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会长期停滞不前?中国被西方超越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历史的陀螺:为何中国封建社会久久盘桓,终被西方甩下?

回溯那漫长的封建岁月,中国曾是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其辉煌的成就足以令世界侧目。然而,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那个曾经领先世界的帝国,却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沉滞,最终被一路狂飙的西方世界远远超越。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肌理交织的结果。

封建社会“慢下来”的症结: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的含义。这并非指毫无变化,而是与同一时期内,以西方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所展现出的快速、根本性变革相形见绌。其症结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

1. 僵化的政治体制与皇权至上:
专制皇权的高度集中: 历经秦汉以来,皇权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皇帝的意志几乎是国家意志的全部,决策权被牢牢掌握在一人手中。这种体制虽然在初期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日益显现。
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 尽管有监察御史、辅佐大臣等机构,但其权力往往受制于皇权,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一旦皇帝昏庸或决策失误,国家便可能随之动荡,而改革的阻力也因权力集中而异常巨大。
官僚系统的惰性与腐败: 庞大而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统治,但也滋生了官僚主义、保守主义和普遍的腐败。对上级唯唯诺诺,对下级盘剥压榨,真正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创新思想,常常在层层审批和利益阻碍下被扼杀。
“重农抑商”的经济导向: 传统的中国社会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而对商业则持一种戒备甚至压制的态度。虽然商业在某些时期有所发展,但国家政策往往倾向于抑制其过度扩张,限制其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种经济导向,削弱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升级。

2. 思想文化的禁锢与保守: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调等级秩序、忠君孝亲、安分守己。这种思想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导致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压抑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性: 在面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时,中国统治阶级虽有学习的意愿,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将西方文明视为工具,而非一种需要全面学习和深刻反思的体系。这种选择性吸收,使得中国在根本性的思想和制度层面未能实现突破,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
科举制度的“两刃剑”: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其内容日益僵化,过于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背诵和考据,而忽视了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官员更像是“书匠”而非“能臣”,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
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普遍认同: 尽管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这些成就更多地是经验性的积累,缺乏一套普遍推广的、基于严谨逻辑和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体系。同时,科学研究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难以获得与儒家经典同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支持。

3. 经济结构的固化与技术变革的缓慢: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 中国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相对缓慢。虽然也曾有过手工业的繁荣,但缺乏大规模生产和技术革新的动力。
资本积累与投资的瓶颈: 政治上的不稳定、对商业的限制以及缺乏保护私有财产的机制,都使得资本难以大规模积累并投入到生产性领域。这导致了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不足,创新难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不强: 相较于欧洲国家,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是一个内向型的经济体。虽然也有对外贸易,但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将全球市场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这使得中国在面对外部技术和经济浪潮时,其反应显得滞后。

西方超越的驱动力:

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慢下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世界在近代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活力,其超越中国的动力源于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代议制民主的兴起: 欧洲各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割据和王权斗争后,逐渐走向了代议制民主的道路。议会的权力逐步扩大,对王权形成制约,为公民权利的保障和自由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民族国家的形成: 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整合了资源,统一了市场,加强了国家动员能力,为对外扩张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革命的洗礼: 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打破了旧有的封建秩序,确立了新的政治理念,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2. 科学革命与思想启蒙:
科学精神的勃兴: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西方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建立了以实验、观察、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论。这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效率。
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自由、平等的旗帜,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蒙昧,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塑造了新的价值观念。
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发展: 欧洲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自由,为科学研究和思想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创新。

3. 工业革命与经济的腾飞:
技术创新驱动生产力飞跃: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全球扩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促使西方国家进行全球性的殖民扩张和贸易活动,将世界经济纳入其体系。
金融体系的完善: 银行、股票市场等金融工具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融资渠道,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和积累。

4.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联系的拓展: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国家通过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的航线,连接了世界各地,打破了区域性的经济隔绝,将全球市场联系起来。
贸易和殖民的推动: 贸易和殖民活动不仅带来了巨额财富,也刺激了欧洲本土经济的发展,并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结语: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并在近代被西方超越,并非偶然。这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中,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僵化的政治体制、保守的思想文化、以及固化的经济结构,共同编织了一张沉重的网络,阻碍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而西方的政治变革、思想解放、技术创新以及全球视野,则如同三驾马车,拉动着他们驶入了工业文明的快车道。

