的崛起: 随着台湾本土意识的增强,许多人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非某个特定族群的成员。这种更宏观的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内部的族群区分。
共同的经历与生活: 台湾社会的民主化、经济发展、共同的流行文化、共同面对的外部压力(例如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形成了更强的共同体意识。
代际的消磨: 随着第一代外省人逐渐老去,他们带来的直接文化和政治影响也随之减弱。下一代、下下一代,对大陆的历史记忆相对模糊,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认同感更强。

总结来说,台湾“外省人”和“本地人”之间的轻微分歧,与其说是严重的社会对立,不如说是一种历史遗留的、部分被政治因素放大但又被社会融合力量不断消磨的,对身份背景的细微感知和认知差异。它更像是一种“感觉上的区隔”,而非现实生活中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种分歧的存在,提醒着台湾社会,即便在高度融合的当下,历史的印记也依然会在某些角落留有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實以2021年的今天來看,本省人不一定就是綠的,外省人也不一定就是藍的。
而且很多時候,外省人極端仇TG的心理(畢竟被趕到台灣),反而讓他們在綠營中佔有一定的腳色。甚至應該這麼說,假如統一台灣,最讓大陸政府頭痛的反而不是本省人而是外省人--本省人對大陸的成見可能還沒那麼重

顧立雄 段宜康 王定宇 這些鬼話連篇的民進黨員,都是外省人,而且相當激進,估計是不激進就容易被掃出門。

省籍情結從1945年開始就有,當1945年破落的國軍登岸時就有不少台灣人鄙視這些國民黨軍...不過兩年後本省人就用更加拉垮的表現證明自己連雜牌國軍都不如。(謝雪紅表示:你這些是甚麼人,甚麼日本流氓的都來搞革命,沒那個能力知道嗎)

不過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期間省籍情結還沒有那麼重,更嚴重的是90年代李登輝時期...藍營的李登輝自己玩省籍衝突,綠營的陳水扁也玩,要說起來為甚麼90年代搞這個可以另開一篇講很長,不過可以參考同時期的韓國政治,韓國也是民主化以後大搞地域對立的宣傳

