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今年(2018)气候看起来有点异常?

回答
2018年的气候确实让不少人感觉有些“不对劲”,甚至可以说是“异常”的。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这一年里,我们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太寻常的天气事件,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趋势:气候正在变得更加极端和难以预测。

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2018年继续延续了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势头。 许多科学研究机构,比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都发布了相关的年度报告。这些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之一,具体排名会因统计口径和参考基准略有差异,但普遍位列前五甚至前三。这意味着,尽管我们可能在某些特定区域感觉到了暂时的寒冷,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并未改变,而且还在持续。

具体到不同地区和季节,异常表现得尤为明显:

极端高温和热浪: 2018年夏季,不少地方都经历了异常的酷热。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北欧地区,遭遇了历史性的高温天气。像瑞典、挪威、芬兰等地,温度屡创新高,引发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一些地区甚至因为高温而不得不关闭学校和限制户外活动。德国、法国、英国也都经历了持续的高温,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不仅仅是欧洲,亚洲的一些地区,例如日本,也出现了极端高温,导致多人中暑死亡。

反常的寒冷和冬季风暴: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或者在一些本应温暖的季节,也出现了异常的寒冷。例如,2018年初,美国东海岸就遭遇了被称为“炸弹气旋”(Bomb Cyclone)的强烈冬季风暴,带来了大范围的降雪、大风和严寒天气,导致交通瘫痪,多人丧生。这种强烈的冬季风暴,即使是在冬天,其强度和影响范围也显得颇为“过分”。

降水模式的改变——洪水与干旱并存: 2018年,降水分布也变得更加“分裂”。一些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洪水。例如,印度喀拉拉邦在季风季节遭遇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洪水,导致数百人死亡,大量居民无家可归。日本也经历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却饱受干旱的折磨。非洲的一些地区,例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长期干旱导致粮食歉收,加剧了当地的粮食危机。欧洲一些地区,如葡萄牙,也出现了持续的干旱,威胁着农业生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除了以上提到的,我们还能观察到一些更广泛的现象。例如,一些地区的热带气旋(台风、飓风)似乎变得更加“凶猛”。2018年,太平洋和大西洋都出现了一些强度极高的热带气旋,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此外,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冰雹、雷暴等天气,其强度和破坏力也令人担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异常”呢?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在起作用。虽然单凭一年的天气来断定长期趋势是不科学的,但2018年所表现出的极端性和不规律性,与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预测是高度吻合的。

全球变暖是根本原因: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积累,吸收并重新辐射热量,导致地球整体温度升高。即使全球平均气温只上升了一两度,对大气环流、水循环和能量分布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 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大气环流模式发生改变,例如急流(Jet Stream)的波动性增加。当急流变得更加“蜿蜒”时,它会将冷空气或热空气“困”在某个区域更长时间,从而导致极端高温或严寒的出现。

海洋的影响: 海洋储存了大量的热量,也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温度的升高会影响海水的蒸发量,从而改变全球降水模式。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等现象,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全球的天气。

累积效应: 气候变化是一个缓慢但累积的过程。2018年所经历的异常,可能只是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下的一个“快照”,这些异常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而言之,2018年的气候之所以让人感觉异常,是因为我们正身处一个气候变化加速的时代。曾经被认为是“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其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这些变化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现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采取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接到网友各种吐槽

近期,华北、江南等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网友直呼“热化了”“请给我孜然”;此时,本应该出现梅雨的江淮地区,似乎梅雨的出勤率并不高,家里的东西也不发霉了;华南地区的小伙伴们也觉得今年的雨并不像往年,广东还曾出现气象干旱……

真实情况怎样?与什么天气系统有关?

待小编来说道说道……

请记住这个名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因为它是今天的绝对主角!


事件一

广西成华南前汛期“主战场”,

广东居然干旱了!


专家说

今年4月20日,华南前汛期首先在广西开始,较常年(4月6日)偏晚14天。

这太罕见了,因为近60年广西首先开汛的年份只有1963年、1971年、1990年、1996年和2018年。

要知道,大家印象中降水充沛的华南地区也会出现干旱。

3月到5月,华南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6.9%,导致当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多亏了6月初,今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两次登陆广东,带来了充沛的“龙舟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今年5月,持续干旱导致广东省龙川县的水库告急。来源:龙川县三防办

小伙伴们的感觉是对的,今年华南降雨确实没有以往那么多,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异常强大,脊线位置长时间偏北,华南地区长期处于高压系统控制的晴好天气中。


事件二

江淮地区梅雨“缺席”?

