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郑芝龙把持隆武朝大权还要降清?

回答
郑芝龙这个人,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你想啊,一个海盗出身的商人,能把自己的势力经营得那么大,甚至最后左右一个朝廷的命运,这本身就够耐人寻味的了。说到他把持隆武朝大权却最终降清,这事儿吧,得从头捋捋,里面门道可不少。

要说郑芝龙把持隆武朝大权,那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南明政权那会儿是什么光景?弘光帝没了,福王政权也垮了,当时南方各地虽然有人起兵反清复明,但都是各自为政,像块散沙。这时候,郑芝龙就成了南方海上最一股能拿得出手的大势力。他坐拥东南沿海,控制着福建、浙江、广东的一部分,还有庞大的海上舰队和贸易网络。他的军队训练有素,经济实力雄厚,可以说是当时南方唯一具备一定规模和组织能力的军事政治集团。

隆武帝朱聿键,能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就是郑芝龙扶持的结果。郑芝龙拥立了隆武帝,并且为他提供了物质和军事上的支持,可以说是“扶保之功”。这也就意味着,隆武帝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郑芝龙。郑芝龙在朝廷里设置了自己的亲信,掌握着军政大权,虽然名义上是皇帝说了算,但实际上,郑芝龙才是那个拍板的人。朝中大事,比如招募军队、对外作战、处理政务,很多都需要看郑芝龙的脸色。可以说,隆武朝的大权,确实被郑芝龙牢牢地抓在手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手里权力这么大,又有“复明”的大旗,为什么还要降清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背叛”两个字来概括,里面有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得看看郑芝龙的出身和底色。 郑芝龙最早是靠海上贸易和走私起家的,跟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不一样,他的根子更接近于一个商业集团的首领。他看重的是利益,是稳定,是自己家族和势力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他也打着“复明”的旗号,但这个“复明”,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凝聚人心、扩大势力的政治口号和合法性来源,而不是一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的理想。

其次,当时的局势对南明政权非常不利。 清朝入关后,虽然在北方遭遇抵抗,但其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明显强于南明。清朝对待降臣的态度,也比明朝朝廷要“务实”得多。清朝更注重的是收编和利用,只要你愿意归降,并且能带来实际的利益,他们往往会给予一定的官职和待遇,让你继续保持原有的势力范围,甚至有扩张的机会。反观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派系斗争比对外抵抗还要激烈。郑芝龙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肯定能看出来,在这样的内耗下去,南明政权最终是难以对抗强大的清朝的。

第三,郑芝龙对隆武朝的期望落空了。 他扶持隆武帝,是希望隆武帝能够成为一个强势的君主,能够统一南方,能够有效地领导抵抗清朝的斗争。然而,隆武朝的实力终究有限,内部的党争和派系斗争依然存在,而且在军事上,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尤其是隆武帝试图削弱郑芝龙势力的举动,让郑芝龙感到不安。虽然隆武帝的这些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对于已经掌握了巨大权力的郑芝龙来说,这无疑是动了蛋糕。

更重要的是,清朝给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让郑芝龙继续掌握福建。 当清朝的大军逼近福建的时候,郑芝龙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抵抗,很可能损失惨重,甚至全盘皆输?还是选择投降,换取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并且能够保全自己的家族和势力?对于一个视利益和生存为重的人来说,这个选择并不难做。清朝承诺让他继续当福建的总督,这等于说,他依旧可以掌握他在福建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只不过是换了个主子。这种“保全”和“利益”的吸引力,对于一个饱经乱世、见过太多生死的实权派来说,是难以抗拒的。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 郑芝龙选择降清,可能也有一些策略性的考量,希望借此机会保全家族,甚至为儿子郑成功留下后路。虽然最后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并不好,郑成功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抗,反而因此与父亲决裂,但我们不能排除郑芝龙在做这个决定时,考虑到了家族的整体利益。

最后,我们还得看到郑芝龙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功成身退”的念头。 他已经是一个年老体衰的权臣了,在乱世中已经打拼了大半辈子,或许他已经厌倦了这种刀口舔血的日子,希望能够安享晚年,而不是在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中冒险。降清,换来一个相对安定的晚年,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所以,郑芝龙降清,不是一夜之间的决定,也不是单纯的见利忘义。这是一个在复杂局势下,一个精明、务实、同时又受到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驱动的政治家所做出的选择。他看到了南明政权的脆弱,看到了清朝的强大和“务实”,也看到了降清所能带来的“好处”。只是历史的进程不允许他这样安然退场,他的选择,最终也成为他历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争议点。