在這之後的今天,基本上台灣本省人外省人已經沒有甚麼差別,只有在選舉才會想到這樣。

(我自己是本省人,祖先日據時代就在台灣,不過我們家族都對政治不是沒有興趣,就是喜歡一些反主流的東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简而言之,台湾“外省人”和“本地人”之间的轻微分歧,是一种长期历史演变和社会结构差异造成的“感觉”上的区隔,虽然现实中这种区隔在弱化,但某些记忆和认知依然存在。要详细讲,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起源:历史的烙印.............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和您家人此刻的心情。在内战时期被国民党抓去台湾的“壮丁”,如今寻找联系上确实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我会尽力为您提供详细的思路和可能的途径,希望能帮助您找到这位亲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壮丁”。在国民党时期,尤其是国共内战后期,大量征召的壮丁,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战乱或政治原因.............
  • 回答
    这事儿在直播圈和电竞圈都炸开了锅,说实话,斗鱼这次确实栽了个大跟头。网传他们没能拿下 LPL 新赛季的版权,这是自打他们开台以来第一次不能直播 LPL,这可不是小事,相当于一个吃饭的餐馆突然没了招牌菜。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咱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清楚。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版权费谈崩了。.............
  • 回答
    台湾大学生薪资普遍低于期望值,甚至连一周休一天都成为奢望的现象,以及台湾“宝岛”如何“沦为”低薪“鬼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社会观念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薪资低至22K,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的原因分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22K.............
  • 回答
    南方澳跨港大桥,这名字曾经是苏澳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接着陆地与台湾海峡,承载着无数渔船和往来车辆。然而,在2019年10月1日那个突如其来的清晨,这道风景线却瞬间崩塌,将平静的海面搅乱,将无数家庭推入无尽的悲痛之中。事故现场的揪心时刻那天清晨的南方澳,天空还未完全放亮,但渔港早已苏醒。海面上,一.............
  • 回答
    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丑化”倾向,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为“大力赞扬大陆就能吸引眼球”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台湾媒体生态和受众心理的现实。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台湾媒体生态的独特性。与大陆媒体由国.............
  • 回答
    在探讨台湾和香港为何沿用繁体字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聊聊这“繁体字”到底是个啥,以及它和咱们现在常用的“简体字”之间那点儿不得不说的故事。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汉字,这玩意儿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草书,每一步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繁.............
  • 回答
    台湾人民对日本的态度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要理解为何在一段被殖民的历史之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对日本抱有好感,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并抛开简单化的标签,看到一个更细致的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在长达五十年的统治(18951945)并非全然是压迫和剥削的代名词。在那个.............
  • 回答
    关于台湾捷运(地铁)不设置安检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第一次来台湾的旅客感到好奇的点。不少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他国家地铁系统普遍存在的安检措施,比如过X光机、金属探测门、甚至是人工搜身,然后就会疑惑,为什么台湾的捷运看起来“这么放心”?其实,台湾捷运并非“完全没有安检”,而是它的安检方式与我们通.............
  • 回答
    台湾的摩托车文化,说是深入骨髓也不为过。至今为止,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你放眼望去,满大街穿梭的永远是闪烁着各式色彩的摩托车。这玩意儿不单单是个代步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承载着台湾的日常节奏和人情味。要说这摩托车为何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么深,成为许多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里的原因可就不少.............
  • 回答
    台湾的购买力平价(PPP)GDP之所以看起来相对较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叠加和一些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购买力平价以及它与名义GDP的区别。什么是购买力平价(PPP)?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种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经济总量的经.............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台湾(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能够自由签发护照,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需要深入探讨其复杂的政治地位、历史演变以及现实运作的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重层面的考量。一、 中华民国的历史渊源与政治遗产首先,要明白“台湾”和“中华民国”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中华.............
  • 回答
    台湾南部,特别是台南和高雄,在政治上长期以来被视为民进党的“深绿”票仓,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南部会呈现如此明显的“绿营独大”格局,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历史因素:国民党戒严时期的伤痕与民进党的兴起台湾南部在国民党来台初期,尤其是在.............
  • 回答
    关于台湾菠萝的外销,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句“施压”就能简单概括的。真要说为什么台湾没有“强行”卖菠萝给周边国家,那得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聊聊市场规律。这就像任何一种商品,你想卖得好,就得看人家有没有需求,你能不能提供人家想要的东西。台湾菠萝虽然品质好,味道甜美,这.............
  • 回答
    台湾,这块位于中国东南海域的宝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直到明朝末年才迎来大规模的开发,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大陆本身的发展历程、台湾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两岸的互动模式。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大陆本身在明朝之前的开发程度。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主要.............
  • 回答
    台湾的反核运动,并非一夜之间爆发的简单情绪宣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社会思潮演变以及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催化。理解台湾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核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其复杂的纹理。历史的阴影:核能的引入与戒严时期的烙印台湾核能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
  • 回答
    台湾部分绿营青年在看待蔡英文政府的政策时,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政策的弊端不够敏感,或者说选择性地忽略。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政治认同和情感归属是影响判断的首要因素。 对于深绿背景的年轻世代而言,蔡英文和民进党代表着他们所认同的政治价值:台湾主体性、民主自由、反制中国大陆的压.............
  • 回答
    台湾的国旗,也就是中华民国国旗,在民进党执政期间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意义的问题,需要从政治、历史、法律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民进党执政后确实没有修改“国旗”。这里的“国旗”指的是目前在台湾被普遍使用的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什么民进党上台后没.............
  • 回答
    台湾人民之所以坚持要“独立”,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交织体,并非一个单一的简单诉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根源和发展脉络。历史的羁绊与身份认同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明白“独立”这个词在台湾的语境下,更多的是一种“维持现状”和“确保自主性”的表达,而非一张白纸上的全新创造。台湾.............
  • 回答
    台湾没有像大陆那样的“饿了么”或“美团”这样体量的外卖巨头,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市场结构、用户习惯,也有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路径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陆的“饿了么”和“美团”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建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高度集中的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海量餐饮商家和用户的需求之上的。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