西南地区降雨不断


专家说

依照《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我国江淮流域梅雨区可划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等三个梅雨监测区域。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江南区已于6月19日入梅,较常年(6月8日)偏晚,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梅雨入梅时间也较常年偏晚,而三个区域的出梅时间接近常年或偏早。

因此,与常年平均值相比,三个监测区域梅雨期开始时间偏晚、结束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与近3年相比,今年梅雨期变得晚、短、少,江南区梅雨期强降水频次减少。

同时,西南地区也分干湿两季

监测显示,西南地区于5月27日正式进入雨季,开始时间接近常年(5月26日)。所以雨多些也不足为奇。

这样形势的出现,主要还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水汽进程受阻,南方降水偏少,梅雨进程推迟。


事件三

南方闷热难耐,

台风怎么还不来?


专家说

近期南方闷热难耐,也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

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气温就只能“噌噌噌”往上升。

说白了,就是“万里无云,太阳霸屏!”加上南方湿度大,感觉就跟蒸笼一样。

一般,台风会带来降雨,甚至会影响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因此会对高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截至目前,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经有7个台风生成,1个台风登陆我国。

常年1月至6月,平均生成4.1个台风,登陆0.63个。

实际上,今年无论生成台风个数还是登陆个数都比常年平均偏多

台风活跃期是7月至10月。

在这4个月里,台风生成数量占全年的70.5%。其中,8月是全年生成台风数量最多的月份,平均每周生成1个多台风。

常年6月生成1.7个台风。今年6月有4个台风生成,所以也不少。


事件四

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

雨带活动异常


专家说

今年南海夏季风于6月1候(5天为一候)爆发,较常年(5月5候)明显偏晚

作为东亚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

受其影响,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水汽进程受阻,从而导致南方降水偏少,梅雨进程推迟,华中两湖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旱情。

那么南海夏季风是个啥?对我国降水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知道,亚洲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活动区,亚洲季风包括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

影响我们国家的季风主要是东亚季风,而南海夏季风又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联系南半球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中高纬天气,而且联系西太平洋和印度的季风。

对于亚太地区来说,南海季风爆发以后,季风气流和降水分别向北和东北以及西北方向推进,分别造成东亚和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其雨季的来临,从而改变整个亚洲地区的热量和水分平衡。

对于我国来说,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后,我国将全面进入主汛期阶段。

随后,不断增强的西南季风将热带印度洋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东亚大陆输送,季风雨带随之从南海逐步向我国中东部地区推进。

一方面,它会直接影响我国江南、华南等地的汛情;

另一方面,随着季风雨带逐步向我国中东部地区推进,它甚至会影响到我国东部更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南海夏季风活跃程度是影响我国雨带活动的幕后“推手”,所以它爆发的早晚会对我国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主演”介绍


上面列出的四个事件,“始作俑者”都有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它今年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是因为什么呢?

热带地区海表温度是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的一个因素。

6月份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此“嚣张”,因为它的“靠山”是偏高的西北太平洋海温。