历史的镜子,总能照见过去的模样。理解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不仅是对历史的审视,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只有深刻反思那些曾经束缚我们的枷锁,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寻到继续前进的力量和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始终只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古代是,现代也是。

只不过最近比较唯GDP,所以很多人就只看了GDP的增长作为增长。

但是实际上经济,或者说GDP视角下的经济,其实对于整个文明来说是最不值一提的部分。

而且史书的重点一直也不是这些。


汉朝也被匈奴吊打了几十年,两宋被北方游牧民族吊打了几百年,要是用题主的视角,那也难怪会出现“汉朝人为啥不去游牧”这等问题了。

当然,西方也是有自己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的,而那些文献正如先秦诸子一样,甚至都没有中译本。

中西方的对比,拿GDP来比较是最无聊的一个角度。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西方的科技爆发,制度其实不重要。

坚船利炮打过来,啥制度都没用。

中国社会由于长期的大一统,没有发展科技的动力,科技都是在战争中爆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陀螺:为何中国封建社会久久盘桓,终被西方甩下?回溯那漫长的封建岁月,中国曾是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其辉煌的成就足以令世界侧目。然而,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那个曾经领先世界的帝国,却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沉滞,最终被一路狂飙的西方世界远远超越。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真是触及了中国历史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设想一下,如果把鸦片战争的时间轴拉到明朝鼎盛时期,比如嘉靖、万历年间,甚至崇祯末年,再或者更早,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真的就会不堪一击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涉及到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
  • 回答
    儒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与其他思想流派,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经历了相互吸收、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本身的特质,以及它如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契合。儒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教”的漫长征程首先,要.............
  • 回答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光辉是宋朝而非明朝”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解读角度,它更多地聚焦于宋朝在文化、经济、科技、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与成熟度,以及它在某些层面上展现出的与后世迥异的开放性和社会活力。而明朝虽然是封建王朝的末期,但在一些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辉煌,只是这种辉煌的性质和我们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 回答
    中国比西方更早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1. 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定义和理解首先,需要明确我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奴隶社会: 通常指的是以奴隶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社会形态。奴隶是社会中最底层的群体,没有人.............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秦汉之后的中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概念上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搞清楚“封建社会”这个词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秦汉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封建社会”这个概念的两种主要用法: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 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颇为引人深思,也充满着许多“如果”的假设。要探讨中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是会固守封建体制还是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需要审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力量和制约。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封建制度视为一个铁板一块、僵化不变的模式。在近代到来之前,中国早已存在着一些孕育变革的因素。例如,明清时期商品经.............
  • 回答
    儒家理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完全实现,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儒家思想的理想外衣,审视其在现实土壤中的生长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其深刻的智慧和价值,它构建了一套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朝代,其中宋朝和明朝常常被拿来比较,关于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光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认为宋朝是“最后的光辉”而非明朝,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文化与思想的繁荣:开启与奠基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如果说之前的汉唐是中华文化形态的形.............
  • 回答
    要说清楚中国早早废除“封建”而欧洲长期小国林立的原因,得先掰扯清楚这俩“封建”到底说的是啥,以及历史进程里各自的轨迹。别看咱们汉语里都叫“封建”,但它指的东西在东西方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之“封建”与早熟的统一帝国在中国语境下,我们通常说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这套制度从周朝开始,把国家疆土分给王族、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中国北部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在许多情况下,其寿命似乎比中原汉族王朝更为短暂,且往往在其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更快的腐朽迹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从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基说起。.............
  • 回答
    东汉王朝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确实是唯一一个成功复国的全国性帝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偶然,更有其必然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王朝兴衰、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王朝“复国”的定义与东汉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清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篇章的王朝,确实将封建君主专制推向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皇权至上,政令不出紫禁城,这似乎是一个王朝最辉煌的时刻,是专制统治的集大成者。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当一种制度臻于极致时,往往也预示着其走向衰落的开始。清朝末年,那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为何会在封建君主专制达到.............
  • 回答
    同样是封建主义社会,古代中国和古欧洲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未能发展出与欧洲骑士荣耀相类似的制度和文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一、 军事结构与士兵构成: 欧洲骑士: 欧洲骑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军事角色。骑士是身披重甲、骑乘战马、使用长.............
  • 回答
    在探讨近代中国为何未能走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个独特的社会形态,是由内外的双重压迫和扭曲造成的,它为任何试图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以西方模式为蓝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置了难以逾越.............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