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长期征战的大将,为什么玄宗一纸诏书就能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安禄山却那么难以平定?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也揭示了政治权力、军事力量和个人能力之间的复杂互动。同样是长期征战的大将,玄宗为何能轻易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而安禄山却让整个大唐陷入了难以平定的叛乱?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权力基础与合法性:

玄宗的权力基础与合法性:

皇权至上: 作为皇帝,唐玄宗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诏书具有绝对的法律效力,可以随时任免任何官员,包括最高级别的大将。这是制度层面的根本保障。
政治正确与政治斗争: 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是战功卓著的大将,但他们并非皇族,也非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皇帝更容易将一些“异己”或被视为威胁的势力加以清除。即使他们的战败有客观原因,但为了巩固皇权,震慑其他将领,玄宗可以利用“斩首以谢天下”的方式来转移矛盾,维护自己的权威。
缺乏政治羽翼: 高仙芝和封常清主要精力都在战场上,他们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羽翼。他们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派系,更没有与朝中大臣形成强大的同盟关系。一旦遭到玄宗的猜忌,他们几乎没有反抗的政治力量。

安禄山的难以平定:

掌握军事与政治实权: 安禄山不仅仅是一位将军,他还是一个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权的封疆大吏。他身兼三镇节度使(范阳、平卢、河东),节制大量军队,并且在边疆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统治体系。
复杂的民族构成与地域势力: 安禄山依靠的并非仅仅是汉族军队,他还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契丹、奚、突厥)军队,这些军队的忠诚度与唐朝朝廷有着天然的距离。他的叛乱得到了北方边疆地区的广泛支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地域军事集团。
长期经营与深厚根基: 安禄山在北方长期经营,收买人心,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官僚士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叛乱并非突发事件,而是长期以来政治和军事实力不断膨胀的结果。
利用朝廷内部矛盾: 安禄山善于利用朝廷内部的矛盾,例如玄宗后期沉迷享乐,朝政腐败,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之间的争斗,都为安禄山的崛起提供了土壤。他甚至与某些朝廷大臣有过勾结,进一步削弱了朝廷应对危机的能力。

2. 军事实力与作战模式:

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处境:

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 两人分别领兵在西域和河西作战,面对的是庞大的吐蕃和突厥势力。他们往往是孤军深入,后勤补给线长,一旦战败,往往缺乏支援,容易被围歼。
战术上的失误与非战之罪: 导致他们被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在作战中的失利。例如,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中的失败,被认为是由于战术失误和士兵不听指挥。封常清在潼关失守后,未能有效抵挡安禄山的大军。即使他们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但在权力的压迫下,这些失误成为了他们被定罪的直接证据。
缺乏兵权和政治资本: 他们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这种实力并没有转化为能够对抗皇帝的政治资本。他们没有自己的私兵,也没有能够左右朝政的政治盟友。

安禄山的军事优势:

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安禄山三镇总兵力号称近二十万之众,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与此相比,朝廷在边疆的兵力并不占优势,特别是用于应对内部叛乱的机动兵力更是捉襟见肘。
精锐的骑兵力量: 安禄山的军队中,特别是其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士兵,以其勇猛和骑兵作战的优势而闻名。他们的骑兵在野战中对唐朝的步兵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长期的作战经验和熟悉地形: 安禄山及其部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熟悉北方的作战环境和地形,能够更有效地指挥作战。
战术上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采取了快速推进的策略,攻占洛阳,逼近长安,打乱了朝廷的部署。他的军事行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 政治环境与朝廷应对:

玄宗时期前期的政治环境:

开元盛世的余辉与潜在危机: 虽然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但晚期开始出现怠政、宠信奸臣、宦官专权等问题。安史之乱的爆发,正是这些潜在危机爆发的结果。
对边疆将领的猜忌: 在边疆节度使权力过大的背景下,朝廷对边疆大将的猜忌和提防始终存在。一旦出现战败或被指控,皇帝就很容易下达严厉的处分。

安史之乱时期的朝廷应对:

政治动荡与决策失误: 安禄山叛乱爆发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激烈。杨国忠与肃宗的矛盾,以及朝廷内部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朝廷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兵力调动的困难与不足: 唐朝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绝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边疆。内地军队数量有限,且训练和装备相对落后。调集军队需要时间,并且容易被安禄山利用其快速推进的优势。
将领能力与忠诚度问题: 在安禄山叛乱期间,唐朝涌现出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也有一些将领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甚至临阵脱逃。朝廷也存在用人不当的情况。
财政困难与物资匮乏: 长期的战争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物资调拨和供应也出现了困难。

总结:

高仙芝和封常清虽然是大将,但他们只是皇帝权力下的工具,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缺乏政治根基,军事失利就成了他们生命的终结。而安禄山则是一个独立政治军事集团的代表,他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对抗他需要的不仅仅是皇帝的诏书,而是整个国家的动员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安禄山之所以难以平定,是因为他代表的是一种 结构性的权力失衡和政治腐败的集中爆发。他不仅仅是一个战败的将军,他是一个挑战整个王朝统治秩序的造反者,他的叛乱牵动了朝廷内部、社会阶层以及民族关系等多重复杂的因素。而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被杀,更多的是 皇权对军事力量进行的一次精准、但缺乏长远考量的清除。

简而言之:

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皇帝的“臣下”,他们可以被轻易地“修理”。
安禄山是皇帝的“对手”,他拥有与皇帝争夺天下的实力。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何玄宗的一纸诏书能轻易地斩杀两位大将,却在安禄山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内部矛盾,而安禄山正是这些矛盾的集大成者和爆发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安禄山是反贼,封常清高仙芝是千古忠臣。

受不受死,其实就是两者的分野。

高仙芝封常清想反,杀不了几个传旨的太监,杀不了边令诚?

杀封常清的时候,封常清是坦然就死的,临死前还泣血上陈:

常清曰:"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坦然就戮,一腔忠义。

再看看高仙芝。高仙芝获罪在封常清之后,杀封常清本就引起众怒,杀高仙芝的时候,其亲兵已经怒不可遏:

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鼓噪)齐呼曰:"枉",其声殷地。

高仙芝是如何处理的呢?他不仅没有造反,反而坦然安抚手下:

仙芝呼谓之曰:"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这个时候只要高仙芝一煽乎,兵变就是必然的。和关外的安禄山合兵一处,唐玄宗就绝对跑不脱。

其实啊,还是在人。

user avatar

就这也能扯一大堆人性分析……

多简单的事情啊,安禄山已经反了,是敌人了,所以你发个诏书过去连擦屁股的手纸都不是。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

还说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安禄山处于封常清、高仙芝的位置上,也会乖乖的任由皇帝斩杀;而封常清、高仙芝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也会忍不住冒险一搏的;关键是,皇帝想扑灭他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安禄山又不是没遇到过困境,他会乖乖挨刀吗?张九龄、杨国忠都激烈地上谏求玄宗搞死安禄山,结果都被安禄山用最简单的方法化解,就是给玄宗卖憨傻人设,让玄宗乐呵,自然就免死。其实玄宗真的相信安禄山是个憨傻的肥肥吗?咱就不知道了,不过很可能是,玄宗肯定能揣摩到安禄山是装的,但都装到这份儿上了,连尊严都不要了,那么就算谋反有谁会跟一个连尊严都不要的佞臣?这就是一般人的思维,也就是所谓“人性分析”。所以最后人家安禄山一造反,玄宗吃瘪了。

而封常清和高仙芝,要是平时也这么给唐玄宗买憨傻人设,你看玄宗会杀他们不?郭子仪、李光弼在平乱时也都各自吃过大亏,结果玄宗、肃宗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处分不同,郭子仪罢其兵权接到长安赋闲,李光弼的败仗则让仆固怀恩背锅,为什么区别如此之大?因为郭子仪平素是老好人人设,皇帝喜欢“人性分析”就惧怕郭子仪老好人深得大家爱戴,而李光弼就是个人缘很普通的直性子,皇帝自然不怕他搞什么幺蛾子。

可见,泪痕学的鼻祖还得是玄宗肃宗父子。

毕竟,泪痕分析人性,都是把自己和读者当成封建皇帝看待的,下边的谁都可能谋反,所以说别说你叫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叫岳飞都不行,朕质疑你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人性!

然而……

这靠谱嘛?

靠不靠谱大伙也明白。

皇帝们轮着质疑了一辈子的郭子仪,也没谋反,随叫随到什么脏事破事都肯干,甚至连谋反的擦边球都没干过。

深得皇帝们信任的李光弼,你怎么叫人家都不敢来朝,就是抗命不来,反正我也不谋反,但是我李光弼实在怕了您的猜忌了,我不来我就在徐州给陛下守着。

所以,即便口口声声说利益最大化,那么当军阀是利益最大化,还是像郭子仪一样任劳任怨给自己流芳千古才是利益最大化呢?那么这里该如何人性分析呢?



话说回来。

那么如果让封常清和高仙芝换到安禄山的位置上,是不是也会跟安禄山一样呢?

一样个屁哦。

高仙芝被玄宗调换,连小动作都不搞。你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你动个安禄山看看,三十六计七十二绝技都能给你耍出来。

这怎么人性分析?

难道安禄山就是个活生生的人,而高仙芝就是个机器人吗?

user avatar

沒有手下~兩個都是光棍司令。

老高之前被調到中央任職,問斬前僅有鐵杆部隊陌刀手被領走。

老封當時剛好到中央述職,沒有帶部隊,手下是新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