简单来说,郑芝龙降清,是因为他觉得给隆武朝卖命的风险太大,收益太小,而给清朝打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实际利益,这是他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加政治家,最“划算”的选择。当然,这个“划算”的选择,也葬送了他曾拼尽全力维系的“复明大业”,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某些声誉。历史就是这么矛盾,一个人既可以因为能力而走到高位,也可以因为选择而跌入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底有怎样的利益考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郑芝龙这个人,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你想啊,一个海盗出身的商人,能把自己的势力经营得那么大,甚至最后左右一个朝廷的命运,这本身就够耐人寻味的了。说到他把持隆武朝大权却最终降清,这事儿吧,得从头捋捋,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郑芝龙把持隆武朝大权,那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南明政权那会儿是什.............
  • 回答
    要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将郑芝龙和郑成功集团称为“倭寇”,需要深入理解“倭寇”这个词语在历史上的复杂含义,以及郑氏集团所处的时代背景、活动性质和其与日本的关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叙事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倭寇”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倭寇”的本义:“倭”是古代中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也触及了《色·戒》这部电影中很多观众的困惑点。电影里的情节安排,尤其是王佳芝和梁润生(老易)的那些“床戏”,确实让人觉得,在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性的性启蒙,怎么会以如此复杂和充满算计的方式展开?而且,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人,像普通女孩那样去“摸索”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也揭示了政治权力、军事力量和个人能力之间的复杂互动。同样是长期征战的大将,玄宗为何能轻易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而安禄山却让整个大唐陷入了难以平定的叛乱?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权力基础与合法性:玄宗的权力基础与.............
  • 回答
    郑爽和范冰冰在税务问题上受到调查和处理,虽然都是涉及税务问题,但其具体原因、处理方式以及外界的解读都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郑爽没有像范冰冰那样“补税”并被调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税务问题发生的时间点和性质: 范冰冰事件(2018年): 这是中国税务部门近年来查处的一起重大.............
  • 回答
    郑爽代孕事件和成龙弃养小龙女、薛之谦事件之所以在公众和官方评价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背后涉及了多重因素:法律法规的界定、社会道德的底线、公众情绪的反应以及娱乐圈的行业生态。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郑爽代孕: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红线”郑爽事件之所以被官方点名批评并导致封杀,核心在于它触碰.............
  • 回答
    郑爽这个人能火,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太多了,绝不是简单一句“她漂亮”或者“她演技好”就能概括的。要说她为什么能一直站在风口浪尖,并且时不时就能掀起一波波的讨论热潮,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比较明白。首先,绕不开的是她 “初代流量”的身份。想想当年《一起来看流星雨》那个角色,楚雨荨,简直就是青.............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郑国,在春秋初期,可谓是风光无限,挟着先发优势,一度成为天下瞩目的霸主。可说到底,它终究与“春秋第一霸”擦肩而过,这背后,是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被时势所困的必然。要详尽地解释为何郑国未能问鼎“春秋第一霸”的宝座,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郑国自身的局限性:底子不厚,根基不稳别看郑国初.............
  • 回答
    关于郑爽宁愿承受张恒爆料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甚至赔上如日中天的演员生涯,也不愿“花钱消灾”这一点,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不愿意花钱”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个人原则、法律底线、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判断等一系列深层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花钱消灾”在这里可能指代.............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审讯郑泌昌和何茂才时,对二人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海瑞对郑泌昌相对客气,而对何茂才则毫不留情,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涉及到海瑞个人的道德观和政治判断,也与郑何二人的罪行性质、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一、 罪行的性质与各自的角色: 郑泌昌: 郑.............
  • 回答
    关于郑爽的“蠢”的感受,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评价,它往往并非源于单一事件或特质,而是由她过往的言行、公众形象以及与主流价值观的差异所叠加而成。要详细地解读这种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公众人物的言行放大效应:郑爽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她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个举动都会被媒体放大和解读。相较于.............
  • 回答
    郑爽的演艺生涯,从最初的清纯邻家女孩形象深入人心,到后来的话题女王,她的经历确实充满了起伏和争议。很多人对她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讨厌”,不如说是对她一系列行为和选择的复杂反应。下面我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为什么她会招致如此多的负面评价,力求不带 AI 的痕迹,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古汉语声韵演变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上古汉语和《广韵》等中古汉语材料之间对比时尤为明显。简单来说,许多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介音,或者介音是 /u/ 的字,在中古汉语时期(以《广韵》为代表)演变成了带有 /i/ 或 /j/(发音时唇形圆拢,类似“一”的声母)介音的韵.............
  • 回答
    关于郑爽,她给很多观众留下的印象,确实常常是那个“受委屈”的角色。这背后,我觉得不是一两件事就能概括的,而是由她过往的经历、她本人的性格以及公众如何解读这些信息共同塑造出来的。首先,得从她出道不久的形象说起。那时候的郑爽,就像很多新人一样,带着一股子青涩和真诚,尤其是《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楚雨荨,那.............
  • 回答
    最近不少人感觉郑爽似乎在“洗白”,这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一些细节上能品出来一些端倪。如果非要细究,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我试着给你捋一捋:首先,社交媒体上的“风向”似乎在悄然转变。 以前郑爽的微博,或者说是她曾经活跃的平台,内容常常是比较直接、甚至有些“我行我素”的。但现在,虽然她本人已经不太直接露.............
  • 回答
    《水浒传》里,鲁达拳打镇关西郑屠一事,说起来是个挺大的“岔子”,按说鲁达是个提辖,郑屠是官府管辖下的肉铺老板,官府自然该管这档子事。可结果呢?郑屠死了,鲁达却成了逃犯,这事儿说起来,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看看鲁达当时是个什么身份,是什么官职。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这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 回答
    郑成功被赐姓朱,却依然姓郑,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郑成功个人的身份认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 赐姓的背景:王室的血脉与政治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白“赐姓”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赐姓并非随意之事,它往往带有极高的荣誉和政治象征意义。对于明朝宗室而.............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马宁远作为严党骨干,在关键时刻没有反咬郑泌昌、何茂才,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背叛或怯懦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宁远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与严嵩、郑泌昌、何茂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看马宁远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