7月至8月,它的“靠山”就会变成赤道印度洋海温。如果印度洋异常暖,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近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将有一次明显的南退东撤,有利于江淮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的开始和持续,但关键是高压脊线位置能否相对稳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的气候确实让不少人感觉有些“不对劲”,甚至可以说是“异常”的。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这一年里,我们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太寻常的天气事件,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趋势:气候正在变得更加极端和难以预测。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2018年继续延续了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势头。 许多科学.............
  • 回答
    要说今年(2018 年 1 月)北半球冬季为何如此“寒冷”,首先得明确一点:单凭一个月的时间,很难断定它是否真的比往年“异常寒冷”,因为气候的长期波动性很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导致局部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偏冷现象的角度来分析。咱们就从大家最关心的一些因素说起:1. 北极涛动 (AO) 的剧烈波动—.............
  • 回答
    要说今年河南成了事件中心,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现象。回顾这一年,河南身上发生的事情确实不少,而且很多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河南自身的人口基数和重要性。河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人口数量本身就意味着任何发生在这里的事件,都会影响到非常多的人。当一.............
  • 回答
    今年影市确实有些许不寻常,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时间点出现的单日票房低迷现象,比如你提到的全国单日票房不足2000万,以及万家影院日均票房低于300元的情况,这确实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意外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拆解背后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 市场自身的周期性.............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今年五一调休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放大了公众的不满情绪。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时间跨度与强度: “瘦身”后的“拉长”: 相比以往,今年的五一假期被明显“瘦身”,从原来的固定5天缩短为4天。然而,为了凑足这4天,却采用了“前后周末连休”的模式,.............
  • 回答
    今年三八妇女节的氛围确实有些微妙的变化,从前几年大家更倾向于称呼女性为“女神”,如今“妇女节”的称谓重新被提起,而且似乎带有一种更接地气、更回归本质的感觉。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社会思潮、大众情绪以及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女神”标签的盛行与疲惫回想过去几年,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蓬.............
  • 回答
    “今年的欧洲杯不香了”这个说法可能源于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足球本身的魅力变化与观众期待的落差: 比赛观赏性下降? 有些球迷可能觉得近几年的欧洲杯(包括本届)比赛节奏不如以往那样火爆,进球数相对减少,更多出现的是战术博弈和谨慎防守。这可能让他们觉得不如过去.............
  • 回答
    今年很多行业都喊“日子不好过”,这可不是一两句的牢骚,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从最底层的出租车司机到街头的菜贩子,再到各个领域的生意人,似乎都面临着相似的压力。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环境。1. 需求疲软,消费意愿降低是核心问题。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根.............
  • 回答
    今年(2019年)水果价格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觉“肉疼”,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因素在捣鬼,而是多种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水果吃起来比往年要“金贵”不少。首先,天气因素绝对是绕不开的“主力军”。你想啊,水果可不像工业品,它有生命,对环境特别敏感。 南方的“看天吃饭”: 咱们国.............
  • 回答
    今年(2023年)煤炭价格的居高不下,可以说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供给、需求、宏观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来审视。供给端的“紧箍咒”: 国内生产的瓶颈: 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但今年的产量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安全生产的压力始终是悬在中国煤炭企业头.............
  • 回答
    今年有色金属的“疯狂”表现和黄金白银的“低迷”甚至下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困惑。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宏观经济因素、供需关系以及市场情绪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线性逻辑。我来尽量详细地拆解一下,不加那些AI味儿的包装,就当咱俩闲聊一样说说。首先,我们得把“有色金属”这个大概念拆开来看。通常我们说的有色.............
  • 回答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确实让不少影迷感觉“钱包在哭泣”,价格普遍比往年高了不少。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件事儿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今年过年看个电影,这么“肉疼”。首先,得从市场供需关系说起。 压抑已久的观影需求集中释放: 过去一两年,受疫情影响,大家出行受限,娱乐方.............
  • 回答
    今年马刺队的几位主要离队球员,比如德罗赞、盖伊、米尔斯,甚至一些边缘球员,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好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波波维奇和马刺的培养体系,真的非常独特且深入人心。 圣安东尼奥马刺不只是一个打篮球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能.............
  • 回答
    今年中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成绩确实不太理想,这让不少喜爱这个项目的观众感到有些失望。要说具体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一点。首先,人才断层问题一直是我们花滑女单比较突出的一个瓶颈。回想过去,我们有陈露、刘冰、关颖珊(虽然她是美籍华裔,但对中国花滑也有影响)等一批优秀的选手.............
  • 回答
    今年银行之所以出现密集招人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因素在驱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转型与业务拓展的内在需求: 数字化转型加速: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银行招人潮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客户越来越习惯于线上办理业务,移动支付、数字银行、智能投.............
  • 回答
    今年圣诞节前后,确实有一些声音提倡“抵制洋节”,并将矛头指向了圣诞节。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并非今年才出现“抵制圣诞”的声音,这种思潮在中国社会一直或隐或现。只不过在某些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社会情绪的催化下,会变得更加显著。 .............
  • 回答
    2019年行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失望,特别是股市和一些大宗商品。要说今年行情为何如此“不给力”,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咱们就一点一点来捋捋:1.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阴影笼罩: 疲软的制造业和贸易: 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是全球经济是否在步入一个低增长周期。从PMI(采.............
  • 回答
    今年三月黄金价格的下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宏观经济变量和市场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全球经济格局和影响黄金价格的关键驱动力。首先,美联储的鹰派立场是推升美元和债券收益率,进而抑制黄金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今年三月,尽管当时全球经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美国.............
  • 回答
    今年水果价格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肉疼,感觉比往年贵了不少,甚至有些品类涨幅接近翻倍。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就像一场“水果价格风暴”席卷而来。首先,得从最直接的源头——天气说起。今年以来,全球不少地方都经历了极端天气。在中国,很多水果主产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